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有答案福建福州八县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7-2018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卷(有答案福建福州八县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校: 高一年 班 号 姓名: ‎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一历史试卷 命题学校: 罗源一中 命题教师:陈 雁 审核教师: 张颖 肖爱珠 考试日期:7月 4日 完卷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 第Ⅰ卷选择题答案填入答题卷相应的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30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 A.以民为本            B.以农立国             C.封建迷信            D.抑制商业 ‎2.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 A.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                        D.中国军事工业的前世今生 ‎3. 下图是1978—2008年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  ) ‎ A.农业生产总量呈下降趋势                    B.工业发展徘徊不前 C.服务业兴起并一直呈上升趋势            D.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4. 1909年8月至1910年8月,上海环球社印行的《图画日报》设有“世界名人历史画”、“世界新剧”、“绘图小说”“俗语画”等多个栏目,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20世纪初的社会全景。《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是一则上海妇女骑行自行车郊游的图文报道。据此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的进步体现在 (  ) ‎ ‎①信息传媒  ②妇女服饰  ③交通手段 ④政治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境内外多家电视台对这次会议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这一现象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 A.娱乐大众            B.远程教育             C.艺术展示            D.传播资讯 ‎6. 古希腊时期,就有人提出过地圆说。15、16世纪时,地圆说被航海家的海上探险活动所证实。下列能够证明地圆说的是(  )‎ A.迪亚士船队        B.哥伦布船队         C.达·伽马船队    D.麦哲伦船队 ‎7. 下图是1500年(明孝宗弘治十三年)世界各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示意图,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 A.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经济受冲击较小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中国在当时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欧洲殖民者的势力已渗入亚洲地区 ‎8. 新航路开辟以后,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以下属于商业革命表现有(  ) ‎ ‎①许多新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中心的转移 ‎ ‎③金银贬值,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④成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 近代殖民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怪胎”。近代早期殖民主义的方式主要有(  ) ‎ ‎①门户开放 ②资本输出 ③贩卖黑奴 ④不平等贸易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10. 表1为英国不同时期农业、工商业投资额的变化。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英国(  )‎ 表1 ‎ 时期 ‎ 农业投资额 ‎ 工商业投资额 ‎ ‎1761~1770年 ‎ ‎3.58亿英镑 ‎ ‎1.92亿英镑 ‎ ‎1851~1860年 ‎ ‎5.03亿英镑 ‎ ‎23.30亿英镑 ‎ A.工业化进程加快       B.对外贸易激增 C.成为“世界工厂”      D.农业发展萎缩 ‎11.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与它最终形成直接相关的是(  )‎ A.英国打败“无敌舰队”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提出                        D.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出台了反垄断法,并且在各国该法案中对这一垄断形式进行了限制,禁止了过于庞大的托拉斯垄断。这一举措(  )‎ A.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B.推进欧美国家大工业的发展进程 C.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D.是应用局部干预经济手段的表现 ‎13. 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 A. 意识形态矛盾使美苏经济交恶 B. 苏联的自由贸易加重美国的经济危机 C.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 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了显著成就 ‎14. 图7所示情景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该措施是(  ) ‎ A.整顿财政金融    B.进行社会立法     C.调节农业生产    D.实行以工代赈 ‎15.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 )‎ A. 关注民生问题 B. 遏制两极分化 C. 削减政府开支 D. 控制生产规模 ‎16.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在短短25年时间内赶超了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经济模式是(  )‎ A.统制经济体制         B.社会市场经济 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D.混合市场经济 ‎17. 《福布斯》杂志“战后美国总统经济成就”排名榜中克林顿排名首位。是因为克林顿(  )‎ A.构建起太平洋商业帝国                        B.终结了战后两极格局 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推动了信息技术革命 ‎18. 2011年2月17日,英国政府宣布了福利改革方案,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减少对长年依赖“低保”度日的懒汉们的津贴福利。而英国《每日镜报》却反驳政府道:“人人各尽其能,服务社会自然是好事,可是老百姓并非都有这样的机会。”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 A.英国政府要激励人们的进取心 B.英国政府要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C.英国社会存在失业问题 D.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 ‎19.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经过充分的考虑,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失去了公平性 B. 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经济的包围封锁 C. 苏俄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 苏维埃俄国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20. 苏俄(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相对于租让企业,租借企业比较多,仅.1924年就由国家租出6488个。但是,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制革厂甚至是一些小作坊,承租人多是原来的业主,另外大约有1/4的承租人是合作社。这表明当时苏俄(苏联)( )‎ A. 借助本国资本建立工业体系 B. 准备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C.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举借内债来解决民生方面问题 ‎21. 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的重要特征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国家对经济进行间接管理 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D.优先发展农业和军事工业 ‎22.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很多地方大农场主和中农、小农大规模宰杀马、牛、猪和家禽,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减少了50%,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抵制 B.国家通过农牧产品大规模出口积累资金 C.人们自力更生迎战大饥荒 D.工业化迅速发展对农牧产品需求量增加 ‎23.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人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这反映出苏联(  )‎ A.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 B. 政府对经济建设不够重视 C. 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 D.国民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24. 观察如图,从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是(  )‎ 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为会员国提供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 C.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 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贸易自由化 ‎25. 以下为世界银行的有关协定:“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这一材料反映出其主要职能是(  )‎ A. 维持汇率稳定 B. 消除贸易壁垒 C. 提供发展援助 D. 促进自由贸易 ‎26.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人民币从2016年10月1日起成为“可自由使用货币”。此举体现了该组织的主要任务是(  )‎ A.消除关税壁垒    B.稳定国际汇兑     C.促进自由贸易    D.解决贫困问题 ‎27. 据2008年统计数据,全球最大500家垄断企业中,美国有162家,占32.4%,日本67家,法国38家,德国37家,英国33家,加拿大16家,意大利10家,七国集团合计363家,占72.6%。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 发达国家掌握雄厚的资本和技术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增强 C. 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仍然存在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 ‎28. 二战后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逐渐加强,中国参与了下列哪个区域集团(  ) ‎ ‎29. 全球化时代对全球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下列项中不属于全球治理的问题是(  )‎ A.环境污染            B.民族文化             C.能源危机            D.粮食短缺 ‎30. 下列四大组织中,具有一脉相承关系的是(  )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 第II卷 非选择题(3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15分)材料一 读下列图片信息:‎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4分)‎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 (2) 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5分) ‎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6分) ‎ ‎32.(12)‎ 材料一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 材料二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 ‎——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2分) ‎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3分) ‎ 材料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如何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是中、苏两党两国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动荡的政治、经济秩序,引发了苏共领导权的丧失和国家制度的崩溃,致使国家走向解体。中苏两国的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 ——摘编自钟鸣《20世纪80年代中苏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改革的不同之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2分) ‎ ‎33. (13分) ‎ 材料一 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19世纪后期,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登上了历史舞台。 ‎ ‎——摘编自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 ‎ ‎(1)材料一中的“蒸汽大王”与“电力的火花”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了哪两个时代?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 材料二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问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先进的技术手段把世界连接在一起。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材料三 近年来反全球化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是因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在利益分配方面也是不均等的,也出现了相对贫困和边缘化现象,即所谓的“第三世界化现象”。 ‎ ‎ ——新华网 2007.03.17 ‎ 一些国家,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的美英政府把全球化作为其主要的政策。但这些国家的政府并没有同等重视全球治理。民众享受全球化之利时不会反对全球化,当遭遇全球化之害时,民众就不得不通过现存政治机制(比如民主)对作为政策的全球化进行抗议。 ‎ ‎——庞中英《走出全球化困境,需正视经济民族主义》 ‎ ‎(3)指出材料三中发达国家全球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2分)‎ 材料四 20 世纪 30 年代,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关税大战也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是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趋于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 ‎——杨起善《复关对策研究》 ‎ ‎(4)材料四中的“货币竞相贬值”是由哪一重大事件所引起的?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社会在二战后初期开展“协调与合作”的主要表现。(3分) ‎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中 一 年 历史 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C D D A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D A C D B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A A C B A A B D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5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3分,共40分)‎ ‎31.(15分)‎ ‎(1)特征: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 影响:在外国商品倾销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 (2)内容;限制生产;提供补贴;政府贷款;稳定物价。(4分)‎ 实质:国家干预经济。(1分) ‎ ‎ (3)措施:实施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2分) ‎ 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发展经济。(1分) ‎ 意义:缓解危机;巩固政权;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分) ‎ ‎32.(12)‎ ‎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 ‎ 原因:战争威胁,增强国防力量;基础薄弱,增强经济实力。(2分) ‎ ‎(2)相同:都注重发展重工业。(1分) ‎ 不同: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重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协调发展。(2分) ‎ ‎ (3)不同 :‎ 中国: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展开,且在经济改革卓有成效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到政治领域;坚持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2分) ‎ 苏联: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采取激进的方式,强行推进政治改革;忽视了本国实际情况。(2分) ‎ ‎(4)认识: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从本国的国情及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 民族特色;要以国家稳定为前提,采取稳定、有序的方式,稳步推进。(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33. (13分) ‎ ‎(1)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电力时代)(2分);‎ 历史事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 ‎ (2)①科学技术的发展;②生产力的提高;③交通和通讯方式的进步;④两极格局的结束。 (4分)‎ ‎(3)问题: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全球化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或利益分配失衡)。(2分) ‎ ‎(4)事件: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1分) ‎ 主要表现: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关贸总协定。(2分)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