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时代这一问题始终缺乏具体确切的答案。就是世界各国的文字学专家,对于文字产生的具体时代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学派。
一种说法,认定文字的起源并不比语言产生晚,认为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或新时器时代初期就产生了文字。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把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和各种刻记纳入了文字的范畴。他们把原始人的许多岩画谓之“图画文字”;也有人把纹文时期的纹记视作正式的文字。这主要是因为对文字的真正定义和内涵缺乏一个正确的认定。当然我们很容易想象人类没有形成语言的时候,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只好用手势比划或在地上画图表示。但是文字终归是文字,它和那些原始的辅助表意手段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个根本的区别是不管世界上哪个民族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他们民族语言的符号,尽管世界文字之林中有的是表意文字,有的是表词文字,有的是标声文字,但都是和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一致的,凡是语言能表达的,文宇就能表达。所以可以说文字尽管在某种功能上超出了语言,但仍然是语言的辅助工具。这样的文字,自然是产生在语言产生以后。
还有一种观点也是不能使人认同的。那就是拘泥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即没有见到完整的实证材料,就认定事物的不存在,就对没有被认识或没有被发现的甚至对理应存在和实际有过但已消失的事物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并非是科学的态度。比如说,在中国古文字起源的研究中,很多人认定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汉字,可在甲骨文被发现以前,人们长期认为商周时期的金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些一见实物就动辄定论的习惯,一直妨碍了对文字起源的系统地、理论地探讨,也难以形成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明晰结论。
当然,甲骨文是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汉文字,有一些甲骨文的单字比钟鼎文的结构带有更为原始的特征,如“子”、“午”、“丁”等。但人们都能看到,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简化了的古文字。甲骨文大多是当时用来刻在甲骨片上的占卜记录,为了便于镌刻,长期形成了一种非常简练的书体。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运作行为,所以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文字的产生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究竟中国古文字起源于何时?根据种种依据推断,中国古汉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形成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摘自牟作武《中国古文字的起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始人类用手势比划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这种表意手段可以帮助理解语言。
B.有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字。
C.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相成。
D.对没有完整实证材料的事物,哪怕理应存在或实际有过,也应该认定其不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提出错误观点并分析其错误原因后,提出“文字产生在语言之后”的观点。
B.对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先论证其谬误,再阐释概念,然后指出其消极影响,层层深入。
C.文章末段说甲骨文的结构比钟鼎文简练,是为了证明甲骨文出现时文字的存在已有相当长的时期。
D.文章重点阐述关于古文字产生时代的不同见解,并作出了古汉字最早出现时代的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即使把那些能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的可视符号认作是文字,也不能认定文字的产生比语言产生更早。
B.人类最早的图画、图示、纹记等,应当与他们要表达某种意念或某种信息有关,所以与文字的产生关系很密切。
C.文字的简化是文字形成以后的事,而甲骨文存在一些非常简练的书体,所以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D.作者认为,中国古文字最早出现在六千年以前的中石器时代,这种观点在世界各国文字学家中并未形成公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边城(节选)
沈从文
大清早,帮忙的人从城里拿了绳索、杠子赶来了。
老船夫的白木小棺材,为六个人抬着,到那个倾圮了的塔后山岨上去埋葬。到了预先掘就的方阱边,老道士照规矩先跳下去,把一点朱砂颗粒同白米安置到阱中四隅及中央,又烧了一点纸钱,爬出阱时就要抬棺木的人动手下肂。翠翠哑着喉咙干号,伏在棺木上不起身。经马兵用力把她拉开,方能移动棺木。一会儿,那棺木便下了阱,拉去绳子,调整了方向,被新土掩盖了,翠翠还坐在地上呜咽。葬了老船夫,老道士、船总和帮忙的人各自散了。于是碧溪岨便只剩下三个人,一个是翠翠,一个是老马兵,一个是由船总家派来暂时帮忙照料渡船的秃头陈四四。
到了下午,翠翠同老马兵商量,要老马兵回城去把马托给营里人照料,再回碧溪岨来陪她。老马兵回转碧溪岨时,秃头陈四四被打发回城去了。
翠翠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歌给她听。
过三天后船总来商量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只请船总过城里衙门去说句话,许杨马兵暂时同她住住,船总顺顺答应了这件事,就走了。
杨马兵是个近六十岁了的人,说故事的本领比翠翠祖父还高一筹,加之为人特别热忱,做事又勤快又干净,因此使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两人每日在黄昏中同晚上,坐在门前溪边高崖上,谈点那个躺在湿土里可怜祖父的旧事,有许多是翠翠先前所不知道的,说来便更使翠翠心中柔和。又说到翠翠的父亲,那个又要爱情又惜名誉的军人,在当时按照绿营军勇的装束,如何使乡下女孩子动心。又说到翠翠的母亲,如何善于唱歌,而且所唱的那些歌在当时又如何流行。
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被掀下了金銮殿,不再坐江山,平常人还消说!杨马兵想起自己年轻作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总不理会,到如今自己却成为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不由得不苦笑。
因为两人每个黄昏必谈祖父,以及这一家有关系的事情。后来便说到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翠翠因此明白了祖父活时所不提到的许多事。二老的唱歌,顺顺大儿子的死,顺顺父子对于祖父的冷淡,中寨人用碾坊作陪嫁妆奁诱惑傩送二老,二老既记忆着哥哥的死亡,且因得不到翠翠理会,又被家中逼着接受那座碾坊,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祖父的死因,又如何与翠翠有关……凡是翠翠不明白的事,如今可全明白了。翠翠把事弄明白后,哭了一个夜晚。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马兵以为这件事得问翠翠。回来时,把顺顺的意思向翠翠说过后,又为翠翠出主张,以为名分既不定妥,到一个生人家里去不好,还是不如在碧溪岨等,等到二老驾船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说不定二老要来碧溪岨驾渡船。
这办法决定后,老马兵以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就依然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在碧溪岨为翠翠作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为了这塔的重建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让每个人来积德造福,让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爷爷的死使翠翠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中坚强的一面。
B.小说中的白塔具有象征意味,结尾圮坍了的白塔得以重建,说明无论社会怎么演变,美好的人性都不能坍塌,表现了作者重建美好人际关系的愿望。
C.小说选文中两次写船总顺顺要接翠翠到家里去住,既表现了船总对孤女翠翠的同情,也展现了边城人质朴、善良、热忧的美好人性。
D.选文对翠翠的心理刻画细腻,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了小说悲剧的结局,揭示了“边城”人们精神的孤寂,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5.画线的句子中写杨马兵“不由得苦笑”,请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5分)
6.小说以二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材料一: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我国仍需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我国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近10年中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统计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四: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已近百岁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是因为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摘自光明网,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文字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材料一是一篇新闻报道,主要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材料三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材料四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5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李兑,字子西,许州临颍人。登进士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篡囚者,兑斩之,人服其略。张尧佐判河阳,兑言尧佐素无行能,不宜以威里故用。改同知谏院。狄青宣抚广西,入内都知任守忠为副,兑言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非计。仁宗为罢守忠。太常新乐成,王拱辰以为十二钟磬一以黄钟为律,与古异,胡瑗及阮逸亦言声不能谐。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进侍御史知杂事,擢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转运使制禄与郡守殊,时有用弹劾夺节及老疾请郡者,一切得仍奉稍。兑言非所以劝沮,乃诏悉依所居官格。兑在言职十年,凡所论谏,不自表,故鲜传世。出知杭州,帝书“安民”二字以宠。徙越州,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广州,南人谓自刘氏纳土后,独兑著清节。还知河阳,帝又宠以诗。徙邓州。富人榜仆死,系颈投井中而以缢为解。兑曰:“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兑历守名郡,为政简严,老益精明。自邓归,泊然无仕宦意。对便殿,力丐退,英宗命无拜,以为集贤院学士、判西京御史台。积官尚书右丞,转工部尚书致仕。卒,年七十六,谥曰庄。从弟先,起进士,知信州、南安军,抚楚州,历利、梓、江东、淮南转运使。所至治官如家,人目以俚语:在信为“错安头”,谓其无貌而有材也;在楚为“照天烛”,称其明也。积官至秘书监致仕。兄兑尚无恙,事之弥笃。闲居一纪卒,年八十三。子庭玉,年六十即弃官归养。人贤其家法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B.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C.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D.诏近臣集议/久而不决/兑言/乐之道/广大微妙/非知音入神/讵容轻议/愿参新旧/但取谐和近雅者/合而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戚,指关系较远的亲属,如妻族,“戚里”泛指亲戚邻里。
B.谥,有官谥和私谥,指按死者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
C.归养,指官员回家休养,文中的“归养”就是这个意思。
D.致仕,指古代官员辞职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兑明察于事,知人善任。处理案件十分果断,明辨是非;仁宗时就官员任职之事进谏,帮助朝廷选拔合适的官员。
B.李兑为官敢谏,处世淡泊。在官吏俸禄不合官级时,他及时向皇帝进谏;为政简明严肃,年老精明,后来无意仕途。
C.李兑历任多职,备受荣宠。他任职期间,皇帝曾赐字赐诗;后来在便殿谒见皇帝时竭力求退,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D.李兑家风淳厚,受人称赞。他的堂弟在朝廷身居要职,为官理政不仅有才能,还擅于明察秋毫,年老时对兄长依旧恭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按齐州叛卒,狱成,有欲夜纂囚者,兑斩之,人服其略。
(2)“既赴井,复自缢,有是理乎?必吏受赇教之尔。”讯之果然。
(二)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之地是巴南,行人所去之地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相隔遥远。
B.第一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反问谁见过离别时的啼哭抒发别情,比第二首诗歌表达情感更含蓄。
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夜烟弥漫、明月高悬的场景,渲染了离别后凄凉、孤寂的氛围。
D.送别的人总会因朋友离去而感到寂寞,所以本来不寂寞的离亭也关着门,显得寂寞无比。
E.第二首诗结句中的“寒”字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还写出了离别之夜的内心感受。
15.两首诗题为“送别”,诗歌中不直接写离别,却满含别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鉴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小题,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2)王勃《滕王阁序》中“ , ”两句化用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成千古绝唱。
(3)庄子《逍遥游》中,作者借助“大鹏直上”表达志向,其中“ ”一句后来演变为成语“扶摇直上”。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5小题,共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首架大飞机的成功首飞证明,高端技术装备的升级与突破不可能一蹴而就。
②王老师为人谨慎,战战兢兢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书,深受学生爱戴。
③经济危机下,人们处处俭省节约,就连结婚这种人生大事也锱铢必较。
④如果没有时尚度、品质、服务为前提,品牌精神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⑤巴尔扎克看到封建贵族社会已日薄西山,取而代之的是资产者统治的社会。
⑥他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整天朝不虑夕,一幅笑呵呵的样子。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通过描写一群在欧洲流浪的青年人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影响。
B.在“大学生掏鸟16只被判10年半”一案中,不仅嫌疑人利用QQ群出售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名字、习性,“不识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早已站不住脚。
C.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为减少雾霾,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
D.作为网络熟人社会的“朋友圈”,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但因传播环境的封闭,它的自我纠错能力弱,产生各种谣言充斥网络。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你和我在黄山迎客松前的合影,我一直当做珍贵的纪念品惠存。
B.教育局寄发的文件,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新买的笔记本电脑的说明书上有几点我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我的一篇散文在《读者》杂志上发表了,现抄给您,请雅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① _,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一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 ② 。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 ③ ,不会走偏路、走错路。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每位大学生固然应该学好自己的专业,但抽空读一定数量的文学名著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读了名著,就能懂得生活的真谛;懂得生活的真谛,就能更好地驾驭生活;而只有能更好地驾驭生活,才能在事业上顺风顺水,取得成功。
①读了名著未必就能懂得生活的真谛。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家较为关注的“成功人生”的关键词有: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怕失败、知足常乐、比尔·盖茨、高薪工作、健康、家庭、美好感情、父母、改变世界。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来呈现你所理解的成功人生。要求:选好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蚌埠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3分)B 2.(3分)B 3.(3分)A 4.(3分)D
5.(5分)①自己成了翠翠唯一的依靠,对命途多舛的翠翠充满同情。(1分)②自己曾爱过翠翠的母亲,如今斯人已逝,对翠翠母亲逝世的叹惋。(2分)③时候变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叹。(2分)
6.(6分)①“也许明天回来”的暗示让读者看到了希望,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回味的空间。“永不回来”增加了结尾的悲剧色彩。②照应了前文杨马兵口述二老下行闯滩,以及认为二老不久必可回来的情节,结尾不能确定二老能不能回来,合情合理,具有真实性。③翠翠坚守渡船等待二老,充分表现了翠翠的坚强品质,但二老回不回来不能确定,让读者对翠翠的命运既充满了同情又充满了期待。④小说充满不确定性的悲剧结局,暗示了古老美德的沦陷和作者重建美好人性的渴望,深化了小说的主旨。(每点2分,答到任意3点即可)
7.(3分)C
8.(5分)AC(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得5分)
9.(4分)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归国。②国家实力增强,且有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活跃的经济等客观条件营造出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有爱国情、强国志,渴望回归祖国。⑤归国可以使海外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每点1分,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10.(3分)D 11.(3分)C 12.(3分)C
13.(10分)(1)审问齐州叛乱的士卒,案件已定,有人想在夜间劫走囚犯,李兑就斩杀了囚犯,人们佩服他的胆略。(“按”、“狱”、“篡”、“略”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投了井以后,又上吊,有这样的道理吗?一定是官吏受了贿赂教他的。”审问后确实如此。(“既”、“是”、“赇”、“果然”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14.(5分)BD(B项3分,D项2分)
15.(6分)这两首诗主要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以及别后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的场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3分)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离愁别绪。(2分)
16.(5分)(1)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2)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3)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17.(3分)B 18.(3分)A 19.(3分)D
20.(6分)①更因为英雄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芒。②却可以穿越时空而凝为不朽。③看清前行的方向。(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1.(5分)②懂得生活的真谛未必能更好地驾驭生活。(2分)③不是只有能更好地驾驭生活才能在事业上顺风顺水,取得成功。(3分)
22.(60分)立意举隅:
(1)成功的人生要选定目标,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追名逐利,且要有坚持精神,不怕失败。
(2)做一个平凡的成功者,自足常乐,远离贪婪,不求高薪工作,但求高洁人生。
(3)健康是成功的本钱,家庭是成功的后盾。
(4)成功人生不能仅用金钱来衡量,还应有美好的感情世界。
(5)成功者要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既要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又要有照顾家庭的能力。
(6)成功者需要有高度的理智,要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