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二模历史
2019.5
1.战国时期,魏文侯任用魏国人李悝、楚悼王任用卫国人吴起、齐威王任用齐国人邹忌、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公孙鞅、韩昭侯任用郑国人申不害,实行变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变法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②各国推行均田制为变法提供基础
③变法有利于加强周天子力量
④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说明变法成为当时社会发展潮流,故①符合;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②;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是要废除不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生产关系,动摇奴隶社会统治秩序,不利于维护周天子力量,排除③;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人才的流动推动了各国社会变革,故④正确。故选①④组合,排除ABD,选C。
2.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
A. 与刘邦一样扩大了王国势力
B. 是“无为而治”政策实践
C. 体现出强化中央政权理念
D. 为中外朝制度奠定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是要分割王国势力,解除对中央的威胁,排除A,选C;汉武帝的做法是需求积极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办法,不属于“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问题,而非中央官制问题,排除D。
3.下图名为《两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收入额》,据此图可以得出
A. 北宋海外贸易收入一直上升
B. 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更高
C. 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 海外贸易收入是两宋主要财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北宋海外贸易呈现上升趋势,但海外贸易收入额也有下降的年份,排除A;由材料来看,南宋海外贸易收入额整体比北宋更高,故选B;“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
本的经济政策,宋朝也不例外,排除C;材料没有比较海外贸易战两宋财源的比重,无法得出D结论,排除D。
4.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需地亦甚无多。听小民观看。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这表明
A. 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
B. 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
C. 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
D. 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可知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界定是1745年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的,排除A;B中的“普遍抵制”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陕西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
5.1861年,恭亲王奕䜣在奏折中称:“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同时,他也提出“俟八旗学习之人,于文字语言悉能通晓,即行停止”。奕䜣意在
A. 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B. 减小旗人学习西方语言的阻力
C. 呼吁权臣了解外国的文化
D. 激发皇帝研究外国政体的热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
望其能妥协”,可见是从外交的实际需要出发宣传学习西方语言,有利于减小旗人学习西方语言的阻力,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对权臣的态度,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清朝皇帝的态度和做法,排除D。
6.下图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
A. 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
B. 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
C. 辛亥革命推动自由观念传播
D. 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儿童”喻接受西方思想的先进的中国人而非年幼的中国人,材料中的“老者”喻拒绝接受西方思想问换的冥顽不化的中国人,可见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排除A,选D。材料没有反映清王朝宣扬宪政的信息,排除B;1908年辛亥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
7.1914年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从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27年,排除C;材料中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D。
8.1978年,自春天起到11月,谷牧、邓小平等12位中国领导人进行了20次出国访问,到访了包括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日本、新加坡在内的51个国家。据此推断,当时中国
A. 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B. 开始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交
C. 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D. 想要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我国领导人加大外事活动,有利于了解国外最新动态,说明国家工作并非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排除A;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我国就注意淡化社会制度的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开展与不同类型的国家建交,排除B;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12月,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反映我国领导人加大外事活动,是基于要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故选D。
9.1701年生效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丧失继承的资格。”“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巩固《权利法案》的成果
B. 摆脱教廷对英国的控制
C. 推动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D. 约束官吏和大臣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是进一步明确了对王权的限制,故选A;材料涉及英国教会的独立性,但不属于材料的主旨所在,排除B;责任内阁制度主要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显然与材料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是约束英王的权力,排除D。
10.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二一九法令”,规定废除农奴制度,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并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规定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
②两个法令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法令》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以赎买一定数量的份地”“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可见两个法令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需要,①正确;1917年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发布了《土地法令》是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排除②;“二一九法令”有利于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自由劳动力,从而推动俄国工业化进程,故③正确;由材料“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可见是要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④正确。故选组合,故排除ABD,选C。
11.读下表,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美国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全部的金额
收入
支出
盈余或赤字
1932
1,924
4,659
—2,735
1933
1,997
4,598
—2,602
1934
2,955
6,541
—3,586
1935
3,609
6,412
—2,803
1936
3,923
8,228
—4,304
A. 兴办大量公共工程
B. 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 投资信息技术产业
D. 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表格的时间信息,可知大致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期间,兴办大量公共工程,国家大量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故选A;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时间不符,排除B;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排除C;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94年宣布成立,排除D。
12.20世纪初,一位历史人物因光电效应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他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倡议各国科学家用自己的言行来维护世界和平。此人
A. 创造出望远镜
B. 发明了蒸汽机
C. 提出了量子假说
D. 创立了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描述的是爱因斯坦。A是伽利略,排除;纽可门发明蒸汽机,排除B;普朗克提出量子论假说,排除C;1905年,爱因斯坦成功解释广电效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核武器的理论基础,故选D。
13.传统是人类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是世代相传的行为方式,是对社会行为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
材料一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它成书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它所采古书达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所收书籍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书、史籍、工技、农艺、医学、宗教等各种科目。它所收载的书籍一字不易,完全按照原著整段、整篇乃至整部地抄入。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总计收录书籍10254种,共172860卷,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在纂修过程中,乾隆帝亲自制定采辑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成应刊、应抄、应存、应删等不同类别。
《四库全书》各部
书目举例
经(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卷二十九经部二十九春秋类四《春秋繁露》
史(收录史书)
卷四十九史部五纪事本末类《平定三逆方略》(三逆指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
子(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
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类二《九章算术》
集(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别集类存目三《王阳明集》
(1)比较《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从“书目举例”中任选二书,分别简述其历史价值。
材料二 罗马的法律传统,即便在帝国覆亡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仍构成除不列颠以及其属地以外所有西方国家习惯法的基础。其中一些法律条款仍存活于现代欧洲许多国家的法律制度之中,成为西方文明的一笔重要遗产。
罗马帝国灭亡后,帝国晚期开始广泛流传的基督教,承揽了帝国统一时期的许多政治责任,并在文化上为欧洲文明的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中世纪晚期,人们在攻击、否定教皇政治权威的同时,仍能坚定不移地保持基督教信仰。透过裂变的欧洲,人们仍会感受到一个完整的基督教文明的存在。
从15世纪到18世纪,长期屈服于神灵启示的科学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冲破宗教神学的樊篱,给近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17世纪,科学革命动摇了中世纪的宇宙论,形成了全新的宇宙观,不仅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而且推动人们开始以批判的、怀疑的态度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正是基于这一信念,西方迎来了科学理性不断高涨的新时代。
——摘编自陈振昌《论欧洲传统文明统一特征》
(2)阅读材料二,概括欧洲传统文明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
(1)不同之处:《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永乐大典》所收书籍未经删改,《四库全书》对所收集的部分书进行了删改;《永乐大典》所采古书涉及先秦到明初时期,《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
举例要点示例:《春秋繁露》记载了汉代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平定三逆方略》记载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九章算术》记载了汉代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数学应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阳明集》记载了明朝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推动了心学的发展。
(2)特点:法律传统浓厚,具有基督教色彩,科学理性逐渐成为主流;欧洲传统文明内涵不断丰富,在不同时代有所突破和发展。
分析: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罗马法体系逐渐形成,其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等内容对欧洲各国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四分五裂,基督教成为整个欧洲的共同信仰;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击教会神学,解放思想。17、18世纪,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宣扬科学理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文明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关于不同之处,由材料“《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最大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可见《永乐大典》是类书,《四库全书》是丛书;由材料“所收载的书籍一字不易,完全按照原著整段、整篇乃至整部地抄入”“采辑著录标准,把全部书籍分成应刊、应抄、应存、应删等不同类别”,可见《永乐大典》所收书籍未经删改,《四库全书》对所收集的部分书进行了删改;由材料“,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可见《永乐大典》所采古书涉及先秦到明初时期,《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第二小问,可以举出《春秋繁露》等著作,突出其内容和历史价值。
(2)第一小问,由材料“罗马的法律传统……
仍构成除不列颠以及其属地以外所有西方国家习惯法的基础”、“基督教,承揽了帝国统一时期的许多政治责任,并在文化上为欧洲文明的统一提供了精神动力”、“科学理性思维,开始真正冲破宗教神学的樊篱,给近代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潮留下自己深刻的印记”,可见法律传统浓厚,具有基督教色彩,科学理性逐渐成为主流;由材料“全新的宇宙观,不仅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热情,而且推动人们开始以批判的、怀疑的态度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正是基于这一信念,西方迎来了科学理性不断高涨的新时代”,可见欧洲传统文明内涵不断丰富,在不同时代有所突破和发展。第二小问,可以从罗马帝国时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时期,说明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文明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14.进入现代以来,世界处于不断发展变革调整之中,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在应对挑战中,大国承担起了重要责任。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简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答案】历史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意义: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关于历史背景,要指出20世纪30-40年代,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的相互限制是造成世界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解决复杂的国际经济问题,特别是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成为战后各国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关于意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各成员国规范了一套处理它们之间贸易关系的原则及规章,不断丰富、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规范,对国际贸易进行全面的协调和管理。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5.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中国与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需要。
阶段
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1949年—20世纪50年代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丹麦、芬兰、列支敦士、瑞典、瑞士、挪威
20世纪70年代
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塞浦路斯、冰岛、圣马力诺、联邦德国、希腊、卢森堡、马耳他、荷兰、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
20世纪90年代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乌克兰、北马其顿、安道尔、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摩纳哥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从国家性质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1949年——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国采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力提高,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新独立的国家和中国建交。
【解析】
【详解】第一小问,从材料来看,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二小问,关于前者,要结合国际形势、国家性质和外交政策等方面说明我国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关于后者,要突出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后,随着综合国力提高,我国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广泛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