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试题
1.剪纸、陶瓷、髤漆等传统手工艺是我国民间艺人数千年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然而,“隐在深山人未识”也曾是其一度面临的困境。如今,一批批传统手工艺人不断创新,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实现了从“守艺”向“创艺”的华丽转身。这一转变
A. 体现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主要途径
B. 借助互联网的文化传递和共享功能促进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C. 充分表明互联网思维是助推传统手工艺人实现工艺创新的根本原因
D. 说明只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能推动传统手工艺从小圈子走向大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互联网等新媒体属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途径,A错误;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B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原因,C错误;“只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能推动传统手工艺从小圈子走向大市场”是把或然性结果说成必然性结果,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的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这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来自人生开始的地方——“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家”字历经千古演变,字形由繁向简,字义所承载的内涵不断丰富。透过其形义及演变,我们可以认识到汉字是
①传统文化持续稳定的保障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中华民族文化集中展示
④中华文明传承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穿越历史的长河,追寻现代的中国,家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可见
①家国情怀源于我国人民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主观思考
②家国情怀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③弘扬家国情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指导作用
④家国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 C 3. 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家国”为背景,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汉字的认知和关于“家国”情怀的理解,有助于引导考生增强“家国”意识。
【2题详解】
本小题考查汉字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解读图文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字历经千古演变,字形由繁向简,字义所承载的内涵不断丰富,说明汉字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中华文明,②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持续稳定”说法不严谨,况且汉字也是不断演变的,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3题详解】
本小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民族精神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穿越历史的长河,追寻现代的中国”,家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说明家国情怀源于我国人民的
社会实践,①错误;“穿越历史的长河,追寻现代的中国,家国情怀已经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说明家国情怀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符合题意;家国情怀作为民族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指导作用,③正确;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④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我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宁为玉碎”的爱国气节;“瑕不掩瑜”的廉洁气魄;“润泽以温”的奉献品德……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玉文化”随着时代更迭而经久不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寓德于玉”体现了“德”与“玉”的自在联系
②“寓德于玉”中“德”与“玉”之间相互决定
③“以玉比德”的玉文化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④“玉”的具体特性决定“以玉比德”的思想观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德”与“玉”的联系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不是自在联系,①错误;物质决定意识,“寓德于玉”中的“德”与“玉”之间相互决定说法错误,②错误;“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玉文化”随着时代更迭而经久不衰,说明玉文化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③符合题意;“宁为玉碎”的爱国气节;“瑕不掩瑜”的廉洁气魄;“润泽以温”的奉献品德……说明“玉”的具体特性决定“以玉比德”的思想观念,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5.从哲学的角度看,如图给我们的启示有
A.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砥砺前行的决心并积极践诺
B. 价值观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C.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D. 实现人生价值要把握时机,扬长避短、量力而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相关知识。“不要等有了希望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会有希望”,意思是人为了理想,为了目标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拼搏,A符合图画主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具有双重性,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阻碍作用,B错误;CD都与图画主旨不符。故本题选A。
【点睛】以漫画为载体的选择题,一般由题干设问、漫画和选项三个部分构成,解答时可按以下步骤思考,“图画要看全”,看漫画中的人和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先弄清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6.“滴”的一声,赵阿姨的手机收到了绿色账户积分,月底她就可以用积分兑换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垃圾分类换取积分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这一时尚
①有利于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和积极性
②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人人都参与垃圾分类
③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④能够更好地落实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绿色消费的相关知识。垃圾分类换取积分,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有利于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落实国家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①④符合题意;“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人人都参与垃圾分类”说法过于绝对,②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价格杠杆,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是政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下提供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观点,再将这些观点进行四种不同形式的组合作为四个选项,其具有选项多、知识容量大等特点。通常的解题方法是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依次排除错项的方法。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7.2019年全国“两会期待”调查结果如图显示,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了促进高质量的就业,国家应该
①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安排劳动者在企业就业
②购买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发挥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③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充分释放新动能带动就业效应
④围绕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就业政策、资源配置的相关知识。“安排劳动者在企业就业”与劳动者自主择业矛盾,也违背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背离,①错误;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②错误;两会上就业问题受关注程度高达77%以上,说明就业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国家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充分释放新动能带动就业效应,围绕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符合党和政府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说明党和政府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8.“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图中三地做法所体现的共同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 抓落实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B. 勇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先行
C. 借电商 互联网红利在乡村
D. 奔小康 脱贫路上各显其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面小康的相关知识。题干意思是青海全面推进“特色扶贫产业”、云南发展生态绿色产业、甘肃电商扶贫造船出海,三省各显神通,脱贫奔小康,D符合题意;题干指向“共同主题”,根据题意,A只提到旅游,是青海的做法,B只提到生态,是云南的做法,C只提到电商,是甘肃的做法,ABC都未能关照到其他省份的特色发展,都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9.读如图,乙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遇到的挑战分别是
A. ①圈地运动 ②生产过剩 B. ①经济危机 ②通货紧缩
C. ①经济危机 ②滞胀现象 D. ①滞胀现象 ②经济垄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凯恩斯革命”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基本观点。“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再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然后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那么,失业问题就不会存在,社会财富也会增加。”这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里的观点,这种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因此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会引发通膨胀和经济发展停滞。ABD都与乙观点不符;C是凯恩斯理论的社会背景和遇到的挑战。故本题选C。
10.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是事关“蓝天保卫战”成败与群众冷暖的民生工程。此项工作必须突出一个“宜”字,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可再生则可再生,宜建筑节能则保温改造。某地采用强制禁煤方式推行清洁取暖,无法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这种“一刀切”行为是没有认识到
A. 公民对于政府的重要决策和具体事务应享有知情权
B. 煤炭资源与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具有相互替代性
C.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长期坚持的治国之道
D. 政府坚持深入调研和实事求是对落实政策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题干未涉及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A与题意无关;“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可再生则可再生,宜建筑节能则保温改造”强调了实事求是,BC不符合题意;“强制禁煤”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70年风雨同舟,70年见证辉煌。人民政协凝聚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团体、各个行业的力量,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积极履职,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的精神。下列体现人民政协职能的是
①政协委员就垃圾秸秆焚烧综合发电以及环保产业发展问题建言献策
②政协委员对养老服务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针对存在不足督促改进
③2019年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外商投资法草案
④区政协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人民政协职能的相关知识。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是政治协商,①符合题意;政协委员针对养老服务等存在的不足督促改进,是政协的民主监督,②符合题意;政协委员听取并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外商投资法草案,是政协的参政议政,③符合题意;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协学习重要思想理论是加强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是政协的三项职能,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2.从如图显示的英国跌宕起伏的“脱欧”进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与英国政治生活相一致的是
①英国首相的权力很大并且可以直接对其选民负责
②政府在启动“脱欧”程序前需向议会提交议案并经其批准
③英国女王批准“脱欧”法案可见其掌握真正国家权力
④英国议会下院否决了“脱欧”协议彰显其“至尊议会”的地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的政治体制的相关知识。英国首相的权力很大,但仍受到种种制约,如果内阁和议会党团中的多数人认为首相已经不能胜任,他就必须下台;议会有权监督内阁和首相,①错误;英国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英国内阁需要向议会提交议案以及需要议会审议的政策,②正确;英国国王一般只承担“礼仪性职责”,是“虚位君主”,没有实权,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承担国家元首等礼仪性职能。③错误;英国议会逐步获得至尊无上的地位,不仅拥有立法权,而且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④正确。故本题选B。
13.“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使人与人之间更加靠近,也有利于国与国之间实现共赢。
情感沟通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小时候可听话了,现在上了高中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就嫌烦。”这样的埋怨并非偶然,而是非常普遍。
有位著名作家也遇到了这种不可避免的“代沟”问题,她在作品中这样写道:
当我结束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时间过日子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是高校学生了……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
有多少父母和儿女深爱着彼此却不能互相了解,终日生活在一起却无话可谈,向往两相接触却找不到沟通的桥梁,渴望表达却最终无言。
(1)结合材料和生活体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希望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化沟通
由中意联合推出的实验京剧《图兰朵》是一部中西艺术深度融合的作品。该剧融合了中西方戏剧、音乐等元素,通过全视角解读“中国公主”的动人传说,在意大利首演便广受关注。该剧让西方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领略中国京剧艺术魅力,也为中意文化交流注入新活力。
随着中意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日益深化,两国文化交流逐步丰富,涉及教育、旅游等合作领域,交流规模不断扩大。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意两国在人文领域不断深化的合作不仅为两国民心相通架起一座座互通共融的桥梁,也为两国经济、政治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意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意义。
区域沟通
材料一 “一带一路”好比丝带串起沿线国家,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朋友圈,大家在“群里”纷纷发言:
材料二
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五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经济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
【答案】(1)参考示例:
①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自己和父母作为沟通的双方,想法意见会存在差异,但又彼此关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应该互相尊重。
②能够在相互理解、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沟通。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只有在心平气和、积极心态的指导下,沟通才会更加顺畅。
③能够积极主动的沟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机会,相互了解内心的想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
④能够有策略的进行沟通。沟通过程中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以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选择沟通的话题、方式,必要时冷静后再沟通、交流。
(2)①通过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实现两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中意两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推动我国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教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两国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
(3)①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各国合作互惠共赢,体现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②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的基础。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协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符合各国间的共同利益。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带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从而促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分析】
本题属学科综合类试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和获取信息、探究和阐释事物、调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维度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学科知识,引导考生寻找不同模块知识间的关联性。
【详解】本题以“沟通”为主题,设置三个板块“情感沟通”、“文化沟通”、“区域沟通”,分别从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政治生活角度考查考生对“沟通”重要性、途径等的理解。
第(1)问,本题考查意识、矛盾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和生活体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希望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试题分为三步走。第一步,阅读材料,概括材料或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第二步,确定答题知识角度。第三步,将对材料的解读与哲学知识对应整合。材料解读:“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就嫌烦”说明自己与父母在观点、看法上存在分歧;“我走近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说明自己和父母身份的差异、家庭地位的不同,沟通起来有困难;“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和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说明朋友之间身份地位平等,有共同的话题,沟通比较顺畅;“有多少父母和儿女深爱着彼此却不能互相了解,终日生活在一起却无话可谈”说明自己与父母深爱对方却无法沟通;“向往两相接触却找不到沟通的桥梁”说明没有找到沟通的方法。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可以确定的知识点主要是矛盾就对立统一,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知识点与对材料的解读结合起来,形成答案。
第(2)问,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借鉴,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以中意两国文化交流为背景,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意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意义。仍然可以“三步走”,解读材料,确定知识要点,分析“意义”。《图兰朵》是一部中西艺术深度融合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戏剧、音乐等元素,说明文化需要相互学习、借鉴;“该剧让西方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领略中国京剧艺术魅力”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富有魅力,自信满满;“教育、旅游等合作领域,交流规模不断扩大”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中意两国在人文领域不断深化的合作不仅为两国民心相通架起一座座互通共融的桥梁,也为两国经济、政治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给出提示,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将对材料的解读与文化生活的知识点有机融合,稍加拓展,说说意义,形成答案要点。
第(3)问,本题知识限定比较明确,但还需考生具体确定。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谈谈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还是“三步走”,研读材料,围绕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确定具体的答题角度,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结合材料分析结合设问知识限定,可以确定答题所需的知识点主要有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的基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将知识点与材料有机对应。
【点睛】第(1
)问,属于措施类试题。解答方法一般而言有回归教材法和挖掘材料法,回归教材法即把设问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挖掘材料法,这类试题的材料隐含着问题的答案,可结合背景材料运用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挖掘材料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抓主谓宾,看定状补;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从句意到层意,再到段意,归纳出中心。具体方法有:一是材料中反映该类现象或事件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中找出原因,针对原因或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或者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正面归纳答案。第(2)问,属于意义类试题。一般结合知识要点和材料回答,多用“……有利于……”句式答案。第(3)问,可以把本小题转化为体现类试题。可以结合对“一带一路”中国方案的推进对中国、对世界的意义对应知识要点。
14.改造后的南锣鼓巷褪去了浓厚的商业气息,增添了一些有特色、有创意、有内涵的小店,还原了这个有着700多年历史底蕴的老街风貌。在“感受南锣古巷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任务:
任务一:出行规划
(1)读如图,有三个前往南锣鼓巷的出行方案,请从中选择其一,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理由。
任务二:策划宣传
第一阶段:网上查阅
为了更多了解南锣鼓巷的变化,网上寻找特色小店:
小店1:“饰绝”,独一无二的原创手工店。这里的饰品都是由店长设计、制作完成,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价格方面,根据材质不同价位不同。喜欢自己动手的女生还可以在这里买上一些珠子,亲自制作属于自己的个性饰品。
小店2:“创艺无限·心灵便当”是一间以软陶艺术为主题的设计小店。店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创意手工产品,还是南锣鼓巷极少数允许游客随意拍照的店铺之一。小店的店员也会主动跟游客讲解软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小店3:在南锣古巷,与老手艺一起被人们关注的,还有老匠人。在“祥升行”,看着墙上挂着的一幅幅人像摄影,很多人都会停下来边欣赏边赞叹:“真像油画一样啊!”把人像摄影拍成艺术品的是年近70被评为“南锣工匠”的摄影老匠人戴文济。
第二阶段:实地调研
请选择以上任意一家你最认同的小店进行调研:
(2)为了解小店变化后的情况,你可以先向该店店主和店内顾客分别提出一个问题。
①店主您好!
②这位顾客您好!
第三阶段:宣传报道
(3)结合资料及了解的情况,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该小店写一篇宣传报道。
要求:观点鲜明;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剖析,也可以全面论证;知识运用恰当、准确;论述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字数150字左右。
【答案】(1)答案示例:选择方案三:地铁出行
理由:①价格是影响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选择地铁出行,可以节约出行的货币成本。
②地铁出行能够避免交通拥堵带来的风险,节约消费者的时间成本。
③地铁出行是消费者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重要体现,有利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2)答案示例:
①店主:请问您认为小店改造后最令顾客满意的是什么?
②顾客:请问小店改造后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
(3)参考示例: 创艺无限 创意无限
在南锣古巷的深处,有一家小店“创艺无限”。小店里每一件软陶作品都体现着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产品的创新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小店的魅力不仅在于精致的作品,更多的是店主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提供优质贴心的服务,让消费者有良好的消费体验。店主用自己独特的营销方式满足了消费者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使小店更具吸引力,可谓“创意无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考生参加“感受南锣古巷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切入点,试题背景有图有文,题目以开放性试题为主,考查考生活学活用,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
)问,限定性试题,要求考生从三个前往南锣鼓巷的出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理由。按照试题要求,本题首先做出选择,其次说明理由。选择:考生要综合考虑三个方案的利弊,进行权衡。理由:围绕经济生活中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替代商品、消费原则、消费观念作答。
第(2)问,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要求考生向该店店主和店内顾客分别提出一个问题,目的是了解小店变化后的情况,向店主主要是从生经营角度考虑,向顾客主要从从生活消费角度考虑,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调研。
第(3)问,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结合资料及了解的情况,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为该小店写一篇宣传报道。没有固定思路和所谓的标准答案,考生可以主要从经济、文化角度撰写。但要尽量写出新意,写出创意。
15.7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70年美丽蝶变,今朝千般秀。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穿衣吃饭,“衣”排在首位,名正言顺地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在穿着上追求实用、结实。全社会流行朴素美,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尚装扮。
6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身绿色的军装是当时最具特色的着装方式。
70~8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紧身衣、牛仔裤、红裙子及高跟鞋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人们在着装上追求“个性化、高档化”。
90年代至今,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日益成熟,着装彰显本性、追求时尚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七十年来,人们的着装从朴素单调到丰富多彩,生活在变,服饰也在变。
(3)有人说“服饰的变化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维,是时代的一面忠实的镜子。”请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同时期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追求反映了所处时代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70年间我国经济、政治发展变化不断的推动着人们服饰审美观念的转变。
③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衣着不一样的审美认识指导其对服饰选择不同,带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社会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70年来人们着装变化为背景,结合人们在着装上的观念,命制试题,考查考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是让考生通过百姓着装的变化感受祖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谈谈对“服饰的变化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思维,是时代的一面忠实的镜子。”的理解。考生可以先回顾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相关内容,两个层次,一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第一个层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又分为四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再加上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然后阅读材料,建国到现在,人们着装的变化反映了建国以来人们对服饰的审美追求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日益成熟,着装彰显本性、追求时尚成为多数人的选择。”表明人们服饰审美观念的转变,反映在行为表现上就是人们的着装从朴素单调到丰富多彩;“生活在变,服饰也在变”,实践在变,观念也在变。把这些对材料的解读对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知识点,形成答案要点,对应不起来的,舍弃。
【点睛】本题是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一种观点的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辨析题,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来解答,既要指出其合理性,又要考虑其有无片面性,有,进行说明;没有,不予说明,只论证其合理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