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9 页 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 高 二文 科 历 史 试 卷 命题人 郑运春审题人郑运春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 100 分钟,满分 100 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 2B 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春秋时期,齐桓公曾下今:“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越王勾践在与吴国的战争遭到 惨败后,下令早婚并奖励生育。孔子到卫国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这反映了当时 A. 人口多寡决定各诸侯国的兴衰 B. 小农经济得到国家政权支持 C. 民本思想受到各诸候国的重视 D. 争霸策略推动社会转型加速 2.《秦律・金布律》规定:“布袤(长)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 不行(流通)。”这反映了当时 A. 秦朝推行严刑酷法 B. 严禁商品自由流通 C. 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D. 政府统一产品标准 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已有相当发展。汉武帝以后,民间资本被迫大量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 主要载体,以农为主、工商为辅。这种变化反映出汉武帝时期 A. 民间资本发展较快 B. 工商业环境宽松 C. 国家强化经济控制 D. 农工商协调发展 4.史载,东汉初期,庐江(今安徽合肥)“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后来,王景迁任庐江太守, “驱率吏民,修起废,教民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据此可知,东汉 A. 农耕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发展 B. 犁制农具的改良巩固传统经济模式 C. 人口迁移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水利工程的修复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5.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 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 资财。”对上述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的产生瓦解了门阀制度 B. 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社会观念 C. 唐宋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D. 唐宋开放的社会风气已然形成 6.宋代真宗年间,商税收入达 450 万贯,到仁宗嘉佑三年增加到 2200 万贯,50 年间增加了近四 倍,以后平均每年在 1000 万贯左右。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 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B. 海外贸易发达促进商税增长 C. 货币税已取代实物税 D. 商税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7.明末周灿有诗曰:“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 彻黄昏”。这反映了当时 A. 草市成为主要交易场所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9 页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8.明清园林是江南不可忽略的景观。以明代为例,南浔镇有 8 处,双林镇有 10 处,藏泽镇有 4 处, 盛泽镇有 5 处。园林可以用于宴集活动,为主人博得了风雅声望,成为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载 体。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思想活跃局面再现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9.鸦片战争前,出口茶价很高,茶商将茶叶由江南产区运至广州,路途远费用大。鸦片战争后, 徽州绿茶、祁门红茶经水运到上海,不过 10 天,节省了时间。到 1894 年出口茶已超过内销茶。 这说明 A. 传统对外贸易政策开始改变 B. 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上海经济中心地位逐渐确立 D.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 10.1865 年,总理衙门致函李鸿章,要求他对报纸上刊登他将在上海附近架设电线的说法做出合 理解释。李鸿章说鸿章前曾设为自置铜线,以敌彼飞线之议,原以备万不获一之时,存此一说, 并未稍涉假借 ……铜线铁路,断不可行之中国。”这种情况说明 A.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峻 B.中国开办电报的时机尚未成熟 C.晚清民用工业发展初具规模 D.总理衙门反对发展电线电报业 11.19 世纪晚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股份制企业。 公司 创办时间 地点 备注 轮船招商局 1873 年 上海 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 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8 年 上海 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 中国电报总局 1881 年 天津 中国最早的电报局 烟台缫丝局 1882 年 烟台 发行中国第一张合资公司股票 中国铁路公司 1885 年 天津 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 据上表可知,当时中国 A. 逐步探索企业经营模式的近代化 B. 近代工业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起步 C. 出现了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结束了外国资本对证券市场的垄断 12.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 外商企业 年代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 年—1894 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 年—1913 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A. 政府政策的放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 B. 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 C.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 西方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13.1914 年 12 月《新闻报》发表题为《急起直追》的一幅漫画,画面描绘了一艘出洋远航、满载 货物的帆船.货物上写着“国货出口”,被“欧风”吹起的船帆,正促使帆船加速前进以追上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9 页 前面冒着烟的货轮。作者旨在表达 A. 辛亥革命促进国货出口 B. 民族工业因欧战快速发展 C. 交通工具使国货落后西方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14.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 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15.1937 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 14.71 亿元,1939 年增至 25.78 亿元。政府还从国 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目的是 A. 纵容官僚资本的膨胀 B. 弥补战时经济的不足 C. 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 D. 改善工业结构的失衡 16.下图为 1949 至 1957 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 年份项目 1949 年 1957 年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1241 粮食(亿吨) 1.1 1.95 钢(万吨) 15.8 535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三大改造奠定工业化基础 C. 经济建设片面强调钢产量 D. 农业技术出现革命性进步 17.下图为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分经济类型数和比重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一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分经济类型数和比重 收 入 总 计 国 有 经 济 公私合营 经济 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个体经济 其他 绝对数(亿元) 1318.53 914.56 54.38 129.13 83.58 120.83 16.05 比重(%) 100 69.4 4.1 9.8 6.3 9.2 1.2 ——数据来源于《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 A. 集体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B. 个私经济获得税收的减免 C. 经济发展依赖外部的援助 D. 新的经济模式已基本建成 18.社队企业又称社办企业,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早期分工的积极成果,20 世纪 80 年代前期, 社队企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出现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B. 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 C.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19.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 年为 144.6kg 公斤,2002 年降至 78.5 公斤,这表明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20.下表为 1978—2008 年中国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图,据此可知,中国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9 页 A. 经济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B. 技术更新速度制约了农业发展 C. 城市企业普遍活力不足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放缓 21.如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 标题: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三、意识形态领域里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四、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掠夺的序幕 A. 促进了世界整体化进程 B. 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发展 C. 加速了资本积累的速度 D. 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22.近代 英国自由贸易的逻辑体系图示: 据上图可以得出 A.自由贸易政策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B.英国殖民扩张的手段出现了调整 C.工业革命后英国控制了世界市场 D.自由贸易政策利于化解经济风险 23.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农民和小手工业者逐渐成为了拿薪水 的工人”。这说明 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4.1931 年,伦敦的劳埃德保险协会宣布,他们破天荒头一遭大量向美国客户销售暴动和内乱保 险。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英国保险协会主导世界金融 B. 美国正在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C. 英国正式放弃自由贸易国策 D. 美国经济危机转向政治危机 25.罗斯福在竞选时提出,关心“那些经济金字塔底被遗忘的人们”,新政时建立了“更合理更明 智地分配国民收人”的一系列救济法。其主要原因是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9 页 A.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成效显著 B. 福利制度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 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为保障民生而转变政府职能 26.苏联的钢铁产量在 1938 年则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产钢国。但当时各大国在世界 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是:美国为 31.4%,德国为 12.7%,英国为 10.7%,苏联 则为 9.0%。这反映出 A. 苏联新经济政策成果显著 B. 美德等国深受经济危机打击 C. 苏联新经济模式结构畸形 D. 德国工业生产开始超过英国 27.据多方历史记载,怀特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怀有极大兴趣,以至于美国国内有人攻击他 是苏联间谍,他也因此没能当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一任总裁。这反映出 A. 美国敌视苏联的理念在战后己暴露 B.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遭到美国抵制 C. 布雷顿森林体系排斥国家干预思想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美国所控制 28.下表是 1950 年和 1957 年美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关于出口贸易和国际储备所占世界份额的统计 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美国 欧洲经济共同体 世界贸易出口比例 世界储备份额 世界贸易出口比例 世界储备份额 1950 年 16.7% 49.9% 15.4% 6.1% 1957 年 13.7% 15.7% 28.8% 32.5% A. 美国经济实力日益下降 B. 西欧重建工作已经完成 C. 世界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D. 国际货币体系开始解体 29.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体现出“南北共存性”“一国主导性”“经济互补性” 等特征,该经济组织的标志是 30.下面是一幅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漫画。其主要寓意可能是 A. 扩大经济合作范围融入全球化 B. 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 C. 打破地域障碍加强制度化建设 D. 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9 页 31.有学者指出:在(20 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八九 十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这一看法实际上强调了 A. 政治格局的变化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B. 自由贸易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C.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D. 经济区域化加快经济全球化 32.下图为 2009~2017 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出台的贸易自由化措施与保护主义 措施数量统计图(单位:项)。 基于此进行的推断,表述准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导致各国加大贸易保护的力度 C. 新兴经济体国家在促进自由贸易方面更为主动 D. 急需建立世界性经济组织以规范协调国际贸易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第 33 题 25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15 分,共 52 分。 33. (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晚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带动了江南经济全面发展,促使晚明的江南欣欣向荣、百业 昌盛。农业方面,曾经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开始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桑、棉、茶等种 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业以物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生产区域,例如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等等, 并形成了许多专业市镇,例如棉布业市镇、渔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等等;江南还出现了完整的农业 社会分工,发达的加工业必然带动了江南商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促进了农业呈现出商 品化的端倪。 ——摘编自李工:《晚明现象:一道商品经济的曙光》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开展,19 世纪的英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 这一时期,蒸汽犁和以蒸汽为动力的排水管的应用,氮肥、硝酸盐、过磷酸盐等化学肥料的试验共 同推动了英国农业体制的变革。随着土地耕作制度的变革,马铃薯、芜菁和苜蓿继续得到推广,1793 年一 1815 年开垦荒地运动业达到高潮,耕地面积扩大了 464119 英亩。此时的英国,农业科学知识 大规模普及,著名的《农业年鉴》等农业著作,以皇家农学会和各种农业协会为平台,逐渐向全社 会扩展,到了 19 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在英国农业生产中基本确立,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 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金静:《英法农业近代化比较研究》 材料三 1978 年底开始,对农业最初的改革思路可以归结为放权让利,在扩大农民生产自主 权的同时,给予农民极大地政策偏向。首先,1979 至 1982 年 4 年间,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共提高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9 页 24.5%,其中 1979 年一次提高 21.1%。其次,1979 年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 700 亿斤,减少了 55 亿斤,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 400 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 300 斤的一律免购。再次,政府还大力减 免税收和降低农业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并对粮食、棉花、食糖等实行奖售,规定农民在完成国家任 务后,一些农产品可以自由上市交易。 ——摘编自肖冬连:《探路之役——1978 至 1992 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明江南农业发展的新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9 世纪初期,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体制确立的原因(10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放权让利”的意义。(5 分) 34.(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政府于广州等地先后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以管理海外商人来宋贸易及宋朝商人 出海等事务。市舶司自建立以来,初无一定成法,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上下其手,一般商人则 往往莫知适从。1080 年,宋神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 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如对进口货物实行“禁榷”政策,即规定某些舶货由政 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销利厚的香药等。 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铜钱、铜器、马匹、武器、书籍的出口。但是,市舶 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的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市舶法》制定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1651 年颁布 的《航海条例》规定:自 1651 年 12 月 1 日起,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 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 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9 页 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因此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抗议与愤怒。19 世纪后,《航海条例》逐渐阻碍了 英国经济的发展。1854 年,航海条例》寿终正寝。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在内容方面的相 似之处。(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并分析其退出历史舞台的 原因。(6 分) 35.(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封覆大支的时间内,直接指挥中法 战争,反对嫌兵议和;中日甲午战争中,提出了“迁都、勤王、借款、购规”的正确主张;辛丑事 变中,极力主张镇压义和团,通过外交造径解决争端。实业方面,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提出“图 自级,脚外待,战利权,存中学”的主张,另外一件是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钢轨 厂、湖北织布局、螺丝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就近代工业化企业,把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 重工业基地。他力主广开新学、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武备学堂、农务学堂等,构建了一个由低等 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域向州县的现代教育体系。纵观张之润的一生,毛泽东曾说:“提起 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态记张之洞。” ——摘编自范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发展民族实业的原因和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张之洞的历史功绩。(5 分)高二文科历史试题 第 9 页 共 9 页 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9—2020 学年度上期入学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48 分。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5BDCAB 6—10DDDBB 11—15AABBB 16—20ADACA 21—25DDADB 26—30CACDD 31—32AC 二、非选择题:第 33 题 25 分,第 34 题 12 分,第 35 题 15 分,共 52 分。 33. (2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特点: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出现农作物专业种植区域;形成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市镇;农 业生产加工领域出现了完整的分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10 分,1 点 2 分) (2)原因: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的推动;耕作制度的变革;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科学知识 的普及和推广;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化;社会分工细化;农业机器的运用;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 高;资本主义农业的出现。(10 分,任答 5 点可得 10 分) (3)意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为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物质基础;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积累经验。(5 分,任答 3 点可 得 5 分) 34.(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内容相似之处:相关规定具体、详实;以国家政权力量对贸易进行干预;不断进行修改 和调整;一定程度上保护本国商船的利益。(6 分,任答 3 点) (2)影响:促进了英国的航海业和商业的飞速发展(或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进了 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一定的资本、 市场条件;导致英荷战争的爆发;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4 分,任答 4 点) 原因: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若答《航海条例》阻碍英国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亦可);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2 分) 35.(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清政府统治内部已危机重重。(4 分) 特点: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工业主导,教育先行;以武汉为中心逐渐辐射全省。(6 分) (2)历史功绩: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实业,奠定了工业基础;力主教育 变革,推进社会转型;顺应时代趋势,促进近代潮流。(5 分,任答 3 点)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