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上学期2016级
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8年8月7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2.《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
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 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
3.在春秋末期,中原社会已经变得比较宽容柔和,崇尚优雅和尊严。但秦国长期与戎狄杂处,草原游牧文化中没有“民贵君轻”观念,更没有“为政以德”的仁德概念,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段材料揭示出:
A.中原文化已经丧失了进取意识 B.秦文化传统具有专制集权色彩
C.中原文化传统具有自身局限性 D.中原文化与草原文明难以融合
4.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5.《汉书·晁错传》记载:汉文帝将自己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炼成试题,要各地的孝廉、贤良方正回答。当时“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这说明汉人才选拔:
A.施行实践检验的方式 B.已经使用考试的办法
C.出现重才轻德的现象 D.将用人权收归到中央
6.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7.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理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8.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9.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10.恩格斯在论述雅典改革时指出:“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材料反映了:
A.雅典实行财产等级制 B.行政选区取代血缘部落
C.雅典民主政治有弊端 D.私有财产奠定民主基础
11.梭伦实行币制改革,将原来1明那相当于70德拉克马改为1明那相当于100德拉克马。货币升值之后,负债的平民手中的货币也相应增值。这一措施从本质上看:
A.有利于雅典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 B.有利于负债的平民偿还债务
C.起到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目的 D.奠定了民主政治社会基础
12.古代雅典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道:“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尽可能用开朗的心情,承担起灾难来,并且迅速地反抗它,无论对于城市或个人,这都是真正的力量。”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战争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B.史学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C.公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D.民主政治推动城邦发展
13.苏格拉底说:“公众演说并不在于是否了解事实真相,而在于找到一种说服技术,以便使他能够给无知的人留下比专家还知道得多的印象。”苏格执底认为雅典民主政治:
A.充分体现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 B.否定了公民提供的事实真相的材料
C.注重以克情宜泄来博得公众同情 D.强调演说技能对公众决策的重要性
14.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由此可知,罗马法:
A.强调法律至上 B.主张天赋人权 C.追求司法公正 D.蕴涵人文主义
15.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A.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 B.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16.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传唤
审
理
索债(债务赔偿)
家
长
权
继承及监护
所有权及占有
房屋及土地
私犯(侵犯他人)
公
法
宗
教
法
前五表的追补
后五表的追补
上表为《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据此可知,罗马法:
A.捍卫了平民合法权益 B.强调严格的执法程序
C.内容主要以司法为主 D.以调节公民关系为主
17.《世界文明史》载:“罗马公民最可贵的特权就是他的身体、财产、权利受法律保护。他在涉讼之时可不受刑罚或粗暴对待,罗马法最值得赞美的是它保护个人对抗国家。”材料表明,罗马法的价值主要在于:
A.防范公权力侵害私权利 B.保护罗马公民享有特权
C.鼓励公民个人对抗国家 D.个人权益高于国家利益
18.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所淘汰。该观点表明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 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
C.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19.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这一变化有利于:
A.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 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
20.1689年颁布的《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1694年颁布的《三年法案》规定,每三年必须召开次议会;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规定,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英国上述法案的颁布突出表明:
A.责任制内阁正式建立 B.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C.国王的立法权被剥夺 D.国王真正成为“虚君”
21.1701年英国议会制定了《王位继承法》,其核心是对王位继承人的宗教信仰作出严格且明确的限制:英国王位继承人及其配偶不得是罗马天主教徒。这一限制旨在:
A.实现信仰自由 B.稳定政治局势 C.推进宗教改革 D.确保议会主权
22.内阁是美国联邦行政部门,美国宪法并没有规定他的必然存在,不过,从华盛顿开始,历届总统都设立内阁辅助其行使行政权。所以,美国内阁就成了一个常态存在。由此可知美国内阁:
A.属于总统顾问 B.需对国会负责 C.集体进行决策 D.没有实际作用
23.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对一个自由州的安全实为必要,民众拥有并且佩带枪支的权利不容侵犯。”这一修正案出现的背景是:
A.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 B.美国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
C.美国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 D.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
24.1937年罗斯福试图通过国会立法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数的方式来“填塞”联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填塞法院”计划最后被国会否决,但无形的压力使法官们开始支持新政措施,这被称为“拯救了最高法院的及时易帜”。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存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C.总统权力高于司法权力 D.行政权扩大影响司法权
25.1896年7月1日,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德国民法典》,其中规定:“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联邦议会具有独立的立法权 B.注重保护容克贵族阶层的利益
C.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 D.体现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29题12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迄于东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而变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全国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唐君毅先生认为西方成就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理论依据出于对人性中的“原罪”的戒慎恐惧和克治省察,以及对人性中的阴暗面的高度不信任,从而建构出一整套制衡和监察之法律机制和政治设施,以防止政府和当权者滥用权力。中国崇尚性善论的道德之治,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胜于立法限制。由是可见,西人成就民主政治,中国却迟迟开不出民主政治的生命之花,两者最重要的理论差别在于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截然不同的“人性假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体演进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制度设计的差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8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区分了公法与私法,公法涉及国家和公共权力,私法则调整个人权利义务。罗马法给予私权完备的保护。而中国思想家则倡导家国一体、公权至上。这种对法律属性的分类和对公私权关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法律进化之路开始循着不同方向发展,即中国法律走的是一条从氏族到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公权始终优于私权;西方法律则走的是从氏族到个人再经上帝到个人的个人本位道路,逐渐形成尊重私权的传统。
——摘编自张锐智、田大川《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是欧洲第一部民法典,它体现了民法的若干原则:如第八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又如法典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
和处分的权利”,“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该法典用一千多条文规定契约,如“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拿破仑法典》不仅影响欧洲的立法,而且影响了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民法参考了《拿破仑法典》,一些国家全文照搬,一些国家略加修改。恩格斯指出《拿破仑法典》是“全世界法典编幕的基础”。
——摘编自宣善传《从拿破仑法典的实施所想到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法律思想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拿破仑法典》的原则,分析法典的历史意义。(4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 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三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意义。(4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怎样的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