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济宁二中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年级十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1.汉代以后,在财产继承方面的长、幼、嫡、庶之别已趋淡化。《大清律例》规定,“分析 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种财产继承规则 A.反映出诸子家庭权利平等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长期延续 C.表明封建纲常伦理的崩坏 D.实现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 2.两宋时期运河走向基本如隋朝,流经当时的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 丘)。三京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元朝以来,运河南北取直线而走,三京逐渐衰落。这说 明 A.自然环境的变迁影响经济发展 B.大运河在封建国家的地位非常重要 C.政治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D.大运河促进了沿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3.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 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4.新中国成立之初能源工业在短时期内就迅速崛起,但是这一时期我国的能源工业缺乏竞争 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导致能源企业对能源的无限度开采和低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 破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对他国经济模式的照搬照抄 B.新中国能源工业缺乏技术人员 C.对矿产资源的没有止境开采 D.新中国环境保护政策严重匮乏 5.朱其昂于光绪四年(1878 年)在天津紫竹林村创办火磨制粉厂,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 该企业创办的有利环境的是 A.政府放宽办厂的限制 B.列强的资本输出 C.政治改革的推动 D.近代天津的开放 6. 2008 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 1978 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 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 年、1992 年和 2001 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 分别是 A.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 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8. 1776 年,亚当·斯密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 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对文中“法 律制度”的诠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包括僵化落后的土地制度 B.包括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包括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包括国有形式的井田制度 9.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 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A.资本主义萌 芽的缓慢发展 B.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C.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D.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10. 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人口诸货中,除鸦片外, 棉货占绝对多数。但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滞销,其销售份额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 10%。其 主要原因是中国 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 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民众内敛式消费观 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11.有学者认为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试验探索阶段,扩大开放阶段和体制性 开放阶段。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标志性事件是 A.建立 4 个经济特区、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内地全面开放 B.建立 4 个经济特区、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C.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建立 4 个经济特区、开放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 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材料指出了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13.在历史上,英国曾是拥有最大的殖民地的国家,但在 1852 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 却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这深刻反映了 A.当时的英国已无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 B.不同时期的英国面临的发展需要不同 C.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变殖民掠夺的方式 D.北美独立导致英国殖民大国地位丧失 14.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在某个历史时期内自然和政治、经济、军事、对以下两幅图的解读正 确的是A.两幅图体现的贸易观没有本质的区别 B.“丝绸之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C.世界殖民和贸易不利于世界市场发展 D.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是贸易 15.读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马斯顿荒原战役全歼王军主力 B.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C.英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 D.牛顿在牛津提出微积分的算法 16.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 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把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 A.民主政治的缺失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历史传统的延续 D.对外扩张的企图 17.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以后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 国家普遍奉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0 世纪 70 年代初,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于预。反映出本质问题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生产力发展进行相应调整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18.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 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 A.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 C.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 D.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19.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 1700 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 比重曲线图。其中与美国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永佃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佃农有权永久性地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 一般认为,永佃制萌芽于宋代,明代时有所发展,清代时流行于我国东南地区。永佃制的出 现和发展导致了 A.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B.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加重 C.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D.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 21.阅读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表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B.设备陈旧阻碍了欧美国家的发展 C.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D.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下降 22.近代以来,洋货在华销售情况如下表所示。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销售地点 主要商品 国人态度 1840—1860 年代洋货 初销 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 岸 钟表、玻璃制品显微 镜等 视为奢侈品 1870—1890 年代中期 洋货流行 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城 市 日用衣物、器物食物 等 视为时尚品 1890 年代中期—1911 年洋货普及 从城市到农村 遍及衣食住行用等 视为生活实用品 ①洋货从初销发展为流行并逐步普及②洋货流行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③洋货倾销使列强 获得更多经济特权④通商口岸的增加便利了洋货的输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3.有学者认为,威权主义往往不自觉地“为现代化的开端创设了一个方便的虽说是专制的 契机”。下列各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①新航路的开辟②中国工业化的起步③《航海 条例》的颁布④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③④ 24.20 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利分房离城市居民渐行渐远。2016 年 2 月,全国 100 个城市新建 住宅平均价格为 11092 元/m2,排在第 100 位城市的房价早已超过了 1998 年排名第 35 位的房 价。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政府宏观调控收效甚微 B.经济体制改革趋向深人 C.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D.城市面临严重就业压力 25.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的相似 点是 A.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B.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 C.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26.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仅为 0.8%,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列第 29 位。2009 年起,我国连续 9 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出现这一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B.人民已全面达到小康水平 C.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中心 D.全面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 27. “它实质上是(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一 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材料中的“实验” A.加速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壮大了公有制经济的力量 C.开创了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恢复 28.(0 分)(题文)1971 年西方十国集团针对美国接连爆发了美元危机重新调整黄金确定货 币价值的固定汇率,美国同意把美元贬值 7.89%,1973 年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 10%。1976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了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条款的建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 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上述材 料说明 A.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巨大冲击 B.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得已实现 C.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束缚已崩溃 D.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因时而变 29.1877 年,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伦敦致李傅相》书中提到,“日本在英国学习技艺二百余人, 各海口皆有之”,因而希望中国不仅“专意考求兵法”,也应多派留学生“分途研习”西国种 种科技。这反映了 A.中日战争失败引发国人反思 B.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留学主要目标 C.清王朝外交领域取得新突破 D.近代早期留学在政府主导下进行 30.1972 年尼克松访苏后,美苏关系以“缓和”为主调,双方在经济和限制核武器等方面取 得了丰硕成果。1981 年,里根总统上台后一再强调,面对苏联“实现统治世界”的战略目标, “西方文明”进入了“最危险的十年”,美国是抵御苏联扩张“唯一能够担任领导的国家”。 这反映出 A.经济形势影响国家对外政策 B.美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 C.政党斗争冲击两极对峙格局 D.美国试图重新领导世界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31.(13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对广大农民的让步,被叫做“农民的布列斯特”,是为新经济政策的开端。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农民有了余粮,于是在苏维埃政权下恢复了曾经被严格禁绝的 市场交易,恢复了货币、交换、价值、市场机制的运用,突破了社会主义的许多概念,把市 场引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虽然 1920 年代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包括列士在内,当 时并没有从政治体制的角度考虑改革问题。由于在经济上向长期被看作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 农民作了让步,作为补偿,在政治上反而朝加强专政的方向发展。 ——郑异 凡《列宁的一次改革尝试》 材料二 中国、越南、古巴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都实行了经济改革。而这些改革在不 同程度了“政策”的烙印,借鉴了“新经济政策”的经济运作模式。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开放 实现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经济总量逐年高速增长。“新经济政策”的生命力因此在当代具 有显著的意义,最终指明了继斯大林模式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 ——盛维充、王艾青《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是如何对农民做出让步的?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如何“打上列宁‘新经济政策’烙 印”的? 32.(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以来中国部分国礼一览表 时间 礼物说明 1405— 1433 年 郑和代表皇帝,“贪赐丝绸、金银、瓷器等珍贵礼品”;亚非 30 多个国家 和地区,“四夷归附、万国来朝”“贡品“包括象牙、宝石、珍禽异兽等。 1793— 1794 年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乘坐“狮子号”等炮舰携带贺礼:天文地理仪器、蒸汽 机模型、战舰模型等 500 多件,蒸汽机模型等贸礼被清政府束之高阁; 乾隆帝赏赐丝绸、瓷器、五器及各类工艺品途 3000 件。 1853— 1867 年 1853 年,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等将徐继畲《瀛寰志略》中赞美华盛顿的文 宇刻{碑送到美国,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1867 年美国政府将一幅华盛顿 画像作为官方礼物送给总理衙门大臣徐继。 1941 年 11 月 宋氏姐妹代表国民政府将熊獅赠与美国联合救济中国难民协会。 1943 年 2 月 宋美龄将国宝邮票一册作为礼物送给罗斯福,并在美国发表精彩演讲 1949—195 0 年 毛泽东访苏,准备了山东大葱、江西全桔、西湖龙井、湘绣被面等礼品; 苏联赠了吉斯轿车等礼物。 1957 年 11 月 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带去了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 项的模型,以及青花瓷等礼品1972 年 2 月 中国赠送美国白玉提红釉大瓶、苏州双面绣等礼品,还表示将向美国赠与 两只熊猫;尼克松赠送了象征和平的瓷制天鹅。 1986 年 11 月 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在京举行,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亚事长约翰 范尔霖,并赠送面值 50 元的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胶票,对方则赠送了组约证 交所证章。 2014 年 9 月 习近平将国产品牌中兴手机作为国礼送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与会代表。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3.(12 分)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六七十年代受到 冲击,九十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政治 格局暂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战结束前,许多政治家和国际问题专家就已预见到战后将会出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势力 对峙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局面。……1947 年 9 月,美国著名政治家李普曼出版了《冷 战》一书,从此,“冷战”这一表示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词语便在金世界流行开来。“冷战 格局”或“两极格局”成为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代言词。 ——摘编自张象《从反法西斯联盟到两大阵营的对峙》 请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述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 (要求)必须结合史实加以论述,史实不全的按要点扣分;参照所给示例至少回答三个以上 的史实。 (示例)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严重威胁世界各国安全、主权以及世界和平。20 世纪六七十 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共同体形成、日本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综 合国力不断增强等多种力量的成长,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高三十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B 家庭诸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并不代表他们的家庭权利已经平等,故排除 A 项;家庭诸 子在财产继承方面趋向平等,有利于他们平等继承家产,分门别户,从而增加小农家庭数量, 有利于小农经济长期延续,故选 B 项;财产继承规则的变化不能说明封建伦理纲常的崩坏, 故排除 C 项;继承财产不代表继承人实现了阶层的变化,不能表明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故 排除 D 项。 【点睛】 中国古代虽然在财产继承方面淡化了长、幼、嫡、庶,但这只是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宗法 伦理关系在国家政治、家庭血缘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 2.C 两宋时的三京因为是政治中心地区,运河须流经三京,所以经济发达。到元朝时, 大都成为了政治中心,运河南北取直线而走,因此三京逐渐衰落。所以此题选 C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然环境变迁的问题,可排除 A 项;大运河在封建国家的地 位确实非常重要,但这并没有反映出三京后来衰落的原因,可排除 B;D 项与材料 的主旨内容不符合,可排除 D 项。 3.A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 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变化直接反应的是观念的变化,而观念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变 化源于经济基础,所以 A 正确;B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错误;C 平等观念深入人心错误;D 不是外部原因的结果。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影响 4.A 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仿照苏联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这种发展模 式由国家主导,缺乏市场竞争,属于粗放型经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导致这一现象的 原因是对他国经济模式的照搬照抄,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新中国能源工业并不缺 乏技术人员;C 选项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D 选项错误,新中国成 立初期已有环境保护政策,并非严重匮乏。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5.D 甲午战后,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政府放宽办厂的限制,排除 A。甲午战后列强经济 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 B。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开展了政治改革,排除 C。结合所学,1860 年的《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有利于在天津投资办厂,故选 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时间信息“1878 年”。结合所学,当时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 相关的有利环境是 1860 年的《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有利于在天津投资办厂。而均 为 1878 年之后的历史现象,故均排除。 6.D 材料中提到的三个时间点分别指的是 1984 年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 年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 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是 1979 年,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 1992 年;B 选项前两项错误,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是在 21 世纪;C 选项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990 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92 年。 7.B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考生在高考中必备的能力,通过对 东西方航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形态是封建自然经济,而哥伦布的航行虽然是封建王室的支持, 但支撑其远航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 C。就郑和下西洋来看, 中国人不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排除 A;郑和船队具有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排 除 B;就当时航海水平而言,西方并不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排除 D。 8.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 析能力。亚当•斯密的这段论述说明了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土地私有制长期居于主导, 僵化落后,与此同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清后又推行闭关锁国,没有实行市场经济及 与之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的制度安排极大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些论述切中了当时中 国的时弊,揭示了中国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故 A、B、C 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井 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同材料“法律制度”的诠释无关,D 项符合题意。故选 D。 9.C A 选项与史实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清时期,但是发展缓慢并未对小农经济的衰落起 到推动作用;B 选项与史实不符合,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主要是从甲午战后兴起的,但是 小农经济走向衰落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C 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为此正确;D 选项不符合史实,官僚资本主要指国民政府的四大家 族,出现的时候中国的小农经济已经开始解体。 10.B 材料反映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导致了英国商品在中国无法畅销,选 B 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不是主要原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 不存在民众内敛式消费观,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手工业已经没有优势,选项 D 不 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11.D 据所学,经济特区是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是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D 项; 内地全面开放没有涉及体制问题,排除 A 项;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是 1984 年是改革开放 的初期阶段,排除 B 项;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是正式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是实验,排除 C 项。 12.A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向外猛冲指的是开辟新航路,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 活力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而非启蒙运动,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 除;材料指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而非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选项 C 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不涉及殖民扩张的作用,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13.C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殖民掠夺的 方式的改变,殖民地会成为英国的负担,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的英国 仍然是强国,仍然有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在 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1852 年北美早已经独立,选项 D 在时间上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14.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左图是海上丝绸之路,右图是英国世界殖民图,两者是存在本质区别,前者的核心是经济贸易,后者是殖民掠夺,故排除 A,D 项正确。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右图, 而不是左图,排除 B。世界殖民和贸易有利于推动世界市场发展,排除 C。 15.B A 是 1644 年,排除。据图示形势图和文字信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即 1949 年到 1952 年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故 B 正确。1781 年, 英军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标志着独立战争的结束,排除 C。牛顿在 1667 年就手稿完成 微 积分发明的《流数法》,不符合图示,排除 D。 16.C 由材料可知,军官意识已经渗透到教育、商业和中产阶级,说明德国由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战争,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力量,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对 外扩张的信息,排除 D。 17.B 本题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不是摇摆不定,故排除 A 项;“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不是题意反 映的本质问题,故排除 C 项;题意没有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的 内容,故排除 D 项。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 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在所能容纳的生产关系范围内进行自我 调整,故选 B。 【点睛】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是适应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整体上 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18.C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对峙的局面,美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让步,是为了拉 拢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以扩大资本主义阵营,巩固其霸权,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布 雷顿森林体系,故 A 项错误;B 项不是其主要意图和目的,且材料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是 美国的盟友,故 B 项错误;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19.B 1776 年,美国宣布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20 世纪初成为头号经济大国,②符合美国,故选 B;1820 年左右,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鸦片战争后所占比重迅速下降,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呈现上升趋势,③代表中国,排除 C;印度与中国类似,但国内生产总值在 全球所占比重低于中国,④代表印度,排除 D;工业革命开始后,西欧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 所占比重迅速上升,此后呈现下降趋势,①符合西欧,排除 A。 20.A 永佃制其含义是只要佃农按时交租便可永久保有佃耕业主土地的权利,结果导致了佃农获得 长期佃种的权利,使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加速分离,故 A 项正确;事实上永佃制下的农民负 担相对稳定,故 B 项错误;近代中国,封建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瓦解,故 C 项错误;近代化推 动农业集约化发展程度的提高,故 D 项错误。 21.A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依据材料可知,英、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 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仅仅局限于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在工业革命的 影响下工业生产也有提高,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英、 法、美、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下降的原因是其他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并非是因为自身设备陈旧,结合所学可知,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利用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成果,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飞跃;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速度,不能得出欧美列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D 选项错误,工业生产所占比例下降并不表明经济发展 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利用使这些国家经济不断发展。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2.B 依据表格中“1840—1860 年代初销” 到“1890 年代中期—1911 年普及”的信息可知洋货从 初销发展为流行并逐步普及,①正确;依据“1840—1860 年代”国人对于洋货的态度是“视 为奢侈品”,到“1890 年代中期—1911 年”国人对待洋货的态度转变为“视为生活实用品”, 可知洋货流行影响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②正确,表格中体现的是洋货在华销售促使国人生 活方式的变化,不能看出洋货倾销使列强获得更多经济特权,③错误,依据表格中洋务销售 从最初的“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到“从通商口岸到内地城市”再到“从城市到农村”可 知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便利了洋货的输入,④正确,本题选择 B 符合题意;A、C和D项排除。 【点睛】 表格题要注意信息概括的全面,本题要从“销售地点”“主要商品”以及“国人态度”三个 方面归纳概括。即可知道答案。 23.A 从现代化的角度上说,欧洲中世纪是天主教会大一统的时代,维护神权统治的种种手段造成 了欧洲的落后,专制王权的出现是近代社会的开端,其代表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强大的王朝政 府能够为远洋航行这样需要庞大开销的活动提供集中的财源,正是基于这个事实,葡萄牙和 西班牙才最早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故①正确;清政府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发展,故②正确;英国王权政府颁布《航海条例》,促进了英国的发展,故③正确;工业革命 不是现代化的开端而是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分水岭,故④错误。 24.B 依据材料可知,自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消失,住房价 格在市场杠杆的调节下进行变化,这说明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宏观调控的内容;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严重通货膨胀的出现; D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就业问题。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5.B 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的措施,是利用国家政权直接干预经济; 苏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直接干预经济的特点更为明显。故 答案为 B 项。A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项是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D 项 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均排除。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 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 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 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 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 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 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26.D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货物贸易在全球货物贸易中占据了较高地位,是因为中国打开大门,全 面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因此D 选项正确。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 2001 年加入 世贸组织,是融入全球化浪潮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A 选项排除;B 选项错误,当前中国人 民并未全面达到小康水平,不符合现实;C 选项错误,当前中国不是国际社会的中心,不符合 现实。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27.D 题考查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根据“(列宁)以社会主义体制(共产党执政)与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混合经济’的创造性实验” 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实验指的是苏俄的新 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措施,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所以 他并没有加速向社会主义过渡,也没有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力量,故排除 A、B 项。新经济政策 在工业化方面没有开创新的建设道路,故排除 C 项。但新经济政策适应了市场规律,符合人 民的利益,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故选 D。 【点睛】 苏俄在 1921 年 3 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 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 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 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阶段过渡 的道路。 28.D 材料主旨信息是:从 1971 年开始美元的霸主地位受到冲击,随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了相 关条款,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这反映出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因时而变,故 D 项正确; A 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汇率的自由化市场化得 已实现,故 B 项错误;目前为止,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体,故 C 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的主旨信息。本题的主旨信息是:从 1971 年开始美元的霸 主地位受到冲击,随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了相关条款,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A 项 虽然符合材料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 29.D 根据材料时间 1877 年可知当时正值洋务运动,郭嵩焘希望李鸿章多派遣留学生广泛学习西方 技术,可见当时留学活动由政府主导,选项 D 正确;中日战争是 189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排除选项 A;材料只提及中日两国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无法得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留学主要目 标的结论,选项 B 排除;材料中所涉及内容不是外交领域的突破,选项 C 脱离材料主旨,排 除。 30. A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对苏联的关系由缓和走向对抗,结合材料时间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因 经济危机、越南战争等因素影响,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而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逐渐摆脱危 机,经济实力上升,由此可见经济形势影响国家对外政策,与政党斗争无关,选项 A 正确, 选项 C 排除;材料中美国始终维护本国利益,未体现出其大国责任,选项 B 排除;当时正处 于两极格局背景下,选项 D 不符合史实,排除。 31.(1)让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意义: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 治形势。 (2)分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打破了 单一的公有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行 对外开放;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农民有了余粮,于是在苏维埃政权下恢复了曾经被严格禁绝的市场交易, 恢复了货币、交换、价值、市场机制的运用”可知列宁的让步即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 集制; 二问结合所学从经济与政治角度进行回答。(2)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注重发展商品货币关系,故可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农村及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举措进行回答。 32.(15 分) (示例 1)趋势:从性质看,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 原因:近代列强侵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朝贡外交体制逐 渐崩溃;欧美文明传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 (示例 2)趋势:从构成看,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品牌,从送初级产品发展 到送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 原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民族工业水平提高;“一五” 计划顺利实施;实行改革开放。(说明:选取一种角度,史论结合即可, 【解析】 本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题目。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可以从国礼的性质和构成两个方面来分析 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然后根据观点,结合历史史实来说明原因。 33.(12 分) (1)两极格局是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量大军事集团队里、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 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存在于 20 世纪 50 年代初至 90 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为终点。 两极格局表现两方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 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2) 形成条件:①二战后西欧列强普遍衰败,而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则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 号强国;苏联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唯一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美苏由二战时的合作关系 走向战后对抗,1945 年签订的《雅尔塔协定》,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 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②1949 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建立(12 国、西欧和北美针对苏 联);1955 年《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统称《华约公约》签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8 国、东欧和苏联,抗衡北约)。 ③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要求国会停止援 助希腊和土耳其,世界已经分裂两个阵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接着美国经济.上 推出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杜鲁门主义,苏联针锋相对,政治.上 成立九国共产党和中央情报局,经济.上组织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苏联和美国冷战全 面展开。 【解析】 本题属于小论文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题目的论 点,注意观点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论证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 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根据材料首先亮明观点,即两极格局是美 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量大军事集团队里、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 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再结合史实从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进行分析。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