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一中2018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2019.05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17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的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早期殖民 B.宗教改革 C.圈地运动 D.工业革命
2.在1876年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的是最新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了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材料表明( )
A.英国科技创新已落后美德 B.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C.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德国致力于军备竞赛
3.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垄断法》的实施( )
A.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 B.导致了英国向外殖民扩张
C.使英国打败了“无敌舰队” D.标志着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4.有人评价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是( )
A.手工工场 B.机器工厂 C.股份公司 D.垄断组织
5.1884年,世界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该决议得以通过,主要是由于( )
A.钟表制造业发展 B.美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C.与会各国的妥协 D.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6.下图是1843~1858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统计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外商企业大量涌入 B.洋务工业取得成效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7.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棉纺织企业,它们(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推动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
C.都是清政府创办的军事工业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9.《湖北工业史》载,1861年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在汉口开设顺丰砖茶厂。到1873年将原来的手工制作砖茶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从而成为湖北使用机器生产的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这表明( )
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已合法化 B.部分民族企业由手工工场转化而来
C.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列强入侵客观上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10.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B.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庸
11.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12.1915年荣氏创立了申新纺织公司,到1918年盈利率达到74.2%,随后申新发展成9个厂。申新纺织公司这一时期发展的原因有(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的推动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发展 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
①促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②使民族资本主义陷于绝境
③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④为坚持抗战提供了物质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4.(2018·石家庄高一检测)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
年代
钢
生铁
煤
锰矿
1935年
256 565
787 061
36 091 747
31 400
1936年
414 315
809 996
39 902 985
43 400
1937年
556 347
958 683
37 230 469
79 187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15.下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洋务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下列代表近代中国最先进经济成分的是( )
A.A线 B.B线 C.C线 D.D线
16.1915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在致“北洋政府财政部”函中明确指出:“今则外商烟厂林立于内地,就地行销,俱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进口正税,复纳子口半税、杂捐、附加等税,负担既重,成本加多,虽出品优美,诚难与外货竞卖。”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工业在中国社会中发展艰难 B.民族工业希望得到北洋政府的保护
C.外商企业得到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D.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7.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8.1918年7月,苏维埃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提议,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这些举措表明苏俄( )
A.决定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已意识到商品经济的重要性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方针 D.作出废除余粮征集制的决定
19.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在苏俄考察(1920年冬~1922年春),著有《饿乡纪程》,其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的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试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 )
A.基本上反映了当时苏俄的经济探索 B.设想在中国实行新经济政策
C.证明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D.是对斯大林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反思
20.1930年秋,泰戈尔对苏联进行访问,他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办法是治病的办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
B.苏联工业落后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C.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经营引发社会动荡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21.下表是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人数统计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933年
1936年
1938年
人数
603 000
867 000
920 000
A.政府管理机构的大量建立 B.解决失业问题的客观需要
C.现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建立 D.美国经济形势的根本好转
22.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
A.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 D.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23.罗斯福在新政不断遭到攻击时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
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 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
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D.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24.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当今发达国家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对于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 B.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
C.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 D.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
25.1984年,撒切尔夫人对企业领袖说:“我任职只有一个意图:改变英国,从仰赖他人转为自力更生。从‘拿来给我’的国家,变为‘自己动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认为英国应该( )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 D.加大经济干预力度
26.下图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业门类净产值所占制造业比重图,由此可见( )
A.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B.科技革命促使创新型经济逐渐兴起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扩大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
27.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
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28.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B.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29.1953年2月,中央的一份文件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在这里,“组织起来”指的是( )
A.建立合作社 B.实行计划经济 C.推行公私合营 D.开展生产互助
30.下图为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 )
A.“一五”计划开局之年农业总产值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B.“三大改造”期间的工业总产值始终不及农业总产值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总产值进一步下降
D.20世纪5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健康发展趋势
31.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2.“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3.“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
A.优化工业分布格局 B.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D.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3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很快,像华为、中兴、三一重工和联想等企业,都是优秀的民企,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在有些行业里是主力军。”该材料可以直接证明( )
A.现代企业制度已在我国完全建立
B.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私有制经济
C.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5.万科、联想、海尔这几个在中国风云驰骋的企业都诞生在1984年。这一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下海经商”浪潮。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公私合营的全面展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6.到1987年,在生产领域中,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改革前的120种减少到60种,流通领域中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从改革前的188种减少到23种。这种情况说明( )
A.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37.(12分)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改变。到1911年中国铁路的修筑简况:
(1)材料一反映了1911年前中国铁路的投资状况怎样?这种投资状况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路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有良好的回报。
——《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六卷
(2)依据材料二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主要战略意图,他未能将方案付诸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8.(10分)材料一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 551
18.21
7 330
1940年
1 831.7
16 592.3
27.15
9 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2)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对中国有何重要影响?
材料四 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品种
1957年产量
比1952年增加
比旧中国最高年产量增加
粮
1.95亿吨
19%
30%
棉
164万吨
26%
93%
钢
535万吨
296%
580%
煤
1.3亿吨
96%
210%
电
193.4亿千瓦时
166%
320%
原油
146万吨
235%
—
(3)根据材料四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9.(10分)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材料二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600万从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3万个以上的工程中。
(2)根据材料概括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从民生的角度分析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40.(14分)材料一 (江浙一带)一闻有人①招雇女工,遂觉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于是相与连袂随裾,或行逐队以去……呼朋引类,②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1888年4月《申报》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材料二 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三 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并指出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材料四
城市化 互联网
时尚服装 时尚家居 A380客机
(4)根据材料四,说明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宁阳一中2018级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2019.05
1.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17世纪最后几十年,英国的自耕农(即独立农民)还比租地农民阶级的人数多……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可知跟圈地运动有关,导致农民破产,故C项正确。
2.答案 A
解析 1876年(19世纪70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所呈现的仍然是第一次工业革
命的产物,美国和德国则是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正确。
3.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垄断法》用授予专利的方法鼓励技术发明,因而推动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故A项正确。
4.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可了解到这种经济现象指垄断,垄断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尤其是美国和德国,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
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是强调世界联系,显然不是指钟表制造业的发展,故A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8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兴起,美国并不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故B错误;20多个国家的天文工作者共同通过,并未说明是与会各国的妥协,故C错误;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确定国际标准时间体现的是各地联系的加强,故D正确。
6.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生丝出口数量大幅增长,这说明中国逐渐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是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体现,D项正确。
7.答案 D
解析 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A项错误;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轻工
业,B、C两项错误;无论是洋务企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
8.答案 B
解析 “无心插柳柳成荫”指的是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和民用工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故选B项。
9.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和“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可知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近代化,故D项正确。
10.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19世纪80年代以后棉布进口减少,而棉纱进口增多的情况分析可知,由于民族工业的创办,民族纺织业兴起,需要进口棉纱,而生产的棉布对外洋棉布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11.答案 C
解析 近代民族企业注重使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所以注重民生,致力于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轻工业。
12.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时间是1915年至1918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又于同年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C、D两项均排除。
13.答案 D
解析 对经济的管制一方面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14.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表格标题“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故A项错误;表格中仅仅展示了1935~1937
年钢、生铁、煤、锰矿产量的发展,并未提及官僚资本,故B项错误;1935~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年迁都重庆后才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钢、生铁、煤、锰矿产量的不断增长显示了国民政府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故D项正确。
15.答案 D
解析 A是自然经济,B是洋务资本,C是外国资本,D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是官僚资本,其中最先进的经济成分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6.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外商……俱无征税”“敝公司烟草既纳……复纳……诚难与外货竞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国内政府的重税压制,难以与洋货竞争,其根源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
17.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体现剪辫心态,未体现“剪辫易服难以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
18.答案 B
解析 “拟定了《俄国吸收外国资本的条件提纲》,10月又通过了向农民征收实物税的法令”表明苏俄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所调整,对商品经济的重要性有所认识,故B项正确。
19.答案 A
解析 由“1920年冬~1922年春”“共产主义的实验室”“颠之倒之”“社会主义的化合物”等可知,瞿秋白的言论反映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选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C项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作用,但并非材料主旨;斯大林体制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时间上不符。
20.答案 D
解析 1930年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在初期促进了社会发展,但在后期其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21.答案 A
解析 1933年到1938年,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对经济的干预导致大量政府管理机构的建立,使得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人数显著增加,故A项正确。
22.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表明罗斯福在新政中,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劳动者的利益,故C项正确。
23.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问题是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A、B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
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
24.答案 B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资本家凭借政权操纵企业,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资本社会化的趋向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人掌握了企业的决策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股份制的作用逐渐减弱,故D项错误。
25.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赖他人”指的是福利政策,故“转为自力更生”指的是削减社会福利开支,B项正确。
26.答案 B
解析 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的大幅增长受到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出现,故B正确。
27.答案 C
解析 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28.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中“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中“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体现了触及原有体制,“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是对原有体制坚守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材料明显不符。
29.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可知论述的是农业农民问题,“组织起来”就是学习苏联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建立合作社,故A正确。
30.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1958年我国开始发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合变化图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不断下降,故C项正确。
31.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办法,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D。
32.答案 C
解析 从“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33.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可知主要是在工业布局方面的调整,故A项正确。
34.答案 C
解析 依据题干“像华为、中兴、三一重工和联想等企业,都是优秀的民企,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在有些行业里是主力军”可知,反映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的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正确。A、B、D说法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35.答案 C
解析 题目关键词是“企业”及“下海经商”,以及时间“1984年”,这是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开始的年份,故C项正确。
36.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的指令性计划逐渐减少,计划供应的商品也在逐渐减少,这说明我国逐渐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37.(12分)答案 (1)投资状况:以帝国主义直接投资和清政府贷款投资为主,中国人自筹自建铁路仅占很小比例。
说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强,中国铁路修筑权大量丧失,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意图:维护国家主权,开发利用西部资源。
原因:民主革命未完成,国家未独立,也缺乏实际的资金和人力。
(3)地位:受压迫,在夹缝中生存。
作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民主革命和思想解放进程。
(4)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38.(10分)(1)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
作用: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为粉碎法西斯奠定基础。
(2)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39.(10分)(1)
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2) 特点:成立专门机构,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作用: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政府投资扩大了内需,公共工程改善了社会环境,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3)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40.(14分)答案(1)现象:广大妇女走出家门,纷纷放弃耕织生活而入厂做女工。
原因:随着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
(2)就业机会增加,受教育机会增加。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3)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4)变化:城市化迅速发展;互联网普及;服装日益时尚,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出行更为便捷。原因: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生活方式和观念的传入;科学技术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