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一中、龙海二中”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学校: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明代赵遂认为:“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
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诈,谓非封建之弊乎?”作者认为“周衰”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心离散 天下大乱 B. 封建集权 国家动荡
C. 分封割据 上下失序 D. 天子昏庸 欺诈渐起
2、“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
歌曲《国家》里的一段歌词,歌词中体现的“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
A. 宗法制 B. 君主专制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
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行
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在此作者旨在强调
A. 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史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侯。”淮、汉之间建有“汉阳诸姬”,其中
以随(今湖北随州市)国为最大。由此可见周朝(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 D.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5、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众说纷纭,近代大部分史学家持否定的态度,但是也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
A. 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 确保政府选拔官员的公平公正
C. 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 能使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
6、“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在政治方面,秦朝给中
国留下的印记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7、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
上反映了( )
A. 相权不断削弱 B.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C. 皇权不断加强 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8、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
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 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C. 监察制度不断发展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9、《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
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
基于他( )
A. 确定了后世 2000 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0、《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
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
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
( )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11、 “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
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度
12、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同时有所不同,有学者说汉初采用的是一种混
合体,“混合体”指的是( )
A. 郡县制 B. 皇帝制 C. 刺史制 D. 郡国并行制
13、秦和西汉时期郡守拥有行政处置、赏罚、司法、监察和财权。如果因事发兵,须有皇帝
虎符。东汉初郡守有了发兵、领兵之权,后来更增加了募兵权。这反映出( )
A. 专制皇权逐渐削弱 B.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 郡县制度遭到破坏 D. 汉代出现割据隐患
1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 完全实现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15、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这一演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礼仪规范不断完善 B.等级制度趋于森严
C.专制政治走向极端 D.丞相权力逐渐削弱
16、清代明文规定:“军机处交兵部加封寄往各省书字,其封面书写何人姓氏者,应交本人拆阅,
如本任官升调他处并来京陛见,其护理及接任之员不得拆阅。”这一规定( )
A.意在防止军机大臣专权 B.提升了军机政务的保密性
C.表明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D.使奏折上报的渠道被阻塞
17、“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巨相见,无论宣寺不得参,即承
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一一现象主要是清代( )
A.政治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 B.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C.提高办事效率的必然选择 D.弥补废丞相弊端的结果
18、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说:“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盖章,
就不成诏书;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下列选项中
最能体现上述认识的是( )
A.唐宋相权与皇权制约平衡 B.明代相权和皇权合二为一
C.清代皇权凌驾于相权之上 D.皇权呈现不断加强趋势
19、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
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D.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20、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
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 宦官专权 B. 内阁的作用
C. 六部掌握实权 D. 军机处的设置
21、20 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
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
即被戕害”。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
C.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D.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
22、关税的税则税率是一个国家用以限制和鼓励某些进出口商品,以保护本国工商业利益的
手段。近代列强开始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23、甲午战争前,光绪帝要求“厚集兵力”,认真备战;慈禧反对贸然应战,支持斡旋求和;
李鸿章奔走于英、俄等国公使间,企求列强出面调停。该现象( )
A. 表明近代化努力效果显著 B. 说明甲午战败有其必然性
C. 反映了列强之间矛盾尖锐 D. 体现出中日力量对比悬殊
24、19 世纪末,俄、德、法、日等国企图通过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英国对此持反对
态度。1898 年,英国国会通过“维护中国的完整和独立”的决议,声称英国只坚持维护它在
条约上的权利,主张在中国全境无限制的贸易。此举体现了英国( )
A. 主张与中国平等外交 B. 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
C. 坚持公平贸易的原则 D. 丧失了殖民霸主地位
25、刘永福在他的《盟约书》里写到:“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
不令倭得”。下列与《盟约书》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黄海海战 B. 收复新疆
C. 甲午战争 D. 反割台斗争
26、下表是对 1944 年抗日战争中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正 面 战
场
像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国民党
损失兵力约五六十万人,丧失 4 个省会和 146 座城市,使 6000
万人民沦于日寇铁蹄之下
敌 后 战
场
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共作战两万余次,毙伤
日伪军 22 万余人,俘获日伪军 3 万余人
A. 不同的立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 B. 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
C. 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了战争策略 D. 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抗战
27、某场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 80 余万人,川军、桂军、粤军以及东
北军、西北军等部队,纷纷奔赴战场,据统计死伤 30 万人。日军投入 8 个师团和 2 个旅团 20
万余人,宣布死伤 4 万余人。这表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民族抗战的形势逐渐形成
C.地方军阀开始服从中央领导 D.国民政府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28、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一份作战计划中写道:“以确保武汉为核心敌之最大长处,在能以
其机械化部队,利用我之铁路、公路,深入猛进。(我)如此以有力部队,在正面节节抵抗,
游击部队在侧面予敌打击。”据此判断,该计划当时用以指导( )
A.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 “围剿“红军
C. 抵御日本侵略 D. 对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29、日军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
用了糜烂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
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 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B. 历史专著中的描述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30、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 周年的纪念邮票
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 )
纪念周
年
枚数和内容
20 周
年
4 枚:毛主席的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 周
年
2 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 周
年
8 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
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 周
年
4 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 枚:和平与正义
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31 题 15 分,32 题 13 分,33 题 12 分,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
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
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
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
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与总趋势,并简要说
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9 分)
32、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
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
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
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
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
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
制度。
——摘编自哀行需《中华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3 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特点,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
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10 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
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材料二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三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
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材料四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
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
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
革职,永不叙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1)材料一中“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19 世纪中国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平等
待遇”?(4 分)
(2)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3 分)
(3)结合三个条约的主要不同之处,说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5 分)“华安一中、龙海二中”二校联考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1-5 CACDD 6-10 BCDAA 11-15 BDDCC 16-20 BADCB
21-25AABBD 26-30 BBCAD
31、(1)作用:①共议国政,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②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
政效率;③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6 分)
(2)原则:①山川形便;②犬牙交错;③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3 分)
总趋势: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2 分)
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2 分)
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的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2 分
32、(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
结合。(3 分)
(2)特点:开放性(允许自由报考);严密化。(2 分)
进步性:①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②追求公平公正;③加强中央集权;④
提高官员素质。(3 点即可)(6 分)
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
机制。(2 分)
33、(1)“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 分)
中国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包括列强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
条约、制造惨案,屠杀中国人民、掠夺财富、经济侵略、文化侵略等方面。(答出
其中三点即可) (3 分)
(2)材料二:《南京条约》;材料三:《马关条约》;材料四:《辛丑条约》。(3 分)
(3)材料二规定关税协定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三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
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说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材料四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界”、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改设外务部、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
织,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
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形成了。(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