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新世纪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福建平潭新世纪学校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平潭新世纪学校 2019-2020 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史料记载,在 1840 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 踞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 禁止发展中外贸易 C. 坚持维护国家安全 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 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 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 款应该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 3.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 观的政治权威。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以下能印 证作者观点的事件是 A.《北京条约》的签订 B.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武昌起义后列强猛攻武汉 4. 1850 年代末,少数中国商人已涉足外资航运企业。由于华商行船不单要缴纳捐税,亦须支 付厘金,他们索性“与外人各图所求,互为结盟”,因此轮船悬挂洋旗之现象相当普遍。这反 映出当时中国 A. 洋商不用缴纳关税 B.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主权 C. 近代商人地位低下 D. 近代企业发展已初现依附性 5. 晚清总理衙门成立后,曾参与多份国际条约的签署,如为收回领事裁判权而力图抵制《和 解公断条约》,为“善与人同”、“俾各国军队易于辨认以期一律”而接受《改正红十字条约》 等。这最能说明 A.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萌生 B. 朝贡体系受到近代外交冲击C. 主动顺应国际化的趋势 D. 文明转型与自强求存的结合 6. 1888 年曾国藩上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 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这表明( ) A. 中国工业化水平低 B.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清政府与列强交恶 D.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7. 19 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生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 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这一时期“商+”思 维反映出( ) A. 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 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D.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8. 1896 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 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1898 年张之洞出版《劝学篇》,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 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 偏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体西用”是当时中国各政治派别普遍接受的主张 B. 张之洞把西政作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其思想与维新派思想趋同 C. 梁启超与张之洞宣扬“中体西用”都有救亡图存的目的 D. 19 世纪末,“中体西用”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强劲动力 9. 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 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 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 A.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 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C.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 D. 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10.下图显示了 19 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 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海军建设 B. 为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埋下伏笔 C. 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D. 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11. 梁启超在 1896 年给严复的信中自述:“实则启超生平最恶人引中国古事以证西政,谓彼 之所长,皆我所有。此实吾国虚骄之结习,初不欲蹈之,然在报中为中等人说法,又往往自 不免。”梁启超这一自述旨在 A. 批判了严复“中体西用”观点 B. 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西学源头 C. 深刻认识到西方政治的片面性 D.说明宣传维新思想采取的策略 12. 1901 年 2 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 出清政府( ) A. 以主权换治权 B. 主动赔款割地 C. 甘心做傀儡 D. 失去民心民意 13.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 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14.民国时期有人认为,“自工业革命以后,商人反成为工业家的附属,不过略沾其余润,…… 中国推销洋货的人,即世所称买办阶级者,在中国社会,虽俨然是个富豪,而以世界眼光观 之,则仍不免在小贫之列。”作者主张 A. 民族独立 B. 工商救国 C. 抵制洋货 D. 发展工业15. 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 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 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 A. 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 B. 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C. 辛亥革命加快了经济融合 D. 部分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觉醒 16.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 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A. 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 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 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17. 1922 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 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 A. 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 C. 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D. 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 18.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养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 命刊物发表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的出现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促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C. 有利于团结农民共同抗日 D. 调动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19.有学者认为:从 1840 年至 1945 年这百年来,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 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 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 义观念形成。这两个阶段最确切的分界线应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C. 辛亥革命 D. 抗日战争 20. 下面是 1931 年《申报》发表的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 果表明在华北地区 河北户 (%) 占河北耕 地(%) 山东户(%) 占山东耕 地(%) 河南户(%) 占河南耕 地(%) 10 亩以下 51.4 14.6Com 57.4 19.8 55.0 15.2 10~50 亩 41.1 49.6 37.8 52.2 38.4 49.9 50~100 亩 5.8 20.3 3.9 16.9 5.0 19.2 100 亩以上 1.7 15.5 0.9 11.1 1.6 15.7 A.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 B.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 C.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 D. 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初步改变 21.1935 年 4 月 3 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 对新人结成 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 出( ) A. 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 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 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 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22.中国近代史上由南向北的国民大革命和由北向南的解放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推 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关于这两次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A. 都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B. 都基本上推翻了当时国内的旧式统治 C. 都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目标 D. 前者侧重于民族革命,后者侧重于民主革命 23. 下面是 1937 年、1942 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 年 16% 4.4% 7.3%1942 年 58% 78% 49% 表中数据变化可以反映出 A. 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 B. 官僚资本的壮大 C. 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 D. 民营工业的发展 24.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 ②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C. ③的趋势表明我国没有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 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5 题 22 分,26 题 18 分,27 题 12 分,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社会中无处不在。18 世纪以来,伴随西学东渐,融 入西方色彩的礼俗变革悄然伊始。辛亥革命后,中华礼制简约化与世俗化趋势无可逆转, 一 些古代礼俗如跪拜礼废止不行,“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不再使用、“先生”、“君”“女 士”、“太太”等称谓成为时髦用语。1915 年,陈独秀发文宣称:“中华固有之伦理、学术、 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 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而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一股“国学热”的潮流带动了部分传统礼仪的 回归,地铁上大学生的“汉服秀”、中小学校园诵读《弟子规》,举行“冠礼”,社会上朋友相 见作揖打拱,夫妻互称“郎君娘子”等现象屡见报端网络。 ——摘编自唐翼明《国学热是中国人自发的文化自救》 材料二 法国礼仪制度举世闻名:法国人一度被誉为欧洲最有礼貌的民族。1789 年,一场攻 占巴士底狱的骤变席卷全国,巴黎大街上充斥着互称“公民”的激进男女,在打倒波旁王朝 的同时,也将优雅的法兰西礼仪——日常交际礼仪,餐饮礼仪、着装礼仪等视作旧体制的毒 瘤,逐一以革命法令彻底废除。1875 年,动荡的法国开始消停,社会重新认可了传统的礼仪文化,礼仪规则在越发高雅,规范的同时又日趋平民化、大众化。从 1914 年到二战胜利,礼 仪越来越简化快捷。然而到 1991 年以后,法国尊崇古典礼仪的社会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又开 始使用一些早已不太习惯,消逝近百年的礼仪,如吻鼻礼、鞠躬礼。 ——摘编自(法)鲁维洛瓦《礼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初期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 影响,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对待传统礼仪文化态度改变的原因,并对这种现象作简 要评价。(1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社会礼仪演变的相同之处及 其原因。(8 分) 26.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 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 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 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 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 2.3 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 4 年的财政 收入,等于中国 3 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 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 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 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 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 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 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 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 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 分)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8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 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4 分) 27.(1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这是一幅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简图,它体现了中国近代前期的政治、经济 和思想发展进程。 根据简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发展。(要求:观点明确,对该 简图表述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高三月考答案 1-5 DACDD 6-10 DACBB 11-15 DADDB 16-20 CAABB 21-24 DBCB 25、(1)态度:彻底批判传统礼仪文化.(2 分) 评价:打击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捍卫了民主共和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但对传统礼 仪文化的全盘否定,不利于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4 分) 原因:对“文革”的反思,改革开放以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国民自信 心的提升。(4 分) 影响: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但流于形式,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4 分) (2)同:革命时期都否定传统礼仪;都呈现简约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后来都出现传统礼 仪的回归。(4 分) 原因:受民主革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近代工业文明的推动;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对传统礼仪文化演变过程的理性反思。(4 分) 26、(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的;对西方的态度 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6 分) (2)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 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 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8 分) (3)理解:一方面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另 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4 分) 27、观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推动民主政治运动 的发展。 评析:①19 世纪 60、70 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② 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光绪帝 实行戊戌变法,结果失败。③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到中国,孙中山领导了辛 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④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五四运 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观点二:近代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变革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评析:①19 世纪 60 年代,中国洋务派把林、魏“师夷”的思想加以发展和实践,客观上刺激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早期维新思想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 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的深入开展,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20 世纪初,资产阶级 革命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的政令和思 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④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旧三民 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南京国民 政府收回关税主权,整顿经济秩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