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一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题 1.5 分,共 48.0 分)
1. 钱穆在《孔子传》中说:“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
而孔子集其大成。”能作为钱穆这段话的依据应该是孔子
A. 编订“六经” B. 创立儒家学说
C. 开创私学 D. 提倡“仁”的思想
2. 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
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 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 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
张
C. 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
系
3. 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
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
共同之处在于( )
A.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 使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 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 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4.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
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
是( )
A.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 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 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 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5. 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
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
映出荀子( )
A. 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
C.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 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6. 西汉前期,政府把士兵大量复员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一再降低赋税,甚至实行三十税一,
这种做法集中体现了( )
A. 黄老之学 B. 儒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7.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
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
思想的出现表明( )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8. 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
的意义的造字法。“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9. 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
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
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兼爱、非攻、尚贤”
C. “不尚贤,使民不争” D.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10.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但基本上差别不大;从出土
的简牍与铭辞看,各国文字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 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 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封闭性 D. 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11.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
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
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
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
A. 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 导致宋明儒学家的因循守旧
C. 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 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13. 佛教传入中国对儒学产生了巨大冲击,许多儒士激烈批判佛教,并支持政治上的灭佛运
动,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
因为( )
A. 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
B. 君主专制加强,儒学独尊地位巩固
C. 商品经济发展,民众价值取向变化
D. 佛教没有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
14.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
更有权势滔夭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恢复
C.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15. 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
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
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 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 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 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 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16. 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
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
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
A. 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 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C. 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17. 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
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
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
A.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18. 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 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19. 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
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材料意在说明理学( )
A. 本质是科学的 B. 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
C. 强调经世致用 D. 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
20.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
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
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21.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
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 )
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22.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
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23. 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
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
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大”。据此可知,黄宗羲( )
A. 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 B. 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
C. 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 D. 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
24. 1900 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
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
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B. 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 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 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25.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
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A. 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 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 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 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26. 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
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
A. 篆书 B. 隶书 C. 楷书 D. 行书
27. 《宋史》记载: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
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
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讲述北宋以宋江等人由
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
28. 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
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29. 下图为元代王冕《墨梅图》及题诗,它们反映出
A. 诗画结合创作模式的开启 B. 写意成为国画的主要表现技法
C. 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文化需求 D. 理学观念与艺术创作相结合
30. 中国古文化中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A. 王羲之所擅长的行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
B. 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
C.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是对元曲浪漫主义风格的表述
D. 京剧于乾隆年间正式形成,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31. 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
韵。就创作而言,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媲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
乐见,能寓教于乐。这里的“它“应是指( )A. 宋词 B. 元曲 C. 明清小说 D. 京剧
32.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
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
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B. 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 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 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0 分)
3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
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
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一一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
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
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
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一一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三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
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
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
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
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
一一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9 分)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新特点?(8 分)
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6 分)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的特点。(2 分)
34.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同时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科技和艺术都产生了广泛
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
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二程说:“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
子间皆是理。”所以,二程的“理”也包括自然之理。而且程朱理学不仅讲“理”,还讲“即
物穷理”。这些思想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刘完素的《伤寒直格方》开头第一句便是“习
医要用直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 ·凡例》中也说:“(本草)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
实吾儒格物之学。”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三图为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画中题诗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孔子以儒家的哪一主张作为标准对古诗进行了删减,并指出其主要目
的。结合所学知识,文中的“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居于怎样的地位?(4 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对后世科技的发展影响很大”的程朱理学思想是什么?并结
合所学知识举三例体现宋代所取得的科技成就。(5 分)
(3) 材料三中的《墨竹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哪一表现形式?其突出特征是什么?
画中的题诗反映了儒学所推崇的哪一思想内涵?(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今天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2 分)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娃。”“法者,宪令著 于官府,刑罚
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 治……明主之所制其臣
者,二柄而已夹;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到德?曰:杀戮 之谓形,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
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
法二一一正确的理性。这个法通过百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
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 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
发挥作用,也天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 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
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 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
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
-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出关于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
律思想不同的信息,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说明合理,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孔子生平的背景知识,
再根据材料的“孔子以前”、“已有”、“集其大成”等信息可知,是孔子编写“六经”,即对
古代文化典籍的收集整理体现了题干的要求,故答案选择 A 项;BCD 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
除。故选 A。
2.【答案】D
3.【答案】D
【解析】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的是明末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故A 项错误;
材料中韩非子的“集权”思想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不是儒家,故 B 项错误;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统治,故 C 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
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
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因此都体现了对君主统治的改
进,有利于提高君主执政水平,维护封建统治,故 D 项正确;
故选:D。
解答的关键是从“思想的共同之处”切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的
能力。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可知,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
矣。”切入,结合儒家思想的形成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可知是荀子是从尊
君的角度来论证君民关系的,故 B 项正确。
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 A 项错误。
CD 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荀子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
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对荀子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的道家思想,它主张清静无为,反映在政策上就是休养生息,
故 A 正确;
儒家思想是在西汉中期实行的政策,故 B 项错误;
法家思想在汉代不作为主流的思想,但是被儒家思想所吸收,故 C 项错误;
D 项思想在战国时期是显学,汉代退出了主流的地位,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当时黄老思想成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诸侯和军功阶层三权分立、皇
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基础上的.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
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7.【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提及的富民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自耕农阶级和小农经济的要求,故 D
正确;
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故 A 错误;
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故 B 错误;
C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春
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8.【答案】B
【解析】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排除;
B.“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反映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属于道家,正确;
C.儒家主张仁、礼,排除;
D.法家主张严刑酷法,排除。
故选:B。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思想。
本题以无为而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道家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9.【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
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
可知,反映的是主张法治,“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反映的是依法治国,符合题意,故 D 项
正确。
A 项是儒家仁的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 项是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 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法家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
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
为限制。此等限制仅得由法律规定之”的分析,结合选项思想解答即可。
本题以《人权宣言》内容为切入点考查对法家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
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
力。依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但基本上差别不大;从出土的简
牍与铭辞看,各国文字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可知,说明文字在交流上并无大碍,文化上
的统一趋势,故 B 项正确;AC 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应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百家争鸣”
的信息,故 D 项错误。故选 B。
11.【答案】A
【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
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是强调教化之功的人性论,其目的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是
以道德教化为政治归依,A 项正确;
B.提高道德水平、探究人性发展本原都不是董仲舒主张的目的。
C.董仲舒神化儒学的表现是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C 项排除
D.探究人性发展的本源不是董仲舒的主要目的。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在汉朝的发展表现,要求学生结合董仲舒思想内容来理解材料,同时
结合汉朝的社会现实,来分析。
回答关键是要知道,思想的发展是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董仲舒创立新儒学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统治的要求,适应汉武帝的大一统需要。
12.【答案】C
【解析】A 项,加强了文化专制,但无法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B 项,宋明儒学家并未因循守旧,而是发展出来了理学思想,排除;
C 项,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符合材料,正确;
D 项,排斥争论,不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具体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的统一。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的统一,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背景、各个阶段主要内容、影响。
13.【答案】A
【解析】“到宋朝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宋代理学以儒家思
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了时代要求,故 A 正确;
BCD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
学。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汲取道家、玄学、道教、佛
教的有益内容,并注入哲学因素,囊括天人关系的形成的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
1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
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
然称帝,故 A 正确。
B 项“恢复”说法错误。故排除。
权臣豪强畏惧的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当时人们心中捍卫的三纲五常,C 项错在偷换了材料中“忠
君”与“中央集权”的概念,故排除。
此时还不存在“经世致用”是思想,谈不上恢复。故排除 D。
故选:A。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选项有一定的
干扰性,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
能力。A 项中“普遍存在”的说法过于夸大化;题目中未提及法律与道德兼顾及儒家经典成为
法律基本原则,故无法得出 CD 两项的结论;由题目中的信息“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
原则”可知儒家伦理在汉代司法实践中得以强化,故选 B。
16.【答案】D
【解析】“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
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反映了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故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 D 正确;
西汉初年并未奉行儒学,故 A 错误;
封诸侯王、设中朝官与材料无关,故 BC 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黄老之学,使汉初的社会迅速地恢复了元气,百姓富裕起来。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黄老之学,汉初推行“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
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经济上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呈现安定局面,但是各家并存,思
想混乱,无为而治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求。
17.【答案】C
【解析】A 与题干“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不符,排除。
B 与题干无关,排除。
C 汉武帝的真实意图是确立儒家思想在官学与政治中的地位,但允许读书人研究其他学派的思
想,即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正确。
D 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
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
功名富贵。
本题考查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根
本出发点”,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正是因为
其适应了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
制统治。因此 C 符合题意。ABD 三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符合根本出发点的说法。故选
C。
19.【答案】D
【解析】材料的观点认为程朱理学大大的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ABC 三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 D.
本题以李约瑟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宋明理学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
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20.【答案】D
【解析】材料未体现心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 A 项错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明中后期,心学依旧属于儒学范畴,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并非冲破其
思想禁锢,故 B 项错误;
民主,即人民主权,材料并不能体现民主意识觉醒,故 C 项错误; 根据材料“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
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说明,受心学影响,一些知识分子不
再关注才子佳人、达官贵人,转而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有利于个人自由主义发展,故 D 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
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
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
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1.【答案】B
【解析】权力制衡机制强调权力部门之间的制约与平衡,但材料只是提到学校的作用,故 A
不符题意;
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是强调学校对社会问题发挥
舆论监督的作用,故 B 正确;
近代民权意识,主要是人们争取自由、平等的权力,但材料与此无关,故 C 错误;
材料也没有显示学校培养实用人才的信息,故 D 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重点是明清儒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
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明确权力制衡、社会舆论、近代民权意识、实用人才在内涵上的区别。
22.【答案】A
【解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的思想,使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
所以 A 符合题意;
B 说法错误,新文化运动结束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不符合史实,此时的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 是宋明理学;
故选:A。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私天下”“孤秦”、“陋宋”切入,结合明清之
际是儒家思想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该题相关的明清之
际儒家思想的原因,代表人物及其主张都要注意掌握。
23. B
24.【答案】D
【解析】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 A 错误;
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 B 排除;
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
印刷品,故 C 不正确;
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 D 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四大发明。了解四大发明的出现和西传,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记忆运用能力。要求了解我国的四大发明发展
情况,并认识西传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所发挥的作用。
25.【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阐述了北宋水师在海上辨别方向时晚上依靠星星,白天依靠太阳,只有在
阴雨天时才用到指南针,据此可知指南针在当时水师辨别方向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综合材
料判断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都起了促进作用,故 A 项符合题意;
B 项“迷信”的表述与题意无关;
C 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材料未体现;
D 项各国表述不合题意,题干中只提到中国北宋时期.
故选 A.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作用.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指南
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
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
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的作用,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材料“舟师识地理,夜则
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并用排除法
排除.
26.【答案】D
【解析】A.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产生于先秦,小篆在秦朝广泛应用,排除;
B.隶书产生于战国时期,后演化为秦隶和汉隶,排除;
C.楷书源于隶书,始于汉末,排除;
D.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于魏晋时期广泛流行,正确。
故选:D。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行书。
本题以行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2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影响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
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宋史》中记载,宋江等人被称为盗贼,但是明代施耐庵《水浒传》
中又提到“北宋以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宋代以来的理学的出现,到明朝时,在理学居主导的背景下,又出现了
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启蒙思想,这表明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C 项正确;ABD
三项对材料解读错误。故选 C。
28.【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汉字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演变的过程,故 B 项符合;
统一文字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并不是三国时期,故 A 错误;
秦朝官方字体是小篆,但是民间很快出现更便于书写的隶书,汉朝时,隶书成为官方字体,
因此先秦古文和小篆在三国时已经不使用,所以不是当时字体流行实际情况。故 C 项错误;
甲骨文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汉字成熟了,故 D 错误。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理解由于文化的发展,汉字演变过程中,总的趋势
是由繁到简。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我国古代汉字
的形成演变过程和书法艺术。
29.【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学和中国画的知识,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及运用能力。
【解答】
A.诗画结合创作模式的文人画在元朝之前就存在,A 项错误。
BC.两项和题干无关,排除 BC。
D.根据题干《墨梅图》可知,“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在中国画中蕴藏着中国文人不屈的民
族气节,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随着民族矛盾的加剧,一些中
国文人通过绘画等形式展现民族的气节,这是宋明理学对中国画影响的体现,故 D 项正确。
故选 D。
3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极致的是草书,故 A 项错误。
苏轼的“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故 B 项正确。
“文而不晦”、“俗而不俚”说明元曲通俗易懂,面向大众,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不是浪
漫主义风格,故 C 项错误。
京剧形成是在道光年间,故 D 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需要掌握草书、文人画、元曲、京剧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草
书、文人画、元曲、京剧的特点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草书、文人画、元曲、京剧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3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北京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
进京演出,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推动了京剧的形成,符合材料中所说“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它融会了宫廷趣
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京剧没有出现关汉卿这样的大家,但仍涌现出程长庚、
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故 D 符合。
A、B、C 均不符合,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京剧的形成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
使它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虽然没有出现过能与关汉卿相婕
美的大家,但它的意义在于民众喜闻乐见,能寓教于乐”。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3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籍,我国东晋时期
才有火药配方的明确记载,因此题干材料的推动依据错误,结论错误,故 D 项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需要掌握火药配方出现的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
分析,结合火药配方出现的时间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影响。考查对火药配方出现的时间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
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答案】【小题1】(1)本题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
观”意思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主要措施有: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
官。
故答案为:
(1)对策: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设立太学和地方郡国学校,建立
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任用儒学者为官。
【小题 2】(2)本题结合材料关键词“通俗的儒学教化”“具体化、通俗化”“关注社会基层
民众”可以概括出答案。
答案:特点:日益具体化、通俗化、日常化、基层化。4 分。在儒家伦理社会的现实核心上,
还融合了佛道关于宇宙自然和心性人生的思考,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4 分)
【小题 3】(3)本题结合材料三材料概括出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
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私欲。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特点:与理学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或异端思想);批判道学家的虚假,强调人的正常
私欲。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小题 4】(4)本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特点: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或与时俱进)。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主要措施。
(2)本题主要考查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新儒学的主要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李贽思想主张的特点及其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所体现出的特点。
本题通过材料解析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
考查学生材料阅读与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是历来
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复习时要注意不同时期不同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特点。
34.【答案】(1)主张:礼。目的:维护统治。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或奠定了中国古
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思想:理是万物的本源;格物致知。成就: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
南针应用于航海。(任答 1 点即可)
(3)形式:文人(写意)画。特征: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任答 1
点即可)内涵:民本思想。
(4)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儒学和文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
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主张”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取可施于礼义”即可得出“礼”的
结论;第二小问“主要目的”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维护统治”的结论;第三小问“地位”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等角度思考
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和宋代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
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思想”由材料二中的信息“物物皆有理”即可得出“理是万物的本
源”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即物穷理”即可得出“格物致知”的结论;第二小问“科
技成就”结合相关所学可列举“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
于航海”等。
(3)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
能力。第一小问“表现形式”由材料三中的信息“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即可得出“文
人画”的结论;第二小问“突出特征”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
情,追求神韵意趣”的结论;第三小问“思想内涵”由材料三中的信息“疑是民间疾苦声”、
“一枝一叶总关情”即可得出“民本思想”的结论。
(4)本题主要考查当前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
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结合相关所学可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一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35.【答案】第一小问的信息,依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从内容、效果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第
二小问的说明,内容上的不同,结合韩非和西塞罗思想的内容、背景分析即可。效果不同,
可从韩非和西塞罗思想的影响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信息一:内容不同。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峻法,认为法律是统治
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
性和永恒性。 说明:韩非子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小农经济产生,韩非子从维护专制统治的角度形成了严刑峻法的法律思想。西塞罗时期,罗
马法成为调节社 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因此他的法律
思想体现自然法 观念。
信息二:效果不同。 说明: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
暴统治,激化了阶级 矛盾,使其短暂而亡。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
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 成熟,维护了罗马的统治;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思想。考查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不同。需要掌握韩非子与
西塞罗的法律思想内容、背景以及影响。
本题考查对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比较、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