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年级12月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2018.12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评论家认为,余华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对待世界的态度,有时让人难以理解。该_______的地方他偏偏平静如水,该掩鼻而过的地方他偏偏_______地反复把玩。该悲悯的地方,他又偏偏________,把应该有的万千愁绪化为_______地扑哧一笑。
A.心旌摇荡 饶有兴致 忍俊不禁 没心没肺
B.心惊胆战 情有独钟 轻描淡写 无缘无故
C.心惊胆战 饶有兴致 轻描淡写 没心没肺
D.心旌摇荡 情有独钟 忍俊不禁 无缘无故
2.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进入60年代,诗歌面貌发生了重大转变,。,:,;,偏重于革命的壮志豪情的抒写和斗争精神的表现。
①诗歌的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产生分化又重新整合的过程
②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
③另一些诗人以郭小川和贺敬之为代表,将诗与政治时事紧密结合
④分化主要产生两种倾向
⑤一些诗人开始刻意追求优美和谐的意境
⑥努力寻找和创造生活的诗情画意
A.⑤⑥③①②④ B.②⑤⑥③①④ C.②①④⑤⑥③ D.⑤⑥③①④②
3.根据诗中描写的季节,下列诗句分类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甲、春季 乙、夏季 丙、秋季
①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②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③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④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⑤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⑥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A.甲:②③ 乙:①⑤ 丙:④⑥
B.甲:②④ 乙:①⑥ 丙:③⑤
C.甲:④⑥ 乙:②③ 丙:①⑤
D.甲:④⑤ 乙:②⑥ 丙:①③
4.以下是几位学者探讨“文学怎样讲述中国故事与中国经验”话题时的发言,最契合论题的一项是(3分)
A.历史的风起云涌、传统的塌陷和人伦的巨大改变,便是中国文学讲述的中国大故事,这样的大故事对世界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B.不了解中国当下发生的一切,没有把握中国问题的思想能力,我们的作家就不能算作一个优秀的作家。
C.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将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聚而成的精神遗产继承下去,同时,在当代中国故事中提炼当代精神核心,构筑中国文艺的内在支撑。
D.今天的作家,有责任、有使命让世界听到、读到、看到中国故事,让凸显东方智慧的中国故事滋养和修复曾偏斜、西化的人类文明。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纾:解除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求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3分)
②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3分)
③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4分)
8. 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9—10题。
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①
苏轼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②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③志,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何事成,一听秋涛万鼓音。
注:①熙宁四年,柳子玉谪官寿春,舟过陈州,以诗赠子由,苏轼与苏辙均在陈州,于是苏氏兄弟均步柳诗原韵分别作诗回赠。本诗就是苏轼回赠柳子玉的两诗中的一首。②图书:本指书籍图谱等文献。这里指文章。③齐物:整顿,使物齐整。
9.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苏、柳之间感情之深?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10. 请赏析尾句“一听秋涛万鼓音”的妙处。(5分)
四、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⑵淇则有岸, ▲ 。(《诗经·卫风·氓》)
⑶朝搴阰之木兰兮, ▲ 。(屈原《离骚》)
⑷ ▲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
⑸布衾多年冷似铁,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⑹浮光跃金, ▲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⑺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⑻冷眼向洋看世界, ▲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
峡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峡口处,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2.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C.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D.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1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1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国学的焦灼
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
15.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国人都怀有一种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但是在对“民族复兴”的理解上却存在偏差。
B.在当下的“国学热”中,一些学者错误地把“从西方传入”误解为“全盘西化”,因而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
C.一种有活力、能不断发展的文明,必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那些排斥外来文化的文明,则必定是虚弱的文明。
D.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独立的、自然演进的文化,但却在文学、思想成就上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16.以下论据中,与“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的观点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尝试集》 《常识》 B.《尝试集》 《庶民的胜利》
C.《爱弥儿》 《神曲》 D.《常识》 《庶民的胜利》
17.作者对“国学家”们的“焦灼”持否定的态度,试概述作者否定的理由。(6分)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材料一
8月11日至13日,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举办。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0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超3亿。大会预测,未来十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还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
时下,网络文学已不仅仅是以一种文学样式,更是以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的方式影响着大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我国40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已出版实体图书6443部,改编电影939部,改编电视剧千余部,改编游戏超500部,改编动漫440部。这意味着,除了3亿多的网文读者,还有更多的人在看由热门网文IP改编的影视剧,以及玩由网文IP改编的游戏。面对如此态势,政府在释放网络文学发展新的可能性的同时,需要立起评价体系的“尺子”,砌起知识产权保护的“墙壁”,搭起涤荡空气的净网“空调”。
(选自“中国文化传媒网”)
材料二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得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是单方面地阅读作品,他们更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参与者。
“要不你休息两天理一理情节,感觉得出来,后面怎么写跟完全没有大纲一样……一点订阅的想法都没有,感觉不划算。”“不得不说,三少每次写书都爱在句子后面加一个‘啊’字,刚刚开始可能会给人一种强调的感觉,可看多了,就有点烦了,同意的顶。”在这些评论中,从情节设计到遣词造句,读者都对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选自《网络文学:孤独写作与阅读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网络文学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伴随粗制滥造、脱离现实、娱乐至上、过度商业化、唯市场化等问题。”北京市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在大会致辞中说。种种抄袭事件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8月9日下午,网络作家匪我思存连发7条微博,称流潋紫的《后宫甄環传》涉嫌抄袭她的《冷月如霜》。除了粗制滥造和涉嫌抄袭,网络文学还存在着娱乐大众违背道德的问题。8月16日,《人民日报》撰文直指热门的穿越剧、仙侠剧躲在架空情节背后违反人伦道德的问题。
被称为“网络历史小说第一人”的月关认为,网络文学门槛低是一把双刃剑,要通过内外力共同作用促进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而内力就需要每一个网络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网络文学内部发挥积极作用。网络文学在其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更需要以“匠心”打造精品。毕竟,网络文学未来的高度是由其精品化的创作道路所决定,而不是靠点击率和商业利益。
(选自“人民网”《网络文学二十年:井喷增长后还需“匠心”精品》)
材料四
在文化行业里,文学为下游的影视、有声书、动漫提供内容支撑,具体到网络文学也不例外。然而网络文学量大质低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也为后续的产业开发带来了难度。在本次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上,不少企业开始思索这个问题,如何让高水平的网络文学成为源头之水,从而形成全产业链良性互动的势态?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耿聃皓认为:“网文正逐渐渗入影视、出版、游戏、动漫等领域。网络文学产业与开放性的IP生态产业链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发现网络文学和漫画有一种互助关系,之前推漫画的时候,小说的人气也同步在走高。同时,因为这本小说的人气非常高,所以改为漫画形式后,它在漫画方面的人气积累速度也非常快。”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通过很多案例发现,网络文学与漫画有互相带动作用,并且效果非常不错。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处于黄金发展期,出现了网络文学内容和用户层面的双爆发。
B.目前,我国网络文学发展已告别文学这种单一的形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态形式。
C.读者按章付费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读者也可参与到创作过程中。
D.一些网络文学粗制滥造和涉嫌抄袭、脱离现实、娱乐至上等是当前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侧重报道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步入黄金期的具体体现,用列数字的方法详尽地说明中国网络文学生态形式的转化。
B.材料二具体引用一些读者的话,真实地再现了读者对网络作者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左右着作者的创作方向与写作思路。
C.材料三指出,网络文学出现诸多问题的唯一原因是网络文学门槛低,网络作者为了提高点击率与迎合市场,不得不改变创作道路。
D.材料四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良性、生态、高端发展开出了一剂良方,这也是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得以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
20.如何改变当前网络文学“量大质低”的现象?请从不同角度提出你的建议。(6分)
八、作文(70分)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莱昂纳多.科恩(加拿大吟游诗人)
心灵就像一面镜子,有了裂痕,镜子里的风景也就扭曲了。——网友
一切都会有麻烦,一切感情都会有裂痕。把生活当成一场游戏,输了,大不了从头来过。
——陆琪
扬州中学高三年级12月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2018.12
1.A(本题应注意所填词语与句子中已给的词语的意义关联,句子中的“偏偏”包含语气的转折,最后一个横线上的词语用来修饰“扑哧一笑”,综合考虑清楚,应选A)
2.C3.B
4.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题干中的“怎样讲述”强调的是方法和途径,只有C项是最契合该论题的。A项阐明了什么才是“中国故事”B项从了解和把握中国问题的角度提出了优秀作家的标准,D项阐明了作家的责任和“中国故事”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5. B(B项,“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意思是“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原”应为“推测”的意思。)
6. B(B项,“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不正确。文中“出糟糠之馀”意思是“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
7. 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该是只顾眼前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涵濡盛德”,浸润于仁德之中;“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苟且一时之利”,指兴一时之利;“邀”,求取;“浅鲜”,浅小的。)
②这确实是世上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诚”,确实;“旷世不可逢”,很久都不可遇上的;“会”,机会;“有为”,有所作为。)
③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遇到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言辞不被采用。(“某”,我;“谓”,认为;“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定语后置句,有才学的大丈夫;“患”,担忧;“遇”,遭遇;“其”,那;“其时”,指好的时代;“用”,被重用。)
8. 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只是您没有做而已。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请您明鉴。王安石再拜。
9. 苏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柳却肯主动寻访(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两人惺惺相惜,相谈良久(灯火青荧语夜深)。苏对柳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图书跌宕悲年老、早岁便怀齐物志,微官敢有济时心)。苏对柳“南行千里”深表忧虑(南行千里何事成)。苏为柳壮行鼓气(一听秋涛万鼓音)。(一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10. 补充交代柳子玉寻访的时节。(1分)比喻,表现了秋天风水相激的壮美。(2分)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表达对柳子玉远行的鼓励和祝福。(2分)
11.(8分)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⑵隰则有泮 ⑶夕揽洲之宿莽 ⑷钿头云篦击节碎 ⑸娇儿恶卧踏里裂 ⑹静影沉璧 ⑺士不可以不弘毅⑻热风吹雨洒江天
12. C
13. ①外貌: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每答出一点得2分。)
14.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答满三点得6分,意对即可。)
15.D(原文的表述是“1840年以来”,而非“在中国历史上”。)
16.B (作者引用黑格尔的话是为了说明,鲁迅、胡适、李大钊等文化、思想巨人的创造虽然是在“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但“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这一观点。而文中所列举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尝试集》《庶民的胜利》,就是为了说明这一观点。而《爱弥儿》《神曲》《常识》则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作。)
17
.①这种“焦灼”其实是对本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这种“焦灼”忽视了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化成果,这批文化成果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仍植根于中国。③日本学习西方,实现了强国之梦,而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不因此而消亡。(每点2分)
18.B( “告别文学这种单一的形式”错,原文是“网络文学已不仅仅是以一种文学样式”。)
19.A(B.“甚至左右着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创作方向”夸大读者的影响,原文的意思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没有讲作者面对这些要求如何做;C.“网络文学门槛低”只是原因之一;D.“根本动力”无中生有。)
20.①读者要积极参与创作过程,并作正面的影响:②作者要有“匠心”精神,打造网络文学精品;③政府要引导、保护、规范网络文学发展;④产业界要使网络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等形成良性互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作文立意解析:
语料分析:
① 万事万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总会有那么点瑕疵。但是你不应该只消极的着眼于他的残缺部分,因为他的残缺部分也有可能会将希望带进来。(面对生活的与不完美,要乐观)
② 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大千世界的美景。镜子有了裂痕,里面的风景也就扭曲边形。不是风景不美,出问题的是人的心灵。心灵不能有裂痕,心灵有了裂痕,世界在眼中也就扭曲了,人就偏激了。(心不能破裂与扭曲)
③ 把生活当成一场游戏,输了,大不了从头来过。麻烦、隔阂、矛盾如裂痕,面对这些它们,要乐观坚强。(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有可能会迎来新的机遇)
裂痕就是生活、思想中的不完美之处;心灵的破碎与不完整;生活中的麻烦、隔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