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
政治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 2B 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 I 卷
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24.西周铜器铭文口右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担任旧职的记载,
如《师虎簋》铭文说“命汝更(续)乃祖考”,《善鼎》说“今众惟肇中先王命”等等。这说明西
周时期
A.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 B.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祖传
C.世装制与分划制有一定矛盾 D.权位继派主要遵从先王祖训
25.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书
做官己成为科节时代的主导思想。这导致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 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6.“经济发展和朝代更迭很难一致,正如区域经济并不完全受帝国行政单位影响一样。”因为
“行以区是封闭的、内向的,经济区则是开放的、外向的,经济区必然要突破行政区的框
框”。在这一进程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A.政府管理政策是否合理 B.当地生产力是否大发展
C.地方行政区划是公完善 D.是否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27. 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中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
A.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 B.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
C.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D.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
28. 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
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曾国藩的四学
并举观
A.体现了其中体西用思想 B.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不满
C.说明对发展实业的重视 D.指导了其洋务实践的开展
29.孙中山在《民权初步》中提到,会场里每做一事,都需要经过三道手续: “一是动议,二
是讨论,三是表决……但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即:在一项动议表决之后,有的会员想推翻
表决,提出复议,这叫做复议动议。这表明孙中山认为在会议决策时
A.注审程序性和充分民主性 B.利用直按民主形式实现宪政
C.维护会场秩序是必要前提 D.集思广益化也应该极高效率
30.毛泽东指出,中国的两个革命阶段是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指导下的两个有机构成部分,其
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第一阶段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由各
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结论出自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新长主主义论》
C.《沦入比民主专政》 D.《论十人关系》
31.下图中“卫星满云霄,一个更比一个高”的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科技水平得到迅述提高 B.新中国已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C.政治活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32. 公元前 3 世纪,罗马人的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希腊培养雄辩家的学校教育就代替了罗马王政时期以培养农夫和军人为目的家庭教育。产生这一现象是由于罗马
A.对外扩张导致罗马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B.共和国对雅典民主的追随和向往
C.奴隶制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局 D.公民法对罗马教育体制的干预
33.“劳动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从户外转向室内,从家庭小作坊转向工厂和矿场,从相对健康
的环境转向不那么健康的环境,……”这说明
A.家庭手工业己经不复存在 B.工业经济完全取代了农业经济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生产领域开始出现革命性变化
34.1926 年上任的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宜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
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
A.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 B.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
C.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 D.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
35.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
会对一些美国现在的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和墨西哥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
长。这样会
A.增加反经济全球化讨论 B.使环太平洋国家普遍受益
C.大幅增加美国贸易总量 D.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速度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43~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中国的发展不再只是本身的事,中国的命运不再完全由内部决定,对外关系的
重大事件不仅成为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线,而且在整个近代时期,又往往成为区
别不同历史阶段的标志,如洋务阶段、抗战阶段……这是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开端》
材料二 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
程,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
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缺陷和
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外开放和政府导向、市
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向琳《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材料三 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模式 20 世纪 90 年代发生先前未曾预料到的变化,
由依靠资本和其他资源的投入转为依靠人力资本(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是另一种工业化增长模式。
――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所说“中国近代化和工业化的一大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阶段”工业
化模式的不足之处。(11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中美两国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两者在产业结构方面的共同之处。(14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史学家李时岳认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使中国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这表现为向下沉沦的趋向:另一方面,
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表现为向上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19 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向”
为主题进行论证。(12 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浩晰)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积极改革部落兵制。成吉思汗打破以氏族为纽带的部落联
盟制度,将全蒙古的牧民统一编成数十个千户,分别授予功臣贵戚,任命其为千户那颜,划
定其领地范围,世袭管领。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地方行政单位,它将过去松散的部落联
盟组织,改变成层层隶属、高度集中的军事体制。蒙古灭金之后,建立了更严格的军户制,
实行兵民分治。军户在赋役方面有豁免和优待,但必须世代为兵,不得随便脱离军籍,保障
了元朝有稳定的兵源;同时,军户承担部分军费,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但是后来军户的负担
过重,加上军官的盘剥,常令军户破产和逃亡,到元朝晚期,军户制实际上已经崩溃。
一一摘编自杭侃《辽夏金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吉思汗兵制改革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成吉思汗兵制改革的影响。(7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材料 1916 年 11 月 7 日,星期二。民主党候选人威尔逊在大选中再次当选总统。尽管他
的宣传口号是“他让我们远离战争”,但“一战”的全球性影响其实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将美国
卷入其中。到 1916 年秋天,美国的工业已经在向协约国这边供应大量战争物资,其中许多物
质都由美国银行提供资金。许多美国人早已投身于人道主义救援中,他们大多也作为积极的
参与者,为协约国作战。北美大陆并非如许多观察家所认为的那样置身于“欧战”之外,没
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美国的北邻(它们有一条不设防边界)从战争开始就是交战国。
战争也来到了美国人的家园。在德国秘密特工对协约国的军火补给进行破坏的同时,英德两
国特工也为了获得对各自目标的援助,发起了宣传战。美国的中立空间同样也为反英活动家
们提供了机遇(和同情者);对他们而言,英国的参战为他们进一步的行动提供了可能。爱尔兰
共和派已经在美国活跃了很长时间,特别是在 1916 年都柏林的爱尔兰复活节起义之后,他们
重新振作,打算攻击英国人在美国的势力以及亲英势力。而印度的颠覆分子,企图颠覆英国
人在印度统治的加德尔(“叛乱”)党也蠢蠢欲动,企图对美国西海岸构成威胁。
――摘编自基斯·杰弗里《1916: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16 年美国在“欧战”中的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威尔逊“他让我们远离战争”竞选口号未能实现的原因。(9
分)
4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从东汉末年到宋代,在民间社会已完成了华佗从人到神的塑造过程。唐宋时期华
佗庙的出现正式宣告了华佗信仰的形成,而明清时期则是华佗信仰的高峰期。人们对华佗的
乡土认可,使得华佗信仰主要集中在华佗生前活动的淮河流域。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入海使
得原本富烧的淮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各方面迅速衰败。贫穷、灾害和疾病成为明清
时期淮河流域的常态。医疗资源的缺失使民众缺少必要的安全保障。明清时期的淮河流域是
著名的药材之乡,而华佗信仰不仅为药材市场提供历史渊源和招牌效应,而且民间流传的华
佗药方和炮制方法也为药材的生产提供了指导,同时华佗庙会也为药材的交易提供了契机。
华佗信仰不仅在医学意义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在深层意义上也满足了人们对正统与正
义的追求与信仰。
――摘编自张雷《乡土医神:明清时期淮河流域的华佗信仰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淮河流域华佗信仰形成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间华佗信仰的认识。(9 分)历史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