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化学三模试题(附解析贵州遵义汇仁中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中考化学三模试题(附解析贵州遵义汇仁中学)》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贵州省遵义市汇仁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2.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火 ②青铜器 ③火药 ④纳米材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3.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4.下列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坚持只喝纯净水 ‎ B.把浓硫酸倒入盛有水的量筒里稀释 ‎ C.进入深洞时要带电筒还要打火把 ‎ D.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作调味品 ‎5.不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会引发安全事故.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点燃氢气前检验其纯度 ‎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 D.不随意碰触未知化学试剂 ‎6.一定条件下,a,b,c,d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30‎ ‎20‎ ‎10‎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2:1 ‎ 24‎ B.x+y=65 ‎ C.当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 D.x的取值范围:0≤x≤30‎ ‎7.下列实验设计能够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C.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 D.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8.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 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 ‎ D.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 ‎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4‎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10.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再通入气体,以防止发生爆炸 ‎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11.(3分)星期天小明和班里的几个同学到郊外去烧烤。‎ ‎(1)烧烤时远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 ‎(2)他们要用水来清洗食物,他们也知道硬水会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 ‎(3)烧烤的过程中,食物焦化易产生致癌苯并芘(化学式为C20H12),苯并芘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12.推进污染防治,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1)2017年房山区实施了“煤改气”‎ 24‎ 工程,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替代煤,实现清洁取暖,甲烷的化学式为   。‎ ‎(2)为减少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可在汽车尾气系统中使用催化转化器,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4分)采用适当的试剂,可从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中获得高纯度CaCO3,其流程如图:‎ ‎①流程图中进行的操作2的名称是   ;‎ ‎②石灰石煅烧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③该流程图所示物质中,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氧化物是   (填“化学式”)。,该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④使原料中各原子的利用率尽可能达到100%是“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上述流程中有的物质可以再利用,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和   。(填“化学式”)。‎ ‎14.(8分)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是“粗盐中不溶性杂质除去”实验时其中的二个操作,请指出操作①中的错误   ,操作②时当观察到   时就停止加热。‎ ‎(2)选择图乙A~G完成下列实验:‎ 24‎ ‎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来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   (选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用图丙来收集产生的氧气,请将丙图补画完整。‎ ‎②实验室制取CO2时,若选择ABG组装成一套气体发生装置,优点是   ,选择   (选填序号)能够组装成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停止和发生的气体发生装置。‎ ‎(3)图丁装置中容器Ⅰ、Ⅱ都盛等体积CO2,分别用注射器向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水和NaOH溶液,观察到   现象,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15.(13分)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24‎ ‎(1)分别写出甲、乙、丙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   ;‎ 乙   ;‎ 丙   .‎ 从微观的角度看,丙反应的实质是   .‎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 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 于试管中,加入过量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的猜想正确.‎ 24‎ 氯化钙溶液,静置.‎ ‎②   .‎ ‎   的猜想正确.‎ ‎③   .‎ ‎   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16.(10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甲烧杯   乙烧杯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该现象说明了   。‎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②   ‎ 24‎ ‎2019年贵州省遵义市汇仁中学中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洗涤方法主要利用了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无水酒精洗手机屏幕 B.汽油洗涤衣服上的油迹 ‎ C.清水洗涤衣服上的食盐 D.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 ‎【解答】解:A、无水酒精可以溶解手机屏幕上的赃物,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A不符合题意;‎ B、油脂不易溶解于水,不能用水洗净,可用汽油洗去,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B不符合题意;‎ C、食盐易溶解于水,可以用水溶解后洗净,是根据溶解作用原理洗涤,故C不符合题意;‎ D、水垢不易溶解于水,但可以和酸反应生成可溶的盐,故食醋洗去水壶内的水垢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这个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2.人类认识化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①火 ②青铜器 ③火药 ④纳米材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分析】根据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①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火的历史;②我国在商代就能制造精美的青铜器;③火药最早应用的是我国发明的黑火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④纳米材料是现代科学家们研究的一种新型材料。‎ 则上述物质的出现过程正确的顺序是①②③④。‎ 故选:A。‎ ‎【点评】‎ 24‎ 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分析】A、电器着火,为防止触电,先应切断电源。‎ B、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要谨慎处理。‎ C、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燃放烟花爆竹可能会造成一些伤害进行分析。‎ ‎【解答】解:A、家用电器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B、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等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D、燃放烟花爆竹可能会造成一些伤害,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易燃爆炸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防止爆炸的措施、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坚持只喝纯净水 ‎ B.把浓硫酸倒入盛有水的量筒里稀释 ‎ C.进入深洞时要带电筒还要打火把 ‎ D.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作调味品 ‎【分析】A、根据纯净水不含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24‎ C、根据深洞的底部可能含有大量的不能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 D、根据亚硝酸钠有毒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纯净水不含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不能只喝纯净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不能在量筒中稀释,故选项说法错误。‎ C、深洞的底部可能含有大量的不能供给呼吸的二氧化碳,打火把能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进入深洞时要带电筒还要打火把,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亚硝酸钠有毒,不能代替食盐作调味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水的性质与应用、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亚硝酸钠有毒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不规范的化学实验操作,会引发安全事故.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点燃氢气前检验其纯度 ‎ B.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 D.不随意碰触未知化学试剂 ‎【分析】A、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氢气具有可燃性,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氢气前检验其纯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故选项说法正确。‎ D、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的,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随意碰触未知化学试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4‎ ‎6.一定条件下,a,b,c,d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30‎ ‎20‎ ‎10‎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2:1 ‎ B.x+y=65 ‎ C.当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 D.x的取值范围:0≤x≤30‎ ‎【分析】c物质反应后减少了‎10g,是反应物;d物质反应后减少了‎5g,是反应物;‎ 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相关选项的正误.‎ ‎【解答】解:A、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10g:‎5g=2:1,该选项说法正确;‎ B、x+y=30+20+(10+5)=65,该选项说法正确。‎ C、当y=20时,b是催化剂,或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则a物质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当y<20时,b是反应物,反应物是三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x可以大于30,例如当a是生成物时,x>3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 ‎7.下列实验设计能够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是(  )‎ 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24‎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C.探究铁钉锈蚀的条件 ‎ D.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温度达到着火点 ‎【分析】A、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B、所选除氧剂要具备以下特征:本身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本身的状态为非气体。‎ C、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燃烧后产生的白烟从玻璃管中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或者一氧化碳气体甚至是两者的混合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C、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第二支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D、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片后燃烧,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实验设计能实现其对应实验目的。‎ 故选:D。‎ ‎【点评】‎ 24‎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8.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 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吸水性 ‎ D.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 ‎【分析】A、比较活泼的金属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显碱性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D、燃烧一般需要氧气参加.‎ ‎【解答】解:A、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气体,但是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例如锌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气体氢气。错误;‎ 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例如碳酸钠的水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但是碳酸钠不属于碱,属于盐。错误;‎ C、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小木棍变黑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错误;‎ D、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实验现象是化学实验最突出、最鲜明的部分,也是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依据,掌握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并有助于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 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C.分别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则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 24‎ D.t‎1℃‎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分析】A、某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交于一点,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升高而上升时,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的饱和溶液,在温度降低时会析出晶体而使溶液中溶质减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的饱和溶液在降温时会因溶解度增大而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不变;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D、根据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由该温度下的溶解度可计算此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A、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可得知此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 B、物质甲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可判断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B正确;‎ C、随温度降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减小、丙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因此,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因析出晶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而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因溶解度增大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而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且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仍大于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可判断,降温至t‎1℃‎时三种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乙>甲>丙;故C正确;‎ D、t‎1℃‎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40g,则此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28.6%≠40%;故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对于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可由此温度下的溶解度计算求得,即溶质质量分数=×100%.‎ ‎10.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24‎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 ‎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再通入气体,以防止发生爆炸 ‎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分析】A.根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B.根据实验中的现象来分析;‎ C.根据实验的步骤来分析;‎ D.根据反应的实质以及反应的类型来分析。‎ ‎【解答】解:A.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水,为了防止冷水倒流回试管底部将试管炸裂,所以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正确;‎ B.乙实验中还会观察到黑色的粉末慢慢变成红色,来判断反应的发生,故错误;‎ C.两实验都影响显通入一段时间的气体,以排净装置内的空气,再进行加热,以免发生爆炸,故错误;‎ D.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性质,解题时要掌握一氧化碳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属常规型实验考查题。‎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40分)‎ ‎11.(3分)星期天小明和班里的几个同学到郊外去烧烤。‎ ‎(1)烧烤时远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2)他们要用水来清洗食物,他们也知道硬水会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煮沸 ;‎ ‎(3)烧烤的过程中,食物焦化易产生致癌苯并芘(化学式为C20H12‎ 24‎ ‎),苯并芘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0:1 。‎ ‎【分析】(1)根据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特征分析回答;‎ ‎(2)根据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煮沸解答;‎ ‎(3)根据苯并芘化学式的意义计算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 ‎【解答】解:(1)烧烤时远远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香味的分子通过运动分散到周围的空气中;‎ ‎(2)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煮沸;‎ ‎(3)由苯并芘(化学式为C20H12)可知,苯并芘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2)=20:1;‎ 故答案为:(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煮沸;(3)20:1。‎ ‎【点评】本题易常见的烧烤为切入点,考查了化学的许多知识点,但难度不大,学会利用化学知识来解答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推进污染防治,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1)2017年房山区实施了“煤改气”工程,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替代煤,实现清洁取暖,甲烷的化学式为 CH4 。‎ ‎(2)为减少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可在汽车尾气系统中使用催化转化器,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NO2CO2+N2 。‎ ‎【分析】(1)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来分析;‎ ‎(2)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1)甲烷的化学式为CH4;故填:CH4;‎ ‎(2)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故填:2CO+2NO2CO2+N2。‎ ‎【点评】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确定物质的分子构成,能够正确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4分)采用适当的试剂,可从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中获得高纯度CaCO3,其流程如图:‎ 24‎ ‎①流程图中进行的操作2的名称是 过滤 ;‎ ‎②石灰石煅烧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分解反应 。‎ ‎③该流程图所示物质中,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氧化物是 CaO (填“化学式”)。,该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④使原料中各原子的利用率尽可能达到100%是“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上述流程中有的物质可以再利用,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2O 和 CO2 。(填“化学式”)。‎ ‎【分析】①过滤能够把不溶于水的物质从液体中除去;‎ ‎②石灰石煅烧过程中,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③氧化钙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④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可以节约能源,同时有利于保护环境。‎ ‎【解答】解:①流程图中进行的操作2的名称是过滤,通过过滤把碳酸钙和水分离开来。‎ 故填:过滤。‎ ‎②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分解反应。‎ ‎③该流程图所示物质中,溶于水放出大量热的氧化物是CaO,该物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填:CaO;CaO+H2O═Ca(OH)2。‎ ‎④上述流程中有的物质可以再利用,该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H2O和CO2。‎ 故填:H2O;CO2。‎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4.(8分)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是“粗盐中不溶性杂质除去”实验时其中的二个操作,请指出操作①中的错误 24‎ ‎ 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操作②时当观察到 出现较多固体 时就停止加热。‎ ‎(2)选择图乙A~G完成下列实验:‎ ‎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来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 ABCD (选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若用图丙来收集产生的氧气,请将丙图补画完整。‎ ‎②实验室制取CO2时,若选择ABG组装成一套气体发生装置,优点是 能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 ,选择 ABF (选填序号)能够组装成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停止和发生的气体发生装置。‎ ‎(3)图丁装置中容器Ⅰ、Ⅱ都盛等体积CO2,分别用注射器向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水和NaOH溶液,观察到 U型管中的红墨水左低右高 现象,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24‎ ‎【分析】过滤时也可以玻璃棒引流;‎ 蒸发时,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解:(1)操作①中的错误是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操作②时当观察到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 故填:没有用玻璃棒引流;出现较多固体。‎ ‎(2)①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来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用的仪器有ABC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ClO32KCl+3O2↑;‎ 若用图丙来收集产生的氧气,如下图所示:‎ ‎。‎ 故填:ABCD;2KClO32KCl+3O2↑;。‎ ‎②实验室制取CO2时,若选择ABG组装成一套气体发生装置,优点是通过注射器能够控制液体药品流量,从而能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选择ABF能够组装成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停止和发生的气体发生装置,原理:关闭开关时,试管中的气体增多,压强增大,把液体压入长颈漏斗,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打开开关时,气体导出,试管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液体和固体混合,反应进行。‎ 故填:能控制反应速率,获得平稳气流;ABF。‎ ‎(3)图丁装置中容器Ⅰ、Ⅱ都盛等体积CO2,分别用注射器向两个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水和NaOH溶液,观察到U型管中的红墨水左低右高现象,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吸收更彻底。‎ 故填:U型管中的红墨水左低右高。‎ ‎【点评】‎ 24‎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5.(13分)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分别写出甲、乙、丙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 NaOH+HCl═NaCl+H2O ;‎ 乙 CO2+2NaOH═Na2CO3+H2O ;‎ 丙 Na2CO3+Ca(OH)2═CaCO3↓+2NaOH .‎ 从微观的角度看,丙反应的实质是 Ca2+和CO32﹣结合生成CaCO3沉淀 .‎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球胀大 .‎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NaCl (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 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氢氧化钠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24‎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 于试管中,加入过量 氯化钙溶液,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小林 的猜想正确.‎ ‎② 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 ‎ 小云 的猜想正确.‎ ‎③ 无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 小红 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 ‎【分析】(1)根据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分析,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2)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及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分析;‎ ‎(4)①根据几种反应的生成物考虑;②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根据碳酸根的检验方法来考虑表格:‎ ‎①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即含有碳酸钠,溶液呈红色说明其中含有氢氧化钠;②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碳酸根离子,即不含有碳酸钠,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碱即其中含有氢氧化钙,所以小刚猜想正确;③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即含有碳酸钠,溶液不变红色说明其中不含有氢氧化钠.‎ ‎【反思拓展】从反应进行的程度考虑;‎ ‎【解答】解:(1)①在甲实验过程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溶液碱性减弱,溶液的红色逐渐消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OH+HCl=NaCl+H2O;‎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反应物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写在等号的左边,生成物是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写在等号的右边,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的实质是Ca2+和CO32﹣结合生成CaCO3沉淀.‎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压强减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膨胀起来;‎ ‎(4)①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而氯化钠显中性又不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所以一定含有氯化钠;‎ ‎②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根据碳酸根的检验方法来考虑表格:‎ ‎①‎ 24‎ 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碳酸钙属于白色沉淀,即含有碳酸钠,溶液呈红色说明其中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小林猜想正确;②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即含有碳酸钠,溶液不变红色说明其中不含有氢氧化钠,所以小云猜想正确;③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碳酸根离子,即不含有碳酸钠,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碱即其中含有氢氧化钙,所以小红猜想正确,所以答案为:‎ ‎【实验设计】‎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 小林的猜想正确.‎ ‎②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小云的猜想正确.‎ ‎③无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小红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仅考虑生成物有什么,还需要考虑反应物中什么物质过量问题,谁过量就含有谁.‎ 故答案为:(1)NaOH+HCl═NaCl+H2O;CO2+2NaOH═Na2CO3+H2O;Na2CO3+Ca(OH)2═CaCO3↓+2NaOH;Ca2+和CO32﹣结合生成CaCO3沉淀;‎ ‎(2)气球胀大;‎ ‎(4)[交流讨论]①NaCl ②氢氧化钠(合理均可)‎ ‎[实验设计]见上表 ‎[反思拓展]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合理均可)‎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碳酸根的检验方法,掌握了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仅考虑生成物有什么,还需要考虑反应物中什么物质过量问题.‎ ‎16.(10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24‎ ‎【查阅资料】氨水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进行试验】图Ⅰ是课本中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该实验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甲烧杯 溶液变红 乙烧杯 溶液未变化 ;其中烧杯乙的作用是 对比 ;通过该实验可以得出或推导出一些结论: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答一条即可)。‎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Ⅰ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③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分析讨论】(1)按照改进后的实验,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 。‎ ‎(2)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红而棉花变红,其可能原因是 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Ⅰ、图Ⅱ所示装置虽能证明分子的性质,但不能证明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如图Ⅲ所示的装置。‎ 在U型管的两个管口分别放入卷成筒状的棉纱布,并用橡皮塞塞紧。用注射器吸取2mL的酚酞溶液从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纱布上,使其润湿,从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浓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组装好另一套装置,将其中一套装置的下端放入热水中,并同时向两支U型管中注入浓氨水。‎ ‎(1)按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 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该现象说明了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哪些优点:① 防止氨气污染空气 ② 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 ‎【分析】1.根据图Ⅰ,通过对比甲乙两个烧杯溶液颜色的变化说明酚酞试液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2.根据图Ⅱ 24‎ ‎,通过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说明蘸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变红的原因是氨分子运动的结果;‎ ‎3.根据图Ⅲ,通过观察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解答】解:【进行试验】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进入甲溶液而变红。大烧杯隔绝了乙溶液,所以乙溶液未变红; 烧杯乙的作用是对照 因此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讨论】由于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由近向远运动,所以滤纸条由C向A依次变红。‎ ‎(2)实验过程中将酚酞滴到棉花上,氨水滴到滤纸上。‎ ‎【拓展延伸】(1)照图Ⅲ所示的装置进行操作,几分钟后看到的现象是棉纱布D比棉纱布B先变红 该现象说明了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图Ⅲ所示的实验方法相对于图Ⅰ所示的实验方法,具有以下优点:防止氨气污染空气、能验证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分子的性质 2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