www.ks5u.com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理科综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哺乳动物未成熟的红细胞具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该细胞在合成血红蛋白时
A.肽链在核糖体上加工形成血红蛋白
B.所需要的ATP全都来自细胞质基质
C.需要氨基酸和一些无机盐作为原料
D.核膜和核仁发生周期性消失和重建
2.选择正确的方法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差速离心法可从细胞匀浆中分离出各种细胞器
B.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追踪光合作用中碳的转化途径
C.构建物理模型能够概括双链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D.根据假说进行合理的演绎推理就能证明该假说是否正确
3.科学家发现某些蚜虫体内能合成类胡萝卜素,这些类胡萝卜素吸收的光能传送到某些细胞后,一部分会转移到ATP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蚜虫体内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伴随着物质变化
B.蚜虫在红光条件下合成ATP的速率比蓝光条件下快
C.蚜虫体细胞内ATP的含量可能影响ATP的合成过程
D.蚜虫体细胞转移到ATP中的能量既有光能又有化学能
4.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一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而引起肌肉痉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是经内环境运输到突触间隙的
B.痉挛毒素是通过与抑制性递质竞争受体而引起肌肉痉挛的
C.人体第二次注射破伤风疫苗时浆细胞全部由记忆细胞产生
D.痉挛毒素使患者突触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属于自身免疫病
5.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机理有所不同,如环丙沙星能抑制细菌DNA解旋酶的活性,利福平能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功能。下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完成图中②④两个过程所需的原料、模板和酶都相同
B.图中③⑤所代表的生理过程中都有氢键的断裂和生成
C.环丙沙星能够显著抑制细菌体内的①④两个生理过程
D.利福平和红霉素都通过抑制②③过程来抑制细菌繁殖
6.单基因遗传病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该家系中的遗传病是显性,则图中所有的患者均为杂合子
B.若该家系中的遗传病是隐性,则致病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
c.若Ⅱ—6不含致病基因,则他与Ⅱ-5所生女儿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D.若Ⅲ—12与Ⅲ—13近亲婚配,则他们所生后代患该病的概率是1/2
二、非选择题
29.(9分)为研究遮阴处理对种植在塑料大棚中的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自然光照条件和相当于自然光照强度1/3的遮阴条件下,分别测定草莓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为相对值)。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
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
对照组
0.42
0.12
0.33
遮阴组
0.55
0.18
0.39
(1)仅根据上表实验结果推测,遮阴处理可能 (填“提高”或“降低”)草莓的光合作用效率,作出这种推测的理由是 。
(2)进一步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相当于自然光照强度1/3的遮阴条件下草莓叶片固定C02的速率降低,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答出两点)。
(3)若要进一步研究本课题,探究提高大棚草莓产量的环境条件,接下来应该将 确定为实验变量进行研究。
30.(10分)科研人员将某一长期种植单一品种茶树的茶园一分为二,对照组只种植原有单一品种茶树,实验组均匀种植多种茶树品种,茶树密度与对照组相同。一段时间后,对两组茶园进行相关生态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蜘蛛是茶园害虫的重要天敌,茶园游猎型蜘蛛分为地面游猎型和茶树上游猎型,影响蜘蛛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若要判断某种蜘蛛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调查蜘蛛种群的 等数量特征。
(2)实验组蜘蛛物种数比对照组要多,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据此推测,两组茶园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的差异,原因是 。
(3)跟踪调查发现,两组茶园茶树的落叶量大致相同,但一段时间后,实验组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为21.5g/kg,对照组为14.5g/kg,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31.(9分)胰腺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胰液通过十二指肠进入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下图是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胃体扩张和谈论食物两种刺激都能引起胰液分泌,其中, 引起胰液分泌的过程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原因是 。
(2)反射弧中,相邻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是 ,如果在该处施加一种药物,发现兴奋传递被阻断,但该处神经递质的浓度并没有减少,据此推测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3)研究发现,刺激实验动物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胰液分泌一般在1〜2秒内发生明显变化,而当刺激停止后,会在10秒左右恢复;注射体积分数0.01%促胰液素时,胰液分泌的变化需7〜10秒,而整个恢复过程大约需要4〜6分钟。这些现象说明 。
32.(11分)某雌雄同株植物有开红花和开白花两种类型,A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合成。研究人员将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都开红花,F1自交所得F2代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为3:1。在连续繁殖红花品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白花植株(突变体M),研究人员将突变体M进行自交,发现子代中红花植株的比例只占1/4,为了解释此现象,有人提出下面两种假说。
假说一:突变体M是由亲代红花植株体内一个A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基因型表示为AA+;
假说二:突变体M是由亲代红花植株体内一个b基因发生突变而形成的,基因型表示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假说一成立,突变体M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红花和白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突变体M植株与正常白花植株杂交得F1,F1自由交配的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是 。
(2)如果假说二成立,推测B基因的作用效应可能是 ;突变体M植株自交后代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 。
(3)请利用突变体M和正常白花植株为材料,设计杂交实验对假说一和假说二进行验证。(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37.[生物一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辣椒红素是从成熟红辣椒果实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属于类胡萝卜素。辣椒红素的提取流程为:红辣椒→粉碎→干燥→加溶剂→振荡→萃取→蒸馏→成品。回答下列问题:
(1)辣椒红素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提取,说明辣椒红素具有 的特点,提取时振荡的目的是 。萃取过程应避免明火加热,这是因为 。
(2)取等量的辣椒粉与不同萃取剂按1:2的比例混合后,利用萃取装置在不同温度下萃取1小时,然后测定萃取液中辣椒红素的含量,结果如下图:
据图分析可知,提取辣椒红素最理想的萃取剂是 。用乙醚提取辣椒红素时,色素的量随温度的升髙反而逐渐降低,可能的原因是 。
(3)若要比较辣椒红素和β—胡萝卜素在四氯化碳中溶解度的差异,可以在18cm×30cm滤纸下端距底边2cm处的位置,分别点样辣椒红素和β—胡萝卜素,待点样液干燥后将滤纸置于装有 的密封玻璃瓶中,然后观察 。
38.[生物一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基因工程能够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基因文库中提取的目的基因通过PCR进行扩增时,需使用一种特殊的酶是 。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 ,以便据此合成引物,扩增的过程是: 。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 ,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若将目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 。
(3)在抗虫作物的培育过程中,将Bt毒蛋白基因导入作物受体细胞吋,常用的方法是 。检测细菌的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时,需要用 做探针,再与mRNA杂交。
参考答案
1-6CDBABD
29. (9 分)
(1)提高(1分) 光合色素含量增加,叶片吸收、转化光能的能力增强(2分)
(2)光照不足,光反应速率减慢导致暗反应速率减慢;温度降低,与CO2固定有关的酶活性降低(4分)
(3)不同遮光程度(2分)
30. (10 分)
(1)食物和柄息空间(2分)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別比例(2分)
(2)实验组茶树种类多,使害虫的种类增多,蜘蛛食物种类更丰富(2分) 两组茶园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自我调节能力不同(2分)
(3)实验组茶树落叶种类更多,但土壤中分解者种类单一,有机碳分解速率较慢(2分)
31. (9 分)
(1)谈论食物(1分) 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中的言语中枢参与(2分)
(2)突触(2分) 阻止递质与受体结合(2分)
(3)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且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较缓慢但作用时间较长(2分)
32. (11 分)
(1)A和A+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分) 11/16(2 分)
(2)抑制A基因的表达(1分) AABB或AABb (2分)
(3)将突变体M与正常白花植株杂交,选取F1中的内花植株再自交,观察F2代的表现型。若F2代不出现红花植株则假说一成立;若F2代出现红花植株则假说二成立(4分)
37.[生物一选修1](15分)
(1)易溶于有机溶剂(2分) 让原料和溶剂充分混合(2分) 有机溶剂易燃、 易爆(2分)
(2)石油醚(2分) 温度升高乙醚挥发使溶解的色素减少(2分)
(3)四氯化碳(2分) 两种色素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3分)
38. [生物一选修3](15分)
(1)热稳定的DNA聚合酶(或Taq酶)(2分) 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2分)
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链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延伸,如此重复循环多次(3分)
(2)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2分)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弱(2分)
(3)农杆菌转化法(2分) 标记的目的基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