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三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月考(一)
历史试题
命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审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8题)
1.《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服制度 D.联姻结盟
2.《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3.北宋进入《宋史》的官员46%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1148年为56.3%,1256年为57.9%。这表明( )
A.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 B.科举制日臻完善
C.宋代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D.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
4.按旧例,明代内阁除密奏君主的文书外,“凡有行移各衙门,皆用翰林院印”。这说明明代内阁( )
A.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 B.阁臣权力有限
C.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 D.深受皇权控制
5.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济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
B.中国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
C.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
D.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
6.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 )
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 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
7.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
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永佃权( )
A.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
C.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8.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
A.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9.明清时期的富商巨贾大多通过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并保护其利益。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观念的淡化 B.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
C.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 D.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
10.《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11.元至正年间执掌国子学的吴师道,在《国学策问》中说:“近世朱子《家礼》,号为适古今之宜,好礼之家或所遵用,然不免讪笑。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然。”材料说明元朝( )
A.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 B.程朱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受到冲击
C.统治者感受到汉文化威胁其统治 D.礼制与朱熹的《家礼》互相冲突
12.公元前454年后的雅典是一个控制二三百个同盟城邦的海上霸国。雅典是统治者,一切盟邦是程度不等的被统治属国,雅典对盟邦是军事独裁、武力统治。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希腊帝国主义。此时的雅典( )
A.直接民主体制面临崩溃危险 B.已发展成疆域广阔的大帝国
C.小国寡民的体制基础已动摇 D.整个社会正被引向穷兵黩武
13.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写道:“罗马法披荆斩棘在丛林中开辟了一条明确的、始终一贯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这反映出罗马法( )
A.有利于加强教皇的权力 B.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武器
C.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D.是欧洲近代各国法律的源头
14.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B.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
C.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 D.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15.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情况说明( )
类别
未圈地地区
圈地地区
小麦
大麦
燕麦
小麦
大麦
燕麦
单位面积产量:蒲式耳/英亩
18.5
25.9
33.3
22.8
31.8
36.8
A.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 B.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
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 D.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16.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 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
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 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
17.画家们继承对绘画结构进行理性分析的传统,试图通过对空间秘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并常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此种绘画对20世纪雕塑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属于此画派的画家是( )
A.莫奈 B.毕加索 C.米勒 D.大卫
18.1840年12月,中英谈判在广州进行。琦善照会: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琦善此举目的在于( )
A.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 B.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
C.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 D.尽快实现两国的通商
19.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
不但没有产生出一个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B.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20.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2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是截止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钢铁厂
纺织厂
机械厂
食品厂
电器厂
化学厂
文教用品厂
其它
1家
92家
168家
22家
28家
54家
31家
14家
A. 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 B. 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D. 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
22.到1915年,中国人看外国摆脱了“夷狄”的局限,再也不会出现郭嵩焘说了一句“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2000年的文明”而闹得满朝激愤、日日参奏的景象了。这种现象表明(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广泛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C.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加深 D.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3.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美国提高关税旨在( )
A.巩固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缓和世界经济危机
C.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4.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二、材料阅读
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北宋年间,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为首的大批书院,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同时,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摘编自杨果《也谈宋代书院与同时代的欧洲大学》等
材料二 虽然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没有一个确定的日期,但一般认为,最早的大学建于12世纪。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原有的教育机构不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所设专业都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来到巴黎和博洛尼亚,组成那些学术行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
——摘编自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代书院与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不同,并简要分析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勃兴带来的积极影响。(11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
经济全球化的阶段
明清时期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近代前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
制度化、体系化
改革开放以来
迅速发展、实质突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1.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2.选取表中某一个时期或多个时期进行阐述都可以)
选做题(27、28任选一题,15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叶卡特琳娜二世是俄罗斯历史上杰出的女沙皇,她执政34年,对内继承和发展了彼得一世的改革事业,面时18世纪下半叶的国内外形势,推行“开明专制”,进行行政、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叶卡特琳娜二世即位后立即奖赏在政变中立功的贵族和军官,还把大量土地连同1.8万农奴赏赐给亲信,培植势力。1764年颁布敕令,决定重新没收教会土地,交给国家经济院管理。她取消了彼得三世时丹麦的宣战令和俄普军事同盟条约,从普鲁士撤回了俄国的军队。1773年5月,狄德罗60岁时,来到俄国,受到女沙皇的热情接待。她的敕令中,取消了工业垄断权,宣布工商业自由,允许一切人创办各种作坊并生产各种的手工业品。对外贸易方面继续推行彼得一世时期的重商主义,保护并鼓励本国工商业发展的政策。18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加上宫廷和官员们的开销不断增加,造成了国家经济混乱和大量国家预算赤字。面对此种严重形势,叶卡特琳娜二世政府除了袭用增加赋税的办法外,还用发行纸币和公债的办法来弥补赤字。
——摘编自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卡特琳娜二世改革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叶卡特琳娜二世改革。(8分)
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往中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占、线、角、三角形等这些数学术语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传播到朝鲜、日本。江南水灾那年,徐光启回家为父亲守孝,看到农田被淹,十分忧心。此时,一位朋友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甘薯,徐光启开荒试种获得丰收,他把种植心得与百姓分享,使本来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得以在江浙种植。魏忠贤当政时,由于徐光启耿直,遭到魏党弹劾,罢官回家,他把其多年对农业的研究心得进行系统化,加以编排、校对,并吸收西洋农业成就,写成了《农政全书》。
——摘编自彭勇《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1)根据材料,指出徐光启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启取得的科学成就的影响。(9分)
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据材料“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可知,同志的基础在于同姓,结合所学可知,“同姓”在于利用血缘关系加强政治统治,故A项正确;依所学,分封制主要强调的是分封诸侯,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B项错误;依所学,商朝时期的内外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并没有达到西周分封制同姓的诸侯国的情形,故C项错误;据材料“同志”的基础在于“同姓”,而非联姻,故D项错误。【答案】A
2.【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秦朝;汉朝;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思想文化政策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树立皇帝的权威,故B项错误;两者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灭异端学说,故C项错误;繁荣学术文化也不是二人思想文化措施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答案】A
3.【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 【解析】材料显示非官僚家庭出身的进士的比例逐渐增多,体现出宋代官僚组成成分比较完备。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不是经济重心问题,A错误;科举考试制度完备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并不是说世卿世禄制遭到破坏,D错误。【答案】C
4.【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由材料中明代内阁凡行移各衙门的文书均用翰林院印,说明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阁臣权力大小,故B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政府办事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仅提供明代内阁文书的处理,没有涉及皇帝对内阁的控制,故D项错误。【答案】A
5.【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秦朝;汉朝。
【解析】“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可知小农经济是历代统治者所看重并严格管理的,故A项错误;小农是“经济人”,但每一个生产单位较小,规模不大,故B项错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效率是很高的”可知农民的积极性很高,故C项正确;“效率是很高的”无法判断小农忽视生产技术,故D项错误。
【答案】C
6.【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户与主人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人在收田结束时进行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不能体现出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B
7.【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随着时代的发展,租佃关系中人身依附关系在逐渐减弱,清代时期人身依附关系已经十分淡薄,故A项错误;永佃权只会对地主的出租权有一定的限制,无法损害其所有权,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佃农拥有永佃权,并出现“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故C项正确;租佃关系本身是一种封建关系,而且永佃权的出现体现了农民仍被固作到土地上,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
8. 【考点】科举考试制度。【解析】根据材料“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可知其基于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故选C。材料体现了遴选优秀人才要根据地方实际,排除A;科举考试有统一的标准,南北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不同与地域文化无关,排除B;如果单就按考试成绩录取来看,材料的做法显然不够公平,排除D。点睛:科举考试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决定于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这样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方,这为发展教育事业奠定物质基础。但政治重心并没有同步南移。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是必要的。【答案】C。
9.【考点】“重农抑商”政策;【解析】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商人重利轻义的品行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由于传统功名思想的束缚,使商人“将财富转化为科举及第以及仕宦上的成功,来获得社会声望”故D项正确。【答案】D
10.【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体现了经世致用的观念,故A项正确;孔子作《春秋》体现作史为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提及现实政治的变化促使孔子作史,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孔子的道德理想和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答案】A
11.【考点】宋明理学。【解析】根据“非出朝廷著令,使通习之,殆于不可然”可知官方拒绝采用朱熹定制的民间礼仪,故A项正确;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元代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材料也未体现汉文化的威胁,故C项错误;朱熹的《家礼》不被官方采用,并不能说明与礼制冲突,故D项错误。【答案】A。
12.【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直接民主是雅典内部的决策方式,此时处于伯利克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中雅典与其他盟邦是统治者/盟主与属国的关系,不像古代罗马帝国一样形成了统一帝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公元前454年后的雅典是一个控制二三百个同盟城邦的海上霸国”,推知雅典不再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了,走向帝国,故C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雅典是盟主——属国的一种政治体现,非社会好战,故D项错误。【答案】C
13.【考点】罗马法。【解析】据材料“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结合所学可知教皇反对人们占有财富,因此罗马法的复兴不利于教皇的权力,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4世纪欧洲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12世纪”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这条道路对于权威和财富是有利的”说明有利于保护商品生产者的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罗马法在欧洲出现了复兴”而不是说明各国法律起源于罗马法,故D项错误。【答案】C
14.【考点】启蒙运动;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解析】卢梭所主张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非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卢梭作为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其代表和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而非雅典的奴隶制民主制度,故B项错误;卢梭并不赞成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认为那会最终损害人民的利益,故C项错误;“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种多数人的民主,可能会出现损害和侵害人民自由的现象,故D项正确。 【答案】D
15.【考点】工业革命。【解析】题干未提及当时底层人民生活条件问题,且题干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圈地运动后,小麦、大麦、燕麦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推知英国农业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工业革命对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或者机械化,故C项错误;题干中“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及表格中反映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高,结合当时正进行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答案】D
16.【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析】责任内
阁制初步形成?是在1721年,故A项错误;国王的行政实权在1721年后已经转移到内阁,故B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并且进入议会下院,这样有利于冲击原来的贵族制,促进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发展与完善,故C项正确;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对贵族政治是一种冲击,故D项错误。【答案】C
17.【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解析】通过题干“通过对空间秘物象的分解与重构组建一种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并常以实物来拼贴画面图形”可知该画派是立体画派。莫奈属于印象画派,故A项错误;毕加索属于立体画派,故B项正确;米勒属于现实主义,故C项错误;大卫属于新古典主义画派,故D项错误。【答案】B
18.【考点】第一次鸦片战争。【解析】据材料“酌酬洋银五百万元”可以得出抵制英商的赔款勒索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烟土系中国查禁品,故不能以‘烟价’名目向英赔款”可以得出表明清朝软弱的立场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考虑到中英通商两百余年,拟‘酌酬洋银五百万元’。不过,该银并非由中国皇帝‘准给’。只是由琦善‘筹办’”得出维护满清王朝的体统,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赔款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
19.【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据材料“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结合所学可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政治上传统的权力结构,故A项正确;材料“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说明儒家纲常的君臣体系解体,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和“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说明社会结构重新组合,故C项错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扶植各自的代理人是导致分裂的外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A
20.【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解析】据材料“轮船招商局”、“仁和保险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可知都是洋务企业而不是清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轮船招商局”、“仁和保险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招股100万两”和“认股者源源而来”说明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故C项正确;据材料仅仅涉及洋务企业的股票的交易不能说明整个股票市场成熟,故D项错误。【答案】C
21. 【考点】近代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解析】从材料“抗日战争爆发后”“钢铁厂1家”“机械厂”中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内迁企业类型不均衡,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反映的是内迁企业的情况,无法体现出国民经济的比例,故B项排除;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
22.【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析】1915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兴起,还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到1915年,中国对外国的认识突破了传统的“夷狄”观念,敢于承认西方的文明和进步,体现出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加深,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表明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变化,不能说明民主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答案】C
23.【考点】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析】“1930年5月”美国尚未确立经济霸主的地位,故A项错误;“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应该是转嫁经济危机,故B项错误;“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属于对自由贸易的抛弃,但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服从于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需求,故D项正确。【答案】D
24.【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A项正确;《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文学刊物,B项与材料中“社论”不符,故B项错误;消除了“左”倾,与材料中“1956年8月1日”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日报》是党报而非教育刊物,D项与材料中“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
25.【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育发展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提倡“为己之学”,主张‘进德’与‘修业’并重”得出注重道德修养;根据材料一“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得出课程内容的设置相对自由;根据材料一“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得出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内容丰富广泛。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南宋更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所学南宋商品经济发达得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结合所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得出政治上“重文轻武”政策;根据材料一“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各自的研究心得”结合所学理学在南宋成为显学得出理学兴起;根据材料一“许多著名学者都在书院任教”得出名师巨儒影响;印刷书籍与文化传承是书
院的重要职能,结合所学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得出印刷技术的发展。(2)第一小问不同,(办学目的)根据材料一“书院以培养‘希贤希圣’之士为己任”得出培养圣贤之人;根据材料二“并需要大量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的从业人员”得出培养专业人才;(建造地址)根据材料一“涌现出以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太室山嵩阳书院、回雁峰石鼓书院)”得出偏僻山林;根据材料二“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得出繁华都市;(学生来源)根据材料一“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得出国内学子;根据材料二“它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的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得出欧洲各地;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得出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根据材料二“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得出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根据材料二“这些新知识冲破了大教堂学校和修道院学校的束缚,产生了有学问的职业……并给予我们对于大学的最初和最好的定义: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社团”得出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根据材料二“在1100至1200年间,大量的新知识涌入西欧”结合所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的背景得出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答案】(1)特点:内容丰富广泛;注重道德修养;课程内容的设置相对自由;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6分)原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上“重文轻武”政策;理学兴起;名师巨儒影响;印刷技术的发展。(8分)
(2)不同:办学目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圣贤之人。建造地址:繁华都市;偏僻山林。学生欧洲各地;国内学子。(6分)积极影响:推动科学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为大学的传统和组织形式打下了基础;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5分)
26.【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全球化主题;全国卷41题【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围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明清时期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却最终走向闭关锁国,基本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选取表中某一个时期或多个时期进行阐述都可以;对史实的分析准确,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示例(以明清为例) 明清时期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却最终走向闭关锁国,基本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明朝时期,中国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西方国家
建立密切的经济往来,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白银成为主流货币是证明这一点的有力证据。但是随着中国逐渐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阻碍了国内工商业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基本与世隔绝,也因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7.【考点】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改革【解析】(1)可以结合18世纪下半叶俄国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一是政治上叶卡特琳娜二世政变上台成为沙皇,国家战争频繁;二是经济上,俄国财政赤字,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三是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 (2)主要从改革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积极作用主要从对经济发展、对政治状况以及对思想的解放概括。局限主要是保留封建残余。
【答案】(1)背景:政治上,叶卡特琳娜二世政变上台成为沙皇;国家战争频繁;经济上,俄国财政赤字;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7分)
(2)评价:促进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俄国的中央集权,稳定了国内秩序;促进了俄国思想近代化;但国内有巨大封建残余。(8分)
28.【考点】杰出的科学家;【解析】(1)根据材料“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往中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占、线、角、三角形等这些数学术语一直流传到今天”得出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根据材料“他把其多年对农业的研究心得进行系统化,加以编排、校对,并吸收西洋农业成就,写成了《农政全书》”得出创作《农政全书》;根据材料“一位朋友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甘薯,徐光启开荒试种获得丰收,他把种植心得与百姓分享,使本来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得以在江浙种植”得出推广种植甘薯。 (2)根据材料“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徐光启与利玛窦交往中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得出推动了中国历法与数学的进步,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根据材料“线、角、三角形等这些数学术语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得出对近现代中国及朝鲜、日本的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材料“他把其多年对农业的研究心得进行系统化,加以编排、校对,并吸收西洋农业成就,写成了《农政全书》”得出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传播。
【答案】(1)成就: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创作《农政全书》;推广种植甘薯。(6分)
(2)影响:推动了中国历法与数学的进步,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近现代中国及朝鲜、日本的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传播。(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