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箴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5月考前预测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箴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5月考前预测卷(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高考模拟卷 试卷总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木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也是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返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 B. 孔子的正乐是提倡雅乐精神,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 C. 对待音乐孔子强调了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并指出精神决定音乐形式。‎ D. 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文化功能的高度重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使用对比手法解说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 B. 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表现,接着总括乐坏的本质并论证孔子的文化使命。‎ C. 在论证正礼时,文章先列举周代典章制度的损坏,然后分析正礼的重要章义。‎ D. 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音乐的审美功能然后分析乐的文化功能。‎ 第 8 页 共 8 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 ‎8. 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乐只注重哪个方面都不对。‎ C. 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D. 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强词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 第 8 页 共 8 页 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极为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 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 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 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 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它不理解“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闻写作新样态,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6、机器人新闻有哪些优点和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生命的呢喃 李一泰 ‎  从小的时候起,我就非常喜欢听雨,感觉雨声是一种生命的呢喃。‎ ‎  每逢雨天,总喜欢找一个位置,以一种淡淡的心境去谛听生命屋外的天籁,让我一汪干枯的心池渐渐盈满欢畅的涟漪。‎ ‎  古时的文人墨客听雨讲浪漫讲情调讲境界:朝雨芳草,暮雨客舟,春雨杏花,秋雨梧桐。我只是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中的一个俗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讲究,于是就很随意,时间、地点、空间、氛围皆不拘泥,屋檐下可听雨,客厅里可听雨,书房里可听雨,瓜棚中可听雨,卧室里可听雨,办公室中可听雨。听雨的潇洒,听雨的狂骤,听雨的沉思,听雨的快乐。我觉得雨是自然界的精灵,听雨就是我同大自然的精灵们在一起倾心交流,于是,我会很自然地把雨同社会、人生联系起来,也就赋予了雨一种生命和思想。‎ 第 8 页 共 8 页 ‎  如果说自然界中的雨是位精灵,那么,乡间的雨则是一位智者,总在我心灵最为烦躁的时候,悄然而来,润物无声,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如泣如诉,如琢如磨,让我心智大开,醍醐灌顶。‎ ‎  春日听雨,那雨如一首山野抒情小调,会使人想起孩提少年,绿的雨丝系住了洁白的童心。雨,丝丝柔柔,如烟似梦,如歌如吟,整个世界都醉在这温馨的氛围里。‎ ‎  秋日听雨,如听《命运交响曲》,会让人想到壮年时光。雁阵排空,心如止水,凭案静坐,品雨品茗。冷雨霏霏,时而如丝竹管弦,时而如群马愤蹄,时而如玉珠银盘,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串成一段淡泊的旋律……‎ ‎  夏日听雨,如听一曲英雄交响乐,让人想起豆蔻年华,日气喷豪雨,云阴送惊雷。夏雨中涌动着蓬勃生机,滋养着生命和情感,孕育着激情和诗意。夏日里的滂沱骤雨,激荡着我的心胸,催促我化作一只雨燕直击长空,傲视苍穹!进入夏季就以比庄稼更急切的心情盼雨。夏日的酷热使所有的声音都隐遁起来,包括鸟语、虫叫、雷鸣,只有雨声不管不顾地光临,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一脾气倔强的歌者。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听雨,听雨的身躯跌落尘埃,听雨划过空气,听雨拍击檐下青砖。又一场雨如约而至,我独坐窗前,望檐前雨柱如帘,谛听万物沐浴在茫茫的雨雾中。那起伏的菜园,那被雨水搓洗过的瓜地,那蜿蜒激流的小溪,那栅栏上五彩缤纷的花朵……统统化作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天籁之音,如万马奔腾,如狂飙落地,如缠绵琴瑟,如游丝一缕,在天地间飘过,在心灵中漫游,空灵而幽怨。心灵与大自然之间只有在如诗的雨天才达到高度的和谐。‎ ‎  夏天的雨如人的秉性,有快人快语的,如来去匆匆的雷阵雨;有慢声细语的,如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总的来说,还是缠绵的多。缠绵其实并不是柔弱,相反是十分的刚烈,有一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性。‎ ‎  记忆中,中学的一年暑假就经历过这种缠绵。那雨,稀稀拉拉,下下停停,感觉它像一团棉花,揉来揉去,就是弄不出个定型来,更像一个脾气倔强韧性的恋人,缠上了你,就要你耳朵里只有它,眼睛中只有它,脑子里也只有它,别的一概都要抹掉。但是,这种缠绵却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缠绵的背后却是一份很松弛的感觉。倾听这雨声,我会忘记为衣食而奔波、为生存而应酬,我会懂得感激生命、感激友情、感激生活。受不了这种感觉的挑逗,我竞一连数日,仰在炕上,放软身子,把卷展读,与古今中外的先哲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倦了,便闭上眼睛,沉沉睡去。睡梦中,犹自听到耳畔传来的淅淅沥沥的雨声……‎ ‎  雨声如禅,听雨即在悟道。它能使人浮躁的心境渐趋平静,静得像一泓无波无澜、宠辱不惊的碧水。此时,你会感到雨打窗棂的玉振之声和生命的节律高度融合,前缘后尘,上誉下诟,坎坎坷坷,纠纠葛葛,一切都远去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一个无牵无挂的自我,独自品尝那份难得的清闲。    ‎ 在人生的旅途上跋涉,我们一路风尘,脆弱的生命之舟已经承载了太多,不堪负重的漂泊时刻面临着搁浅的沉沦。雨天,我们应该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把生命重新回顾一次,把生活再过滤一遍,把不堪回首的过去,散乱在遥远的记忆里,把世俗的烦恼托于过眼云烟,留下一个好心情,等待晴日收拾它、整理它,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    ‎ ‎  ——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就像这缠绵的雨水。‎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首段既开门见山,点出题目“生命的呢喃”与雨的关系,又态度鲜明,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也有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夏雨中万物发出的天籁之音,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重在突显夏日听雨如听英雄交响乐的震撼感受。‎ ‎   C. 文中写春雨和秋雨的不同特点,是为了反衬出夏雨的特点:富有生机,给人激情和充满诗意,缠绵而不柔弱,刚烈又有韧性。‎ ‎   D.文章最后深化主旨,指出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困境,生命脆弱,不堪重负,而大自然的雨可以洗 第 8 页 共 8 页 涤我们的灵魂,振奋我们的精神。‎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6分)    ‎ ‎    (1)他是这个季节中唯一脾气倔强的歌者。(3分)   ‎ ‎ ‎ ‎   (2)然后把它装订成册,在孤独的时候阅读。(3分)‎ ‎9、作者喜欢“听雨”,对“听雨”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昫,字耀远,涿州归义人也。神彩秀拔,文学优赡,与兄、弟俱有乡曲之誉。唐天佑中,契丹陷其郡,被俘至新州,逃而获免。后居上国大宁山,与吕梦奇、张麟结庵共处,以吟诵自娱。会定州连帅王处直以其子都为易州刺史,署昫为军事衙推。及都去任,乞假还乡,都招昫至中山。庄宗即位,授太常博士,赐绯;比部郎中,赐紫。丁母忧,服阕,依旧充职。明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明宗重其风仪,爱其温厚,长兴中,拜平章事。时昫入谢,遇大祠,明宗不御中兴殿,阁门白:“旧礼,宰相谢恩,须正殿通唤,请候来日。”枢密使曰:“命相之制,下已数日,中谢无宜后时。”因即奏之,遂谢于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而谢于本殿,士子荣之。初,唐末帝自凤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刘昫乃搜索簿书,命判官高延赏计穷诘勾,及积年残租,或场务贩负,皆虚系账籍,条奏其事,请可征者急督之,无以偿官者蠲除之。吏民相与歌咏,唯主典怨沮。及罢相之日,群吏相贺,刘昫归,无一人从之者,盖憎其太察故也。天福初,张从宾作乱于洛阳,害皇子重乂。诏为东都留守。未几,奉使入契丹,还封谯国公。开运初,授司空。契丹主至,不改其职。刘昫以眼疾乞休致,契丹主授昫守太保。契丹主北去,留于东京。其年夏,以病卒,年六十。汉高祖登极,赠太保。初,昫避难河朔,匿于北山兰若,有贾少瑜者为僧,辍衾袍以温燠之。及昫官达,致少瑜进士及第,拜监察御史,闻者义之。‎ ‎(摘编自《旧五代史·刘昫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唐末帝自风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 B. 唐末帝自风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 C. 唐末帝自凤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 D. 唐末帝自风翔至/切于军用/时王玫判三司/诏问钱谷/玫具奏其数/及命赏军/甚愆于素/末帝怒/用昫代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衙推,职官名,唐置,在衙门举荐人才的属官,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等属下亦设衙推。‎ B. 赐绯,唐制,四品、五品的官服是绯色,有时官员的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 C. 场务,五代、宋朝时期盐铁等专卖管理机构,生产和专卖盐铁的机构为场,税收机构为务。‎ D. 公,周代诸侯五等级之一,其中大诸侯国称侯,小诸侯国称伯子男,后用五爵封有功之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第 8 页 共 8 页 A. 刘晌才华出众,乱世隐居。刘昫富有文采、学识,与自己的哥哥、弟弟都在家乡有声誉,被契丹俘虏逃跑后,就在大宁山上修建草庵吟诵诗歌自娱。‎ B. 刘晌品行宽厚,深受皇恩。刘昫容止可观,宽厚待人,明宗皇帝十分喜爱,刘的到宫中谢恩时恰逢宫中举行三大祭祀,皇帝就在端明殿拜他为宰相。‎ C. 刘昫做事细致,百姓称赞。刘昫负责查对租税时认真负责、百姓称颂,但因主管官员的怨恨、报复而被罢免宰相的职位,返回故里时无一个人追随。‎ D. 刘昫知恩图报,世人称赞。刘昫在河朔避难时受到贾少瑜的帮助,后来他位高权重后,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当时听到这件事的人认为他很讲义气。‎ ‎13、把文中下面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阁门白:“旧礼,宰相谢恩,须正殿通唤,请候来日。”(5分)‎ ‎(2)条奏其事,请可征者急督之,无以偿官者蠲除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共12分)‎ 月夜与客饮杏花下 苏轼 杏花飞帘散馀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  山城【3】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释:【1】炯:光明的样子。【2】青蘋:浅水生植物。【3】山城:当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借助比拟的手法描写晚春景物,杏花飞落竹帘,明月多情寻人,富于动感。‎ B. 这首诗移步换景,“褰衣”两句,诗人已由室内移步户外,静赏这明静空灵的月夜景致 C.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诗人看月落杯空,为此惆怅不已。‎ D. 春天月夜清美绝俗,诗人在杏花下置酒待客。全篇紧扣题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颇 可玩味。‎ ‎15、有人评价这首诗“人因物而情迁”,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请通观全诗,在“杏花”与“月”中任选一个物象,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领导人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领导人强调,庄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②《荀子•劝学》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在《论语》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第 8 页 共 8 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批评者通过突破狭隘与打破局限而形成共识,在客观对象和主观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致性体认与规律性认知,从而真正发现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规律,是文学批评期待达成的目标之一。但面对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亦是文学批评的必然。( )。当批评的对象过于复杂,难以概括,必然会在众多批评者之间,形成“差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此时,当然不能因强调“共识”,而减弱对批评对象的全面而丰富的_________。此外,诸多有自己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的批评者,也会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只眼独具”的解读和“_________”的阐述,时常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_________,给人以独到的启示,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这种“偏见”终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而此种“偏见”当然越多越好。它能够打破人云亦云、众口同辞的固有格局,引发文学界真正的思考与辩证的认知,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_________出来,把文学批评引向全面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整个文学的繁荣发展。从此意义而言,“偏见”也有其可深思细究之价值。‎ ‎(节选自《文学批评中的“偏见”》)‎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因而,不应排除可能出现另一种形态的“偏见”‎ B. 因而,不能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C. 因而,不可能排除“偏见"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D. 因而,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诠释 匠心独具 真知灼见 甄别 B. 阐释 蹊径独辟 真知灼见 甄别 C. 阐释 匠心独具 一得之见 挑选 D. 诠释 蹊径独辟 一得之见 挑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诉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甚至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B.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甚至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C.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 D.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理解和接受。‎ ‎2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每则有一处不当。请根据文体特点,分别找出其不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校团委通知)‎ ‎(2)我社向广大师生征稿,稿件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文体形式不限,提倡抒写个性。有疑问请质询我社。(文学社征稿启事)‎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11月7日上午拾得皮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0元、公交卡、手机、钥匙等,请失主到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 ‎(5)本人爱好文学,曾获新概念全国作文大赛一等奖,并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怜。(自荐信)‎ ‎21.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组句子,要求内容相关,句式基本一致。‎ 第 8 页 共 8 页 ‎1978年年底,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40年来,中国人民探索新路、发展经济,坚持对内改革,自力更生,把中国建成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40年来,_________。‎ ‎——40年来,_________。‎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北宋)《送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齐民要术》‎ 先哲话语,启迪成长。与新世纪中国一路同行的你们,将要站在人生选择的重要关口,此时,不由追问自己这样一个命题——关于未来,我将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想象,这是你参加的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个主题团日活动——“我与未来自己的时光之约”,你把你的心声,以发言稿的形式,向大家,也向未来的自己吐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 8 页 共 8 页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