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口述历史是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将历史当事人叙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成口述史料。根据历史当事人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出来的文字记录,要与录音录像、其他当事人及相关文献材料进行反复核实和考订,因而是可信的。
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档案资料开放不充分的情况下,口述史料可以部分弥补国史研究缺乏资料的问题。历史资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档案资料作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不能充分开放利用,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在档案资料开放程度有限的情况下,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当年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多已退休,他们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对所经历的历史有着深刻的感受。对这些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关于新中国建设及生活中的故事,有意识地采集、整理其记忆中的鲜活史料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目前部分开放档案资料中比较模糊的、粗线条的记载。档案文献的有些记载是抽象或粗线条的,依据这些资料建构的历史往往是不丰满的。口述史料可以提供事件的详细过程以及不见于官方档案记载的历史细节和具体场景。历史当事人讲述其亲身经历的故事、亲眼所见的事情、亲耳听闻的言语,还原了历史的场景,重现了历史的细节,恢复了历史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因而弥补了国史研究文献资料的不足,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所在,也是口述历史的魅力所在。档案资料基础上的宏大叙事与口述访谈基础上的微观讲述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说宏大叙事是历史的骨干,那么当事人的微观讲述就是历史的血肉,会使历史丰满起来。口述访谈的鲜活资料必须置于宏大的历史演进框架中,方能彰显其生动之意义。
最后,口述史料对档案资料具有独特的验证、鉴别功能。国史研究者开展口述史料的搜集、整理过程,是熟悉、梳理和研究历史真相的过程,也是对各种形式的国史资料进行勘比、消化、鉴别、筛选以及保证资料真实性的过程。通过口述史料与部分开放的档案资料进行比对,可以校正档案文献中某些失误的记载,甚至验证文献资料的真伪。
同时,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采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其观点和视野将更加客观公正,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和真实可信。
(摘编自左玉河《口述历史与国史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口述历史的史料是借助现代录音或录像设备,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的内容而形成的。
B.国史研究离不开历史资料这个基础,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国史研究的进展。
C.当事人为新中国建设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
D.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料虽各有千秋,但口述史料应配合档案资料,这样才能显示其生动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文章立足于口述这一关键要素,开篇即介绍口述史料的形成过程,并强调其具有可信的特点。
B.文章以档案资料为文献资料的中坚作前提,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价值。
C.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阐述口述史料和档案资料的差异时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
D.文章最后一段从研究者视野和观点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口述史料对国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提供事件详细过程以及细节和场景的口述史料,正好可以弥补有些档案文献的不足。
B.由历史当事人讲述历史,历史会有血有肉和丰满起来,这正是口述历史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C.通过搜集整理口述史料,国史研究者可探索历史真相,也可对一些史料进行验证、鉴别等。
D.研究口述史料,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用口述方法纂修的国史著作,则更科学合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无言师
钟春香
宋医生又被请来为医科大学上解剖课。其实,他是不愿意来的,因为在医院里做一个手术比上课来钱快,而且如果手术成功了,也更容易引起医院的关注。但这次是医科大学的副校长——他的老同学邀请,不好意思拒绝。
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已经等在那里了。学生们呼啦一声围上来,望着他胸前写有“某医院胸科手术专家”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
他抬了抬头,眼角睥睨了一下这群学生娃,嘴边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迫不及待地说:“我们开始吧。”
据老同学讲,今天解剖台上的死者,生前曾在他所在的医院工作过,很崇拜他,立志让女儿成为像他那样的医生。但医院那么多人,面孔如潮水一样涌来涌去,他又怎能记住每一张面孔呢?
他端详死者,像往常做手术一样,程式化地在胸膛处画出一条定位线,对学生们讲:“这是心脏的位置,只要我下刀,就可以取出他的心脏。但在取心脏之前,让我们估计一下死者的年龄和死亡的原因。”
“老师,让我来说!”
一名清秀的女生走上前来,“死者年龄49岁,确切地说,还有两个月零5天才到50岁生日,他身上无伤,面部也较干净,可以肯定是心脏病突发。”
他看了女生一眼,笑着说:“说得没错,但你对他年龄的估计也太武断了,你怎么知道他还有两个月零5天过50岁生日?记住,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
女生没直接回答他,手颤抖着抚摸死者的脊椎,眉毛凄楚地拧着,面容忧戚地说:“老师您看,他腰部和臀部的脊椎,向外微凸变形,由此可以推断他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原因是他经常弯腰——他有可能是弯腰插稻,也有可能是弯腰打扫卫生……”
他说过不让她做这样的推断,但她还是一意孤行,最让他不能忍受的是,她的脸上居然还带了感情!这是一位医者最不能有的!
他想批评她,但又要保持尊严,所以只冷冷一笑,双手抱在胸前,打量着女生。
他是从农村考到医科大然后分到医院工作的。工作之后,他很少回老家。假如自己不是来自贫穷愚昧的农民家庭,而是来自城市某个知识分子家庭,那自己取得头衔和成就将会更容易,也会轻松一些……
当然,这么多年,通过业务钻研和一些手段,有些头衔他也得到了,但付出的艰辛却是别人不能想象的……
女生旁若无人地说着解剖之外的死者的劳作。学生们哄笑。
“够了!”他一声大吼,制止了她。女生哇的一声哭了。
时间突然凝固。
“老师,”过了一会儿,女生擦干眼泪抬起头,朝他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想问的是,假如躺在解剖台上的是您父亲,您还能冷静到没有一点儿感情吗?我母亲死于绝症,是我父亲靠种稻卖钱将我辛苦养大,他立志让我成为名医,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但我偏偏不喜欢医生这一行,而我又不想让他伤心,所以就违心地上了医科大……”
“他一直以为我喜欢医学,在我上大学后,他还兴冲冲地找了一份在医院打扫卫生的工作,开玩笑说等他死了,他会将遗体捐献给医科大,让我解剖……”
“但他不知道的是,早在上大学的第一天,我就开始自修设计,铁了心要转行!”
“——没想到他死前真就立下医嘱捐献遗体,今天他就躺在这里,等我……我……”
女生泣不成声。
解剖室里空气瞬时凝结,一片寂静。
他真的被感动了,眼里噙满了泪水。
他走上前去,像父亲一样轻轻地抚摸着女生的头,无比愧疚地问道:“那你现在还转行吗?”
女生满脸泪水,不停地摇着头……
“我相信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好医生。今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直接找我。”
话音刚落,周围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介绍宋医生是接受副校长同学的邀请,并非心甘情愿给学生上解剖课,因为在医院做一个手术更容易获得金钱和医院的关注,这说明宋医生更看重名利。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来塑造人物,宋医生走进解剖室,学生们望着他胸前的吊牌“露出崇拜的神色”,这就写出了学生对宋医生的态度。
C.宋医生告诫学生“没有事实依据,不要做这样的推断”,而她“还是一意孤行”,并且脸上还带了感情,由此可知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
D.小说中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对女儿有着无限的爱,他用捐献遗体供女儿解剖这一行为,促使女儿的学医态度有了转变。
5.小说为什么插叙介绍宋医生的农村出身?请简要回答。(5分)
答:
6.小说通过女大学生以“局外人”身份,客观地、由浅入深地介绍死者情况的方式,逐渐呈现死者与她之间的父女关系。请分析这种呈现方式有何表达作用。(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显然要晚于“城市化”,这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力推中国的城镇化概念,并获得一批颇有见解、影响较广的研究成果。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1950—2025年中国与世界城镇化率比较》)
材料三:依法执政能力是党领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增效剂,具体表现为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城镇化进程中依法执政对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破解制度难题、统筹城乡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是最好的化解之道。
一方面,建立健全以保障农民权利为核心的法治体系。从人口学意义上看,城镇化的本质问题是农民问题。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通过立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构建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司法保障农民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长期帮扶机制;等等。
另一方面,提高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党领导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制定发展规划,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利,维护社会稳定;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坚持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修改、城镇地址和规模的确定等都要依法依规进行。
(摘编自焦晓云《加强党的领导,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
材料四: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但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重物轻人、“兴城不兴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违背了城镇化规律。所以,中央一再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明确提出“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摘编自彭焕才《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城镇化的关键》)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城镇化率起步低,但是一直在增长,特别是198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率增长迅速,预计到2025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
B.从1950年开始,世界城镇化率虽然增长有快有慢,但是一直缓慢上升,预计到2025年,世界城镇化率约是1950年的两倍。
C.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比中国城镇化率起步高,几乎呈直线式增长,并且曾经长期高于中国,但是2005年之后被中国超过。
D.较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最高,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80%;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与之相比有差距,但这种差距预计会越来越小。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这也是各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经历的反映,在这个过程中,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B.中国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创造了“城镇化”这一概念,并在后来的研究中获得一批研究成果,富有见解,影响较广。
C.虽然“城镇化”出现的时间比“城市化”要晚,但是中共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官方文件中使用了“城镇化”,却没有提到“城市化”。
D.材料引用“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这句话,是想说明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最好借助法治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
E.中央预见一些地方将会偏离“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的方向,违背城镇化建设规律,只重“物”而轻“人”,所以一再发声,进行纠偏。
9.我国应如何做好城镇化建设工作?请根据材料简要回答。(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忠彻,字静思。从父袁珙谒燕王,王宴北平诸文武,使忠彻相之。谓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拥肿蚤肥而气短,佥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雄,于法皆当刑死。王大喜,起兵意益决。及为帝,即召授鸿胪寺序班,赐赍甚厚。迁尚宝寺丞,已,改中书舍人,扈驾北巡。驾旋,仁宗监国,为谗言所中,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
。太子忧惧成疾,帝命蹇义、金忠偕忠彻视之。还奏,东宫面色青蓝,惊忧象也,收午门榜可愈。帝从之,太子疾果已。帝尝屏左右,密问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文臣姚广孝、蹇义、金忠等祸福,后皆验。九载秩满,复为尚宝司丞,进少卿。礼部郎周讷自福建还,言闽人祀南唐徐知谔、知诲,其神最灵。帝命往迎其像及庙祝以来,遂建灵济宫于都城,祀之。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忠彻一日入侍,进谏曰:“此痰火虚逆之症,实灵济宫符药所致。”帝怒曰:“仙药不服,服凡药耶?”忠彻叩首哭,内侍二人亦哭。帝益怒,命曳二内侍杖之,且曰:“忠彻哭我,我遂死耶?”忠彻惶惧,趋伏阶下,良久始解。帝识忠彻于藩邸,故待之异于外臣。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闻之韪之。宣德初,睹帝容色曰:“七日内,宗室当有谋叛者。”汉王果反。尝坐事下吏罚赎。正统中,复坐事下吏休致。二十余年卒,年八十有三。
(节选自《明史·袁忠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B.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C.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D.帝每遘疾/辄遣使问神/庙祝诡为仙方以进/药性多热/服之辄痰壅气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平,北京在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之一,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
B.帝,即“皇帝”的简称,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由秦王赢政首创。
C.内侍,指的是宫廷内部侍奉皇帝的人,相当于《荆轲刺秦王》“左右乃曰”中的“左右”。
D.休致,意思是将职位还给朝廷,这里指官员因犯罪而被迫退休,故与“致仕”不完全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忠彻受命相人,坚定燕王决心。他在参加燕王举行的宴会时,受指派给宋忠、张昺、谢贵、景清等官员看相,看相后的结论坚定了燕王造反的心意。
B.袁忠彻深受恩宠,洞察太子心疾。他曾跟随皇帝巡视北方,还曾和蹇义、金忠一起前往看视太子,使太子遭到惊恐忧惧,最终建议午门收榜,太子的病即治愈。
C.袁忠彻敢于进谏,导致皇帝大怒。皇帝曾经服药不当,他利用入宫奉侍的时机,向皇帝直言其病症的原因,惹得皇帝震怒,过了很久皇帝才消气。
D.袁忠彻预测准确,自我约束不严。他预测到了朱福、朱能、姚广孝、蹇义等文武官员的祸福和汉王的造反,自己却两次因为犯罪被交给司法官吏审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5分)
译文:
(2)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闻之韪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柳林酒家小楼①
陆 游
桃花如烧酒如油,缓辔郊原当出游。
微倦放教成午梦,宿酲留得伴春愁。
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②。
记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楼③。
【注】①当时作者由夔州前往抗金前线南郑,途中经过果州。②遒:尽。③小青楼:这里指酒家小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中,用“烧”形容桃花盛开,满眼一片火红的颜色写出了作者的喜悦,生动形象。
B.“缓辔”的意思是骑马缓行,作者虽奔赴抗金的前线,但前途未卜,内心感到一片茫然。
C.以“微”来修饰“倦”,说明作者在旅途中感到了些许疲劳,所以他在中午睡了一觉。
D.“宿酲”句承上句而来,写出了作者当时的状态,虽然午梦之后,但是宿酒还未完全消除。
E.尾联以“记取”来表明作者对逗留半日的柳林酒家小楼的好感和离开时的不舍,又巧妙点题。
15.请简析颈联“远途始悟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的精妙之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庄周《逍遥游》中,连续否定了宋荣子和列子之后,紧接着指出达到真正逍遥境界的三句是“ , , ”。
(2)杜甫《春望》中“ , ”两句写出了战乱中与家人消息隔绝、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民族危难之际,主人公郭将军和他的战友们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在神州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回肠荡气的动人战歌,像这样的小说永远不会过时。
②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同学们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将小说中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③随着体育消费成为新的消费潮流之一,体育产业也开始风起云涌;据专家预测,在体育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体育运动产品未来五年将强劲增长26%至42%。
④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10月1日晚间发生一起空前绝后的枪击案,事件造成59死527伤,64岁的枪手史蒂芬在警察进入他酒店房间之前开枪自杀。
⑤看到同桌在这次月考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不仅不赞一词,还造谣说同桌考试作弊,这是典型的嫉妒心作怪,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⑥国庆期间,浙江省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的“七一农业生态园”正式开园,看到如织的游人,十九大代表、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高兴得合不拢嘴。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时下,人工智能的层层浪潮正拍打着全球经济的堤岸,一大批中国公司弄潮而起,抢占市场,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B.近年来,由于日本乒乓球联赛的水平较低,更多的日本顶尖高手愿意来中国乒超联赛锻炼比赛经验,这其中,福原爱是个最成功的例子。
C.由于中国为治理空气污染和实现“十三五”规划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做出努力的原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40%来自中国。
D.作为一局之长,市委组织部告诫他必须严格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尽快消除不良影响,否则,他将无法主持局里的工作,仕途堪忧了。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久仰您的大名,今日得见,非常荣幸,以后如果有什么问题我可能就直接叨扰您了。
B.这是一所百年名校,他作为一名学生,在里面不努力读书,只能算忝列门墙而已。
C.她不是一个贤内助,甚至可以说是贱内,因为正是她的贪婪导致其丈夫走上犯罪道路。
D.校园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如果谁不讲卫生,他就不是一个好学生,不能考取大学。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政府提出六项关于幸福的标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这其实也是一种幸福观。与官方的标准相对应, ① ,比如,民间解读“和谐”,说所谓的“和”就是有禾入口;所谓“谐” ② ,综合这两点来看,民间的幸福观可以概括为: ③ ,其次人人可以自由讲话。这两点分别代表了民间幸福观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典型要求。
21.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过于绝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意简明。(5分)
提到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它那雍容的体态、笨拙可爱的动作、温顺和善的性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熊猫本来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后来慢慢改吃竹子,性情也似乎变得温顺和善。中国人含蓄内敛,讲究以礼待人,不也正和熊猫温顺的性情相符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熊猫已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答: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
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④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⑤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⑥一切都会过去的,惟有真理长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请从这些句子中选择两到三个,来表达你对“过去”的认识。要求选好句子,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D(A.“完整记录历史当事人口述内容而成的”以偏概全,应还“按照严格的规范整理”。B.“而档案资料不能充分地开放已经影响到了国史研究的进展”错误,原文只是说“势必影响国史研究的进展”,句中的“势必”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C.“他们讲述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错误,“就是”过于绝对,而且张冠李戴,选项的主语是讲述者,而据原文,对这些人进行访谈并对他们讲述的所经历的故事进行采集、整理才是“国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主语主要是采访、搜集、整理者。)
2.C(“总——分——总”错,应是“总——分”。)
3. D(“可以使研究者拥有学术视野”错误,原文只是说“民间口述史料的发掘不仅开阔了
研究者的视野,而且使研究者的观点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历史观念”。“更科学合理”也和原文的表述是细微差异。)
4.C(“由此可知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孩”错误,她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躺在解剖台上的是她的父亲,对父亲深深的爱促使她这样。)
5.①由农村出身讲到他的奋斗,使宋医生的形象更为丰满。(2分)②为下文宋医生对女生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使情节发展自然。正因为都来自农村,故更懂得求学之路的不易。(2分)③丰富小说的内容,又避免了情节发展的平铺直叙。(1分)
6.①这种呈现方式,一开始便让宋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奇怪,引发了宋老师对她的一系列劝阻式语言、心理和行为,以及同学们的哄笑,使情节产生了起伏,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这种呈现方式,一开始便在读者心理制造了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小说的阅读趣味的艺术吸引力。③这种呈现方式,更利于揭示死者生前的想法、行为和生平经历,更能体现他对女儿将来成为一名出色医生的恳切期望和深沉的爱女之情。④这种呈现方式,更利于塑造女大学生冷静、理智,而又不失温情的性格特点,更有利于表现小说的思想主题。(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7.A(“一直在增长”错误,1970年、1975年城镇化率和1965年相比下降。)
8.AD(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B.“城镇化”这一概念不是辜胜阻创造的,辜胜阻只是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C.“却没有提到‘城市化’”于文无据。E.“预见”错误,应是出现了违背城镇化规律的现象。)
9.①依法执政,通过立法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②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对新型城镇化的依法决策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③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④以人为核心,解决好人的问题。(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0. B(“进”的对象是所谓的“仙方”,而不是“药”,故在“药”前断句;“中”和“外”
合在一起,作为“不敢谏”的主语,故在“中”前断句。)
11.C(不是相当于“左右”,“左右”指近侍,而这里的“内侍”指宦官。)
12.B(“还曾和蹇义、金忠一起前往看视太子,使太子遭到惊恐忧惧”错误,太子忧惧的是“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
13.(1)皇帝发怒,在午门贴出告示指斥,凡太子所处理的事情,都停止施行。(“榜午门”“处分”“不行”各1分,句意2分)
(2)袁忠彻也因为皇帝对待自己恩深,敢于进谏正直之言,曾经进谏到外国寻取宝物的不当,知道的人都认为他说的是对的。(“谠言”“非”“韪”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袁忠彻,字静思。跟从父亲袁珙谒见燕王,燕王宴请北平文武官员,派袁忠彻为他们看相。袁忠彻说都督宋忠脸方耳大,身材短小气度浮躁,布政使张昺
脸方而五官小,走路像蛇,都指挥谢贵身体臃肿肥胖而呼吸短促,佥都御史景清身材矮小声音洪亮,根据相术这些人都是该被处死的人。燕王大喜,起兵造反的心意更加坚定。等到当了皇帝,便召袁忠彻授予鸿胪寺序班,赏赐非常丰厚。袁忠彻被升为尚宝寺丞,不久,改任中书舍人,随皇帝巡视北方。皇帝回到京师,出巡期间仁宗监督国务,仁宗被谗言所诬陷,皇帝发怒,在午门贴出告示指斥,凡太子所处理的事情,都停止施行。太子因为担忧恐惧患病,皇帝命令蹇义、金忠偕同袁忠彻前去看视太子。回来报告说,太子脸呈青蓝色,这是惊恐忧惧的样子,将午门所贴告示收回即可治愈。皇帝听从了他,太子的病果然好了。皇帝曾经屏退身边侍从,私下向袁忠彻询问武官朱福、朱能、张辅,文臣姚广孝、蹇义、金忠等人的祸福,后来都应验了。九年任职期满,再任尚宝司丞,升为少卿。礼部郎周讷从福建回到京城,说福建人祭祀南唐徐知谔、徐知诲,这些神灵最灵验。皇帝命令前往迎接二徐神像及庙祝来京,于是在都城修建灵济宫,奉祀二徐。皇帝每当患病,便派遣使者向神求告。庙祝假造仙方来进献,多是热性药物,服后便痰涎梗塞气息不畅,常常暴怒,以致不能出声,内外官员都不敢规劝。一天,袁忠彻入宫奉侍,规劝道:“这种痰火虚逆的病症,实在是灵济宫的符药引起的。”皇帝生气说:“有仙药不吃,吃凡药吗?”袁忠彻叩头哭泣,皇帝身边两名宦官也哭泣。皇帝更加生气,命令拖出两名宦官用棍子打,还说:“袁忠彻哭我,我就会死吗?”袁忠彻恐惧,赶忙上前跪在台阶下面,过了很久皇帝才消气。皇帝早在当亲王时便认识袁忠彻,所以对待他不同于其他大臣。袁忠彻也因为皇帝对待自己恩深,敢于进谏正直之言,曾经进谏到外国寻取宝物的不当,知道的人都认为他说的是对的。宣德初年,袁忠彻看到皇帝的面色后说:“七天之内,皇族中应该有谋反的人。”汉王果然造反。他曾经因罪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被罚金赎罪。正统年间,又因罪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被迫退休。二十多年后去世,时年八十三岁。
14. BE(答出一项给2分,答出两项给5分。B.“前途未卜,内心感到一片茫然”错误,诗
人奔赴前线,夙愿得偿,骑马缓行意味着心情的轻松。E.“逗留半日”错,诗中的“半天”不是指时间上的半日,而是形容“高柳之高”,耸入半空中。)
15. ①“远途”句融入了作者独特的生活感悟,即漫长的旅途让他领会到天地的广阔。②“晚节”句写其意识到岁月流逝之快,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颓废,而是愈加珍惜时间,他要抓住这次难得的前往前线的机会。③时空结合,拓展诗的意境,丰富诗人的形象。 ④“乾坤大”喻指(抗金)事业的舞台之大,而人生偏已“岁月遒”,两者形成反差和矛盾,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慨叹。(每点2分,写到其中任何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16.(1)(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
(2)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每句1分)
17.B(①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动人。②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极其逼真。不合语境。③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也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④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感情色彩错误。⑤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望文生义。⑥合不拢嘴:指人笑得很厉害,笑得关不住嘴。)
18.A(B.“锻炼”与“经验”搭配不当,可将“锻炼”改为“积累”。C.语义重复,可将“的原因”去掉。D.偷换主语,“作为……”是承前省略句,后面的主语应该是一局之长的他,而不应该是市委组织部。)
19.A(A.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叨扰:受到款待,对麻烦、打扰对方表示歉意和谢意时用的客套语。B.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C.贱内:谦辞,称呼自己的妻子。D.以个人前途来威胁别人,这不是正确的宣传之道。)
20.①民间对幸福(和谐)也有自己的理解
②就是有话都可以说
③首先人人有饭吃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
21.①“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改为“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熊猫”;
②“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改为“它有时甚至成为我国的外交法宝”;
③“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改为“有些(或许多)国家(也许)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③中的“也许”可加,但不算采分点。只找出而修改不正确,不给分)
22.【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过去”这一话题设置了六则名言,立意之前,应先理解这六则名言的意思。第一则源自课本中的《兰亭集序》,王羲之通过这则名言告诉人们,要珍惜当下,做点实事;第二则源自课本中的《归去来兮辞》,这是陶渊明辞官之后的感悟,他认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要珍惜未来;第三则是李世民的名言,他认为过去的可以作为镜子,让后人总结教训,懂得历史的兴亡;第四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言,意思是忘记过去,抓住未来;第五则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名言,意思是过去的一切,无论美好还是丑恶,都是亲切的怀念;第六则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他认为只有真理永恒。根据题目要求,可以选择其中的两则或者三则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比如,选择第一、二、三则,可以立意“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并不是没有价值的,要面向未来,活在当下”。如果只是选择一个句子,或者所选的句子没有形成有机的关联,这都不符合写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