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期衡阳市八中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文科)试题
命题人:王权 审题人:蒋平
请注意: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C.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D.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2.《礼记•曲礼》中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此言论旨在强调( )
A.人人都应遵守符合身份和地位的规范 B.仁德观念具有深入人心的道德渗透力
C.政治强制是实现礼乐规范的有力保障 D.教育训导和百官立威是形成礼的条件
3.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
A.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B.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C.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D.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4.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
A.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B.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服务皇权,家国同治
5.《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
A.宗法制度的影响 B.郡县制度的发展
C.儒家思想的发展 D.小农经济产生
6.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A.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B.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C.“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D.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7.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B.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C.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D.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8.《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
A.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 )
记述
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A.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 B.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C.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 D.通过分化事权铲除割据基础
10.元朝在行省辖区和疆界范围上有很明确的划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辖的“四至八到”,史书记载最为明晰,即东至大海,西至鄱阳湖与江西行省南康路接界,北至扬子江与河南行省扬州路接界,南与江西行省潮州路接界,东南到漳州路海岸接界,西南与江西行省建昌路接界,东北到松江府海岸,西北与河南行省安庆路接界。从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设行省主要目的( )
A.防止武将专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强中央军事控制
C.加强中央集权满足中央财政需要 D.有利于地方官员在行省内的管理
11.《后汉书仲长统传》说:“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此时的“台阁”( )
A.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的雏形 B.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
C.是对中外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D.完全掌握了国家决策权力
12.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13.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 )
A.使宋代君主权力有限,不能掌握实权 B.表明了宋代的中央集权水平比较高
C.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14.东汉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这种现象( )
A.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B.使伦理关系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
C.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 D.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
15.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
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 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
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 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
16.票拟系指中央、地方衙门以及臣僚呈送皇帝的题本章奏,不直接送往皇帝处,由皇帝直接办理,而是先送往内阁,由内阁代报初步处理意见,以备皇帝裁决时参考,内阁的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可被称为所谓的“代言之司”,“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成的“皇言”。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采纳与否还取决于皇帝的御批。这表明( )
A.内阁权力没有稳定性 B.票拟保障了决策的有效性
C.票拟是在行使决策权 D.内阁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17.《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掌军政大权,以赞机务。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 )
A.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 B.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
C.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 D.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
18.下图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伯里克利主持重建的雅典卫城及其周边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示意图(以剧院和神庙为主)。据此可知( )
A.伯里克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 B.重建工作意在抵御波斯的侵略
C.神权的膨胀抑制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D.雅典重视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19.在古希腊,一般城邦都禁止不婚,斯巴达还惩罚晚婚。结婚不是公民的私人事务,生育下一代是公民的责任。公民的教育、生活方式,包括服饰、饮酒、娱乐等都受到控制。由此可见,在古希腊( )
A.公民的个人权利受到高度重视 B.城邦意识对社会多方面的渗透
C.每个人都有着平等的社会地位 D.规范公民行为以维护社会稳定
20.有学者在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时提出,“民主制度往往可能是低效率的,有时还可能是腐败性的,但它能把人民和政府以其他制度所没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说明( )
A.政府低效和腐败引发公民不满 B.直接民主的弊端更为突出
C.公民参政必然带来行政的低效 D.城邦至上根植于民主制度
21.对外征服给罗马帝国带来巨额财富,也使大批富有家庭的战士阵亡,致使其家产落人妇女手中,而妇女又不能和男子一样为国家出钱出力,导致国家出现经济困难。执政者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让拥有财产的妇女遇到战争时向国家纳税。罗马执政者的举措( )
A.限制了妇女对财产的管理权 B.有利于维护妇女的权益
C.使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地位 D.阻碍了罗马的民主进程
22.古罗马由贵族担任立法者,平民保民官可以制定适用于平民的条例。法典在公布及定稿之前应先征求大众的意见。从此,平民与贵族出现在同一个法庭上,行同样的手续,按同样的法律进行审判。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体现自然法的理念 B.充分维护平民的权益
C.发展到了完备阶段 D.为近代确立立法规范
23.自十九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恩格斯也曾说:“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对于上述材料解读确的是( )
A.罗马法的产生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B.罗马法体系已经非常完备不须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C.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个人财产私有制度的不可侵犯
D.罗马法系中包含着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法权关系
24.按照英国《权利法案》的设计:国王是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体制亟待完善 B.下院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资产阶级主导国家政权 D.形成三权分立国家体制
25.历史学家钱乘旦说: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
A.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 B.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
C.繁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26.1783年,24岁的小皮特成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反对“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小皮特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这反映了( )
A.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 B.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完善 D.内阁权力无所制衡
27.学者们认为,从世界范围内看,英国最早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如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制度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制度的核心是 ( )
A.对权力的监控 B.对君主的制约 C.突出法治 D.强调主权在民
28.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这表明代表们希望( )
A.建立有效和有限的政府 B.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C.建立分权制衡的中央政府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2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民主》中说:“除了人民权利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执行权力的当局,这些当局虽不完全独立于人民,但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有一定的自由,因而既要被迫服从人民大多数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和拒绝其危险的要求。”美国宪法中体现出这一意图的规定是( )
A.民族主义原则 B.天赋人权生而平等
C.权利分享原则 D.人民权利高于一切
30.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 )
A.明确了总统的立法否决权 B.导致总统滥用职权
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D.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20分,32题10分,33题10分,共40分。)
31.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10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的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内阁)可以解散它(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
——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并分析明代内阁和英国内阁的本质不同(10分)。
(3)马克垚曾说:“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试以美国民主政治的实例,证明上述观点(6分)
3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唐代道制改革起于睿宗、玄宗之际,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分贞观十道为十二道和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改十五道,置按察、采访使,确定道的治所和使府编制,变革道的运行机制。唐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就在改革过程中发生变化,逐渐由州、府一县两级制向道一州、府一县三级制的体制转变。唐前期沿用十道巡察旧制,朝廷除临时遣使视察以外,缺乏更有效的间接调控管理手段。中央行政管理处于直接面对350余州府的局面,管理幅度太大,行政效率不高。玄宗集团的改革就是从整顿这种现状入手,唐代的道制改革及发展实践,不仅继秦郡、汉州之后开辟了一个唐道的时代,也为后来宋路、元明清行省和近代省地县制的发展做了阶段准备。唐道的发展甚至对东邻日本、朝鲜的地方行政体制建设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摘编自郭锋《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时期道制改革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玄宗时期道制改革的意义。(5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D
A
A
D
B
C
B
A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D
D
D
A
D
D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A
D
A
D
C
A
A
C
C
二、材料题
31.示例1: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2: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3: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32.(1)影响:有效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强化;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埋下宦官专权等腐败政治现象的隐患(4分,一点1分)。
(2)阶段特征:由国王掌控行政权到大臣掌握行政权,产生责任制内阁;由国王控制内阁到内阁从属于议会;议会中的下议院对内阁具有否决权和组阁权(6分,1点2分)。
不同点:明朝内阁制是君主权力加强的产物,成为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保障(2分);英国责任制内阁限制了国王的行政权,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完善体现(2分)。
(3) 美国: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席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美国两党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妥协;宪法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任答两点6分)
33.(1)原因:唐前期道制存在问题,行政效率低下;唐玄宗时期社会人口大幅度增加(唐玄宗时期封建经济发展推动地方行政改革);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影响。(5分,2分一点,三点5分)
(2)意义:重新划分了全国地理行政区和州县归属,为三级体制的形成奠定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及其东亚地区的行政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5分,2分一点,三点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