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名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重点班)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月考综合测试卷 (范围:假期复习必修二、必修一基础知识及练习题; 时间:90 分钟;分值:100 分; 出题人:朱照斌)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50 分) 1、《论语·微子》记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食”;唐诗记载,“故人具鸡黍,道我至田 家”。由此可以推知“黍”(  ) A.在生活中有重要地位 B.已经成为高产农作物 C.在古代已被广泛种植 D.改变了人们饮食习惯 2、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 733 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 993 万顷,嘉庆 十六年又增至 1051 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 20 省 354 府州 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 )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C.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3、唐代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设置军市,军需物资的缺口由西域商人供给,军、商互市时必须 签订契约文书,一旦发生纠纷,官府凭契约文书裁决。这说明 (  ) A.政府鼓励西域商业的发展 B.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稳定 C.地方行政对军事权力有所制约 D.商业性契约在当时已普遍存在 4、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 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 (  ) A. 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 B. 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 C. 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 D.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 5、宋史专家漆侠指出,我国古代城市往往随着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而表现出它的盛衰。北宋 灭亡,汴京也随之而萧然一空;南宋灭亡,临安也失去了往昔的光彩和繁华。这说明两 宋时期的城市 (  ) A. 商品经济发展水平低 B. 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C. 经济职能尚不够完善 D. 经济职能占主导地位 6、元朝虽然也有短暂的海禁,但没有改变对外持开放态度的总体态势,而且即使在海禁期间也允许外人来华贸易,政府甚至还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找来外商这与明清两朝有着显著差 异。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  ) A 经济基础不同 B 经济政策不同 C 政治制度差异 D 国际环境差异 7、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 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8、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 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9、新航路开辟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流入葡萄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葡萄牙商人变得富 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而同时期的法国则鼓励对外贸易,发展工商业, 多储备金银。这些现象 (  ) A 加快了两国社会转型的完成 B 导致两国不同的发展轨迹 C 受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 D 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0、众所周知,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 然而,到了 18 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  ) A.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B.英国地理位置优越 C.意大利的文化传统 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1、下表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在 1850-1870 年间蒸汽动力使用情况。 国别 1850 年 1870 年 英国 129 万马力 404 万马力 法国 37 万马力 185 万马力 德国 26 万马力 248 万马力 下面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 A.英国工业革命引领世界,蒸汽动力的增速领先 B.法国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源于政局趋向于稳定 C.德国工业速度最为迅猛,得益于国家实现统一D.三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源于对科技态度差异 12、成立于 1903 年的福特汽车公司于 1913 年便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 从而使汽车普及并成为美国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 A.蒸汽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发明 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 13、《西方文明简史》中指出:“19 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 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欧洲资本同样也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 厂和银行。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上述材料表明 (  ) A 世界开始从孤立走向一个整体 B 西方列强的侵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C 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 轮船、飞机等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14、18 世纪后期 19 世纪初叶,“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 17 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 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现象说明 (  ) A.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B.英国科学进步的速度加快 C.英国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D.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15、19 世纪末英国在海外营业的银行共有 25 家,并在各地设立了很多分行。各殖民地设立的 银行机构更多,1904 年共有 50 个殖民地银行和 2279 个分行;到 1910 年殖民地银行增至 72 个,分行达 5449 个。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自由主义的盛行 B. 世界市场的形成 C. 垄断资本的膨胀 D. 资本输出的带动 16、英国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在 1896—1897 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 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 A.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 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 17、20 世纪初,中国商办银行相继出现,全国有 15 个省成立了商办铁路公司,纺织、采矿、 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迅速。从社会发展进程看,它们对中国影响最深刻的是 (  )A. 民族经济发展进入繁荣阶段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转型 D. 改变了中国经济附庸的地位 18、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度 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上海(  ) A. 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 B. 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 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 与世界的关系不断紧密 19、新中国成立后,广告曾一度在全国各种新闻媒体上绝迹。1979 年 1 月,上海电视台播出 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业广告,同年 4 月,财政部颁发文件,明确提出报社是宣传事 业单位,但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办法。这些变化说明 (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新闻媒体的体制改革 B.新闻立法成为新闻媒体改革的助推器 C.经济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 D.城市体制改革助力新闻媒体的大发展 20、从甲午战后到抗战前的 40 年间,城市化率提升了 3 个百分点。然而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 成立,城市化率又降低了近 0.6 个百分点。以上变化说明 (  ) A 农村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 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 C 政府加强了对城市人口控制 D 城市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21、1950 年,入朝前夕,枪支型号众多子弹不能通用的中国军队各单位紧急“互相换枪”, 如第 38 军基本使用日式步枪,第 40 军主要使用缴获的美制步枪。中央军委要求全国“打 扫仓库”,把以往各地缴获的各种口径、不同型号的弹药分类,统一送往朝鲜前线。材料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 中国重工业的落后 B. 解放军的优异战绩 C. 中国军队的装备落后 D. 军队装备急需标准化 22、“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要求生产计划作三本账。这其中, 中央要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期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 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账,这在地方是必成的;地方的第 二本账也是期成的。由此可见 (  ) A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严重 B 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 C 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 D 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 23、下表反映了建国后某时期连续 4 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  ) 年份 粮食产量(万 吨) 国家职工人数 (万人) 国家财政收支 (亿元) 第 1 年 19505 2451 +6.0 第 2 年 20000 4532 -21.8 第 3 年 17000 4561 -65.8 第 4 年 14350 5044 -81.8 A.调整城镇人口总量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C.优先发展农村经济 D.调整农村土地所有制 24、1981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指出:个体经济 “一是个人经营,或家庭经营;必要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至两个 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规定》的发布表明这表明 (  ) A. 对城镇个体工商业的管理加强 B. 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明确定位 C. 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发生转变 D. 国家鼓励城镇劳动者自主创业 25、下图为 1978—2008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 GDP 比重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 (  ) A 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出 超地位 B 改革开放使中国加快经济发展 C 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优越 D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26、在新政初期,美同州长协商会对罗斯福是大力支持的。l935 年,州长们对新政的态度出 现明显分化,他们反复宣传的是维护州权和加强州际合作的重要性。据此判断,下列新政举措中,可能遭到州长们反对的是 (  ) A.贬值美元以刺激出口 B.设定统一的工资标准 C.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 D.调整企业和劳资关系 27、1971 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 1000 万,这个数字人民很难接受。新当选 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 述问题,英国政府 (  ) A 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 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 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28、下表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 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  ) A. 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 B. 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 C. 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 D. 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 29、在货币体制发展史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古典金本位,并使可以 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据此可知,布雷 顿森林体系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 ) A.使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唯一国际流通货币 B.推动了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C.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霸权地位 D.有利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30、在全球化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 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材料表明 (  ) A 经济全球化的先决条件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决定经济全球化的实现 C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两者不可分割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作用 3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 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  )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32、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 朝政。由此可以推知 (  )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 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 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 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 33、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 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 西汉的做法是 (  )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34、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 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  )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35、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 30 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 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 有助于 (  ) A.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C.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 36、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 之言也”,“居正请广纳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 时行入阁”。由此可以推知明朝 (  ) A.皇权高度集中 B.内阁首辅大权独揽 C.形成君臣共主的理政格局 D.内阁拥有国家政治的决策权 37、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 A.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38、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洋者不可计数。必先罢例 禁,听民间自种莺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 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禁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 主张的是 (  ) A.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 B.鼓励民间种植与夷争利 C.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 D.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 39、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 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 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 (  ) 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 40、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该图实质上反映了 (  ) A.满族贵族的特权被削弱 B.清政府中央集权削弱 C.科举制功能进一步加强 D.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 41、1912 年的《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 一办法。”该诏书 (  )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42、1924~1927 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席卷全国。这说明 (  ) A.工农运动推动大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43、据史料统计,从 1938 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曾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 模的战役近 500 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一半左右,以伤亡 101 万人的代价消灭了 日军近 30 万人。材料旨在说明 (  ) 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D.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44、1948 年 8 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 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 542 人,其中共产党员 376 人,非党人士 166 人。在大会选举产生 的 27 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 8 名。这次会议 (  ) A.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B.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45、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 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 )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46、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 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这些做法主要体现出 (  )A.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神圣 B.法律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 47、右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 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48、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 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 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49、1803 年 4 月,时任美国总统的杰弗逊利用法国内外交困的机会,从拿破仑手中花费巨资购 得了中部的路易斯安那地区;10 月,参议院以 24∶7 的票数通过并确认了这一交易,同时 授权杰弗逊可在该地建立临时政府。这一事件反映了美国的 (   ) A.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B.总统僭越国会权力 C.分权制衡机制灵活 D.宪法原则有所变更 50、19 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二、非选择题(51 题 28 分,52 题 22 分,共 50 分) 51、(28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 材料一 “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 的广大江南地区。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 居于前列。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 丝绸之路的续篇。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 众。1819 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南京布的衰退,原 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 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 材料二 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 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 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在 18 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 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然而,在 1750 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 先进入了机械化。到 19 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 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 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14 分)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8 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6 分)52、(2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环境污染是各国历史上都曾面临过的大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国家严重。但人口增长 过快,农垦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 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 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 《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 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 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 19 世纪以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既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物 质财富,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负面效应,其中大气污染就是代价之一。1952 年发生的伦敦烟雾污染事件,就是最为惨痛的教训一因此,他们也强烈要求对 大气环境进行治理。1819 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 1821 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1853 年到 1856 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 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 年)、 《河流防治法》(1876 年)。 ——摘编自王肃之《英、美、日等国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 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对策 以及保护效果不理想的原因。(1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出现严重烟雾污染的原因,并概括 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8 分) 月考综合测试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ABBCB 6——10 DADBA 11——15 BDBAD 16——20 BCDAD21——25 ACACD 26——30 BBABA 31——35 DBDBA 3 6——40 ADDCB 41——45 BBABD 46——50 ACBCA 51、(28 分)答案 (1)原因:来华商人的积极贩运; 填补了中西方贸易的空白; 适用普通民众,市场需求旺盛; 棉纺织技术世界领先;(8 分) 影响: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推动就业和纳税; 丰富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6 分) (2)原因:思想守旧,缺乏技术创新; 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4 分) 转换:中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 西方从全球手工棉纺织品的消费者转变成机械化生产者。(4 分) (3)认识: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6 分) 52 题(22 分)答案 (1)背景: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严重。(4 分) 对策: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4 分) 原因:列强加紧侵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 民众环保意识薄弱。(3 点即可,共 6 分)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 (或答新能源的使用如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4 分) 特征: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治理; 随着污染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 治理艰难,过程漫长。(2 点即可,共 4 分) 月考综合测试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ABBCB 6——10 DADBA 11——15 BDBAD 16——20 BCDAD 21——25 ACACD 26——30 BBABA31——35 DBDBA 3 6——40 ADDCB 41——45 BBABD 46——50 ACBCA 51、(28 分)答案 (3)原因:来华商人的积极贩运; 填补了中西方贸易的空白; 适用普通民众,市场需求旺盛; 棉纺织技术世界领先;(8 分) 影响: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推动就业和纳税; 丰富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6 分) (4)原因:思想守旧,缺乏技术创新; 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4 分) 转换:中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 西方从全球手工棉纺织品的消费者转变成机械化生产者。(4 分) (3)认识: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6 分) 52 题(22 分)答案 (1)背景:中国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严重。(4 分) 对策:中国政治精英参与,政府颁布环境立法。(4 分) 原因:列强加紧侵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政府腐败,立法有限,执法不严;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对落后; 民众环保意识薄弱。(3 点即可,共 6 分) (3)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 (或答新能源的使用如煤和石油的使用量大增);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4 分) 特征: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治理; 随着污染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 治理艰难,过程漫长。(2 点即可,共 4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