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三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 3 分,共 20 小题,共 60 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
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
可知,西周( )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荀子·君道》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
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此,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确立皇帝制度 B.设立丞相协助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掌管全国军务
3.宋真宗时因“京师衢巷狭隘”,加以开广。由于店铺开设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连通衢大道
也要侵占一番,因而到宋徽宗时候,不得不征收“侵街房廊钱”。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城市中坊市界限被打破 D.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4.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
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5.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
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
( )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净化了官场风气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推动了地区交流
6.1839 年 9 月,林则徐在会奏中指出:“臣等细察夷情,略窥底蕴,知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
之术窥伺中华”“该夷义律在粤多年,狡黠素著,时常购觅邸报,探听揣摩,并习闻有‘边衅’
二字,借此暗为恫喝,实则毫无影。”这表明林则徐( )A.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充分准备 B.仍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
C.揭示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D.对英国具有必胜的信心
7.据统计,1840-1894 年西方列强在华企业共计 88 个,资本总额近 2800 万元;而在 1895-1913
年间,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计 136 家,资本总额 10315.3 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英国
开平煤矿,1911 年资本已达 1159.4 万元,1913 年更增至 2063 万元。这表明( )
A.列强进一步加大资本输出力度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英国的资本总额超过其他列强 D.列强投资方向主要在矿产领域
8.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
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
确的是( )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9.《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而
且也标志着多年来已成为国民党作战特征的军事失误、管理失当和叛逃现象已达到顶峰。据
信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然屏
障……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一个人来负。”下列有关这一战
役胜利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 B.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C.统治中国 22 年国民政府覆灭 D.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10.下图反映了 1867—1876 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
一时期( )
进口数量 进口价格
A.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11.公元前 242 年,罗马设立外事大法官,外事大法官在审理涉外案件之时,一方面不能援
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诉讼程序,另一方面又无其它明文规定的诉讼程序可供依循,客
观上使其只能通过行使“自由心证”的裁量权,自行创制诉讼程序。“自由心证”裁量权的行
使( )
A.以保障罗马帝国公民的权利为前提 B.反映出罗马法基于实际逐步完善
C.调节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 D.因随意解释法律而损害平民利益
12.这一事件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
紧密。从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人类社会终于迎
来了近代的曙光。据此可知,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在于( )
A.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致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
13.钱乘旦在《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中指出英国“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
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
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符合该观点的表述是( )
A.通过《权利法案》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君主“统而不治” D.1832 年议会改革
14.2017 年初,特朗普签署了禁穆令。三天后,华盛顿州检察院向法院起诉联邦政府,认为
这一行政令明显违反了美国宪法精神。负责此案的法院决定在全美范围内冻结这一行政令,
特朗普虽不甘心但禁穆令遂告终止。这可以看出( )
A.美国总统对联邦法院负责 B.联邦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
C.联邦法院是美国权力中心 D.联邦法院拥有最终立法权
15.下面是于 1918 年 11 月问世的两张俄国邮票,下列对发行这两张邮票的目的解读正确的
是( )
斩断锁链A.纪念推翻沙皇统治一周年 B.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東
C.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 D.庆祝工农苏维埃在俄国成立
16.民主建国会中央主任委员黄炎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愿在政府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
他欣然就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吸引黄炎培出山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新中国实行了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制度
17.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
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这次会议( )
A.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 B.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
C.结束了西方的殖民历史 D.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8.丹麦作家何铭生认为:“在 1937 年初之前,‘城市战’对于世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
念。但是这年秋天在上海进行的战役改变了这一切。”这次战役( )
A.使东三省逐步沦陷 B.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
C.是正面战场的胜利 D.宣告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中国邻国众多,周边地缘环境复杂,新中国建国以来把奉行睦邻友好作为我国外交一贯
战略方针。进入新时期,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的表现为
(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C.参与联合国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 D.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0.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朝鲜战争
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
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 45 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由此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 B.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
C.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
二、材料题。(共 5 题,共 60 分)
21.(12 分)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折射了国家分裂带给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愁,也让我们深
思当今国家分裂的多方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
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下面是两幅古代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材料三 《乡愁》余光中 1971 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
效忠于‘国”的制度因素是什么?(1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封建王朝在山东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社会影响。(4 分)
(3)针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唐、元、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
权?(3 分)
(4)分析导致材料三中“乡愁”出现的国内外因素。(2 分)为了化解“乡愁”,海峡两岸作
出了哪些努力?(2 分)22.(13 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日关系发展,必须以史为鉴,
才能够面向未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5 年,日本的吉田松荫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
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
中国,君临印度。”……1887 年,日本制定的《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
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
国。”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 (田中奏折)还明确提出了侵略步骤:“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
二期征服朝鲜,既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
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摘编自《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英美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而战
局……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
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朕欲忍其所难忍……以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 1945 年《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制定《清国征讨方略》的原因。(2 分)指出日本在
19 世纪末为实施其方略采取的举措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3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在华是怎样逐步实施第三期目标
的?(2 分)面对日本侵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
事方面的主要表现。(2 分)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天皇停战的原因。这对当今日本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4 分)
23.(13 分)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近代民主思想属于一种“混和物”。它们有的是对古典时代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但
大部分是中世纪的创新,……英王爱德华一世在 1295 年召集议会的诏书中直接引用了这一
格言:“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从而将这一原则提升为宪法原则,自觉地依据这
一原则所召集的这次议会也被视为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
——R·达尔《现代政治分析》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
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
1649-1832 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 1832-1945 年,直到 20 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
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材料三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
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
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代议制的渊源。(2 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英国“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在政治体制上有何表
现?(2 分)列举 1649-1832 年中,英国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的重要历史事件。(4 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选择了怎样的政体?又是如何将“宪政主义、
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付诸实施的?(4 分)(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认识?(1 分)
24.(12 分)世界政治格局是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对抗、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
结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阶段……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还是 19 世纪国际
政治的延续,新时期可以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开始。其标志如下:……(欧洲的)“边缘
化”,指的是……移至“侧翼”。
——陈乐民《20 世纪的欧洲》
材料二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
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 世纪 50 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
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
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欧洲的“边缘化”?(2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时东欧与西
欧“东山再起”的原因。(4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什么?结
合史实说明,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3 分)
(4)对于将要形成的世界格局,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
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3 分)
25.(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几乎没有人否认,欧洲人所谓的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往变成了人类历史上
的一个重大事件。……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欧洲由于采用美
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欧洲的政治思想、科学、哲学、文化风尚和人民也广泛散布于全世界,对现代的政
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典范。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1800~1900 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1800 年 1830 年 1860 年 1880 年 1900 年
欧洲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的哪些历史新现象?(任答 2 点得 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1 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 17、18 世纪欧洲风尚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2
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变化的政策因素?(2 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对当今经济建设与发展有何启示?(1 分)高三历史第一次阶段测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 60 分)
1——5 CCCAC 6——10 BADBC
11——15 BAABC 16——20 BADBA
二、材料题:(共 5 题 60 分)
21.(12 分)
(1)制度因素:分封制的实施。(1 分)
(2)制度及不同影响:
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
集权。
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4 分)
(3)措施:唐朝的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3 分)
(4)国内因素: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
国际原因: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2 分)
努力: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1987 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
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2008 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2 分)
22.(13 分)
(1)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明治维新,实力增强。(2 分)
举措: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 分)
影响: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
分)
(2)实施:1931 年,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2 分)
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 分)
(3)原因:美国投放原子弹,战局不利;
为了保护日本民族和世界文明; 为了维护世界太平。(3 分)影响:未能深刻反思战争的罪行,否认侵华历史,导致当今右翼势力猖獗。
(1 分)
23.(13 分)
(1)渊源: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思想;借鉴了 13 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
(2 分)
(2)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2 分)
事件:光荣革命;1689 年颁布《权利法案);
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 年议会改革。(4 分)
(3)政体:民主共和政体。(1 分)
实践:颁布 1787 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实现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3
分)
(4)认识:政治制度发展具有继承性;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 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1 分)
24.(12 分)
(1)理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2 分)
(2)原因:东欧:苏联的扶持(或走人民民主道路);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或经互会的成立或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西欧:美国的扶持(或固守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或杜鲁门主义);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的存在(或建立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马歇尔计
划)。(4 分)
(3)政治格局:两极格局之下出现多极化趋势。
如何摆脱:各国加强合作,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
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3 分)
(4)认同。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表现为若干大国实力和影响的增强,
并在国际舞台上共同发挥重要作用。如美、俄、日、中等大国都有可能成为多极
格局中的一极。
不认同。虽然当今世界还是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但区域集团组织
在推动和平衡多极化格局中正在发挥、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欧盟的崛起并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任选其中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即可
得 3 分)
25.(10 分)
(1)现象: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资产阶级的成长;新农作物的引进;
人口的增加。(任答 2 点得 2 分)
事件:新航路的开辟。(1 分)
(2)表现:政治上,英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始。(2 分)
(3)变化:中国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2 分)
原因:实行海禁、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工业的发展。(2 分)
(4)启示:重视对外交流,坚持改革开放;农、工业要协调发展;制定政策,实
事求是。(言之有理即可得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