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2020届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C.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B.“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C.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本质区别。
D.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气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4分)
6.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4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7分)
(―)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母初孕贵,梦有老人抱一儿授之曰:“赐尔是子,俾寿且贵。”及生,形类所梦,故以永贵字之。
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
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①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②之妙,正当尔耳。”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十六年,迁中外府左长史,进位大将军。
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
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封许国公,邑万户。
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①侯:箭靶。②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10.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婴城固守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乃短兵步斗 ②吾从而师之
C.①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D.①军次阳翟 ②养生丧死无憾
11.下列各项中对相同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而今安在哉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①/②⑦/③④⑥/⑤⑧B.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C.①⑥/②⑦/③④/⑤⑧D.①⑥/②⑦/③⑧/④/⑤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细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C.张遁举兵应之 应:对付
D.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13.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贵每缒而出战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C.固不可以常理论 作《师说》以贻之
D.贵乃于地道潜出 托遗响于悲风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宇文贵的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怀孕时曾梦见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送给她,并对她说这个孩子能带来长寿和富贵。
B.宇文贵在小的时候就意欲从戎。他勇谋兼具,一生遇到的大小战事都未曾遭过败绩,并且凭借显赫的战功而封侯晋爵。
C.宇文贵有为政之能。益州刺史任上,他曾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负责搜捕劫犯盗贼,使蜀地的治安状况得到好转。
D.宇文贵面对危急局势能从容应对。援救颍川时,面对比己方强大的敌人,他力排众议,最终以少胜多,击败强敌。
1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乌有先生历险记》中的句子。(10分)
(1)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4分)
(2)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选自《乌有先生历险记》)(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16-17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词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C. 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因乐极生悲而发出“变徵之音”,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高旷明丽,后者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又以情来驭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17.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四字,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寡人之于国也》最后一段中,孟子说明君王的态度以及王道之成的句子是“ , ”。
(2
)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比喻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的两句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 , ”。
(4)《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水月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时,除了描写陡峭的山崖外,还用“ , ”两句从声、色角度描写滔滔的河流。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老一辈的人们安土重迁,对故乡往往有着深沉的眷恋之情。
B. 战争年代到处是哀鸿遍野,嗷嗷待哺的景象。
C. 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今年的双节(国庆节和中秋节)连续不断放了8天假,一向不瘟不火的商场销售一下子火爆起来。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B.2006年国家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财政保障政策和支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中国政府为了在农村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作出了郑重承诺,但如何将中央的决心转化为省级以及乡镇级政府的行动刻不容缓。
D.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D.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 ③ ,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22.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3分)
上联:智勇毛遂真名士
下联:
四、写作(60分)
23. 作文:阅读下面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人生须知负担当的苦处,才能知尽担当的乐趣。
——梁启超
尽管担当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担当,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
担当感与机遇成正比。
——威尔逊
我所享有的任何成就,完全归因于对客户与工作的高度担当感。
——李奥贝纳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玉溪一中2020届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狭隘人类中心主义统治了地球长达200多年。它是众多造成当代环境问题根源中的深层根源。所以,要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伦理关系,改变传统的主奴关系,确立尊重与爱护自然的观念。其次,环境质量具有消费性,因此在评价生活质量的时候,必须要将环境质量考虑进去。对公众而言,除了学法、懂法、守法外,更重要的是建立社区公益性的环保组织或协会,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最后,在生态创新前提下,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财富观也应更新为生态财富观。这是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财富观的本质区别。
(摘编自高文杰等《生态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创新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创建的新的社会理论。
B.平均意识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代内公平排斥平均主义。
C.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
D.在稀缺资源配给的数量质量上,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就是代际公平的底线。
[参考答案]A
[解析]B“扩大范围”。原文是“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而非“平均意识不利于资源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率”。C“过于绝对”。原文提及的是“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并不能得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依靠增加投入来解决……问题”的结论。D“曲解文意”。“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有增长”有误,结合文意应为“后代人的标准较前代持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阶层、国家两个维度挖掘出了环境资源不公平问题的深层表现及相关后果。
B.文章认为生态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代内代际公平。
C.文章以熊彼特等人对“生态创新”的理解论证了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的观点。
D.重新认识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进一步谈论生态创新具体做法的一个重要前提。
[参考答案]C
[解析]C“混淆关系”。原文第一段中引述熊彼特等人的言论,主要是为了追溯“生态创新”的历史源流,而非论证“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理论”。混淆了论据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态创新理论并非是“包治百病”的万能理论,需要依据现实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B.“生态理论”得以形成并最终提出的重要的社会时代特点是:生态环境愈发恶化。
C.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当下与工业文明时代在价值财富观中的本质区别。
D.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包含了和谐伦理关系的构建、生活质量的评价等内容的系统。
[参考答案]C
[解析]C“偷换概念”。原文是“人们的价值基本尺度必须具有可持续性……的本质区别”,意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而非“是否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本质区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气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
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
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4分)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答案】AD (B “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错误。C “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错误。E“对农耕生活的向往”错误)
【解析】B项见于文章第6自然段“这个季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气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表明7到16自然段中所描绘的四季美景是作者根据想象得来的,而非亲历之景。 C项见于文章19自然段“云和梯田已有千年的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梯田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风貌。并非征服自然。
E项见于19自然段和25自然段“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的歌颂,对梯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国际效益的赞美,而并非是对农耕生活的向往。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4分)
【答案】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6.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①蜿蜒盘旋,错落有致,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②春季波光荧荧、稻秧油绿;夏季绵密厚重、精美绝伦;秋季碎金遍地、稻浪起伏;冬季婀娜多姿、洒脱流畅。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神奇美妙。
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山水与耕地完美交融,体现中国农人的智慧。
④自我循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的灿烂成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答案】D (A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B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4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答案】CE (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B“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5分)
【答案】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任答二点即可)
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3分,每点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7分)
(―)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母初孕贵,梦有老人抱一儿授之曰:“赐尔是子,俾寿且贵。”及生,形类所梦,故以永贵字之。
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又处处屯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
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颍川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是降。师还。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①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贵一发而中,帝笑曰:“由基②之妙,正当尔耳。”进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十六年,迁中外府左长史,进位大将军。
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柘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
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土谷浑。军还,进封许国公,邑万户。
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太傅,谥曰穆。
(选自《周书》,有删改)
[注]①侯:箭靶。②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神射手。
10.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婴城固守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①乃短兵步斗 ②吾从而师之
C.①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D.①军次阳翟 ②养生丧死无憾
【答案】A.
A.婴:名词活用作动词,环绕、围绕。 樵 :名词活用作动词,砍柴。
B.步:名词作状语,步行着。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C.汗: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所骑战马奔驰出汗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D.次: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死:动词活用作名词,死去的人
11.下列各项中对相同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而今安在哉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①/②⑦/③④⑥/⑤⑧B.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C.①⑥/②⑦/③④/⑤⑧D.①⑥/②⑦/③⑧/④/⑤
【答案】D(①⑥状语后置句;②⑦判断句;③⑧宾语前置句;④被动句;⑤定语后置句)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细密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C.张遁举兵应之 应:对付
D.举酒属客 属:劝人饮酒
【答案】C.(应:响应)
13.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贵每缒而出战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C.固不可以常理论 作《师说》以贻之
D.贵乃于地道潜出 托遗响于悲风
【答案】B (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连词,和。 C介词,按/连词,表目的,来。D介词,从/介词,在)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宇文贵的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母亲怀孕时曾梦见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送给她,并对她说这个孩子能带来长寿和富贵。
B.宇文贵在小的时候就意欲从戎。他勇谋兼具,一生遇到的大小战事都未曾遭过败绩,并且凭借显赫的战功而封侯晋爵。
C.宇文贵有为政之能。益州刺史任上,他曾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负责搜捕劫犯盗贼,使蜀地的治安状况得到好转。
D.宇文贵面对危急局势能从容应对。援救颍川时,面对比己方强大的敌人,他力排众议,最终以少胜多,击败强敌。
【答案】B(“未曾遭过败绩”错误。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时就曾兵败逃奔邺城)
1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乌有先生历险记》中的句子。(10分)
(1)魏文帝在天游园,以金卮置侯上,命公卿射,中者即以赐之。(4分)
【答案】(1)魏文帝正在天游园内,他(命人)把一只金制的酒器放在箭靶上,命令在座的公卿们射箭,谁射中了就把金酒器赐给谁。 (“卮”“置侯上”“以赐之”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选自《乌有先生历险记》)(6分)
(2)赶快去找他,以便救你的朋友;可是子虚长者常常到千山万壑间去采药,连我们这些人都很少遇见他,我担心可能您也不能见到他哦。( “诣”“乃”“每”“鲜”“虞”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宇文贵字永贵,他的祖先是昌黎大棘人。他的母亲在刚怀孕时,梦见有一位老人抱着一个孩子送给她,说:“赐给你这个孩子,会使你长寿和富贵。”等到生下来之后,孩子的样子和梦中的孩子长得很像,所以就用永贵作他的字。
他小时候跟着老师读书,曾放下书本感叹说:“男儿应当提着宝剑、骑着骏马纵横疆场来博取公侯的封爵,怎么能像先生一样做一个文学博士啊!”魏正光末年,贼军围攻夏州,刺史源子雍据城坚守,命宇文贵为统军。宇文贵前后经历数十次战斗,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后来,宇文贵护送源子雍返回,贼军到处聚合,出兵半路阻击,宇文贵每次奋战,总是击败贼军。后来他又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兵败逃奔邺城,被葛荣包围。贼军多次前来进攻,宇文贵总是从城上缒下出战,贼军不敢抵挡他的锋芒。但是贼军实在众多,包围久久不能解除。于是,宇文贵就从地道悄悄出来,北上面见尔朱荣,陈述贼军兵势,尔朱荣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宇文贵跟随尔朱荣在滏口活捉葛荣。
大统初年,他与独孤信进入洛阳。东魏颍州刺史贺若统献出颍川投降,东魏派遣将领尧雄、赵育率领两万士兵来攻打颍川。宇文贵从洛阳率二千人马前去救援,大军驻扎在阳翟。宇文贵的部将都认为敌众我寡,不可与敌兵争胜。宇文贵说:“兵势变化,本来就不可以按照常理来讨论。尧雄等人必定认为颍川孤立危急,力量不能与他们匹敌,而且认为我们兵少力弱,孤军冒进,如果全力进攻颍川,一定会很容易就能攻破。如果颍川沦陷,我们在这里还能干什么?如果前进据守颍川,有城池可以据守。尧雄见我们入城,出乎他的预料,(那么他们)进攻就会犹豫不决,退兵又没有可能。然后(我们)与各军全力进击,即可所向披靡。希望各位不要迟疑。”于是便进入颍川。尧雄等人率领军队逐渐向前推进,宇文贵率领上千士兵背靠城池,摆下阵势,与尧雄交战,他的马被流矢射中,便持短兵器步行着与敌人战斗。士兵都非常遵奉命令,尧雄大败,迅疾逃跑,赵育于是投降。军队回师。魏文帝正在天游园,他命人把一只金制的酒器放在箭靶上,命令在座的公卿们射箭,谁射中了就把金酒器赐给谁。宇文贵一箭射中,魏文帝笑着说:“养由基的箭法精妙,正和你相当。”朝廷晋封他为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统十六年,他又升任为中外府左长史,晋位为大将军。
魏废帝三年,朝廷下诏命宇文贵代替尉迟迥镇守蜀地。当时,隆州人李光赐在盐亭举兵反叛朝廷,跟他的同党一起进攻包围隆州;隆州人李柘也聚众造反,张遁起兵响应。宇文贵便命叱奴兴救援隆州,又命成亚进攻李柘和张遁,情势紧迫,李、张二人投降,宇文贵将他们拘捕送往京师。宇文贵(因功)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官衔。原先,蜀地劫犯盗贼很多,宇文贵便招募任性尚侠、卓异健壮的勇士,命他们督责搜捕,蜀地因此平静。
武成初年,他与贺兰祥一起进讨吐谷浑。大军返回后,他又被晋封爵位,食邑万户。
宇文贵喜欢音乐,沉溺于下棋,对此流连不知疲倦。也喜好施舍,爱护读书人。当时的人因此十分称赞他。天和二年去世,朝廷赠封他为太傅,谥号为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16-17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16.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词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描绘得声情并茂。
C. 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因乐极生悲而发出“变徵之音”,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高旷明丽,后者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又以情来驭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答案】AC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黄落”意为“变黄枯落”;“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项,原文诗句直抒胸臆,因而表情非曲折缠绵。
17.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四字,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6分)
【答案】①形式上:沿用楚辞体常有的“六言加兮”句式,以“兮”为间顿,节奏鲜明。②表达技巧上:沿袭《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由物及人,以兰菊喻佳人,引发对“佳人”的无尽思慕。③内容内涵上:继承楚辞体“香草美人”传统,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象征)自身美政理想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借对佳人的怀念,既可能是表达对宏伟大业的追求,也可能是表达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能力,同时须结合骚体诗的写作特点与文学传统。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寡人之于国也》最后一段中,孟子说明君王的态度以及王道之成的句子是“ , ”。
(2)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比喻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的两句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 , ”。
(4)《赤壁赋》中,苏轼面对水月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哲理思考的句子是“ , ”。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时,除了描写陡峭的山崖外,还用“ , ”两句从声、色角度描写滔滔的河流。
【答案】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5、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老一辈的人们安土重迁,对故乡往往有着深沉的眷恋之情。
B. 战争年代到处是哀鸿遍野,嗷嗷待哺的景象。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今年的双节(国庆节和中秋节)连续不断放了8天假,一向不瘟不火的商场销售一下子火爆起来。
【答案】D。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而D选项所指对象是商场销售。
1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为了防止这次竞拍免遭再次流拍的结局,拍卖行可谓是绞尽脑汁,制订了一系列的对策,但结果还是让人遗憾。
B.2006年国家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控政策、财政保障政策和支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中国政府为了在农村实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作出了郑重承诺,但如何将中央的决心转化为省级以及乡镇级政府的行动刻不容缓。
D.今天参观的石窟造像群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堪称当时的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答案】D。(A、“防止”与“免遭”语意矛盾。B.种属关系并列。 “和支持政策”应为“的支持政策”。C、句式杂糅。可删除“但如何”或将“刻不容缓”改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某外地游客在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品尝了正宗的武汉热干面,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武汉,一定还光临贵店。”
B.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D.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答案】C(A项,“光临”是敬辞,用于对来客所说的话,敬称他人的来访,客人的来临。B项,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C项“舍弟”,用于自己的弟弟。“家大舍小令外人”,使用正确。D项,“献丑”是谦辞,用于展示作品或演出时,表示自己技能很差的谦虚说法,不用于“落款出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这个语境。)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 ③ ,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答案】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
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22.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3分)
上联:智勇毛遂真名士
下联:
【答案】侠义荆轲大丈夫 勤奋祖逖好少年 忠义关羽大丈夫 无能东郭假高才
四、写作(60分)
23. 作文:阅读下面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人生须知负担当的苦处,才能知尽担当的乐趣。
——梁启超
尽管担当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担当,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
担当感与机遇成正比。
——威尔逊
我所享有的任何成就,完全归因于对客户与工作的高度担当感。
——李奥贝纳
“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写作指导】
以“面对责任的担当”为命题核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正视自己,思考人生;将“担当”与“他人”“国家”“民族”联系起来思考,培养青年人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奉献意识。
根据试题引述的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担当是一种态度。它需要铁肩担道义的气魄,舍我其谁的勇气,不计较得失,不在乎流言,让自己成为基石,担当起家庭、社会、民族、国家赋予他的使命。
2、担当是一种行动。担当即“当仁不让”,面对河南农村的艾滋病人和孤童,杜聪用无疆的大爱、陈为军用冷峻的镜头来担当;面对被无辜屠杀的中国人,被历次掩盖、遗忘的历史,王选用正视来担当、张纯如用真相和年轻的生命来担当。
3、担当需要能力和智慧。担当不仅仅是匹夫逞一时之勇,莽夫抒一时之气,它更需要我们有敏锐的判断,有坚实的双肩。回溯历史,烛之武、触龙用智慧和巧言来担当国家的危难,司马迁用忍辱负重、用《史记》来担当历史赋予他的良史之职,谭嗣同用流血为中国之变法担当,鲁迅用如椽大笔担当起刺破黑暗的重任。面对责任与重任,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吗?
【例文】
担当
焦可磬
星辰不畏夜的包裹,用勇气担当起指路的重任,闪烁于夜幕之下,指引行路之人;
太阳不惧夜的阻挠,凭信念担当起普照大地之任,周而复始,迎来光明与温暖;
中华自古便有众多为民请命、为国捐躯之人,他们用毅力与智慧撑起中华的晴空。而我们,只有拥有勇气、信念和智慧,方能担当起家国重任。
担当,需要勇气。
是谁在国家尴尬之时挺身而出?是谁丝毫不怕“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寂寞?是谁带着车马粮奴告别绿柳夹河而别,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的长安,甘赴寒风与沙石吹打的大漠?她,那个名唤昭君的绝美女子正是她用勇气去击败对西域的畏惧,用勇气担当起为国家减免战火的重任,替大汉朝撑起一片安定和平的天空!
担当,需要信念。
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有多少人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终得碌碌无为的一生而鲁迅伫立于风雨之中,化为时代永恒的坐标!他深知作为中华儿女,理应担当唤醒民族之任,为了担当,他坚定信念,弃医从文,以笔为枪,厮杀出一条通往希望的血路。他的信念,感染了千万迷惘的青年,终于,这坚定不移的信念为他赢得了千古英名;也正是因这信念,那个刚毅的男子为中国担起了一条指向希望的通途。
担当,需要智慧。
自古为国为民赴汤蹈火的人不胜枚举,而最终能担当重任的却屈指可数,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智慧为羽,终一无所获,自然担当不起家国重任。不禁遥想墨子,那个坚持为民请命的男子,奔波四十余天,面对已在赶制武器的敌国,赤手空拳的他该怎样应对才能担当百姓赋予他的希望?墨子自不是莽撞之人,他用智慧与公输盘设战,九守而无一败;用智慧与君王相谈,终打消了攻宋的企图,是智慧使墨子成就了一世美名,更是智慧使墨子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
为担当,她鼓足勇气,终于撑起一片安定的晴空;
为担当,他信念不移,救国家于水火之中;
为担当,他以智慧为兵,拼出一方百姓安宁。
当我们也拥有勇气、信念和智慧时,我相信我们定能为国担当,使中华今世闪耀无尽的光芒。
简评:一是文章的开关,采用排比句式,形象与气势结合。二是结构清晰,主体部分三段从“担当,需要勇气”“担当,需要信念”“担当,需要智慧”三个方面,解决“怎样才能有担当”的问题。三是材料丰富,善于采用排比的方式,推出系列性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