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有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陕西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有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榆林市2019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文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 ‎(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 B. 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 C.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 D. 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B. 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C. 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 D. 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B. 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C. 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D. ‎ ‎“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不当,原文中“不避琐细”指分类细,并非“描写细致”; C项,不是新的研究方式:D项,“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不属于研究方式。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前提”一词错误,两方面是并列关系。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表示绝对,“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错,有可能从其他方面拓展。故选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父子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哈?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明娃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德民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德民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就要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姓说吉利。德民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德民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德民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德民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德民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德民老汉就进城找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德民老汉说,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德民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德民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德民老汉去了。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德民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德民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德民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根据刘建超小说《清》改编)‎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从德民老汉的病很严重村民提出叫回他的儿子明娃写起,引出了诸多往事。‎ B. 德民老汉说“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却无人相信,成为贯穿全文的一个谜,到结尾才揭出谜底。‎ C. 德民老汉每次在城里明娃家住的时间都不长,主要原因就是德民老汉的生活习惯和城里人的生活不同。‎ D. 小说写了一个偏远村子的故事,作者通过描写村民的言行表现出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 ‎5. 请结合德民老汉对村民的态度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 ‎6. 明娃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最后出场,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答案】4. D 5. ①热情大方,乐于助人,每次从城里回来都给乡亲们带各种吃食,热心帮助村里人买化肥、打机井。②脾气好,没有心计,不会向村人证明自己的儿子当大官,被村民问得无话回答。③有虚荣心,经常给村里人说自己儿子当大官。 ‎ ‎6. ①将悬念留到最后,提升读者的阅读趣味;②通过父亲的言行间接刻画表现儿子,构思独到;③明娃不出场带来村民的猜测与不相信,更能衬托表现出明娃清廉公正的特点;④明娃不出场,村民表现真实,有利于展现村里的人情世故,让读者对人物所处环境有更多了解。‎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村民的自私无知,也显出了村子的封闭落后”分析不当,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请结合德民老汉对村民的态度简要分析其性格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原文“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可看出:热情大方,乐于助人;从原文“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可看出:脾气好,没有心计,不会向村人证明自己的儿子当大官,被村民问得无话回答;从原文“‘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可看出:有虚荣心。‎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明娃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却在最后出场,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从情节安排上看,原文有“德民老汉去了。明娃从省里回了村”,这样将悬念留到最后,提升读者的阅读趣味;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原文有“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德民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可看出:通过父亲的言行间接刻画表现儿子,构思独到;也更能衬托表现出明娃清廉公正的特点;从主旨上看:明娃不出场,村民表现真实,有利于展现村里的人情世故,让读者对人物所处环境有更多了解。‎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快递业务量达312.8亿件,共消耗约32亿条编织袋、约68亿个塑料袋、37亿个包装箱以及3.3亿卷腔带。光是一年消耗的快递包装盒所需的瓦楞纸箱原纸就多达4600万吨,相当于消耗了7200万棵树。‎ 据了解,目前中国快速业中,纸板和塑料的实际回收率不到10%,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塑料和胶带等最难降解,这些包装材料在自然界中,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大部分的快递纸箱在经过一次使用后被丢弃,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并不多。而消费者对于包装物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加大了回收的难度。为了保证货物能够完好无损地被送到消费者手中,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缠上塑料胶带的纸板箱被送到造纸厂打纸浆时,胶带的黏胶会影响过滤器工作,从而造成机器损坏,所以回收时,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会被全部丢弃。纸盒等可回收的快递包装,如果和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被污染后无法再回收。消费者则表示,在快递站点或社区内,没有快递包装的回收点,导致快递包装大多进了垃圾箱。‎ ‎(摘编自《快递包装垃圾成灾》,《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为解决快递包装产生的污染,近年来各方都开始积极行动。国家层面,《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协同推进快速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出台,引导快递业的绿色发展,规范快递包装的使用。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也积极响应,从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到推行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都在力争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产生。但记者在走访北京多家快递站点后发现,大多数商家尚未使用这样的绿色包装。对于全国上千万小电商卖家来说,成本较高是他们不愿使用绿色包装的主要原因。‎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总工程师曲睿晶指出,包装物材料替代、点对点回收、建立绿色账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包装物的回收率,但对于电商平台、快递公司及消费者来讲仅仅是开始,其示范性远远大于实际可操作性,离成为趋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德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德国1991年、1997年先后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和《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在日本,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政府部门负责收集已分类的包装废弃物,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既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也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利用再生资源创收,可谓是一举多得。我国现有标准只是行业规范性标准,缺乏强制性,难以对各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约束。在全国两会上,就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快递包装问题确实到了必须立法予以解决的时候了”,足见快递绿色包装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摘编自《推行快递绿色包装刻不容缓》,河北新闻网)‎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快递业消耗的快递包装物数量巨大,浪费严重。‎ B. 中国快递业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大量被丢弃的包装物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C. 多数商家选择用塑料胶带对包装进行加固,但因为技术问题,回收时缠有过多胶带的纸板箱会被丢弃。‎ D. 可回收的快递包装不能与其他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以免被其他垃圾污染,影响回收。‎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消费者对于包装物的分类处理意识不足造成包装物回收率低,所以需要尽快立法加强监督。‎ B. 成本较高是多数小电商不愿使用绿色包装的主要原因,推行绿色包装任务艰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 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响应国家政策,积极采取措施,已经摸索出了有效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方法。‎ D. 我国现有标准只是行业规范性标准,没有约束力,而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相关快递监管法律法规。‎ ‎9. 如果要立法解决快递包装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陈述。‎ ‎【答案】7. A 8. B ‎ ‎9. ①明确政府职责,例如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②明确电商企业的环保责任,例如限制包装材料,规定回收责任,提升回收技术;③规定消费者的环保责任,例如使用绿色包装,分类处理使用过的包装物。‎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项“浪费严重”不符合原义,文中并未提到。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项,以偏概全,“造成包装物回收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C项,未然变已然,“已经摸索出了有效减少快递包装污染的方法”错,目前还只是尝试阶段;D项,“没有约束力”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如果要立法解决快递包装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陈述”,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现在快递包装面临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给出措施。从材料一“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7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可总结出:明确政府职责,例如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加强监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从材料二“菜鸟、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也积极响应,从推行‘无纸化’电子面单,到推行共享快递盒、可循环快递袋等”,可看出:明确电商企业的环保责任,例如限制包装材料,规定回收责任,提升回收技术;从材料三原文“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可看出:规定消费者的环保责任,例如使用绿色包装,分类处理使用过的包装物。考生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陈述,意思相近即可。‎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苏州方清因岁凶,谤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yī)、歙(shè)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先弼分兵讨之。会平卢行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时华原尉侯莫陈①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宝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牺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由是怤等皆坐贬。帝欲相栖筠,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 ‎(选自《新唐书·列传》)‎ ‎【注】①侯莫陈,三字复姓。②台,御史台,御使大夫官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B.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C.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D. 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赠,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死后追赠官职,一般是在其生前官职基础上加赠一级官阶以表示褒奖肯定。‎ B. 诸生,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文中指经科举考试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 表,封建时代臣子给君主的一种奏章,高中课本有《陈情表》,文中的表是上表的意思。‎ D. 族子指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即父亲的堂兄弟的孙子、自己的从兄弟的儿子,是儿子的族兄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李栖筠喜欢读书,交友慎重,不但受到族内子弟的赞誉,在当地读书人当中也很有威望。‎ B. 在朝廷任职期间,李栖筠曾大力修建学校,鼓励学生,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结果吸引了很多人来拜他为师。‎ C. 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连施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 D. 李栖筠任御史大夫方正刚直,虽然元载把持了国政,栖筠仍严查并重罚了其亲信徐浩、杜济、薛邕等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州方清因岁凶,诱饥民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 ‎(2)栖筠询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1)苏州人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保,东南百姓厌烦痛恨,深以为苦。‎ ‎(2)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政绩)不是真正的优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本题中,“取……利”是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且”是将近之意,即“将近百所”,“百所”作“将近”的宾语,应在“百所”后断开,排除AD;“农用”作“夺”的宾语,不应断开,排除A;整句译为: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错误;这里的“诸生”指学生,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本题中,B项,“吸引了很多人来拜他为师”错误;原文“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拜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可见是拜宿儒褚冲等为师,而不是拜李栖筠为师。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此类试题,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本题中,第①句中,因:趁着;为:做;依:依靠、盘踞;阻山:凭借高山阻拦;厌苦:厌烦痛恨;整句译为:苏州人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保,东南百姓厌烦痛恨;第②句中,色动:脸色变了;对:回答;引:引进、推荐;优:优等;整句译为: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政绩)不是真正的优等;‎ ‎【点睛】译文:‎ ‎ ‎ 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彻底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多因饿而死在迁移(逃荒的)路上。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这个地方,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苏州方清趁年成不好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百姓厌烦之,并引以为苦。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叛乱。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安排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其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晋升为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年高有声望的儒者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拜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执经书问询经意。远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到了收学徒几百人的地步。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更加放肆专横。栖筠向来方正刚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优等考核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大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进推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官职,把价值数十万钱的贵重而美丽的珠宝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亲近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这三人。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对犯罪者的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怤等人都因罪被贬官。帝想任命栖筠为丞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就此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求意见,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也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 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 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 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15. 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答案】14. C 15. 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答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亦可得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明确: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错,没有议论。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分析句意特点,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本题中,“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这是词人的想象、词人的愿望:我如何也能像鸥鹭一样飞上天空、离开这嚣嚣扰扰的尘世。其实他是非常留恋人世,神往于英雄的事业的,这是一种非常复杂而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深沉感叹、世事艰难的感慨、失意时自我宽慰。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信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虑;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两句概括出唐代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心理。‎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设想假如六国之君能够爱惜自己的人民,“___________”;同样,假如秦能够爱惜六国之民,“__________”,没有人能够消灭它。‎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写出了迷离美好的梦境以及诗人内心难言的悲慨。‎ ‎【答案】 (1). (1)位卑则足羞, (2). 官盛则近谀 (3). (2)则足以拒秦;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3)庄生晓梦迷蝴蝶, (6). 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羞”“谀”“递”“蝴蝶”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古诗词默写年年必考,近年来理解性默写题的考查比例渐渐加大,难度比直接型默写稍大,灵活性更强,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在慢慢演变的过程中确实可能会在音节上有轻微变化或遗失,这是语音的自主更新,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也。”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语言的活水池里从来不是 、波澜不惊的,但问题是,哪些可以变,又应该怎么变?很多人选择站在坚持原音的队列里,但不是反对改变汉字读音这一行为本身,而是明确反对一些诗词中读音的更改。毕竟,诗词等语音背后的语感韵律不能随意篡改。( ),也足以让古人“心寒”至极。想想古人费尽心思才锤炼出的对仗押韵, ‎ 才斟酌出的千古名句,如今说改读音就改了,诗人们在地下不知做何感想,所以对“古音”,理应多点敬畏与尊重。而日常用语不同于诗词表达,只要大家听得懂就行了,着重于沟通便捷提高效率,读音改变若能顺应市井文化、尊重大众习惯,也能获得普遍的认可,所以在日常用语上, 的习惯可以发挥更大的效力,但官方发布的审音表和字典代表着汉语言的规范与权威。既然提出了规范,语言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虽然改变前后的读音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杀死了格律 B. 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只是杀死了格律,却没有优劣之分 C. 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杀死了格律 D. 纵使改变前后的读音杀死了格律,却没有优劣之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无可置疑 一成不变 苦思冥想 相沿成习 B. 无可置疑 风平浪静 左思右想 相沿成习 C. 无可厚非 风平浪静 左思右想 约定俗成 D. 无可厚非 一成不变 苦思冥想 约定俗成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既然提出了规范,就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还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B. 既然提出了规范,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C. 既然提出了规范,就不能一味迁就专业习惯,表达更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D. 既然提出了规范,也不能一味迁就习惯,专业表达还是需要遵守汉语规范。‎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语句复位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语段的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所给语句的差别。这样就能很好的判断语句填空。本题中,承接“毕竟,诗词等语音背后的语感韵律不能随意篡改”,“改变前后的读音只是杀死了格律”是提出的假设,应“纵使”,排除A;联系后句“想想古人费尽心思才锤炼出的对仗押韵”,是对“只是杀死了格律”的具体分析,排除BD。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此处指这是语音的自主更新,没有可以过分指责的,故:无可厚非,排除AB。一成不变:指一经形成,不再改变。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比喻平静无事。此处指汉语言的活水池里从来不是不再改变的,故:一成不变,排除C。苦思冥想:比喻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相沿成习:依照相传下来的一套慢慢地成了习惯。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文中肯定强调“不能一味迁就习惯”,应“就”,排除BD;“表达需要遵守汉语规范”与上句不构成递进关系,排除C。故选A。‎ ‎20.下列一段文字中有多处表述不合理、不严谨之处,请找出5处。‎ ‎①目前,机器人产业有低端化倾向,行业整体实力有待提升。②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四五家国外的公司控制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额,诸如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技术也不在自己手里。③机嚣人产业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度高,资本募集度高,④而国内很多企业是靠政府补贴拿点“加盟费”,⑤大多处在“三低”甚至“三无”状态,⑥产能过剩供大于求,⑦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上马的机器人项目可能处于产业链低端。‎ ‎【答案】①句中中“机器人产业”前应加“我国”;②句改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额被四五家国外的公司控制”;④句改为“靠政府补贴支付‘加盟费’获取技术”;⑥句删除;⑦句将“可能”改为“注定(必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一段文字中有多处表述不合理、不严谨之处,请找出5处”,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①“机器人产业有低端化倾向”中的“机器人产业”范围太大,前应加“我国”;②“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被四五家国外的公司控制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额”,语序不当,改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额被四五家国外的公司控制”;④“是靠政府补贴拿点‘加盟费’”,成分残缺,口语,不合语境,改为“靠政府补贴支付‘加盟费’获取技术”;⑤“盲目上马的机器人项目可能处于产业链低端”,语气不够肯定,将“可能”改为“注定(必定)”。‎ ‎【点睛】‎ 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1.根据下列“全球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图”,分三点说明和2010年相比,2030年可能出现的旅游市场份额变化。‎ ‎【答案】①市场份额增长最大的是亚太区。②市场份额最大的还是欧洲区,但降幅也最大。③美洲区降幅较大,中东区和非洲区略有增长。(将美洲区和欧洲区归为一点亦为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图画的有关内容,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它属于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细节:细节包括图(表)的题目、题干中限制性的词语、图表下“注”等,这些细节之处往往暗含了答题的方向或重点。要善于比较: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表)的关键处,也是得到结论的源头。本题是全球旅游行业竞争格局图,要求从中归纳2030年可能出现的旅游市场份额变化。根据图表可从增长幅度较大以及降幅较大的来分析得出两条结论。再通过比较分析所占比例一直最大的角度。‎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刚刚在电梯间看见一小孩儿在吃雪糕,出于关心,我顺口告诉他:“这么凉的天,会吃出病的!”‎ 小孩告诉我,他的奶奶活了103岁。‎ 我问:“吃雪糕吃的?”‎ 他说:“不是,我奶奶从来不管闲事!”‎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材料中吃雪糕的小孩不听取意见,态度是不对的,他让我们明白,知错就改,于己有利,不要恣意妄为,任性吃大亏。“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名言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在骄人的成绩面前永远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可以改正自己的不足。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是进步的开始。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一次,唐代著名画家周昉为寺庙绘制壁画。为了听取更多的批评性建议,他先画出草图挂在路边,过往的行人边看边评头论足。周昉仔细听着,把他们的建议牢记在心,然后斟酌修改。一个月后,周昉的草图越来越精美,提批评性建议的人越来越多。终于路过的人赞不绝口。这时周昉按照最后的图案。这件作品果然成为一幅佳作。周昉却从别人的批评建议里,找到了自己作画的不足之处。结果,自己的画越来越精美,最终成了一副佳作。‎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可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性建议,并虚心接受,积极改进,对自己成功多么重要!‎ 相信大家对司马光应该很熟知。他曾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我想,在做事上我们不可以固执己见,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要活学活用,多听听其他更好的方案,多加思考。别人的意见是宝贵的,要虚心接受,而不是一概否决,一意孤行。‎ 做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在成长的道上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接受“良师”的指点,不要像材料中那个孩子那样,不仅不听,还反唇相讥,这样做一点好处都没有。相信自己的同时,更要虚心接受他人的宝贵意见,这将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将梦想装在心上,带着那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朝着梦想去飞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从材料来看,材料展现出的是“小孩”与“我”的观念冲突,也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是很接地气的作文材料,具有时新性;材料揭示了孩子与大人在面对“有些事该不该管”的矛盾,孩子认为:别人的事都是闲事,都不该管。而大人认为:有些事,比如对的事,还是该提醒。整个材料还是有倾向性的,因为是“吃雪糕事件”,天冷不易健康,还是该提醒。从小孩的角度,别人对的建议也应该接受。‎ 参考立意:从大人的角度,可写:对的事应该善意提醒,有些闲事可以管等等;从孩子的角度,可写:善意的提醒可接受;不能任意反驳别人的正确意见;虚心接受可取建议等。‎ 可用素材:‎ ‎1、唐太宗虚心接受魏征的纳谏:‎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2、宋太祖在采纳了赵普的建议策划陈桥兵变,从而黄袍加身;‎ ‎3、燕昭王从善如流,很多贤人投奔他,依靠他们的帮助 最后打败了齐国;‎ ‎4、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 ‎5、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 ‎6、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而取得成功的名人事例还有很多,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个能够虚心采纳并且正确运用别人意见的人。‎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好的意见应虚心接受,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可列举蒲松龄、司马光等事例。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