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西大学附中2019-2020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山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年级模块诊断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4 个,每题 1.5 分 ,共计 51 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 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样做 主要是为了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以宗法制巩固统治 D.避免新的地方割据 2.下图中描述了汉代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 B.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贵族化趋势减弱源自削藩措施 3.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 120 钱减至每人每年 40 钱, 徭役则减至每 3 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 17 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 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 20 岁始傅。上述措施 A.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D.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4.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 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中国古代有两个时期的经济政策,一 个“节制资本,不让民间有过富,而在经济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另一个“不让民间有穷人, 侧重为民置产”。这两种经济政策分别是 A.重农抑商政策、编户制度 B.盐铁专卖政策、均田制 C.市舶使政策、均田制 D.重农抑商政策、工商皆本政策 6.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 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 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 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 B.统治者重视 C.印刷术的发明 D.科举制发展 7.唐中期以前,“客户”指外来户,在户口统计时与“土著”加以区分。唐中期以后,没有 常产的贫民、佃户成为“客户”的新含义,而有田产的民户被称为“主户”。到了宋初,全 国户口统计变为主户与客户并列。这些变化 A.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B.导致了均田制的崩溃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8.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 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使、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枢密使、副使 C.开封府知府 D.兵部员外郎 9. 《清明上河图》中,酒店门首通常都悬挂着红栀子灯,虹桥附近有家脚店(小型酒馆), 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灯箱广告的出现反映了 A.北宋家庭手工业技术的先进 B.城市商业经营的时间限制已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酒店已广泛应用广告 10.西方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 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 军机处的设立 A.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能 D.为权臣专权开方便之门 11.中国传统文人耻言营利,认为一涉及“经营”,就是对人格的一种贬损,而明朝王阳明 基于“满大街都是圣人”,指出商人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更有一些士人以儒 家理论去指导经商活动。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传统四民观念的彻底崩溃 B.程朱理学官方正统地位的丧失 C.社会动荡士人谋生的艰难 D.经济发展促成社会观念的更新 12.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 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时期的工匠缺乏技术经验积累 B.闭关锁国政策阻碍外来技术的传入 C.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所限制 13.据统计,1890 年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工人平均月工资是 5 元左右,同一时期武昌织布官 局的工人月工资是 7-10 元,熟练的技术工人能达到 30 元甚至更多。而 1883 年直隶普通农民 除去各种赋税折算每月收入不过 1 元多(元指银元)。这说明了 A.农民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尖锐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C.新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14.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 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 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发展海军抵抗外国的侵略 C.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海军 D.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15.19 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然而,大约从 19 世纪末开始,英国就开始反省其自由贸易政策,并于 20 世纪 30 年代正式放弃实行了 100 多年的该政策, 开始转向贸易保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 B.美德后起国家实力赶超英国 C.国家垄断资本义的出现 D.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无序状态 16.“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 1912 年。到 1919 年底,在《申报》可检索到 30 条,平均每年不到 4 条。1925 年迅猛增加到 81 条,报刊的发行量也随之增加。这主要是因为 A.西方民族观念的传入 B.精英阶层的民族主义观念日渐成熟 C.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报刊作为大众媒体更注重开启民智 17.下图为 1947 年 3 月 9 日上海《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米市奇观》。对该漫画解 读正确的是 A.民族工商业陷入发展的绝境 B.官僚资本把控国民经济命脉 C.解放战争导致民众生活恶化 D.国统区经济濒临崩溃 1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 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9.1955 年中国政府建议美国就双边问题进行大使级谈判,中国释放了数名被押的美国人, 并愿意批转 15 名要求到中国大陆采访的美国记者的签证。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打破了两极对峙的格局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同美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20.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 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1.1979 年,国务院指示各级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1981 年,国务院又发布文件提出个体经营户“可以请一至两个帮手……最多不超过五个学徒”。 而广东一个私营主雇佣达到 12 人,针对此事直到 1983 年 1 月,中央文件才有较为明确的说 法:“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这说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B.农村改革释放大量闲散劳动力 C.个体经营规模不宜过渡扩大 D.改革在中央和基层互动中前进 22.1992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 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这一决定 A.有助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B.旨在发展外向型经济 C.反映出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D.使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23.“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 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24.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 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 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 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25.2019 年 3 月 24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法国,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了一部 1688 年法国 印行的法文原版《论语导读》。这份历史文献可以说明 A.儒家思想推动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涨 B.中国古代政府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播 C.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 D.《论语》对法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26.美国宪法起草过程有两大程序性规定:一是部分表决,即达成一项共识便记录下来,作 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草拟完全部法案再强行表决。二是不全面规定,即对于争议很大的 内容,尽管确有规定的必要,也暂时不规定,留待以后再对宪法补充。这表明美国宪法 A.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B.具有实用主义精神 C.体现民主共和观念 D.保证各州权力平衡 27.“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 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 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B.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C.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D.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28.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到:“(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 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895 年,恩格斯却指出:“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 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这表明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C.19 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29.1918 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 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 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30.《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 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 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 1936 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 由此可知 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 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 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 31.1960 年 1 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 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 动了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32.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 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 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苏联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33.美国在冷战时期面对“友好的独裁者”政权时不得不推行“双重标准”;苏联为了实现 扩张目标也不得不维持那些并非真正认同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亲苏政权。这一现象反映了冷 战 A.重点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B.主要是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 C.形式上意识形态之争明显 D.本质上仍是国家利益的争夺 34.进入 21 世纪,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 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这说明 A.美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B.中俄倡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式多样 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二. 材料分析题(3 小题,共 49 分) 35.(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艺徒制是古代职业教育中最为普遍的形式。徒弟对师傳唯命是从,师傳则将所 掌握的技术经验用专业性的行话传授徒弟。技术传授没有模式,依靠师徒之间心理的传授和 领悟。其内容涵盖工作的每道工序、每一个环节。艺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 学生不注重学历,只注重其就业价值,只重视操作而不重視理论的追寻。学徒主要是在实际 生产的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为了保证技艺和秘诀的代代相传,学徒视师如父,师傅视 徒如子。师傳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为竞争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对技艺的传授层层设限,甚 至不将一些特殊高超的技艺传授給徒弟,导致一些技艺的失传。 ——孙立家《中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一艺徒制》 材料二 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エ业生产的产物。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民族危机严重, 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军事工业,为这类企业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出现。19 世 纪末 20 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兴起,1917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诞生,聚集了当时教育 界、实业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由政府主持建立近代新职业教育体制,仿效日本、美国的 教育在中国建立了新的学制,并且把职业教育的某些做法渗透到普通中小学教育之中。 ——摘编自俞启定《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形成的探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艺徒制的特点及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艺徒制相比、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 (5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3 分) 36.(21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政策在 16、l7 世纪的英国逐步兴起。重商主义者认为:对外贸易是国 家富裕的根本途径,但进口商品是有害的,国家应当保护贸易,来促进本国工业品的发展。18 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 大对外贸易。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 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 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下,早期改良派和部分洋务派代表逐渐 认识到重商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们通过对“重本抑末”传统的否定与批判,提出了 以“士商平等”“商战固本”“以商立国”为中心的一系列重商主义思想。重商主义到 20 世 纪的新政时期达到了顶峰,1903 年商部的设立是一重要的制度性突破。次年更颁布《商会简 明章程》、《商律》、《公司律》等与振兴商务有关的法令,拉开了振兴工商实业的帷幕,由此 出现兴办工商实业的热潮。 ——摘编自张步先、苏全有《晚清重商思想与西欧重商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1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重商主义与英国重商主义的异同。(10 分) 37.(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 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山大附中 2019~2020 学年高二年级模块诊断历史答案一.选择题(34 个,每题 1.5 分,共计 51 分) 1-5 BDABB 6-10 DABBC 11-15 DCCDB 16-20 CDBCD 21-25DABDC 26-30BABCD 31-34 CADD 三. 材料分析题(3 小题,共 49 分) 35.(1)特点:注重言传身;以心传为核心的技能传授;技艺传授细致周全;重实践轻理论; 重视技艺传承;伦理色彩浓厚;技艺传承具有保守性。(4 点 4 分) 原因:生产方式落后(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品市场狭小;儒家思想的影响。(4 分) (2)发展:培养近代企业技术人员;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政府主持建立近代职业教育 体制;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5 分) (3)认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的时代风尚;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分) 36.(1)特点:实行贸易保护;发展工商业;实行对外扩张:政府积极干预、护航;国家凭 借武力推进。(5 分) 作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剧了 西方国家间的矛盾,导致了殖民争霸战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3 点 6 分) (2)同:都有政府积极参与;都主张发展工商业;都有法律与制度保障;都一定程度促进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4 分) 异:中国是在列强侵略下被动进行,意在通过改革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英国是在资本主义 发展初期主动进行,意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扩张市场。中国强调商战;而英国强调贸易保 护。中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作用有限,没能挽救统治危机;而英国作用较大,促进了英国的社 会转型。(6 分) 37.(12 分) 示例 1:观点:历史编纂应该直书真实的客观史实。 说明:汉代的《史记》强调“实录”和“直书”,在真实的史实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和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这是历史编纂的典范。随着儒家思想的官方化和社会化,加上唐宋文 人为应对儒学危机发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和古文运动的影响,宋代的《新唐书》侧重以三纲五 常为道德准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褒贬过多,还删改《旧唐书》的原始文献,这不利 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历史。 示例 2:观点:历史的编纂思想应呈现明显的时代性。 说明:两汉时期,儒学统治地位逐渐确立,《汉书》的编纂贯彻了天人感应等经学观念,致 力于追述汉代功德。初唐《隋书》的编纂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正积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致力于完善君主制度和官僚制度。宋代《新唐书》的编纂则明显受唐宋儒学危机下儒学复兴 运动的影响很大,有明显的纲常正统观念和排佛倾向。20 世纪 30 年代面对抗日战争的民族危 机,《国史大纲》则侧重于国民知识教育、国家观念的启蒙和民族自信的构建。 示例 3:观点:历史编纂有让历史经验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功用。 说明:早在汉代,《史记》就已经强调“述往事”以“思来者”,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唐朝《隋书》的编纂也尤为重视“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以服务于唐朝君主制度 和官僚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宋代《新唐书》的编纂也发挥了强化正统观念,挽救儒学危机, 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近代中国的《国史大纲》编纂于国家危难之际(抗日战争时期),起 到启蒙国民心智,强化民族观念,激励国民奋发救亡的作用。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