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湖北黄石实验高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有答案湖北黄石实验高中)》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历 史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B.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2.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 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 问题是 A.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B.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3.马王堆汉墓 1 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 312 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 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 b 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 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据此可以推断,汉初 A.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B.王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C.社会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 D.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4.近代某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下列词语,促成这些词语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词语 内容 自由主义 主张贸易自由,强调个人应享有的权利与自由 社会主义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进行较公平或平均的国民收入分配 女权主义 在公共和私人的生活领域扩大妇女的权利 A.启蒙运动的兴起 B.工业革命的扩展 C.近代政体的建立 D.世界市场的形成 5.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贫穷被看作是个人的事,失业人口 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这表明工业革命 A.有助于生产的合理化 B.降低了社会人文关怀 C.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D.使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6.19 世纪上半期,随着火车的出现,贵族男女同下层百姓同挤一列车。这种情景,使保守人士惊 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材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 A.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推动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7.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 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8.洋务期间,民间资金纷纷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官督商办企业。至甲午战争前夕,这类 企业吸收了资本约 1900 万元,后因经营不善多被吞并、破产。这类企业 A.难以有效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B.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一定程度阻滞民资经济发展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产生 9.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 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10.1953-1957 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中,沿海与内地的比例为 46.7:53.3。1958 年,这一比例扩大 为 39.24:60.76,1959 年进一步扩大为 36.19:63.81。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府注重采取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C.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 D.“大跃进”政策已全面展开 11.20 世纪 50~90 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 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 年国家正式取消这 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12.下图为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的渔画《国企民企赛跑》,作者意在说明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要问题 C.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3.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 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变西方建筑理念 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 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14.下图是 1895-1911 年中国新建铁路投资构成示意图。由此可知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的快速发展 B.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 C.铁路修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D.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艰难发展 15.据载,孙中山在 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 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这说明 A.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 B.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C.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 D.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 16.2015 年年 4 月 29 日,久拖不决的希腊债务谈判再次出现危机,欧盟拒绝了希腊政府的 72 亿欧 元的贷款申请,其原因是希腊政府在减少福利开支方面没能履行事先既定的 6%~10%的约定。这 主要是因为“福利政策”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C.消除了贫富不均 D.挫伤了劳动积极性 17.1933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宣布废除公私债务中的“黄金支付条款”,一切债 务均可用“法定货币”偿还,债权人必须接受禁止在任何契约中使用黄金支付。这一措施 A.解决了债务危机 B.刺激美国商品的出口 C.恢复了银行信用 D.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 18.下表反映的是 1955~1968 年西方主要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情况。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 B.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减弱 C.国家干预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D.市场调节在发挥主导作用 19.1955 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 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 年 6 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 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 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 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0.2016 年 3 月,俄罗斯人以执政前后国家十个方面的变化为标准,评价 20 世纪以来俄罗斯的十 位领导人的功过,列宁、斯大林、普京的得分均为正面,并列第一,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有 9 项 评价均为负面而位居最后。这体现出俄罗斯人 A.对历史的认可度比较高 B.注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C.充满对计划经济的怀念 D.有比较高的历史荣誉感 21.1935 年苏联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的配售制,后来,又陆续取消了其他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 这反映了计划经济的实施 A.促进了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B.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C.使苏联迅速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D.促进苏联农业轻工业的快速发展 22.1956 年 6 月,西欧六国代表齐聚布鲁塞尔,讨论(欧洲)共同市场和原子能合作开发问题。英 国首相麦克米伦拒绝六国邀请,他不想参加一个“六个国家,其中四个(法、荷、比、卢)是由 我们从另两个(德、意)手中解放”的俱乐部。这反映了 A.欧陆国家合作冲击了英国霸权 B.欧洲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 C.历史纷争是区域合作主要障碍 D.欧共体难以消弭成员内部矛盾 23.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 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 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 A.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 B.金砖国家崛起激励了发展中国家 C.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 D.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经济旧秩序 24.美国总统特朗普于 2018 年 3 月 22 日在白宫签署备忘录,宣布对总值 600 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 品加征关税,主要涉及 10 个高科技领域,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此前美国曾动用过 5 次 301 的条款对中国进行所谓“贸易战”,主要涉及知识产权和清洁能源领域等。上述现象将直 接导致 A.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增加B.美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 C.促进美国国内经济的发展 D.经济全球化和趋势受阻 第 II 卷 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 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1840 年以前,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急先锋,以中国人为对象创办的中文 报刊,名称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用“报”,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依泾杂说》《六合纵 谈》等,报刊出版地也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1840 年以后的报刊则以鼓吹中外通商、 中外友好,刊载各国近事、商业消息和一般新闻评论为主,一些报刊还介绍粗浅的西方科学技术知 识,以炫耀西方文明。 ——摘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材料二 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闻》,开始了中国人自办期刊的浪潮。1895 年梁 启超在北京创刊《中外纪闻》,介绍“强学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进入 20 世纪具有资产阶级 民主思潮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创办报刊宣传革命,出现了《江苏》《浙江潮》多种刊物。晚清末年 又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期刊,如 1907 年创立的《四川教育官报》。1908 年创办的《浙江教育官报》。 同时期的小说期刊也发展迅速,具有权威性的期刊有《新小说》《月月小说》等。 ——摘编自梁宏伟《中国近代文化的丰硕果实》 材料三 近代报业的发展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 战争等历史时期,既有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报刊,也有倒行逆施有悖新闻发布原则的报刊,既是言 论表达的阵地,又是反映近代化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平台。总之,近代报刊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 一个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敬《近代化图景中的宁波报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文报刊呈现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文报刊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8 分) (3)报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报刊的时代影响。(6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 分) 材料一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四十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是 非常可怜的,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首先,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的只是轻工业,重工业不但没有丝毫 进步,而且比较重要的煤矿几乎全部被外人夺去。其次,这四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绝大部 分都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很低。再次,从每一个厂矿的历史来看,都各有自身所遭遇的艰苦经 历,不但在它的创立过程中有千折百磨,就是在成立之后,依然是困难重重,经营无利,即使勉强 支持数年之后,仍不免于改组易主;能屹立不摇,始终如一的比较少,能继续发展并不断由企业本 身中积累资本以扩大生产规模的就更少。 ——摘自《论障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原因——傅筑夫教授的谈话追记》 材料二 1979 年的中国百废待兴。邓小平找到荣毅仁,探讨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些问 题……不久,他按国际惯例建立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荣毅仁、荣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 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首位。荣氏 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以上材料摘编自《荣氏家族百年神话》 材料三 今年以来,一些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否定民营经济的声音,这引起 高层关注。11 月 1 日,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为此,习近平还提出六大政策举措,包括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摘自《回首 2018—习近平的这一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9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健康发展?(7 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 英国剧目《唐顿庄园》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被学者评论为浓缩的英国教科书。剧中女 主人公之一的西波尔成为女性主义的化身,影响着庄园其他的女性,也从侧面折射出近现代西方社 会的历史进程。 故事由 1912 年的泰坦尼克号沉没引出,唐顿庄园的财产法定继承人遇难,西波尔作为女性无财 产继承权。她不爱权势,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观,大胆与家中的汽车司机相爱。她身着短裙积极参 加 1914 年 5 月的英国妇女政治运动,并鼓励自己的女仆去做秘书,追求女性该有的平等权利。战争 期间,西波尔参加护士工作,感受到了工作带给自己的价值。西波尔死后,她的姐姐伊迪斯在报上 公开发表文章支持女权主义。这一时期,女性开始有了话语权,意识到了为自己争取权利的重要性。 庄园中的女仆们开始在夜晚电灯下,围坐在“黑匣子”前,收听国王的演讲。随着越来越多的机器出 现在庄园中,女仆黛西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要有所改变,并为自己聘用了家庭教师。女仆总管帕默尔 也说道:“我们要渐渐习惯没有男仆的日子。” ——摘编自杨翌《浅析〈唐顿庄园〉中的英国女性主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言之有理)2018-2019 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历 史(A)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 济中的租佃经济中进行劳作的阶层的称谓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 度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对农民称呼的变化。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时期不 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C 项,结合所学知识,赋役制度指的是赋 税和徭役的征派,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 项,根据材料中农民的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 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排除。 【答案】B 2.【解析】由材料“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 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可知,商贩给民众提供棉花,民众以织好的纱或布换 取棉花和报酬,此处商贩与民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这意味着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选 B。A 属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中国古代棉纺织业在城市和农村均有发展, 材料仅提浙江一词,无法确定材料描述的是农村地区的状况还是城市地区的状况,因此 CD 均过 于片面和武断,排除。 【答案】B 3.【解析】通过墓葬遣策竹简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初主要的社会经济生产部门和产品,推断其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故 A 项正确;随葬品规模主要反映墓主的身份地位,与王国经济实力没有必 然联系,B 项错误;马王堆汉墓是社会上层成员的墓葬,“奢华”不适用于整体社会生活,C 项 错误;“长沙国垂相”不一定是豪强地主,也无法体现田庄经济,D 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确立自由贸易主义原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主义的 出现与此相同,因为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而女权主义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女性 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获得了工作和受教育的权利,经济上的独立和文化程度上的提高,都必然会 促使女性要求获得更多的权利。综上,三者共同的背景为工业革命的扩展,B 项符合题意。启蒙 运动兴起于 17 世纪,此时资本主义制度都尚未普遍建立,何来社会主义思潮,排除 A;经济基 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权主义的兴起是因为女性自身经济地位提升的结果,近代政体的建立与女权 主义的兴起之间显然没有关联,排除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一样, 都属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D。 【答案】B 5.【解析】依据材料中“失业人口甚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因为它可以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 降低生产成本”分析可知,在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一味地崇尚自由贸易和竞争、 追求利润,缺乏对穷苦人和失业人口的关注,降低了社会的人文关怀。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 据材料中“把工资压至最低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工业革命采取大 机器生产,工人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却越来越贫困,这样不利于生产的合理化,排除;C 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排除;D 项,材料强调的是“贫穷”的人不被重视,反而成为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有利条件,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是强调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排除。 【答案】B 6.【解析】根据材料中“贵族男女同下层百姓同挤一列车”“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可知,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出现了变化。 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没有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信息点,排除;C 项,工业革命时期本身就 是“蒸汽时代”,“推动”一词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造成社会秩序混乱,明显和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 【答案】B 7.【解析】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 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 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选 A。自然经济的最本 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 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 BD;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 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 C。 【答案】A 8.【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官督商办企业最终的结局“后因经营不善多被吞并、破产”来看,这类企 业的存在不利于私人资本独立创办近代企业,即这类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反映这类企业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御作用,排除 A 项;从材料反映 的这类企业的结果来看,没有起到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排除 B 项;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是 受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排除 D 项。 【答案】C 9.【解析】材料中的“洋货”“火柴”“洋布”等商品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品。“虽穷乡僻壤,求 之于市,必有所供”现象的出现,体现了西方工业革命产品对中国民众生活的影响较大;体现了中国民众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中“洋货日益增多”“虽穷乡 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等信息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存在,但取代自然经济材料无从体现,排 除;B 项,材料未言及关税问题,且关税主权开始丧失始于《南京条约》,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D 项,依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的结论,排除。 【答案】C 10.【解析】由材料可知,我国的基本建设的重心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向内地转移,其目的是使内 地在基本建设方面逐步追赶上沿海,这体现了政府注重采取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故选 A。材料 中的数据为基本建设的投资比例,没有涉及产业结构和经济成分上的分析,无法得出 B 项结论, 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全国的工业重心依然在沿海地区,其中以东北地位为重,基本建设的投资 侧重于内地,恰恰折射出内地较之沿海地区较为落后的现实,排除 C;大跃进的特点是浮夸风、 共产风、高指标和瞎指挥,显然材料与大跃进无关,排除 D。 【答案】A 11.【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计划 经济时期控制“粮油关系”,因此 2001 年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 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正确。城市和农村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所以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 城乡间的区域差别,排除 A;取消“粮油关系”并不能直接增加城乡间的居民收入,排除 B;材 料并没有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问题,排除 C。 【答案】D 12.【解析】根据材料《国企民企赛跑》中代表国企跑道上的是一位胖子,而代表民企的跑道上的 是精干的人,作者通过漫画说明这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要问题,故 B 选项正确;根据所 学知识可知,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选项与史实不符;漫画内容体现 了国企和民企问题,没有体现经济结构比例是否失衡的问题,故 C 选项解读材料有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改革开放 30 年,故 D 选项错误。 【答案】B 13.【解析】依据材料中“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 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可以看出,教会大学为适应中国文化,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 建筑元素。故答案为 A 项。B 项,“彻底改变”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材料反映 的是教会大学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排除;D 项,材料 没有涉及政局是否稳定,排除。 【答案】A 14.【解析】1895-1911 年中国新建铁路投资构成看出,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和清政府贷 款修筑的铁路占很大比例,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只占较小比例,说明甲午战后中国铁路建设艰难发 展,故 D 正确;洋务运动主要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没有涉及铁路修筑,排除 A;材料只是 反映中国新建铁路投资构成,不能体现铁路建设发展状况是否迅速,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铁路 的修筑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排除 C。 【答案】D 15.【解析】孙中山和袁世凯为主动行为,而黎元洪为被动行为,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已 经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的潮流,排除 B;从三人的剪辫行为可以看出,辫子在当时已经与封建 制度挂钩,材料中三人剪辫皆在强调与封建制度划清界限,故 C 项正确;仅依靠材料无法得出孙 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排除 D。 【答案】C 16.【解析】根据材料中“希腊政府在减少福利开支方面没能履行事先既定的 6%—10%的约定”分 析可知,福利政策加重了政府的负担。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福利制度有利于缓 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 项,根据所学可知,适当的福利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 贫困程度而不可能消除贫富不均,排除;D 项,材料强调的是“欧盟拒绝了希腊政府的 72 亿欧 元的贷款申请”的原因,与劳动者的积极性无关,排除。 【答案】B 17.【解析】1933 年 6 月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措施,即放弃金本位制, 增发大量的货币,一切债务均可用“法定货币”偿还,恢复了银行信用,故 C 正确;材料中的措 施无法体现解决了债务危机,排除 A;实行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美国商品的出口,材料无法体现, 排除 B;1944 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18.【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55~1968 年”可知, 这是“二战”后初期。由表格数据可知,1955~1968 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均呈正增长趋势;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加强干预正是这一经济政策 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故答案为 C 项,B 项排除。A 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宏观管理,市场 调节的作用相对较小,排除。 【答案】C 19.【解析】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 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 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 正确;恢复 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 1921 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 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 资金的是 1927 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 错误;据材料时间 1955年、1958 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 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 错误。 【答案】C 20.【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两人的评 价“负面”,说明俄罗斯人吸取了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信息表明, 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评价很差,认为他们在历史上起了负面影响,认可度不高,排 除;C 项,根据所学可知,列宁和普京时代实行的并非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 项,材料反映了 俄罗斯人对国家领导人的评价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较高的历史荣誉感”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 【答案】B 21.【解析】苏联逐步取消了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说明苏联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 展,物资比较充足,使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故 B 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取消了一些 食品和所有工业品的配售制,不能体现苏联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排除 A;苏联成为工业国与苏联 是否取消配售制无关,排除 C;苏联取消配售制,说明苏联农业轻工业有一定程度发展,“快速 发展”表述不恰当,排除 D。 【答案】B 22.【解析】西欧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英国以历史问题为由表示抵制,表明西欧经济一体 化之路充满挑战,故 B 项正确;二战后,英国已丧失了世界霸权,A 项错误;西欧六国并未因历 史纷争而停止合作进程,C 项错误;1967 年,欧共体方才成立,D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2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美苏两极格局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结合材料可知,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 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属于刚独立的国家,他们在经济上寻求合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美苏两极格局的 旧秩序,故 D 项正确。 此时区域性经济组织尚处于初级阶段,取得的成效有限,故 A 项错误。 金砖国家崛起是在 21 世纪初,故 B 项错误。C 项中“开始波及”使用错误,故排除。 【答案】D 24.【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是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而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会直接导致美国国内民众的生活成本增加。故答案为 A 项。B 项,美国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排除;C 项,贸易保护 主义也会导致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不利于经济发展,排除;D 项,经济全球化和趋势受阻 不是直接结果,而且有夸大作用,排除。 【答案】A 第 II 卷 25.(20 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中“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急先锋”得出:西方人创办,以传教为目 的;依据材料中“报刊出版地也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得出:地点集中海外和南方城 市;依据材料中“以中国人为对象创办的中文报刊,名称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 用‘报’”得出:受中国传统影响;依据材料中“炫耀西方文明”得出:宣传西方文明;依据材料 中“以鼓吹中外通商、中外友好,刊载各国近事、商业消息和一般新闻评论为主,一些报刊还介绍 粗浅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得出:内容丰富。 (2)第一小问“趋势”,依据材料二中“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闻》,开始了中国人自办 期刊的浪潮”并结合材料一“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急先锋”得出:外国传教士办报到 国人办报;依据材料二中“进入 20 世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创办报刊宣传革 命”“介绍‘强学政治、经济情况和清廷奏章’”并结合材料一“介绍粗浅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得出:介绍西方知识到宣传学习西方;依据材料中“在汉口创办《昭文新闻》”“在北京创刊《中 外纪闻》”“1907 年创立的《四川教育官报》”“1908 年创办的《浙江教育官报》”并结合材料一 “报刊出版地也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得出:区域性到全国性;依据材料中“进入 20 世纪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晚清末年又出现了专门的教 育期刊”“同时期的小说期刊也发展迅速”并结合材料一“外国传教士作为西方殖民者东来的急先 锋”得出:宗教性到政治性再到文娱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所处的政治环境、 社会发展程度及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3)依据材料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 期,既有站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报刊”得出:宣扬爱国思想;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知识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依据材料中“近代报刊是中国走向近代化 的一个重要标志”得出:推动社会进步(推动近代化)。 【答案】 (1)特点:西方人创办,以传教为目的;地点集中海外和南方城市;受中国传统影响;宣传西 方文明;内容丰富。 (2)趋势:外国传教士办报到国人办报;介绍西方知识到宣传学习西方;区域性到全国性;宗 教性到政治性再到文娱性。原因: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社会需求(政治宣传需要);近代教育 的发展。 (3)影响:宣扬爱国思想;冲击传统思想观念(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知识文化;促进中西文 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推动近代化)。 26.(20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新时期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 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民族工业有所发展的只是轻工业,重工业不但没有丝毫进步”,可得出民族资本主 义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根据“这四十年当中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绝大部分都是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很低”可知,民族资 本所经营的工业,资金少、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根据“创立过程中 有千折百磨,就是在成立之后,依然是困难重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 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与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新时期荣氏企业在国内外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应当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从当时中国 的经济政策,如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来回答。 (3)当前民营经济如何走出困境健康发展,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国家政策和企业自身等 方面来回答。 【答案】 (1)特点: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资金少、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 后、劳动生产率低。③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与 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政策;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 (3)分析:①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支持和 帮助民营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诚信经营,提高市场竞 争力。 27.(12 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泰坦尼克号、汽车司机、护士工作、越来越多的机器出现在庄园中”可知当时 已进入工业时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工业文明推动了女权主义兴起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故可从 工业革命与女性权力、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为中心设立论题,并结合工业革命对社会发展形成 的影响并围绕材料现象进行阐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 1:论题:工业革命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女性自身价值的实现。 一方面,女性纷纷走出传统家庭,投身工业社会的各种工作,不再成为传统家庭生活的附庸,自身 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她们的思想也发生着改变,追求时 尚和自由恋爱,谋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等,推动了欧美社会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从而大大加速 了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示例 2:论题:工业革命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为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变革。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 后,蒸汽动力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大大改善了交通条件,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第二次工 业革命后,电灯、汽车、飞机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愈加紧密。在此基础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新的生活观念不断传播,城市化进程加快,从而大大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