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高三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公民自己而不是通过推选代表来制订法律。在吸收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每年约集会40次的公民大会上,雅典人就城邦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和投票,如宣战、签约、使用公共基金等。最下层的鞋匠和最富有的贵族同样享有在议会表态、投票和任职的权利。”这表明
A.雅典公民参政热情高 B.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的广泛性和公正性 D.雅典民主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凡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这表明,他认为在古希腊
A.各邦公民有相同的参政权 B.政治环境宽松自由
C.公民政治体现出民主原则 D.民主政体形式多样
3.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没有法律的国家犹如缺失头脑的人体。执政官司掌法律之执行,法官照看法律之解释。总而言之,我们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赋予我们自由。”据此可知,当时罗马
A.坚持法律至上原则 B.公民缺乏充分民主
C.自由失去法律保障 D.法律可随意被解释
4.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强调法律至上 B.追求司法公正 C.维护公民平等 D.限制公权滥用
5.20世纪以来,在英国议会投票表决过程中,多数党组织的内阁会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党纪,议会党团的督导员则会指示本党议员如何投票,而多数议员因害怕失去党内任职机会也会接受督导员的指示。材料反映了英国政治体制的特点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内阁凌驾于议会之上
C.议会内阁制名存实亡 D.行政权力日益膨胀
6.1776年7月美国《独立宣言》主张,新政府应建立在最能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幸福的原则之上,并应按照符合这种原则的形式组织它的权力。法国大革命中圣茹斯特指出:“幸福是欧洲的一个‘新概念’旨在反对大贫大富。”追求幸福权反映了二者
A.主张建立总统制共和制 B.对平等原则的关注
C.提倡以权力制约权力说 D.倡导天赋人权原则
7.1848年12月,路易·波拿巴用公民投票把自己推上了总统宝座。1851年12月他发动政变,次年他打着议会的旗号破坏民主,私改宪法,在保证恢复全体人民的选举权的旗号下建立了第二帝国。这说明当时的法国
A.民主化进程充满曲折性 B.民众的素质普遍不高
C.公民投票权得到了扩大 D.议会政治已形同虚设
8.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普鲁士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中小邦地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侵犯。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分裂割据的局面未完全消除 B.由各邦分享军事、外交大权
C.组织形式呈现联邦主义性质 D.体现普鲁士的专制主义传统
9.宰相俾斯麦在其提交的议案因下议院的反对而遭到否决后,采取强硬的手段,把议员请到了宫里,直接对议员宣称议案已经得到了君主的认可,并解散了议会。这反映了19世纪晚期德国
A.上下议院都不拥有立法权 B.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宰相有权力解散联邦议会 D.君主形式上掌管着国家大权
10.丘吉尔在战后初期提出对英国有着深刻影响的“三环外交”,即按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英国曾经“三顾茅庐”最终于1973年如愿加入欧共体,后又多次公投脱欧。英国与欧共体(欧盟)的关系,揭示了
A.多极化趋势在加强 B.美国霸权主义影响
C.英国恪守孤立主义 D.英国奉行大国思维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舆论研究机构曾定期开展这样的民意测验:“您预测在未来25年内会发生战争吗?美国应该承担保卫和平的责任吗?”做出肯定回答的被调查者在1945年占32%,在1946年占41%,而到了1947年则达到63%。这反映出
A.战争爆发的危险日益迫近 B.美苏意识形态的对抗日趋加剧
C.美民众的道义感日益增强 D.美国保卫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
12
.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继。”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B.冷战中美国的竞争
C.体制与生产水平脱节 D.政治经济制度落后
13.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强化了中央权力 D.促进了文化整合
14.《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15.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
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 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16.宋初,“太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17.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18.据《革命逸史》中记载,维新派的激进分子秦力山曾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只身赴天津求见义和团掌拳大师兄,痛陈变法之利害,结果被义和团斥为“二毛子”(清末称为洋人办事的中国人)。这反映出
A.义和团对清政府革新失去信心 B.普通群众缺乏国家意识
C.西学东渐遭到底层民众的抵制 D.维新派注重发动民众
19.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20.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指出:“皇帝该算是至尊极高、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小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特别是先进分子的思想和行动。”材料表明辛亥革命
A.推动了国人思想的大解放 B.打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使民众成为国家的主人 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21.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为农民战争影响了城市工人罢工 D.开始反思“乡村包围城市”的观念
22.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曾致电中共中央:“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在现阶段,一切都应服从于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共产国际的指示
A.未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有利于促进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 D.认识到日本全面侵华的严重后果
23.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4.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向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5.有外交家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
A.让新中国外交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
B.使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C.是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D.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联系
二、非选择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5分,第28小题15分,共50分)
26.(20分)增强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政治方面的特点。(6分)
材料二 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出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
——摘编自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等文章
(宗教改革)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改革代表了现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16世纪欧洲民族国家观念主要是指摆脱天主教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控制,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6分)
材料三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有学者解释说:“民族意识,乃人民能巍然雄立于宇宙之要素,亦曰民族自觉。简言之,即民族自知其为民族之谓。”五四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升华时期。
——摘编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3)简述五四运动时期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8分)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随着中关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则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5分,第28小题15分,共50分)
2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1/10,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至40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
——《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目前,美国有两种人数不同的陪审团,分别是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由23人组成,小陪审团由12人组成,每位陪审员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词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
——整理自《试论美国的陪审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7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雅典陪审制度相比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8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C
A
D
D
B
A
C
B
D
B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B
A
C
D
A
B
C
B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第26小题20分,第27小题15分,第28小题15分,共50分)
26.(20分)
(1)特点: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开疆拓土,疆域扩大;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6分)
(2)说明:经济上,宗教改革没收教会财产,打击教会经济特权,利于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宗教上,改革后形成路德教、加尔文教等新教教派,建立起民族教会;政治上,改革加强了世俗王权对地方教会的控制;文化上,德文及欧洲多种民族语言版《圣经》的出版,利于欧洲民族语言的发展,形成各民族国家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感。(6分)
(3)五四运动是一场全国范围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发挥领导作用;青年学生充当了五四运动的先锋;工人阶级罢工,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学生的感召下,广大市民及其他阶层也广泛参与进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由此得到升华。(8分)
27.(15分)
示例一
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3分)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8分)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分)
示例二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3分)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分)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3分)
28.(15分)
(1)特点:陪审员由公民抽签产生;陪审员的法律素质不高。(2分)评价:古代雅典的陪审制度既是当时司法民主的体现,也是维护城邦民主的重要保证,但其抽签产生陪审员的方式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多数人的暴政)。(5分)
(2)不同:陪审员人数减少;陪审员不再由抽签产生;选出的陪审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利益相关方采取回避原则。(4分) 理念:公平、民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