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枣阳高中2017-2018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北枣阳高中2017-2018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湖北省枣阳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组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2.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3.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4.陈旭麓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 A. 重视血缘 B.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 家国一体观念 D.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5.《江州义门陈氏宗谱·旧碑碎语家言记》中载有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家族的缘由,上曰:“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唐宋经济发展推动家族势力发展 B. 陈氏势力强大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 儒学修齐治平思想符合统治需要 D. 宗法制度不断强化扩大家族影响 ‎6.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的混乱 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 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7.《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C.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8.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某项制度时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一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9.商代的王位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极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利于王朝稳定。为改变这一局面,西周统治者实行了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10.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由此可见()。‎ A. 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 B. 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C. 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D. 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 ‎11.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12.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 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 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 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 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 ‎13.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14.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下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15.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 A. 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B. 强化了宗法体制 C. 容易导致国家分裂割据 D. 巩固了西周统治 ‎16.觚(gū,如图),是一种青铜饮酒器。考古发掘表明,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上述考古发现提示出商代 A. 青铜技术世界领先 B. 统治中心不断变化 C. 中原文明有所扩展 D. 社会礼仪等级森严 ‎17.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王要表明西周 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C.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D.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18.有关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学术界有多种讨论和争议。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他的这段话主要强调了:‎ A. 嫡长子继承制的本质特点 B. 嫡长子继承制的由来 C. 嫡长子继承制存在的合理性 D. 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19.《廷尉公训约》记载:“吾族务要恪守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自足见重于世矣。”据此,中国古代族规起到的直接作用是 A. 灌输儒家伦理道德 B. 维护家族团结和睦 C. 稳定专制统治秩序 D. 强化家国一体观念 ‎20.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 成为法律制度规范的源头 B. 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 加强中央地方的政治联系 D. 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1.在档案文献的编纂与传承之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据此转变可推断 A. 周代逐渐步入信史时代 B. 文字书写趋于简化与规范 C. 神权和王权进一步结合 D. 对人的社会实践更为尊重 ‎22.战国民间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财产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而宋开宝元年颁布诏令:“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两年后又诏:“诱人子弟析家产者令所在擒捕流配。”最后升级为“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论死”,并正式收入《宋律》。这反映出宋朝 A. 司法制度逐渐严苛 B. 土地关系流转加快 C. 理学思想深入人心 D. 宗法平民化的倾向 ‎23.殷商时代,把能支配自然变化和人类祸福的超自然能力称为“帝”,占卜、祭祀和巫术活动盛行。周代以来,对天的认识开始强调道德意识,“敬德保民”的思想和礼乐制度使西周从殷商时代的“神本”文化转为“人本”文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宗教观念趋于淡化 B. 民本思想得到推广 C. 理性意识有所增强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24.在中国古代,宗族有一套宗规,往往与儒家的道德教条相对应。宗规还警戒一些越轨行为,一些严重触犯宗规的行为将在宗祠内当全体族人之面公开处置。虽然这种处置是非法的,但官府却很少干预宗族的判决。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宗族是基层的行政组织 B. 社会管理借助于人伦秩序 C. 政府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 D. 宗规族律凌驾于法律之上 ‎25.西周时的贵族普遍有着多妻的习惯,他们的婚姻,大体避循着一个戒条,便是“同姓不婚”。贵族遵循此戒条 A. 不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B. 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原则 C. 是为了维持宗法次序 D. 形成了重男轻女的观念 ‎26.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中央集权意识 B. 孝敬父母 C. 家国同构观念 D. 安土重迁理念 ‎27.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8.中国民间有祭祀灶神的习俗。郑玄注《礼记·记法》有云:“(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人们祭灶神时,往往在灶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下对祭灶习俗的文化内涵理解错误的是 A. 灶神也是人,他几乎天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B. 灶神更是神,他守护一家的平安 C. 灶神是信使,他行走于天地神人之间 D. 灶神是上天的告密者,统治者的传声筒 ‎29.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B.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C.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D.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30.春秋初期曾发生过“周郑交质”事件,郑庄公姬嘉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 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 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 同姓诸侯国格守分封的义务 D. 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的道德 ‎31.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 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 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3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始皇统治时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臣(丞相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求药的方士)……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既焚书……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伏弩射杀)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也。”‎ ‎《诏定古文尚书序》‎ ‎“及秦始皇兼并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汉书·儒林传》‎ ‎“秦(秦始皇)燔五书,坑杀儒士,五经之家所共闻也”‎ ‎《论衡·谢短记》‎ A. 儒家学说已成为经典 B. 坑儒事件发生于咸阳 C. 秦政府实行焚书一事 D. 汉朝承袭了秦代制度 ‎33.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性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34.读下面《秦朝疆域图》,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奠定了近代疆域的基础 B. 形成了南北漕运体系 C. 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 D. 开辟了中西陆路交通 ‎35.下图“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36.《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 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B. 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D. 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37.何怀宏先生指出,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自然也不是“士及庶人家族”。由此可推断,这种“世族”‎ A. 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 B. 春秋时期往往可议决国家大事 C.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 D. 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3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了 A. 华夏正统的意识 B. 家国同构的理念 C. 王权独尊的观念 D. 国家统一的趋势 ‎39.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A. 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 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C.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 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40.秦始皇虽以法家手段统治中国,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但是正如李斯撰稿的碑文的陈述,秦王朝高举的意识形态,其实与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这反映了秦朝 A. 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B. 儒法价值趋向融合 C. 注重规范伦理秩序 D. 始终坚持外儒内法 ‎41.《明史·列传第七十六》讲到:“自古奸臣欲擅主权,必先蛊其心志。”对这里“主权”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天立王,以为民也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42.明末清初思想家陆世仪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这种区分表明 A. 郡县制地方权力小,分封制地方权力大 B. 郡县制是官僚制,分封制的贵族制 C. 郡县制地方服从于中央,分封制地方分权于中央 D. 郡县制人口流动大,分封制疆域守护难 ‎43.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 朝代 西汉初期 唐朝中叶 唐朝末年 表现 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原因 分封诸侯 节度使权力过重 内轻外重 影响 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 后患无穷,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 教训 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 A. 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皇帝的素质 B.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 C. 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 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4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 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D. 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4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黄河沿线筑堤,恶意将灾害加诸邻国,彼此妨碍对方的安全。孟子为此感叹道:“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为邻国之壑。”这说明 A. 礼乐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B.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C. 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 D. 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合理性 ‎46.‎ 考古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帝国的刑法不下20种,“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秦朝末年,帝国政府在七十万刑徒中遴选数十万人为基本构成,再加上官府奴隶的子弟,组建了一支精锐大军,这数十万刑徒军的战力非凡,以至于被项羽集团视为纯正的秦军。材料反映了:‎ A. 秦帝国法律残酷、暴虐,加剧了阶级矛盾 B. 秦帝国法律细密,既管得宽又管得严 C. 秦帝国是犯罪成本极高而立功效益极大的社会 D. 秦法使秦国持续奋发并稳定强大 ‎4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它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创建皇帝制度 C. 创建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D. 统一全国和创建中央集权制 ‎48.“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材料意在说明 A. 郡县制度有利于克服分封制的弊端 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 C. 官僚政治代替血缘政治是历史进步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49.49.2015年,在陕西富县秦直道两侧发现了一批建筑遗址和墓葬群,采集文物标本100余件,并发现“削山填沟”的痕迹,即史籍上所谓的“堑山堙谷”现象。以下说法最合理的是 A. 文物和史籍等文献资料是第一手史料 B. 秦代的该墓葬可揭示秦皇族的发祥地 C. 建筑和墓葬中可能出土画像砖和纸张 D. 上述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时的社会 ‎50.学者指出“许多新资料仅能补充现有的历史研究,但偶尔会有大批资料出现,足以让我们对某一时期有新的认识。”以下哪些新数据最可能让我们对某个时期的历史有“新的认识”?‎ A. 河南出土的青铜器,足以改变我们对战国后期历史的认识 B. 湖南湖北近年来出土的大量简牍,足以改变我们对秦汉时期楚文化的认识 C. 美国最近解密并公布的档案,足以改变我们对越战的看法 D. 蒋介石日记的公布,足以改变我们对“抗战史”的看法 二、非选择题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 ‎ ——资中筠《士人风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 材料二 14~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 ‎ 代表作 ‎ 基本主张 ‎ 李贽 ‎(1527~1602) ‎ ‎《藏书》 ‎ 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薄伽丘 ‎(1313~1375) ‎ ‎《十日谈》 ‎ 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侣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间”‎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当时东西方思想产生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认识。‎ ‎5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形成了自己本身的一套理论化和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的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的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的意志,必然对君主权威会有所“反弹”,中国的官僚制度中的君尊臣卑原则就会减弱。……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之间进行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中国古代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不难看出,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照章办事。‎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 ‎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两党轮流执政,官员经常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4年,议员诺斯科特和杜威廉提出了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被采纳并加以实施,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 ‎——摘编自《英国文官制度改革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不同影响。‎ 答案 ‎1.B ‎【解析】根据“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 ‎2.C ‎【解析】材料强调“孝敬父母即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融为一体,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君主权威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相联系,没有特别提及孝顺父母高于忠君或效忠国家,B说法不正确;D说法与材料无关。‎ 点睛:“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 ‎3.B ‎【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B正确;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 ‎4.C ‎【解析】忠臣与孝子体现出的是一个问题两个方面,在家为人子,在国为人臣,一忠一孝,体现出的是家国一体的观念,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忠臣与血缘无挂;B选项只强调了“忠臣”的内涵;D选项只强调了“孝子”这一层面。‎ 点睛:解答本题要找出“忠臣”和“孝子”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全面的解读这一关系才能找出答案。不能只涉及到其中一个层面,这样的结论都是不准确的,‎ ‎5.C ‎【解析】根据“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可知,陈氏家族重视齐家、治事、报国,符合统治需要,所以被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义门陈氏”是累世同居的大家族,无法体现陈氏势力强大,排除B;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结合宗法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6.C ‎【解析】宗法制下,由于国君“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才引发“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在理论上……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讲的是理论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非否定其合法性,故A项错误;首先,根据材料不能断定属于商周;其次,宗法制在理论上规定明确,故B项错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给权利继承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但材料主题不是婚姻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明确材料主旨,分析解答即可。‎ ‎7.C ‎【解析】材料中多次提到“衅周”,说明西周初年分封制统治并不稳定,分封制受到冲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只解释了材料后半部分的含义,没有对整个材料进行阐述;B选项错误,西周初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统治;D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 ‎8.B ‎【解析】“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说明该制度按照既定继承模式,避免了贵族之间的纷争,应该是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本题应选B项。A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需要将宗法制、郡县制、分封制和禅让制作比较和区分,只有准确理解了各个概念,才可以准确作答。‎ ‎9.D ‎【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的继承问题,商代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这不利于王朝的稳定,西周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稳定了继承制度,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是原始社会的继承制度;B选项说法不够准确,商代采取的也是王位世袭制;C选项没有体现出具体的继承制度。‎ ‎10.D ‎【解析】根据材料中“商人之法不合尊尊之义…祭法无远弥尊卑之分”、“周人以尊尊亲亲…立嫡庶之制…立庙制”,由此可见,材料强调尊尊和亲亲。依据所学,尊尊亲亲是孔子思想中礼的内容,故选D选项。A项中“授民授疆土”指分封制,西周时期实行,故排除;B项中“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体现了敬鬼神的思想,属于商朝时期,故排除;C项中“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指秦的郡县制,故排除。‎ ‎11.C ‎【解析】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表现为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级秩序瓦解,这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贵族、高官出奔逃亡与社会道德水准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秦汉以后,忠君伦理观成熟,对于统治阶级出奔逃亡,舆论多加贬斥,故C正确;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取代了贵族政治,这与舆论对贵族出奔逃亡的态度无关,故D错误。故选C。‎ ‎12.C ‎【解析】“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说明宗族关系是传统社会的根基,C正确;其他说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力不大,故A错误;当时宗法制也逐渐崩溃,故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淡化,故B错误;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不是必须服从天子,故C错误;材料“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反映了天下共主、文化认同的心理,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4.D ‎【解析】燕国离周朝都城较远,分封到此地属于“开辟荒地”,周的贵族属于“故旧移殖焉”,符合题意。D正确;A属于第二类分封特点;B和C属于第一类分封特点。‎ 点睛:本题是地图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5.C ‎【解析】由“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更不知‘天子’”可知由于受血缘亲疏的影响,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C项正确;AD与材料内容相悖,排除;B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更不知‘天子’”,联系分封制的弊端分析解答。‎ ‎16.C ‎【解析】根据“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表明商代早期的中原文化不断扩展到陕西和山西以及浙江、安徽等地,C正确;从来没有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技术的情况对比,无法得出“世界领先”,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商代统治中心的变化,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礼仪等级,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商代早期的铜觚集中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区,晚期则在陕西和山西北部等地有大量出土,浙江、安徽等地也有零星分布”,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排除无关选项即可。‎ ‎17.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设六官掌管不同的事务,体现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D选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与践行“阴阳五行”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体制,而是强调了西周官员职责的分工细化,排除B选项。C选项错误,西周的统治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 ‎18.C ‎【解析】分析材料“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从选拔人才的角度讲,立贤强于立嫡,但材料强调嫡长子继承制能有效避免 “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的问题,所以材料强调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理性,所以C项是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到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和由来,故AB两项错误,D项说法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 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对选项的理解要注意说法是否符合史实;要注意说法与材料是否相关;还要注意说法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 ‎19.B ‎【解析】材料中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说明古代族规对于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B正确;A不是直接作用,排除;C与材料中“一家雍睦”信息不符合;D属于宗法制的特点。‎ ‎20.B ‎【解析】从材料看出中法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这种关系讲就是君臣关系,从家的角度来讲就是长幼辈分的关系,因此,宗法制对后世维护国家统治和家族稳定有极强的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牒学,就是要巩固家族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清时期族规乡约得到官方认可,也可以看出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B正确;A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1.D ‎【解析】步入信史时代从商朝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文字记录情况,不是文字本身的书写问题,故B项错误;商王被称为群巫之长,即神权和王权的结合,而周代统治者奉行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神权和王权结合不像商朝紧密,故C项错误;题干中“殷商的文字多以卜辞为主,专门记录神鬼之事”到“而殷商之后的文字以史官记事为主,如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说明记载内容由神鬼到人事,反映了社会实践的深入,故D项正确。‎ ‎22.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战国民间允许“分户析产”,而宋代针对“分户析产”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荆蜀民祖父母,父母在者,子孙不得别财异居”“诱人子弟析家产者令所在擒捕流配”“父母在而别财异居者论死”,可以看出宋朝以立法手段纠正子孙别财异居的状况,以强化伦理教化。所以西周时期的维护等级制度的贵族式宗法制逐渐成为平民的人文关系规范。说明了宗法观念下移,逐渐平民化,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其他朝代司法制度的信息,不能体现其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宋代“不抑兼并”,土地流转加快,和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宋代关于“分户析产”的限制是朝廷的诏令,开宝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理学思想在南宋成为官方哲学,故C项错误。‎ ‎23.C ‎【解析】“神本”文化转为“人本”文化说明西周时代对于神仙迷信思想的转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理性的思想特征,C正确;A中宗教并没有趋于淡化;B中推广说法绝对;D属于商朝政治特征。‎ ‎24.B ‎【解析】从材料中的“虽然这种处置是非法的,但官府却很少干预宗族的判决”来看,政府认可了这种采用宗规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借助于人伦秩序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宗族不是基层行政组织,排除A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5.C ‎【解析】贵族遵循此戒条,避免同姓为婚,多与异姓通婚,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家天下,以及避免宗法制度因同姓为婚导致次序的混乱。故答案为C项。禁止同姓为婚,在客观上会促进与异姓之邦的联姻,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排除A项;B、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因此,在西周宗法制下,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 ‎26.C ‎【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关键语句“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特点: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结合,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故C项正确;材料中信息未体现中央集权意识,故A项错误;孝敬父母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D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宗法制的影响(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祠堂、父辈称呼等。读到题干中有以上几种信息时,其正确选项与宗法制有关。宗法制曾长期维系封建统治秩序,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一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统与文化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另一方面,具有血缘宗亲特征的宗法制不仅对后世政治带来“亲贵合一”政治特征,也不利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和社会大家庭的和谐相处。‎ ‎27.D ‎【解析】根据材料中“同姓不婚”的规定可知秦晋两国不同姓,结合教材内容可知晋国,鲁国是姬姓,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故①③④项正确,D项表述正确,晋燕属于同姓封国,不可以通婚,排除②。‎ 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以此作为自己政权架构和巩固政权的基本模式。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二者紧密相关,但亦有明显区别。‎ ‎28.D ‎【解析】“(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指灶神也是人,他几乎天天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指灶神是信使,他行走于天地神人之间,灶神更是神,他守护一家的平安,ABC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9.C ‎【解析】据材料“分封制……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分封制时期并未完成华夏民族的整个形成过程,故B项错误;原族群的血缘关系大规模的变革,有利于不同族群的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了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C项正确;这种变革有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促进族群的文化的交流融合的角度逐一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0.A ‎【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凸显诸侯与天子地位的逐渐平等,说明周王对于诸侯控制力的不足,故A正确;宗法制并没遭到破坏,故B错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 ‎31.D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出,秦朝统一了全国货币样板,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ABC不是最重大意义,排除。‎ ‎32.C ‎【解析】表格中四个史料都提到焚烧史书的事情,说明焚书是历史事实,C正确;儒家学说成为经典是汉代,A错误;坑儒的地点只有一处提及,难以说明是事实,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汉承秦制度信息,D错误。‎ ‎33.A ‎【解析】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故A选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替代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故排除B选项;内阁制代替丞相制是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排除C选项;土地私有制替代井田制是土地制度的变革,排除D选项。‎ ‎34.C ‎【解析】从图片看出,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C正确;清朝疆域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排除A;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形成了南北漕运体系,排除B;汉朝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陆路交通,排除D。‎ ‎35.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铁券”不是法律而是特权,是封建帝王颁发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体现了君主专制的随意性,但并非君主专制的强化体现,所以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铁券”的出现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与“铁券”一样,都是维护君主统治的工具,只有封建帝王拥有颁发“铁券”的权利,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受到挑战。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36.D ‎【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汉代初期实行黄老之学,汉武帝后独尊儒术,故A错误;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并不是“汉承秦制”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故B错误;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不是发展时期,故C错误;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并发展,封建社会的演进趋势相同,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汉承秦制”的主要含义,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7.B ‎【解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下的贵族势力扩大,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形成,贵族集团可共同“议决国家大事”故B项正确;由题干他们不是“君王诸侯的世系”足以证明这种“世族”不属于西周时期分封的地方诸侯,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的主要力量是诸子百家而非这种“世族”,故C项错误;新兴地主阶级属于“庶人家族”,而题干中的不是“士及庶人家族”足以证明这种“世族”并不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 ‎38.A ‎【解析】 材料“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华夏正统的意识,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家国同构的理念,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王权独尊的观念,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诸侯数目减少归于统一的信息,排除D。‎ ‎39.A ‎【解析】秦统一后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分王子弟体现出皇帝的至尊地位和无上权力,是封建专制的体现。故答案为A项。秦统一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大,易导致割据纷争,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 ‎40.C ‎【解析】儒家强调伦理规范秩序,“儒家价值相当符合,也是着重于儒家提倡的孝、悌、忠、贞”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故C正确;秦朝是法家思想占据主导,故A和B错误;D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特点。‎ ‎41.A ‎【解析】“自古奸臣欲擅主权,必先蛊其心志”中的主权指君王的权力,在封建社会里,国家为封建君主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属于君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故A正确;BCD对主权的理解强调民意、民本,不符合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国,排除。‎ ‎42.B ‎【解析】‎ 分封制度的弊端在于官员的世袭,属于贵族制,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任免,是官僚制,故B正确;材料中指出郡县制的缺点在于官员的流动速度太大,分封制度的弊端在于官员的世袭,与地方权力大小没有联系,故排除A;材料中指出郡县制的缺点在于官员的流动速度太大,分封制度的弊端在于官员的世袭,没有涉及“郡县制地方服从于中央,分封制地方分权于中央”,故C错误;材料中指出郡县制的缺点在于官员的流动速度太大,分封制度的弊端在于官员的世袭,不是说郡县制人口流动大,分封制疆域守护难,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准确解读和理解,结合所学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43.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唐朝中叶,唐朝末年发生叛乱主要是地方割据的诸侯或者节度使,他们都是割据一方的势力;因此得出的教训是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故D正确;皇帝素质不是决定国家统一,故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C中地方割据随时会出现。‎ ‎44.C ‎【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帝国统一文字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统一文字和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是秦帝国统治的措施,两者并无关联,排除A;秦帝国统一文字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与材料强调后世的作用不符,排除B;统一文字是在秦朝实现国家统一之后,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45.D ‎【解析】材料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现象,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这反过来说明了需要统一王朝的出现,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礼乐秩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严重阻碍农业发展,排除C项。‎ 点睛:说明类选择题解题思路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恶意将水灾引向邻国”,这反映出人民要安定生产生活必须要统一,即统一王朝出现的合理性。‎ ‎46.C ‎【解析】据材料“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数十万刑徒军的战力非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刑杀极严,故刑徒立功效益极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秦朝法律加剧了阶级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秦朝法律细密,适用范围宽且严,故B项错误;秦朝二世而亡,不是持续奋发并稳定强大,故D项错误。故选C。‎ ‎4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故选D;ABC都属于秦朝统一全国和创建中央集权制的一部分,排除。‎ 点睛:题目中关键信息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结合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解答。‎ ‎48.B ‎【解析】材料信息“封建之天下分而简,简可治之以密;郡县之天下合而繁,繁必御之以简”是说实行分封制必须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郡县制必须加强地方的自主权,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主辅结合,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故D项错误。‎ ‎49.D ‎【解析】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而史籍是第二手史料,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该墓葬是秦皇族的发祥地,排除B;西汉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秦建筑和墓葬中不可能出土纸张,排除C;根据材料“秦直道两侧”‎ 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建筑遗址和墓葬群的考古发现为研究秦时的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故D项正确。‎ ‎50.B ‎【解析】战国后期已有较多的文字史料,“越战”“抗战”史料也已相当丰富,且美国最近解密并公布的档案和蒋介石日记有很大的主观色彩,所以ABC项不足以改变我们对这些历史的认识。简牍是不可多得一手资料,可信度比较强,正确答案为B。‎ 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前者的可信度要高于后者的可信度。‎ ‎51.(1)特点: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长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农耕经济发达;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市场稳定和文明的连续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民族共同创造,兼容并蓄。(答出四点即可) ‎ ‎(2)共同之处:都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个性的解放,追求现实的生活。 ‎ 原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黑暗引起一些先进士人的不满;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新的阶级、阶层的出现;西方有较为传统的人文思想基础。 ‎ ‎(3)认识: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观念,产生了具有不同特性的东西方文明;文明的进步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东西方文明各有各的优缺点,应该加强交流。(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得出特点之一是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一“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百家争鸣’”,说明文化领域形成了儒家思想一统局面,即儒家思想长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根据材料一“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说明农耕经济发达,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根据材料一“又由于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说明地理环境相对闭塞;根据材料一“所谓中国是唯一未中断的文明古国”,说明古代中国市场稳定和文明具有延续性;根据材料一“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说明中华文明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兼容并蓄。‎ ‎(2)第一小问共同之处,从材料二中对比李贽与薄伽丘的思想,由“反对封建禁欲”“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可知,两者都反对禁欲主义;由“否定孔子权威,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可知,两者都主张个性解放;由“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幸福在人间”可知,两者都追求现实的生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明清儒学思想与文艺复兴的知识,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3)材料一阐述了中国文明的产生发展特征,材料二比较了中西同一时期思想的政治、经济背景,由此可得出不同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观念,产生了具有不同特性的东西方文明;文明的进步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东西方文明各有各的优缺点,应该加强交流等认识。‎ ‎52.(1) 特点: 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君尊臣卑原则存在减弱的可能性;专制君主、民众、官僚三者之间存在固定的政治文化格局;下级对上级有强烈的依附性 ‎(2) 原因: 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推动;原有文官制度弊端重重。‎ ‎(3) 不同影响: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巩固了君主专制统治,也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英国文官制度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