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河北临漳县一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答案河北临漳县一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临 漳 县 第 一 中 学 高 一 下 学 期 第 二 次 月 考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2.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农具 B.牛耕 C.曲辕犁 D.筒车 ‎3.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 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4.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 “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 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5.唐代开元钱币纠正了隋五铢偏轻的缺点,恢复到西汉五铢钱的标准重量。政府逐步增设钱炉,扩大铸钱的数量,至玄宗天宝年间,钱炉扩充至99座,每岁铸钱三十二万七千余贯,达到唐朝历史上的最高产量。据此可知,官营铸币业的上述举措(  )‎ A.使政府垄断了铸币权                            B.促使盈利规模不断扩大 C.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                            D.满足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全国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7.明代学者丘浚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 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 C.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                        D.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 ‎8.《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9.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B.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 C.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D.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10.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1.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2.1847年,英国商人的一个组织的报告书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13.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            B.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            D.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 ‎14.1882年底,华商大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转而投资生丝市场,使洋务企业陷人绝境。导致朝廷对职业买办操持的洋务企业丧失信心,变其由放权的“官督商办”为集杈的“官员督办”。这说明(  )‎ A.政策决定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            B.民间资本主导洋务企业发展方向 C.官员督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洋务企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发展 ‎15.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 企业形式 设厂数 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 ‎ ‎37 ‎ ‎1007.8 ‎ ‎9.2% ‎ 官办招商集股 ‎ ‎6 ‎ ‎356.4 ‎ ‎3.2% ‎ 官督商办 ‎ ‎2 ‎ ‎73.8 ‎ ‎0.7% ‎ 官商合办 ‎ ‎30 ‎ ‎1139.9 ‎ ‎10.5% ‎ 商办 ‎ ‎416 ‎ ‎8277.7 ‎ ‎76.4% ‎ 合计 ‎ ‎491 ‎ ‎10855.6 ‎ ‎100% ‎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6.1903年,清政府成立商部,各省成立商务局;1903年清政府颁布《公司法》,1906年颁布《破产法》;各省成立商会,维护商人的正当利益。这表明(  )‎ A.清政府的近代化意识增强                    B.列强侵略促使清政府开始觉醒 C.“实业救国”思潮已兴起                      D.为民国法律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17.下图为1912—1920年中国机械净进口值(海关两)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 A.“一战”后中国对西方工业品依赖加剧 B.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C.“一战”对中国工业的发展起双重作用 D.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18.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12.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B.国内政治局面很稳定 C.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19.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民族资本急剧膨胀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20.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 ”、“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  )‎ A.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            B.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21.图1、图2分别为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这一变化旨在 ‎ 图1 图2‎ A.加强国防建设以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B.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 C.落实中央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发展内地工业以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22.195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社员私养家禽、家畜和自留地等四个问题的指示》,指出社员可经营不超过人均占有耕地的5%的自留地;鼓励社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水边路旁的零星闲散土地种植庄稼和树木,不征公粮、不派购任务。这一举措(  )‎ A.停止了“三面红旗”错误指导            B.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贯彻了党的“八字方针”精神            D.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 ‎23.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5)统计,1955—1957年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的增长指数如表所示 ‎ ‎1955—1957年农业生产总值和粮食产量的增长指数  ‎ 年份 ‎ 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指数 ‎ 粮食产量增长指数 ‎ ‎1955 ‎ ‎8.5 ‎ ‎8.5 ‎ ‎1956 ‎ ‎5.8 ‎ ‎4.8 ‎ ‎1957 ‎ ‎4.3 ‎ ‎1.2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农村社员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            B.农村分配不公现象严重 C.生产关系调整影响了农业发展            D.工农业生产比重不协调 ‎24.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流行口号。 ‎ 土地改革时期 ‎ ‎“劳动光荣”“发家致富” ‎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 ‎“急进抢先”“社会主义有奔头”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争上游,敢出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 经济困难时期 ‎ ‎“吃饱肚子为先” ‎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千遍万变不如(包产到户)一变” ‎ 这反映出广大农民(  )‎ A.积极追求符合时代特点的美好愿景    B.由衷拥护社会主义 C.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D.坚决支持改革开放 ‎25.右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 ‎ 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 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26.1979年7月,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一是给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二是给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产品购销和资金运用的权力,以打破企业是政府机关附属物的体制。该方案实际上是(  )‎ A.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B.放权让利以调动企业积极性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把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7.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展国企改革 ‎28.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我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http://www.ks5u.com/‎ A.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B.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C.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D.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29.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  )‎ 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B.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30.邓小平在1979年指出:“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但也结合市场经济,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非(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表明(  )‎ A.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有了质的突破B.计划经济必须以市场经济为依托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市场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经确立 ‎31.某学者回忆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生经历:“当时中央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而我的论文提出市场与社会制度没有关系,就因为这样答辩过程反复折腾。”该学者的经历表明当时(  )‎ A.学者忽视了政府调控价值                    B.中国的经济受制于冷战 C.“双百”方针仍未能恢复贯彻              D.主流观念亟待继续解放 ‎32.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据此分析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对计划与市场认识不断深化                D.自负盈亏分配管理制度的确立 ‎33.1860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34.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生丝市场中一种新的交易方式通行起来。商人们在上海买到生丝的同时即在伦敦市场将其出售。这种交易方式的通行得益于(  )‎ A.中国生丝质量的提高                            B.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5.右图为1872 年《申报》刊登的一则图文广告《成衣机器出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新式广告促进社会价值观更新        ‎ ‎ B.西方文明助推社会生活变化 C.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 D.近代中国服装业已经西方化 ‎36.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3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38.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 A.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有利于实现民生主义 ‎3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40.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请从历史的角度看看,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 ‎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的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 ‎②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看“样板戏” ‎ ‎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41题15分,42题25分,共计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材料二 “若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这些长工、短工、忙工已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支配,换取报酬。 ‎ ‎——摘编自乾隆《震泽县志》 ‎ 材料三 ‎ ‎《户部则例》规定:“关税短缺令现任官赔缴”。为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清王朝广设钞关,重征商税。有偷越关卡及偷漏税者,客商依律治罪,地方官一并议处。《大清律例·户律·课程》规定:“不纳课程者,笞五十,物货一半入官。”这些规定及税吏法外肆意勒索,使商人们视关卡为畏途。 ‎ ‎——摘编自《中国法制史》 ‎ 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中国的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 ‎——摘编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4分) ‎ ‎(2)材料二中“计日而受值”指的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4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外商的介入使唐代的从商人数、从商规模、市场规模均在悄然增长,从而培育起较为发达的市场系统。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 材料二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延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 材料三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 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自开商埠的原因。(8分) ‎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近代自开商埠相比,当今对外开放有哪些发展。(5分)‎ 临漳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4月历史答案 ‎1-5 BBABC 6-10 AACAB 11-15 CBBDA 16-20 ACABB ‎21-25 ABCAB 26-30 BBBDA 31-35 DCCBB 36-40 BCBBA ‎41.【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中古跨朝代非选择题 ‎【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任答二点得4分) ‎ ‎(2)关系:出现雇佣关系;(2分)实质:资本主义萌芽。(2分) ‎ ‎(3)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发展;地主和商人将资金用来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科举制度的影响。‎ ‎42.【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答案】(1)特点:交往领域全面,形式多样;政府采取措施主动开放;商品生产呈现外向型倾向;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8分) ‎ ‎(2)原因:清政府认为自开商埠“利大于弊”;有识之士的推动;挽救危局,自开商埠;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8分) ‎ ‎(3)发展:由被动融入到主动引领;由封闭半封闭的开放到全面开放;为世界的发展做出更多建设性贡献。(9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