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4.学术界认为《论语》最初有《古论》《鲁论》《齐论》三个版本,汉魏时期《齐论》失传。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失传已久的《齐论》竹简;同《鲁论》《古论》相比,一是多了“知道”“问王”两篇,二是章句多于《鲁论》。该发现
A.推动了儒家思想研究的深化
B.佐证了秦始皇焚书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C.揭示了汉代儒学独尊的事实
D.证实了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性
2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霍光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
史料
出处
(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遂匡国家安社稷
东汉·班固著(汉书》
霍氏之贵,专相幼主,诛灭同僚,废帝立帝,莫之敢违
东汉·王符著《潜夫论》
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延,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A.汉代由外戚决定皇帝的废立 B.相关记载均存在虚构成分
C.霍光曾一度把持西汉的朝政 D.相关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
26.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 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 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 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 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27.晚清时期,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大楼“ White House”、国务书记“The Secretary of State”分别被官方汉译为“白宫”、“国务卿”,并一直沿用下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晚清时期中国不断融入世界 B.君臣观念下的文化融合
C.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广泛传播 D.各国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28.毛泽东指出:孙中山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革命的三民
主义
A.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 B.奠定了《临时约法》的思想基础
C.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D.推动国民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29.“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此番讲话的背景是
A.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之时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30.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
图(注:粮票中的画面为外滩风光)
A.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农业改革步伐放缓
C.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
31.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明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明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这一措施从本质上看
A. 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 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
C. 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
32.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政策 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33.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材料反映了
A. 英国反对欧洲联合 B. 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
C. 英国的实力在下降 D. 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
34.下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内外政策,依据史实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国家干预,扩大对企业的投资 B. “美国优先”,导致二战爆发
C. 增强国力,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D. 国家垄断,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35.中国倡议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为新兴国家争取了更多权力。德国支持并愿意积极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东欧、中亚等地区将更好地融入全球体系中。若从政治史角度来阐释该材料,最为恰当的是
A.政治多极化将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B.中国是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的主导力量
C.区域经济合作增强世界多极化趋势
D.新兴国家将极大冲击旧的世界殖民体系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他乡安身立命,“宪政” 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竟的话题。
——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10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人乔·尼尔森总结了一套焦点讨论法,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晰更深入的思考,为学习注入现实生活的意义,并且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逻辑框架,帮助他们厘清自己的思考。该方法依次涉及四个思维层面:
客观性层面:处理信息和感官的察觉,即为了得出事实;
反应性层面:与个人感受、情绪,记忆、联想有关的个人反应;
诠释性层面:有意义的联系、整合、理解、领悟;
决定性层面:讨论问题的影响、结果和新方向,探索知识在日常世界中的应用。
材料二 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要求国会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咨文中说:“我们必须把和平机构坚实的放在……经济合作的牢固基础之上……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就是布雷顿森林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建议书。
请运用焦点讨论法的四个思维层面解读材料二。(要求:史论结合,表述合理)(12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1年,清政府在考察欧美各国之后,认识到“宪政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依据,而户籍法编订又必由民法与习俗而成”“民政部编订户籍法奏折”,在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户籍法》单行法规。该法规共8章、184条。其内容突出了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反映了政府在观念上仍视户籍为管理人口统制的手段,强化户籍统制功能。法规将表现欧美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剔除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户籍开始成为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的工具,而不再纯粹是国家管制人口的工具。此外,法规既规定了民众有呈报户籍之义务,也规定了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提出诉讼抗告的权利,将权利与义务统一起来,废除了以往民众只是义务载体的陋习。
——摘编自窦希铭《民国初年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户籍法》所体现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规制定的背景。(7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年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第一次是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第三次是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的,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合作与竞争并存;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妙的转型期,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王在邦《中美关系划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周敦颐(1017—1073年),仁宗时在各地做州县官,讲授《易》学,号濂溪先生。周牧颐取《老子》和道教的学说,与《易》经相糅合,著《太极图说》,又著《通书》阐发宗旨。他采《老子》的“有生于无”说,提出天地、阴阳、五行、万物都出于太极和无极,最后又回到太极、无极。这种对自然界的说明,应用到人类社会:“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皇帝)”。周敦颐还汲取佛教的禁欲主义,与他的无极说相结合,进而创立了“无欲”的说教。“无欲,故静”,“静”是最高境界,也是人类的最高的道德标准,由此提出“主静”之说。周敦颐认为,人们如果“主静’’,也就能做到“诚”。“诚”即是“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从而提出“诚”的概念,认为这是“圣人之本,性命之原,五常之本,百行之原”。
周敦颐的学说在仁宗时代还并没有多少社会影响,他在当时的学术地位,也是不高的,但是后来的理学家对他极力推崇。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周敦颐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周敦颐上述思想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南昌二中2018届高三三轮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24.A 25.C 26.D 27.B 28.C 29.D 30.A 31.D 32.A 33.B 34.D 35.C
41.(25分)
(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影响;制宪过程艰难曲折。(7分)
因素:封建势力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8分。答出4点即可)
(2)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制宪及实践中,注意借鉴和学习别国经验,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并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形式;有利于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8分)但教训也是深刻的,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到破坏,人权意识的淡薄等,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2分)
42.示例:
客观性层面:罗斯福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反应性层面:罗斯福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诠释性层面:经济大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国际经济恶性竞争有关系;二战即将结束,世界需要和平发展;美国以超群的综合国力有能力主导世界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也有利于稳定世界经济秩序。
决定性层面: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当今中国应该积极融入并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45(1)特点:效仿西方户籍制度,与国际接轨;突出户籍管理机构的地位,强化户籍统制功能;突出个人私权的保护;户籍管理法制化;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答到四点即可)(8分)
(2)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欧美户籍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推行,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9分)
46.(15分)
(1)特点:转型方向和进程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转型进程和方向深受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制约;转型进程经历长期复杂的调适过程;高层的战略谋划与胆识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6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得6分)
(2)影响:有利于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稳定;有利于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9分,一点3分,答出任意3点即得9分)
47.(15分)
(1)主要思想:“太极”、“无极”为本原的宇宙观;“无欲主静”和“诚”的道德观;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6分)
时代背景:北宋社会危机加深;儒释道三教融合;儒学发展面临困境。(3分)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哲学化、体系化;奠定了宋代理学的基础。(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