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101中学2018届下学期初中九年级5月月考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8分)
本部分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聚落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 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 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2016年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参加了公祭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②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③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④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3、下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图片,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牧誓》及《逸周书·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 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 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参证
C. 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 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4、春秋战国时期,学派纷呈。其主张能体现下表所示内容的学派是( )
层面
日常规范
个人
用礼仪规则来要求自己,可以不犯错误
家族
父母健在时,要对他们表示尊敬和爱戴
政府
君主遵守礼仪规则,臣民就听从他召唤
A. 墨家 B. 儒家 C. 道家 D. 法家
5、2017年9月,“秦汉文明”
14
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以下展品可以作为秦统一度量衡证据的是( )
①秦·铜诏铁权 ②秦·秦诏陶量 ③秦·半两钱币 ④秦·兵马俑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6、下图中,政府在标★号的区域设立的管辖机构是( )
A. 北庭都护府 B. 安西都护府
C. 伊犁将军 D. 西域都护
7、“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采纳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措施。请选出_______处的正确答案( )
A. 主父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董仲舒 “推恩令”
C. 主父偃 “推恩令” D.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司马迁写作历史前,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在此基础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
A. 坚持“有闻必录”原则 B. 轻视文献记载的价值
C. 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D. 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9、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电视剧《三国》 B.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电影《赤壁之战》 D. 诸葛亮《出师表》
10、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三国地理位置,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分别是( )
14
A. 蜀、吴、魏 B. 魏、吴、蜀 C. 魏、蜀、吴 D. 吴、魏、蜀
11、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
A. 秦始皇 B. 北魏孝文帝 C. 汉武帝 D. 隋文帝
12、“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 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1978年美国学科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 隋文帝 B. 汉武帝 C. 秦始皇 D. 唐太宗
13、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诗歌中体现唐朝对外关系的是 ( )
①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③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李白 ④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柳宗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4、下列三幅图片直接地反映了宋代哪一方面的繁荣?( )
14
A. 商业繁荣 B. 手工业繁荣 C. 农业繁荣 D. 文化繁荣
15、《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
A. 魏晋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唐朝经济发达,饮茶成风
C. 宋代都市生活丰富
D. 清朝贸易繁盛,文学兴盛
16、“至元初时,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佛教)之教. 兼治西藏之事。”材料中的“总制院”指的是( )
A. 西域都护 B. 中书省 C. 军机处 D. 宣政院
17、请根据表格内容,给表格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
B. 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
C. 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D.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8、阅读下图《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 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彻底瓦解
D.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19、关于下面三幅图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14
①图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在秦朝末年 ②图二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③图一、图二在反对本国专制统治的同时,也反抗了外来入侵 ④图三与图一、图二的最大区别是其爆发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具有反侵略的性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政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据此可见( )
A. 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 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 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侵略者纷至沓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这三个条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
②《马关条约》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
③《辛丑条约》使清王朝的内政外交受洋人控制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22、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在其创刊的前十年,我们通过当时这份报纸,可能看到的时事内容有( )
A.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的新闻
C. 孙中山颁布的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的变化
D. 洋务派为了实现“求富”目的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的报道
23、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小组制作了关于某运动的一张卡片(见下图)。该运动最重要的历史功绩是( )
14
A.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C.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D.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4、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此全国人民所为疾首蹙额,而有识者所以彷徨日夜,急欲为全国人民求一生路者也。”这表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主要任务是( )
A. 建立中华民国,实现民主共和
B. 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C. 成立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
D.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25、识读地图是历史学习应掌握的技能。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相符合的是 ( )
A. 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B. 中国工农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C. 八路军主动出击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D. 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26、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
14
A. 八路军自始至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B. 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中做出了巨大牺牲
C.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D.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7、小明写了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其故事梗概如下:1945年10月10日,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请你帮他拟定一个相对最合适的标题( )
A. 团结抗战的新局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 我眼中的延安——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C. 中国社会转型的开端——鸦片战争
D. 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
28、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29、伯利克里时期,根据雅典民主制度,下列四位人物中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的是( )
14
30、下列关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说法中,属于评价的是( )
①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②《人权宣言》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③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②③
31、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德国突袭波兰 ②《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③莫斯科保卫战 ④诺曼底登陆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②④
3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结论与史实能够成立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欧洲人称0~9十个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
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C.
美国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新政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发行欧元
欧洲具有统一的货币政策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2分)
3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系列文件的签署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5分)
材料一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后,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
材料二 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会议上秘密签订协议。主要内容是:“
14
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①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②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③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该协定规定,“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表述正确的请在括号里划“√”,表述错误的在括号里划“×”,与材料无关的划“○” (5分)
①材料一中“慕尼黑作出的决定”被称为《慕尼黑协定》。( )
②材料一中“你们的国家”主要是指美国和英国。( )
③材料二对协调反法西斯同盟国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战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
④材料二中除了苏联在欧战结束后对日作战,还有分区占领德国和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决定。( )
⑤两段材料都损害了他国的利益。( )
34、对外交往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1)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二 明朝前期,国家实力雄厚,财政收入是元代的2倍。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丝织业很发达,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国内。福建、广东的造船业发达,建造的海船适合远洋航行。……1405—1433年,明成祖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摘编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3分)
材料三 清政府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行商(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控制。 ——摘自李侃主编《中国近代史》
(3)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古代中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四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14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三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这些原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制定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什么原则?(2分)
材料五 新中国主要外交活动图片
(5)材料五中,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______________(写序号)(2分)结合所学,思考新中国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原因?(2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乾隆、嘉庆年间(1736年—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2分)
材料二 水力和蒸汽力的应用,工厂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纱厂了。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根据材料二,归纳18世纪中后期以来曼彻斯特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英国的差距。(2分)
材料三 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了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四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14
(4)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并论述马克思论断的合理性。(4分)
材料五 上海这颗东方明珠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下列是近代上海大事记节选;(4分)
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1845年,上海出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租界(租界:近代历史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
③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④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
(5)材料五中的大事记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其中体现“列强侵略”的是__________(填写序号):体现“近代化”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36、科技发展是见证一个国家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3分)
材料二: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400年
401年—1000年
1001年—1500年
明清时期
19世纪
中国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30%以下
0.4%
科举考试用八股文考经义犹如用程、朱语句填词,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以致顾炎武斥之为“等于焚书”,“败坏人才”。……科举虽然有利于吸引整个地主阶级对专制皇权的拥护,但科举出身的官员中,相当多数往往只会空谈,缺乏办事能力,而许多未经科举的人才却得不到任用,这对人才的发掘、发展是很大的阻碍,对政治也造成许多不利因素。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4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5分)
材料三 19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内河、运河和硬面公路在运输市场上开始受到铁路的挑战。1804年,一位矿井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的铁路机车以14英里时速在利物浦至曼彻斯特之间跑完31英里全程,由于铁路运输成本低廉而速度超过水运,因此铁路客运、货运很快超过了马车和帆船,1838年,英国有500英里铁路,1850年达6 600英里,1871年达2万英里。1859年铁路投资累计24.4亿英镑。铁路建设与设备还促进了冶金、机械、煤炭工业的发展。 ——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3)根据材料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并飞速发展的原因。(3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如下图
图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图二 16—19世纪人口迁移示意图(局部)
(1)导致图一所示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图二所示被迫迁移的是一些什么人?上面两图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相似的影响是什么?(4分)
材料二 在1830年,英格兰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有两万人或者不到两万人的地方,到1914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两万人或超过两万人的地方。……在1840年时,只是伦敦和巴黎有100万人口。到1914年,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也有100万人口了。在欧洲以外,还有纽约、芝加哥、费城、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达、东京和大阪等人口达百万的城市。
——R. R.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据材料二,说说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人口流动的基本趋势。(2分)
14
【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B
B
A
D
C
D
D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C
A
C
D
B
B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A
D
B
C
D
C
A
C
31
32
D
C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52分)
33. (共5分)①√ ②× ③√ ④○ ⑤√。(5分)
34. (共14分)
(1)原因: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3分)
(2)有利条件:国家实力雄厚:手工业发展;造船业发达。(3分)
(3)由开放的对外政策走向闭关锁国(闭关政策)。(2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5)②③(2分)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制定正确外交政策等角度回答。(答出一点得1分)
35. (共16分)
(1)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2分)
(2)工厂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多。(2分)原因:开始进行工业革命。(2分)
(3)中国仍处于个体手工生产,英国已开始向工厂制的大机器生产发展。(2分)
(4)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加剧;(2分)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明清
的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碍资本主义入侵的目的,马克思的话具有合理性
(答出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不论述与马克思话的关系只给1分)
(5)①②;③④(4分)
36、(11分)
(1)宋代科技发达;如: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3)
(2)下降或减少(1分)封建统治者实行专制统治,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2分)。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2分)
14
(3)成本低、速度快、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的发展)(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37、(6分)
(1)北方战乱;(1分)非洲黑人。(或“非洲人、黑奴、奴隶”,1分)影响:为迁入地补充了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2分)
(2)向城市流动。(意思相近即可,2分)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