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历 史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
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贵族统治的完善
C.血缘政治的打破
D.分封制度的推行
2.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3.公元前五世纪中后期,在势力迅速扩展的过程中,罗马在其新控制区不断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
而雅典征收其新控制区的财物但不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这种差异
A.消除了罗马境内的民族矛盾
B.使雅典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薄弱
C.保障了雅典统治的相对稳定
D.使罗马公民的权利比雅典更广泛
4.《十二铜表法》规定:让自己的牲畜在他人田中吃食,应负赔偿责任;但如他人的果实落在自己
的田中而被牲畜吃掉的,则不需负责。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B.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C.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
D.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5.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两院通过的任何法案,“除非因国会休会而使该项法案不能退回,
在此情况下,该项法案不能成为法律”,因而总统常借国会休会而搁置国会议案,被人称为“口
袋否决”。这表明“口袋否决”
A.明确了总统的立法否决权
B.导致总统滥用职权
C.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异化
D.削弱了国会的立法权
6.法国革命之初,仿效英国,在 1791 年宪法中宣布“路易十六是国家第一公务员”,在经历了近
百年的斗争后,1884 年法国议会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
这一决议的通过说明法国
A.违背了英国制度创新的理念
B.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
C.树立了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
D.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
7.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
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
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主要是因为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8.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
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中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9.在 1872 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
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
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反映了
A.《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措施脱离了现实
B.《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指南
C.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共产党宣言》具有不同的观点
D.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0.下表为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果。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 外交成果
1953 年 12 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 4 月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年 6 月 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 年 4 月 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
C.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D.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11.马歇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1948 年,英、法等 16 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
合作组织,负责分配和使用美国提供的援助。1950 年,法国、德国等 16 个受援国在美国 5 亿美
元拨款的支持下,创立欧洲支付同盟,对成员国相互间的所有贸易采用双边记账、集中抵销的办
法予以清算。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
A.意在建立新型货币体系
B.有助于争取美国援助
C.意在建立区域经济集团
D.有助于多边贸易发展
12.1964 年 1 月 27 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简短的建交公报被
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这一外交核爆
A.得益于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
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C.体现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D.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
1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 58 座,民窑不过 20 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
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14.如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15.近代某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下列词语,促成这些词语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词语 内容自由主义 主张贸易自由,强调个人应享有的权利与自由
社会主义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进行较公平或平均的国民收入分配
女权主义 在公共和私人的生活领域扩大妇女的权利
A.启蒙运动的兴起
B.工业革命的扩展
C.近代政体的建立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6.1942 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
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
律废除。”这一政策
A.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17.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
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18.1947-1952 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 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19.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
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
B.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变西方建筑理念
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
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20.1933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一项联合决议,宣布废除公私债务中的“黄金支付条款”,一切债
务均可用“法定货币”偿还,债权人必须接受禁止在任何契约中使用黄金支付。这一措施
A.解决了债务危机
B.刺激美国商品的出口
C.恢复了银行信用
D.冲击布雷顿森林体系
21.1932 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 1/2 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 2000 人;1933 年,苏联向
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 14 亿卢布;1935 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
了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22.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兴起,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
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得到了国
内民众的支持。这主要因为
A.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B.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C.旧的国际秩序左右着全球化发展进程
D.西方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23.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
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24.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
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第 II 卷
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
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 分)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
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
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
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
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
(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
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
“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
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
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
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7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在铸钱方面,唐律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
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
年”。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如唐宪宗和年间规定最多为 5000 贯),限满违犯者,
平民处死,有官品人等奏告朝廷贬责。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
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
——摘编自胡启忠《中国古代金融犯罪考》
材料二 晚清人当时对世界金融形势还不了解,而政府对金融开放风险认识不足,金融监管缺
失,对民族金融业又保护不足,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风雨飘摇。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
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
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腐朽的清
王朝自顾不暇,而且惧怕外资金融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政府,导致部分金融监管处于真空。……外
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经验与当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惩治金融业犯罪举措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影响。(8 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管理金融风险的认识。(6 分)
27.(历史选修 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占 GDP 和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中央政
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弱中央”的状态。正是这场财政危机,1994 年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分税制改革
在中国拉开了序幕。……改革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源分散、收入零星、涉及面广的税
种一般划归地方税,地方政府对地方税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决定开征、停征、减征税、免税,
确定税率和征收范围,税源大而集中的税种一般划归中央税,征收管理权、税款所有权由中央和地
方按一定方式分享的税种,属于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
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
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分税制的实行,使中国的财政秩序为之
大改,中央财政重获活力。
——摘编自《论 1994 年分税制改革的得失》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特点。(7 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作用。(8 分)2018-2019 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历 史(A)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据材料“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
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周王打破商朝的方国血缘
界限,建立了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就是分封制的推行,D 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
度的衰落,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特权,因此 B 错误;分封制度与血缘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说“血缘政治的打破”不准确,C 错误。
【答案】D
2.【解析】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
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 B 项;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
弟”可知,选拔的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 A 项;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而不
是门第,排除 C 项;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排除 D 项。
【答案】B
3.【解析】雅典在新征服地区掠夺财富,但不授予当地人公民权,会导致当地人的不满和反抗,从
而削弱了雅典社会统治的基础。故答案为 B 项。罗马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并不能消除民族之间
的矛盾,只能缓和矛盾,排除 A 项;雅典没有扩大公民权而向其他地区征收财物,容易激起被征
收地区人民的不满,不利于雅典统治的稳定,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拥有公民权的范围不
断扩大,而不是公民权利的扩大,排除 D 项。
【答案】B
4.【解析】《十二铜表法》的这种规定在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同时,注意到对日常生活中合乎情理的
行为和现象的保护,表明《十二铜表法》注重法理与情理相结合。故答案为 C 项,排除 B 项。
《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习惯法的一些规定,并非是古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排除 A 项;D 项材料不
能反映,排除。
【答案】C
5.【解析】总统掌行政权,“口袋否决”是钻制度的空子,并非明确了总统的立法否决权,故 A 项
错误;材料通过口袋否决表达对法案的态度,客观造成法案无法通过,并非制度赋予总统的权力,
故 B 项错误;口袋法案体现了美国总统对国会的制衡的异化,违背了民主的原则,C 项正确;国
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政体。材料中的法国经过近百年的斗争,从“仿效英国”进行君主立
宪到最终确立共和政体,体现出它最终选择了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 B 正确;选择适合国情的
制宪道路并不违背制度创新的理念,故 A 排除;材料主旨不是树立法律至上的宪政观念,而是反
映法国探索适合国情的制宪道路,故 C 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法国解决了不同派别的利益诉求,
故 D 排除。
【答案】B
7.【解析】A 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梁漱溟反对“背离
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行为是一种理性的爱国行为,两者都是爱国行为,一个是激情似的,
一个是理智性的,但均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流。故 A 项正确。B、C 项,运动爆发的群众基础
和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梁漱溟的行为无关。故 B、C 项错误。D 项,启蒙思想范围太大,应该具体
到理性思想;中国人的说法不准,毕竟还是存在着一批像梁漱溟这样的理性爱国者;1915 年新
文化运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已经接受了启蒙思想,这样来说也就不存在 1919 年中国人亟需接
受启蒙思想的说法了。故 D 项错误。
【答案】A
8.【解析】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人数和所占人口比例的增加可以看出,
抗日战争后国共力量对比的变化趋势不断加强,故答案为 D 项。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和阶
级矛盾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尚未完成,不存在革命工作中心转移的条件,
排除 A 项;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时间上可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
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力量的壮大,不是统一战线,排除 C 项。
【答案】D
9.【解析】《共产党宣言》发表于 1848 年,而 1872 年恩格斯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随
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
了”,表明恩格斯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了新的看法,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故答案为 D 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没有脱离现实,排除 A 项;B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恩格斯是站在发展的立场看待《共产党宣言》,而不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排除 C 项。
【答案】D
10.【解析】材料中展示了 20 世纪 50 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
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
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
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交的务实自信风采。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结盟外
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 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D 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
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
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答案】C
11.【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欧国家的这些举措是为了配合“马尔计划要求欧洲打破支离破碎的单
个市场”的要求,其后成立的组织有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多边贸易的
发展,故选 D。西欧建立新型货币体系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排除 A;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美
国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故西欧的这些举措其目的不在争取美国的经济援助,而在于通过
获得援助来恢复和发展西欧本身的经济,排除 B;此时西欧国家的行为更多的是应美国的要求,
不能折射其主动的战略意图所在,排除 C。
【答案】D
12.【解析】1964 年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
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苏大国的限制,体现了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故 C 正确;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A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
系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 B;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排除 D。
【答案】C
13.【解析】材料“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说明明朝中后
期私营手工业逐步超越官营占据主导,D 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雇佣关系,A 错误;B 说法显然不
符事实;C 中破产说法错误。
【答案】D
14.【解析】契约纳租的方式对租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保证了佃农在一定
时期内对土地的耕作权,以及期满后退佃的自由,这就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是生
产关系的重要调整,故 A 项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使得佃农有更大的
自主权去选择自己想要租赁土地的地主,而不必一生都依附于一个地主身上,故 B 项包括,不符
合题意,排除;拟定契约之后,佃农只需按照契约缴纳够对地主的租额,余下的产品可交由自己
支配,甚至能与市场和商品经济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 C 项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租佃关系普遍发展,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是一种
新型的生产关系,并未取代租佃关系,故 D 项不包括,符合题意,故选 D。
【答案】D
1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确立自由贸易主义原则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主义
的出现与此相同,因为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而女权主义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女
性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获得了工作和受教育的权利,经济上的独立和文化程度上的提高,都必然
会促使女性要求获得更多的权利。综上,三者共同的背景为工业革命的扩展,B 项符合题意。启
蒙运动兴起于 17 世纪,此时资本主义制度都尚未普遍建立,何来社会主义思潮,排除 A;经济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女权主义的兴起是因为女性自身经济地位提升的结果,近代政体的建立与女
权主义的兴起之间显然没有关联,排除 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一
样,都属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 D。
【答案】B
16.【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抗战期间(“1942 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食盐专卖政策,随着抗日
战争的爆发,盐政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不仅关系到军需民食,还是战时财政筹措的重要途径,财
政部废止“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就是为了适应战争特殊环境。故答案为 A 项。B 项,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出现在 1935 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 项,
材料中的这些政策与中国近代化无关,排除;D 项,食盐专卖政策出台前提是“私人独占盐
业”,所以该政策调整并非针对官僚资本膨胀问题,排除。
【答案】A
17.【解析】由材料“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
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可知,引起中国出口商品变化的原因在于受到了西方商品输
出的影响,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故选 A。自然经济的最本
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从茶叶转变为大豆这一情形并不能反映自
然经济的解体,故也无法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明显,排除 BD;材料显示中国茶叶的衰落是因
为受到了世界其他地方同类商品的竞争,而不是因为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排除 C。
【答案】A
18.【解析】1947-1952 年全国土改,1953 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
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奠定基础,故 B 正确;农业合作化、农业集体化是土地公有
制,A 错误;材料中发展农业的措施不能扭转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排除 C;过渡时期
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D。
【答案】B
19.【解析】依据材料中“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
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可以看出,教会大学为适应中国文化,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
建筑元素。故答案为 A 项。B 项,“彻底改变”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材料反映
的是教会大学融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排除;D 项,材料
没有涉及政局是否稳定,排除。
【答案】A20.【解析】1933 年 6 月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材料反映罗斯福新政的金融措施,即放弃金本位制,
增发大量的货币,一切债务均可用“法定货币”偿还,恢复了银行信用,故 C 正确;材料中的措
施无法体现解决了债务危机,排除 A;实行美元贬值有利于刺激美国商品的出口,材料无法体现,
排除 B;1944 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C
21.【解析】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
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 1/2 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
家近 2000 人;1933 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 14 亿卢布;1935 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
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 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
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 错误;据材料可知,在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 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 错误。
【答案】D
22.【解析】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西方许多国家”和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不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
势”,这反映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利益减少出现“反全球化、逆全球
化”,故 A 正确;根据材料“这主要因为”可知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不是问
的表现,故 B 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旧的国际秩序,排除 C;“普遍”过于绝对,材料中提到
“西方许多国家”不一定达到普遍的程度,且这个是现象不是原因,故 D 错误。
【答案】A
23.【解析】这一现象发生舆论转变说明当时社会思想发生转变。结合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朝的思想
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很明显看出儒家思想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忠君伦理观念的提升使得人们观
念发生转变,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分封制是政治角度的问题,材料主要体现出思
想领域的变化;B 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对社会道德妄加评判,不同时代对社会道德定义是不同的;
C 选项没有挖掘出本质,民意的变化还是由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答案】D
24.【解析】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是和农业、手工业有关,由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
主导地位,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动力。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对科技发展也有一定的
负面影响,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 A、B、C 项。
【答案】D
第 II 卷
25.(17 分)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儒学社会化和近代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
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
心上来”“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
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等信息分
析概括得出。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儒家伦理和封建统治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
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如
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
家庭生活;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
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原因: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6.(20 分)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
任”等可以从立法角度、管理权责角度、利益保障角度进行作答。
(2)影响:根据材料“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资本势力通过
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等可以从近代
中国的国家性质角度、经济发展角度、金融发展角度进行答题。
(3)认识:金融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金融风险要加强金融的主权和防范意识。
【答案】
(1)特点:立法较前代更为完备;管理范围更广泛,涉及私铸钱、收藏现钱等方面;借款等要
受契约法则约束;注重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2)影响:冲击国家主权,加速了半殖民地化进程,影响了政局的稳定;促进近代金融体制的
形成;推动了中外金融的交流与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造成了一定时期货币的混乱。
(3)认识:维护金融主权与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国际传导;加强对金融犯罪的惩治等。
27.(15 分)
【解析】(1)特点:根据“将税源分散、收入零星、涉及面广的税种一般划归地方税”得出按税源大小
划分税权,适度分权于地方;根据“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分别征管”得出建立健全机制;根据“税源大而集中的税种一般划归中央税”得出加强中央宏观调
控。
(2)作用:根据“使中国的财政秩序为之大改,中央财政重获活力”得出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强化中央对财政分配的主导作用;根据“地方政府对地方税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决定开征、
停征、减征税、免税,确定税率和征收范围”得出完善了国家税收体系,适度放权,调动了地方积
极性;根据“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得出协调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利益分配;根据“建立和
健全分级预算制度”得出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等。
【答案】
(1)特点:按税源大小划分税权;适度分权于地方;建立健全机制;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财政
制衡原则)。
(2)作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强化中央对财政分配的主导作用;完善了国家税收体系,适
度放权,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协调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利益分配;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需要;促进了我国税制与国际税制接轨,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