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 三 历 史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试题和试卷上。
2.请把所有答案做在试卷上,交卷时只交试卷,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 Ⅰ 卷 (选择题,共52分)
选择题:(本卷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i 见右图),它是目前所知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是: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牧野之战有比较确切的史实依据
B.西周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法色彩
C.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D.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2.“(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晋之宗家祁俱孙,叔向子,相恶于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以上材料表明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B. 秦之前郡县制已经在全国普遍实行
C.政治和血缘纽带日益加强 D. 秦朝以前已是封邦建国与郡县制并存.
3.针对“文吏以事胜,以忠负;儒生以节优,以职劣。二者长短,各有所宜”的情况,汉武帝
A.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崇尚儒学,强化集权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察举征辟,儒释并重
4.中国古代史学家多以封建制和郡县制来划分中国历史发展阶段。顾炎武希望“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这反映了顾炎武
A.呼唤圣人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B.借封建宗法精神实现治世
C.探索治国之道具有复古倾向 D.以地方自治反对君主专制
5.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6.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
A.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D.加强君主专制
7.对井田制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造成上述分歧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西周土地买卖频繁难以定性 B.历史可以凭主观随意分析
C.百家争鸣的需要 D.史料证据匮乏与多元史观
8.苏东坡认为:“且平时大商所苦以盐迟而无人买,小民之病以僻远而难得盐。今小商不出税钱则所在争来分买,大商既不积滞,则轮流贩卖,收税必多。”可见其
A.关注商业流通 B.强调税收要用之于民
C.主张抑制大商人势力 D.提出农商皆本
9.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A. 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 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 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 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0.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A. 可在夜市盘桓到三更半夜 B. 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 白天可到城郊购买瓷器 D. 拜见专职管理市场的市长
11.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 在各个朝代建立之初起到了积极作用
C. 中唐以来,这一政策有所松动
D.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最终废除了这一政策
1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 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 商品经济发达
13.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②鸦片战争前的明清综合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4.“雾霾”,雾和霾的组合词,常见于城市。在中国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明理学 D.佛教传入
15.“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1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强调“重义轻利”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17.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及皇权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畏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企图用一个“明君”去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黄宗羲 D.孙中山
18.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 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 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19.古代有位科学家,其著作具有总结性,并注意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重视调查,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这位科学家是
A.贾思勰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20 .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理的那样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
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B.以人伦为中心的理学束缚了近代科学发展
C.中国古代科技虽然比较发达但欠缺逻辑性
D.欧洲近代科技伴随实验科学的发展而兴起
21.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这反映了
A.哲学源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B.人们开始用理性思维面对社会
C.地理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巨大 D.古代科学理论的荒诞不经
22.古罗马普卢塔克的名言:“道德是永存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孔子也曾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由此可见,古代东西方思想家都强调
A.崇德尚群 B.济世爱民 C.诚实守信 D.礼法并施
23. 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方震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其一,希腊思想之复活,……其二,原始基督教复活。这“两大潮流”指的是
A.智者运动 文艺复兴 B.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D.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24.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25.下表反映1500—1800年间欧洲主要国家商船抵达亚洲的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信息,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国家
数量(艘)
1500—1599(年)
1600—1700(年)
1701—1800(年)
葡萄牙
705
371
196
荷兰
65
1770
2950
英格兰
-
811
1865
欧洲合计
770
3161
6661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A. 16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最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B. 17到18世纪荷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率高于英格兰
C. 18世纪葡萄牙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减少,转而致力开辟新航路
D. 18世纪英格兰抵达亚洲的商船数量增长迅速,有成为海上霸主的趋势
26.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16世纪欧洲的市民①你会发现市场上出现了花生、玉米、甘薯等农产品②如果你有机会去做生意,一般会获得较好的利润 ③如果你去美洲,可能会遇到一些装满了黑奴的船只 ④在陆地上,你可以坐火车;在海洋上,你可以乘汽船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第 Ⅱ 卷(非选择题,共48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仁宗)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有关部门)徵(征)夏税方急,乃御令西。角门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山东及淮、徐今年夏税及秋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明史》卷八
材料二 内阁之职,同于古相者,以其主票拟也(票拟即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明会要》卷二十九
材料三 在建制上,丞相历来均有定员,而明代阁臣却始终没有定员,其人数可多可少;丞相或宰相均为历代王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中央六部为其法定的下属。而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不是其法定下属;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综理政务,统率百僚”,对皇帝也有制衡的权力,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顾问,而票拟所提意见能否实行,还取决于皇帝批红。
——整理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仁宗为何让大学士杨士奇超越户部、工部之权直接草拟诏书。(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内阁之职同于古相的理由有哪些。(2分)请简要概括材料三中内阁与丞相的不同之处。(6分)
(3)有人认为明代内阁与近代英国的责任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龙与狮对望的世界
1793年的马戛尔尼访华,对大清国人来说,是一件小事,对欧洲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后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那个时代其实是一个“龙与狮对望的世界”。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记载:在马戛尔尼使团启程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清政府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写了一封信,告知马戛尔尼勋爵奉命访华。
弗兰西斯•培林爵士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郭世勋信件的英文内容如下:“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岁寿辰,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表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郭世勋不敢如实地翻译和转奏信件内容,便将信译成汉文并作了修改,其译文如下:“……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指英吉利三岛),向有夷商来粤(指广东)贸易,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赴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礼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恩施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物产丰盈,我国王感激不尽。”
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封信件原件与“译本”有什么不同?(6分)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社会背景原因。(6分)
29.(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对儒学的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对西汉王朝统治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学的新特点。(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者的新观点及形成这些观点的经济根源。
(4分)
高三历史答案:
1-5 ADBDB 6----10AD ABD 11---15 DDCBB 16----20 BCCDB
21---26 BABCDC
27. (1)救济百姓是刻不容缓的大事;(2分)从明太祖废丞相,成祖始设内阁起,大学士就参与草拟诏书。(2分)
(2)票拟权使得内阁拥有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力(2分,提到票拟可给1分;提到参与决策给1分)。丞相有固定人数,内阁没有;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内阁不是;丞相具有统领百官之法定权力,内阁没有。(6分,每点2分)
(3)明代内阁仅为皇帝顾问,权力中心是皇帝,内阁大臣服务于皇权专制;而近代英国责任内阁制是民主政体,内阁由选举产生的议会组阁而成,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6分)
28、从培林爵士这封信的行文方式、用词和口气看,都是按双方是一样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来叙述的,英王和清帝都是大国之主,地位相当,不是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只想平等地经商牟利,并非乞沐皇恩。(3分)
而郭世勋的译文把平行口气译成下对上、外夷对天朝的禀帖口气。整封译文中谦卑、恭敬的语气反映的是天朝大国在朝贡体制下对待幕藩那高高在上、洋洋自得的心态。这封信虽是郭世勋的个人行为,但他代表了大清王朝依然固守传统观念,面对近代国际准则、世界潮流毫无所知,对即将到来的危机茫然不觉。(3分)
这封信件出现不同“译本”,表面上折射的是18世纪末中英两国初结交往的礼仪之异,本质上却反映了中西两种不同文明类型的国家对待世界大势的判断和新形势下外交抉择的差异。(3分)
18世纪末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已逐步迈入工业文明的大门,他们急于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而此时的清王朝在长期闭关锁国中依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告知1793年马戛尔尼将奉命访华的培林爵士信件出现不同“译本”,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发生的。(3分)
29.(1)他认为内容丰富,但不得要领,花了力气却只收到微小的效果;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4分)
(2)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分)
(3)“理”存在于自然社会之中;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4分)
(4)新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2分)
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