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丽衢十二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带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带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保密★考试结束前 金丽衢十二校 2019 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 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 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资治通鉴》记载:“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 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这说 明春秋时期 A.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 B.宗法制己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C.世官制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D.嫡长子继承制己经难以稳定政治秩序,所以立贤不立长 2.历史存留的一些信息或者碎片,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右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按 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名言,下列言论也是出自于他的是 A.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B.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D.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现;若无私,则无心矣 4.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 确的是 事件 诗歌 A 平定三藩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 B 册封达赖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斿。《塞上宴诸藩》(1681年) C 收复台湾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年) D 亲征噶尔丹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瀚海》(1696年) 5.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护国家主权的伟大斗争。右图是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示意图, 与图中地点发生事件相符的是 A.1870年,阿古柏率军侵占② B.1871年,阿古柏出兵强占① C.1875年左宗棠率清军从④西征 D.1880年,左宗棠在③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6.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如是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 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此 则口口口口之要旨也。”“口”中应该填入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节制资本 D.平均地权 7.“即以不进化之社会言之,其间亦不无微变。例如吾辈不满于康先生,而康先生曾亦不满于 张之洞与李鸿章,而张之洞、李鸿章亦曾不满于清廷反对铁路与海军之诸顽固也。宇宙间精 神物质,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途。道德彝伦,又焉能外? ······试更以演绎之法,推论孔子之道,实证其适用于现代与否,其断论可得而知之矣。”这表明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目 的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批判封建专制唤醒民众觉悟 D.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5.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明代时就有“九省通衢”之称。下列发展史实与 武汉无关的有 ①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如汉阳铁厂 ②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⑧《昭文新报》出版,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④北伐战争期间曾收回法租界 ⑤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 D.①②④⑤ 9.下表是小明亲历某次婚礼的实况记录表,下列 6 处标记记录中错误的有 1925 年上海的婚礼实况 (新郎和新娘身份:留洋归来的新青年) 项目 内容 新郎新娘服饰 新郎白色①西装、新娘西式白色婚纱和高跟鞋。 乘坐的交通工具 新郎新娘:汽车。 来宾:②公共汽车、③有轨电车、④地铁、自行车。 来宾得到婚礼消息的途径 电报、电话、⑤电视转播 来宾穿着 男宾: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 女宾:⑥改良旗袍、西式裙装、上衣下裙。 年纪大的女宾裹脚,年轻女宾穿高跟杜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共同抵抗日军的侵略。下列关于抗战时 期著名的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A.淞沪抗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 B.太原会战: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一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C.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D.枣宜会战: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张自忠率部与敌人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 11.王意如在《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中写道:率先指出中国有“四大发明”的是英国人李 约瑟。1937年,37岁的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1942年,急需提高 军民士气的蒋介石把李约瑟以及与他一起搞研究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接到重庆,让他们到中 国来实地研究中国科技史;一年后(1943年),在重庆搞出了“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轰动了世 界。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四大发明”这一概念的提法来自于西方的学者 B.李约瑟在“四大发明”的传播中起了重要作用 C.搞“四大发明”的研究是为了提高军民的士气 D.“四大发明”的研究成果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12.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竺可桢先生在日记中写到:“二点即乘车赴中 南海怀仁堂······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 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七点回中南海继续开会。”竺可桢同志最有 可能参加的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D.中共七大 13.右图是时任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亲临某地视察,并以示祝贺的亲笔题字。据此判断,张爱 萍将军祝贺的事件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B.成功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C.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D.中国在西昌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14.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 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下列外交事件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次首脑会晤 ③第一次举办高级别的大型国际会议 ④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15.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 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对上述规定的正确评价有 ①有利于缓和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②有利于缓和南方和北方的矛盾 ③给这部宪法打上种族歧视的烙印 ④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6.“从 1789-1848 年,发生在英法两国的孪生大变革——双元革命。它们不应该被视为只属 于这两国的大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而且还在继 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下列选项与“双元革命”中“英国革命”有关的是 A.推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B.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C.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 D.极大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世界连接为一体 17.年复一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络绎不绝地参观新泽西的某一实验室,纪念一位为人类留 住声与光的伟人。下列选项属于“这位伟人”的成就的是 A.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和电话 B.在费城创建了第一座中心发电厂,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 C.与助手试验了很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发明了铂丝灯泡 D.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18.下表是 1929——1938 年美、苏、德、日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表,表格中数字 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国家 1929年(%) 1932年(%) 1937年(%) 1938年(%) ① 11.1 10.6 11.4 13.2 ② 43.3 31.8 35.l 28.7 ③ 5.0 11.5 14.1 18.7 ④ 2.5 3.5 3.5 3.8 A.①德国②美国③苏联④日本 B.①美国②德国③日本④苏联C.①日本②苏联③美国④德国 D.①苏联②日本③德国④美国 19.“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 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 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得到。”材 料中的这本书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D.《神圣家族》 20.1933年罗斯福发表了第三次“炉边谈话”,在交谈中,他申明:“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 战士们都在肩头儿戴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同志们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 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都能互相识别。”,“我正在要求工人们以谅解和协助的精神和我们同行”。 材料中的“炉边谈话”旨在支持 A.金融诚信 B.工人权利 C.“以工代赈” D.行业公平竞争 21.二战后,美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阶段,通货膨胀率60年来最低,出现了29年来的首次财政 盈余,失业率降至30年来最低点。下列选项关于这一阶段的表述无误的是 A.实施了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B.采取了缩减政府开支、裁减政府雇员、适当减税、鼓励消费等措施 C.伴随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基本实现了高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D.这时期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22.自成立以来,进行过八大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关税税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发达国家 的平均关税己从1948年的36%降到90年代中期的3.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期降至12.7%。这 种大幅度地减让关税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所未有的,对于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为实现贸易自由化创造了条件。这一组织是 A.WB B.GATT C.IMF D.WTO 23.1955年,在半坡遗址(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出土了人面鱼纹彩盆,现收藏 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学者推测是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盛器。有学者认为是祈求丰收、祭祀 祖先的祭具,半坡人用这种“绘有巫师面具形象的陶器代替巫师现场作法”。鱼纹“既象征鱼的 丰收,又象征农业生产的丰收或许还有驱灾避祸,大吉大利的含义”。后经考古发现,仰韶文 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 学者确认这是一种特制的葬具,是儿童瓮棺的棺盖。这反映出 A.历史解释一定要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B.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解释的问题C.后来的历史解释更加趋近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D.历史解释以考古的发现为依据更加具有说服力 24.二战期间盟军在异常恶劣天气情况下展开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录作战,使战略态势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次登陆战发生在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5 题 17 分,26 题 20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 25.(17 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7 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 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表现。并 请用一句话评价为“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8 分) 材料二 唐初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姿多彩的大唐风采。隋唐之重建 西安以一种宏大的眼光,构成一座计划城市。······唐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色彩。······当中国皇 帝威望最高的时候,恒河边上的印度王子接受了他的宗主权,一个阿萨密的篡位者被押赴西 安受审;使节来自高丽和日本;中国的都城有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 人来定居。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具热忱的是日本人,其中有些像今日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中国即曾居留达几十年。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根据材料二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以唐太宗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唐 朝具有世界主义的色彩”。(6 分) 材料三 以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契机,唐太宗开启了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吐蕃地区的大门, 其历史功绩可以和孔子创立儒学、占卜、历算、工巧等的贡献相媲美,唐太宗和符号化的孔 子在政治与文化上的“至高性”和“重要性”就成为这二人所具有的共同点,唐太宗与孔子都可以 算作汉文化的代表。 ——摘自韩腾、石硕《从藏文史料对唐太宗的记载看藏族史学观》 材料四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和材料三之间的历史联系。指出材料四建筑体现“汉文化”的表现。 (3 分) 26.(20 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抗战时期,中国在积极寻求与英美进行远东军事合作的同时,也提出了收回香 港的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重庆国民政府新任驻英大使顾维钧,就曾奉蒋介石命向英 国政府说明香港是中国政府渴望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抗战末期,随着杭日战争胜利的到来, 中国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开罗会议后,人们在欢呼《开罗宣言》关于将日 本从中国掠去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这一规定的同时,也殷切期待着香港能回到 祖国怀抱。······重庆国民政府虽然出于稳定自身统治目的,希望收回香港主权,但为取得英 美对其反共灭共这一中心目标的支持,不愿在香港问题上与英美闹翻最终不得不屈从美国压 力,对英国妥协致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收复香港的极好机会。 ——摘自袁成亮《抗战胜利前后重庆国民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交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香港问题的态度,结合所学,从中国视角分析抗战胜 利前后没有收复香港的原因。并简要阐述中国人民欢呼《开罗宣言》的理由。(5 分)材料二 不少人都会问,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一举解放香港, 而把这个问题留到几十年后解决?从今天看来,这一决策是非常正确、必要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的最初几年,中国政府面时百废待兴的国内经济······,审时度势,区别轻重缓急,集 中力量处理一系列更紧迫的大事。······1978 年的中国,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时候 的国际形势,较之从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大为缓和,和平 和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国际环境的改善为中国实现统一大业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同时,随着 1997 年日趋接近,新界租期渐近届满,香港的前途也渐成为各方注意力汇集的焦 点。 ——摘自《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始末》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建立后“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势如破竹之时不 一举解放香港”?并扼要概括当时中国政府提出的主张。(5 分) 材料三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 再一个问题,是一九九七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关于主 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至于说一旦中国宣布一九九七年要收回香港,香港就可能发生波动, 我的看法是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 波动。······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 这个灾难,做出决策。······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 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我们进行磋商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 两国政府,而且包括政要约束厂商及各行各业,不要做妨碍香港繁荣的事。 ——摘自《邓小平文选·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9.24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次会谈中邓小平提出的解决方案,并指出中英双方达 成的共识。(3 分) 材料四 第一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 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定《基本法》的机构。根据材料四概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并概 述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历史意义。(7 分) 27.(15 分)法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和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 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一个理想的国家,是要 通过不同因素之间的协调而获得和谐。” ——(古罗马)西塞罗 (1)概括材料一中西塞罗的思想主张。以启蒙运动为例,说明这些主张在近代民主思想中的体 现。(6 分) 材料二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许最重要的一个贡献是,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 是习俗。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因 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关于万民法,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①万民法的国际法精神体现在当时的各个领域。②万 民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侧重分析①,结合古罗马的思想和文化遗产进 行说明。侧重分析②,阅读材料二,结合万民法的积极影响进行阐述。(4 分) 材料三 1834 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它规定:从 1835 年 7 月 1 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我们可以看到,新济贫法实际上是对旧 有济贫法的一次重大变革与修改,在救济方式、救济对象的确认以及具体的管理方面都做出 了巨大的变化。从旧济贫法到吉尔伯特法、斯皮纳姆兰法,政府的救济在不断的宽松,而新 济贫法则一反常态,使济贫要求变得严厉起来。 ——摘自百度百科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规定的主要目的。并扼要说明此法出台的历史背景。(5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