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马中学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期中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3 分)D
【解析】原文第 1 段说“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
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A 项以此句为核心进行转述,符合原意,所以 A 项的表述是正确的。B 项根据
第 3 段中“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
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等语句的意思,
得出“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的推断,符合文意。因此 B 项也是正确的。D 项对第 5 段的相关内容
进行转述,原文以“‘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为总起,具体介绍了三次历史认同的主要内
容,选项对此内容的转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逐次清晰丰富起来”缺少文本依据,二是“这三次所概括
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与“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并无因果推理关系,选项用“使”字加以概括违背原文,
与原文逻辑不等值。因此 D 项是错误的。C 项整合第 6 段“‘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
“‘慷慨悲歌’还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
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等内容,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 D 项也是正确的。
2.(3 分)A
【解析】B 项根据原文 第 1 段交代燕赵区域地理环境,第 2 段“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
特色”,第 4 段“‘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和
第 6 段“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等内容,从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角度进行转
述。推断符合原文意思。因此 B 项是正确的。A 项对原文第 4 段“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
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的内容信
息进行转述,转述时把“机制”替换成“主因”,是偷换概念,“机制”是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内部组织
和运行变化的规律,“主因”指主要的原因。两者有所区别,因此 A 项是 错误的。C 项对原文第 5 段有关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的三次高潮中的后两次进行转述分析,做出了曹操、高适等人成为燕赵文化的杰
出代表人物的原因推断,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 C 项也是正确的。D 项根据原文第 5 段后半部分内容进行
转述,从原文“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可以看出“‘慷慨悲歌’这
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原文“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
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
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则说明“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的重要、稳定和悠久。因此 D 项的理解分析
符合原文意思。
3.(3 分)D
【解析】A 项对原文第 2 段关于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说明进行转述,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 A 项是正确的。B
项对原文第 4 段关于慷慨悲歌的性格形成的相关内容进行转述,符合原文意思。因此 B 项也是正确的。C
项对第 4 段中慷慨悲歌的性格形成“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结论进行理解分析推断,
并整合了第 1 段和第 6 段燕赵文化特点的相关内容。与原文的意思等值。因此 C 项也是正确的。D 项是对
原文最后一段内容的转述,原文说“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强调的是不良内
容在民间、在当今都有存在的现实,选项转述为“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
则强调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不良内容,从而把“度”的问题变成“量”的问题,转述与原文不等值。因此 D
项是错误的。
4.(4 分)AC (对一项得 2 分)
【解析】B 项“嘘寒问暖”“悉心照料”理解不当,村医给幺爷看病,是医生的职责,他对幺爷有关心,但
谈不上“悉心照料”。D 项“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理解错误,小说并没有讽刺大军之
外的“与会领导和记者”之意。E 项“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错误,小说前半部分采用的是倒叙的手
法。从“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这一段可知,二货被老婆叫回来劝说幺爷卖树,发生在听说大军利诱
幺爷卖树失败之后。
5.(4 分)①倔强刚直,意志坚定。幺爷坚决守护古老的银杏树,面对儿子的情感拉拢和村长的利诱威逼,
没有丝毫的动摇妥协。②有眼光,有远见。幺爷为乡村环境被破坏而痛心,斥责村长的见利忘祖,斥责村
人卖树求富的“败家子”行为。③冷静睿智。在施工队强行推进,银杏树面临毁灭之际,幺爷借助文物局
的力量,保护了银杏树。④思想开明。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死后火化并树葬的农民,是一个摒弃了传统
丧葬观念、有环保意识的人。(答对 1 点得 2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要认真阅读文段,从文中找对人物的
描写语句,认真揣摩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概括。解答本题主要要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段内容,从文找找出
表现“幺爷”的语句进行分析,如①“‘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幺爷“霍”地站起
身:“你敢--”“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
还是吃屎长大的!’”,以上通过“幺爷”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幺爷”倔强刚直,意志坚定的性跟特点;
“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
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以上通过对“幺爷”语言的描写表现了
幺爷为乡村环境被破坏而痛心,斥责村长的见利忘祖,斥责村人卖树求富的“败家子”行为,说明幺爷有
眼光,有远见;“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几天
后,幺爷回来了,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幺爷回来了,身后还多了几个陌生人。他们径直来到银杏树下,又是测量,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在施工队强行推进,银杏树面临毁
灭之际,幺爷借助文物局的力量,保护了银杏树,以上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幺爷的睿智;“当二货老婆打
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幺爷
是全县第一个自愿死后火化并树葬的农民,是一个摒弃了传统丧葬观念、有环保意识的人,以上通过村医
生拿遗嘱一事表明了幺爷思想开明的性格特点。
6.(6 分)①银杏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从二货提酒去幺爷家游说卖银杏树一事写起,以村长大军与
幺爷围绕银杏树展开的较量为主要情节,以银杏树叶飘落在幺爷骨灰上收尾,银杏树贯穿于小说始终,是
各方矛盾的焦点。②银杏树是小说抒情的载体。小说五六七三段对银杏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突出了银杏树在村人生活中的意义;小说最后一段描写银杏树叶如漫天纸钱飘撒在幺爷骨灰上的动人景象,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对幺爷的哀思。③银杏树衬托了幺爷的形象。银杏树古老而充满生机,用自己
的阴凉和金黄的树叶给村人以庇护,就像幺爷年高而睿智,为守护银杏树、守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
境而斗争不止。④银杏树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象征。银杏树历史悠久,是先人给予后人的荫庇,也是质朴、
和谐、宁静的乡村文明的象征。(答对 1 点得 2 分)
【解析】从结构上看,“银杏树”这个物象是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从塑造人物形象上看,它衬托了幺
爷的形象,它庇护全村人民,幺爷也为保护它而与村长斗智斗勇;从物象深层含义来看,它古老而充满生
机,象征着传统文明;从环境描写上看,它是抒情载体,五六七三段描写银杏树为村人做出的贡献,充满
深情,最后一段写银杏叶飘在幺爷骨灰上,渲染悲凉气氛。
7.D 这是星光罩和太空光学望远镜两者结合起来运用的功能。
8.A 在星光罩没有得到实践证实的情况下,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观察太阳系外的行星的图像还十分困难。
9.A 筛选并整合文章第二段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10.D A 项以偏概全,部分原因是光线在遮光罩周围会产生衍射;B 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C 项说“科学
家可以将其长时间固定在太空中”,于原文无据,系无中生有。
11.(1)锋利。(2)匹敌、相当。(3)排列座次,这里是招致、统制。(4)变小
12.C 区区: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A、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
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B、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D、山东:(古
义)崤山以东地区;(今义)中国一个省份。
13.B 意在点明:秦朝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它不施行仁政。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
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4.(1)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得
分点:作难 隳 为 何也)
( 2)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得分点:是 何
异于 非我也 兵)
( 3)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通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得分点:博学 日
参省 知 )
15.A C(4 分)(对一项得 2 分)
【解析】A 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
迅疾.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应该有些复杂,苦笑。
16.①希望终老田园:怎不怀归的心情和此生只应与田园相伴到老的感慨.②心念国事:官府文书到了,半
夜三更奔赴邓州幕府;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官有程”,与“只合田间老”的矛盾
(“怎不怀归”与“官有程”的矛盾)( 6 分,每点 2 分)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
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
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
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突出诗人以国事为重,在三更半
夜赴幕府就职,突出事态的紧急,也写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写出诗
人内心的苦楚与矛盾,不得不为国效力;“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十里池塘中一群鸭子拍水
嬉戏,平原之上满是桑树和柘树,炊烟缓缓升起,描绘了闲适恬淡的乡间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
喜爱之情,侧面展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意。
赏析:正大五年( 1228)十月,元好问母亲逝世,按当时礼俗,元好问从河南内乡县令的任上,辞官服丧,
家居内乡白鹿原,当时三十九岁.这种闲居生活一直过了一年半,到正大七年(1230)春天,金国北面的
蒙古军加紧迸逼.地处南北交通孔道的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也受到南宋的不断袭扰.为了加强防务,
邓州守将移刺瑗聘请他出来担任幕职.元好问有感于家国之难,接到文书后,星夜兼程,向邓州进发.邓
州在内乡南面,路途并不远,大约朝发可以夕至,本诗即作于赴邓途中.这首诗的明显特点,是在结构上
的深折顿挫,开合变化,而又文气跌宕,流转自然.首句“幕府文书鸟羽轻”,单刀直入,叙述赴邓原因,
起势极为迅捷.“幕府”,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邓州州
府.“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类似后来的“鸡毛信”,表示紧急;二是指传送之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这三个字,把征召的紧急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已经暗含不得不急赴之意.第
二句即紧承首句,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具体描写了连夜赶赴邓州的情景.“敝裘赢马月三更”,诗人穿着
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这一句用了三个名词性的词组,而不用关联词,巧妙地构成了
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诗
句中的自然意象和人事意象,显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它们的自然融合,展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接
着,作者把笔锋收回,第二联进行内心的自我省察:“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未能免俗”,
是借用古人成语.据《世说新语•任诞》载,阮成家贫,七月七日,富人在庭中晒衣,皆纱罗锦绮,阮咸以
竿挂大布犊鼻裤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日:“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里,诗人用此,有自我解嘲之意.全
句意思是说:我未能免俗,所以应聘出来做官;但是,自己对此也感到可笑啊.“岂不怀归”,是用《诗经•
小雅•出车》中的诗句:“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十分贴切.全句意思是说:我并不是不想家啊,但因为
官府征召有期限,不得不这样急急忙忙赶路.看来,当时元好问之应聘到邓州,从个人角度说,是并不很
情愿的,但由于官府催得很紧,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这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为
了表现这种复杂的内心世界,两旬中各自有一次转折,而出句与对句之间,又用“未能”、“岂不”两对虚
词作为转接,使人如行山中,路转峰回,景象无穷,极尽曲折变化之妙.第三联写景,“十里陂塘春鸭闹,
一川桑柘晚烟平”.十里池塘中,一群群鸭子正在拍水嬉戏,高声鸣叫,一片热闹景象.整个川原中种植的
桑树和柘树,平展在晚烟之中,仍然是一派美好景色.这当中,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
另一方面,在行进中不知不觉薄暮来临,看到田间的农夫已纷纷归家,而自己还 'fl,'fb 道途,也流露出
了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这样,从第三联的意思中,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最后一联:“此生只合田间老,
谁遣春官识姓名?”意谓,我此生只应终老田间,是谁叫朝廷的春官识得我的姓名呢?春官,《周丰盼:
“春官宗伯.”春官为礼官,掌典礼,后世因以春官为礼部的通称.礼部掌贡举之职,故诗云“春官识姓
名”,即谓有人举荐自己.这最后一联与前面相呼应,补足了第二联的意思,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希望终老田
园,不愿出来做官的想法.然而,作者又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并非真的要息隐田园,他的以国家为念
的思想,其实是战胜了个人意愿的,只是有些矛盾罢了.全诗围绕这种矛盾的复杂心情,层层推进,步步
加深,虽转折变化而又一气流转,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陈浊斋先生在《元好问诗选》中说:这首“诗
歌的风格颇似北宋之作”.极为中肯.元好问的诗主要是学杜甫,但受北宋苏轼、黄庭坚的影响也较深.宋
诗不仅继承唐诗传统,并且自出机杼,有所发展.首先在谋篇布局的法度上,更为严密.本诗的曲折变化,
已如前所述.另外,第一、三联叙事写景,是实写,第二、四联是说理抒情,是虚写,虚实相生,疏密有
致,波澜层出,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其次,宋诗在用典、对偶、炼字等方面,更趋于精严.本诗用了
不少典故,而且都用得不着痕迹,十分自然,收到了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其中第
二联,诚如陈浊斋先生所说:“两句多用虚字,乍看来不似对句,而其实则字字精切,这种散文化的句法,
极见作者的功力.须仔细寻味,不可轻轻放过.”诗中一些形容词、动词的使用,也都经过了精心锤炼,如
“轻”、“闹”、“平”等字,下得准确而又生动.总之,本诗在学习宋诗风格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显
得峻峭而不硬涩,颇具流转自然的特色,深折而不晦暗,富有清新明朗的气息.元好问学习宋诗,能人能
出,体现了大家风度和创新精神.(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
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
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
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7. (每格 1 分,共 15 分)【答案】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8.B【解析】第一处,前面说“无论…”,后面与之搭配的应是“都…”,排除 AC 两项;第二处,后面说
“那么…”,前面应使用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构成“如果…那么…”的假设复句;排除 D 项.第三处
不需要使用关联词语,第四处要使用表转折的关联词,因为后面说了“打败…”.第五处,前面说“不
仅…”,后面应使用“而且”,与前面构成递进关系的复句.最后一处是对前面的总结;
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法。
19.C【解析】A.使用正确,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符合语境; B.使用
正确,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符合语境; C.感情色彩不
当,闲言碎语:闲:与正事无关;碎:指说话唠叨.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含贬义色彩,这里形容的是
“老师们”,不适合使用贬义词; D.使用正确,不翼而飞: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
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符合语境。20.C【解析】A.搭配不当,“发动世界经济增长”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B.成分残缺,“满足特定地区和一定层次的外国消费者”中“满足”的宾语残缺,可在句后添加“…的需
求”。C.正确.D.成分赘余,“约”和“左右”重复,应删除一者。
21.D【解析】③中的“他”指代的是诸葛亮,紧承前文,放在首位;⑤和③构成转折关系,紧承③后;⑥和前两
者构成因果关系。④中“而”,和前面构成转折关系,引出①②;根据关联词“即便”、“也”确定,②在
前,①在后。 故正确排序为:③⑤⑥④②① 故选:D
22. 【解析】这个材料提供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材料安排由实而虚,从年轻人避开拦道的
恶狗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引申到人生路上会遇见许多如挡道恶狗一样的障碍.其中关键词语有:障碍(恶
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因此,“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是材料的核心内
容.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遇到障碍就要勇敢去战胜,不能遇见障碍就绕走.这是我们习惯性的思维.但材料
还提供了另一种认识,就是遇见障碍也可以绕着走,不一定非要扫平障碍.这就使得材料充满了思辨的味
道.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他更讲策略,目的是“要去远方”,而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若战胜
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实现,那么,选择绕
道反而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因此可以定立意:“走弯路也会是捷径”“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为
了远方,远离障碍”.
从路人的角度立意,则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路人认为年轻人避开恶狗是“怕了”,
他认为遇见恶狗要勇敢去打.从精神上来讲,人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被吓死.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老
是躲着,而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世上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关键要有战胜它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才
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今天避开这个障碍,很可能明天会绕开那个障碍,不断地避着绕着,很容
易消磨掉战胜障碍的勇气.因此可以确定立意:“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或“路见障碍,
勿轻言绕道”.
对于新材料作文来说,立意起着四两拨千斤之功效,但依有不少同学抓只鳞片甲来审题,没有立足于
材料整体来立,如“追寻远方,实现梦想”只谈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寻找捷径”写自己寻找捷径的价
值;“无所畏惧”写做事需要勇气;更甚者写“选择”,演化成以“选择”为中心的话题作文.总之,这些
立意显然偏离材料的中心.
1、做事情要讲究策略;
2、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
3、有勇气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
教师点评:文章首先引用周国平的话导出话题,然后提出中心论点:“睿智的人懂得有选择地作出避让,
他们往往能走得更远”,接下来从两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证,最后指出避让不是放弃,不是弱者的行为,恰恰
相反,“这是一种在窘境处追寻圆满、于无尽深渊处追求希望微光的执着”,思路清晰,论据典型新颖,论
证事理清楚透彻,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给人深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