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级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二
历 史 试 题 2019.10
说明:1.请考生使用黑色签字笔认真书写并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并规范答题的格式与
序号!
2.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最佳选择题(40 个,每小题 1.5 分,共计 60 分。)
1.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 )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 1027 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
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表明宋仁宗
时期 ( )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 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
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 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
3.下表为“唐前
后期长江下游
地区水利工程
数量比较表”。
它反映了唐代
( )
A.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D.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4.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 000 台。
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 ( )
地区
时间
淮南区 浙西区 浙东区 宣歙区 总计
唐前期 8 12 9 0 29
唐后期 17 33 26 7 83A.超过官营手工业 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C.专业化特征明显 D.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
5.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
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
生产过程中 ( )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6.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
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
占”。然而诏令犹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 )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7.社会经济困境特别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管子认为:人君应“视国羡(剩余、丰富)不足而
御其财物。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唐朝宰相刘晏也认为:“灾沴之乡,所乏
粮耳…(政府)多出菽粟,恣之粜运,散入村闾”。他们共同强调 ( )
A. 政府提供补贴以减少农业震荡 B. 国家干预经济以消灭经济危机
C. 政府调整市场供给以稳定经济 D. 增加粮食生产以弱化市场矛盾
8.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
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9.许多欧洲观察家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 了财富,在新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
发明,而且还给许多‘不信神的民族’传去了耶稣基督的福音”。站在这些观察家的理解角度,
世界贸易 ( )
A.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B.传播了欧洲先进的制度
C.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0.下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 16 到 18 世纪的变化曲线图。导致 1700 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 )
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C.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 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11. 如图所示,19 世纪初的英国,报时自鸣钟(闹钟)从富贵
人家的装饰品变成市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这一变化的根
本原因是 ( )
A.英国市民生活变得富有 B.工厂制的广泛推行
C.制造钟表的成本更低 D.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
12. 下图为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导致美、德两个国家的
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
A.殖民霸权的建立 B.垄断程度较高
C.封建因素的铲除 D.欧亚移民涌入
13.从西方工业近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看出,其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条:一是从银行
融资,二是设立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资本。而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
它最终崩溃的命运。这一现象说明 ( )A.洋务运动缺乏有力资金支持 B.财政危机影响近代化发展
C.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性 D.西方发展经验不具借鉴性
14.下列对表格中数据(单位:万元)的分析,正确的是 ( )
年份 工业总产值 手工业产值 占比(%) 机器工业产值 占比(%)
1920 550 345.6 462 058.6 83.96 88 287 16.04
1933 653 961.3 435 343.7 66.57 218 617.6 33.43
A.机器生产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B.手工业生产是近代中国工业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C.近代中国工业产值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手工业的发展
D.近代中国社会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业生产方式
15.1933 年广州的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
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
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6. 1926 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
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 年底到 1928 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 1929
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17.下面柱状图显示了苏联经济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比较,其中两次出现负增长,造
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破坏 B.经济体制改革的负效应
C.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 D.苏联经济模式固化的影响
18.下面是 1930 年和 1940 年美国部分机器产量数据变化表,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罗斯福新政 ( )
1930 年 1940 年
拖拉机 92 万台 156.67 万台
谷物联合收割机 6.1 万台 19 万台
玉米摘收机 5 万台 11 万台
A. 推行“以工代赈” B.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调整农业政策
19.1945 年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
障等)赢得大选。对这一纲领认识正确的是 ( )
A.外部有助于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本质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改良方案
C.结果上解决了社会贫富分化问题 D.手段上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0.下表是 1951~1957 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单位:亿元人民币),表中数据的变化反
映了 ( )
年份 国家财政总支出 国防费支出 国防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1951 122.49 52.64 42.97
1953 220.12 75.38 34.24
1955 269.29 65.00 24.14
1957 304.21 55.11 18.12
A.国民经济形势发生根本性好转 B.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
C.国防现代化与工业化建设进展缓慢 D.工作重心取决于国际局势变化
21.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
分离”。2016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
这一变化 (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舞台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22.右图为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图,推动这一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结构调整
B.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的推动
C.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D.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短缺
23.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主要由卖方市场主导;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供求关系实现了由
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进入 21 世纪,大量产品销往国外。这反映了 ( )
A.供求关系决定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产量 B.改革开放大大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能力
C.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 D.我国总体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24.当今世界贸易分成几类:一类为美国出口金融产品、印钞票和“生产”股票、债券……美
国生产 100 美元的成本是 5 美元,利润 为 95 美元……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各国拿
着美元但不到美国买东西,美元永远在美国境外流通。材料反映了 ( )
A.美元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国际货币
B.美国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
C.美国利用世界经济霸主操纵世界经济
D.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5.据统计,若以国民生产总值为 100,下列国家或区域集团组织的国民生产总值在 1960 年
后的变化如下表。据表可以推知,20 世纪 60~80 年代初 ( )
欧洲共同体国家 美国 经互会国家 亚太地区国家
1960 20 53 11 13
1982 52 40 13 23
A.世界经济格局明显向多极化发展 B.东西方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加强
C.亚太地区尚未吸收科技革命成果 D.新兴工业国兴起缩小了南北差距
26.《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的作者谭智元认为,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
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作
者旨在说明 ( )
A.美元取代黄金成为国际货币 B.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地位
C.美国利用黄金实现经济独裁 D.美国依靠经济优势垄断国际贸易
27.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第三天就签署了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 TPP 行政命令,被解读
为贸易保护主义。此前泰国、韩 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似的事情。这反映的是( )
A.区域化合作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 B.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财富分配
C.区域化合作是一把双刃剑 D.发达国家失信于发展中国家
28.西方学者认为,1989 年是 20 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一刻。它使得全球化走进苏联阵营。自
此以后,全球化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材料表明 ( )
A.苏联在欧洲的政治、经济体系崩溃 B.两极格局瓦解推动经济的“全球化”
C.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D.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区域集团化趋势
29.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 WTO 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 10 000 次。进
入 21 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
地使用。上述词语的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 )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B.加入 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C.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
30.分析下图,对该图主题概况最准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的过程
B.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
C.工业文明兴起及向世界传播的过程
D.经济组织形式由手中工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31.龙和凤是我国古代的两大图腾,北方(中原地区)尊龙;南方(尤其是楚地)崇凤。据统计,
在屈原的辞赋中龙和凤各出现了 24 次,但凤充当的是神使,龙只是凤的坐骑;所谓的龙舟也
是凤站在龙头上充当舵手,驾驭着龙舟行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南北地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B.传统的分封制遭到破坏
C.战国时政治中心已移至南方 D.周朝的礼乐制已分崩离析
3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
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
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33.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
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
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34.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
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35.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
所占的比例为 7.97%,宋代为 15.89%,清代为 22.71%。这反映出 (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36.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说:“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
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这段话意在说明
( )
A.当时的雅典不具备建立民主政体的条件
B.广大雅典公民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C.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 D.平等和自由是雅典民主政体的基本原则
37. 有古罗马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
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该主张( )
A.强调法律至上,肯定天赋人权 B.追求公平正义,保障了奴隶利益
C.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罗马统治 D.蕴含人文精神,为后世提供借鉴
38.在英语里,“民族”与“国家”是同一个词(nation),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
族)的人关于“国家”的联想,美国很少使用nation 这个词来指称不同民族的人,而更多地是
使用“种族”(race)和“族群(族裔)”(ethnic)的概念。比如在人口普查时并不问及“民族”,也不要
求选择民族血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 ( )
A.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 B.回避民族问题,缓和民族矛盾
C.模糊民族概念,消磨民族意志 D.宣扬种族思想,实行种族歧视
39.1876 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
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 )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40.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
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第Ⅱ卷
(材料题 3 个,共 40 分。由于分值较小,1 分/个要点)
41.(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
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
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
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
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 1978 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 206.4 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 97.5 亿美
元,进口额为 108.9 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 1%,排名世界第 32 位。2013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 4.16 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 2.21 万亿美元,进口额为 1.95 万
亿美元,贸易顺差为 2597.5 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
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
份额明显上升。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
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10 分)
42.(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
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 世纪上
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随着 17 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中等
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
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奢侈
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
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17 世纪后期至 18 世纪引发了一场
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 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
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天启《赣州府志》记载赣州的情况:“乃今凿朴为碉,易俭为侈,
服饰器用燕饮之浮淫,转相幕效。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
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所谓“凿朴为蜩,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
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
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英国奢侈消费的原因,并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带来
的影响。(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6 分)
43.(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
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
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
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
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史论结合。)
2017 级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二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40 个,40 分)
1.【解析】选 A。由材料可知出土的铁制农具分类较多,适用不同的耕作需求,说明秦汉时期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 A 项正确。
2.【解析】选 A。据材料可知政府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
维持生产正常进行,这反映出北宋由于“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租佃关系盛行,地主与佃户
关系紧张,故 A 项正确;在租佃制度下,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材料中“更不取
主人凭由,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可知佃户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并非隶属于地主,故 B 项错
误;材料没有反映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问题,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客户(佃户)起移”“主人凭
由”可知主要围绕租佃关系展开,未涉及到土地兼并问题,故 D 项错误。
3.【解析】选 B。材料中反映的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数量的增多,体现了农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兴建水利工程,说明农业并未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并未说明江南地区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故 D 项错误。
4.【解析】选 C。由材料可知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专业化
生产,故 C 项正确。材料仅提供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未提供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论无从得出,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朝时苏州民间丝
织业规模较大,未体现雇佣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供丝织业的海外贸易情况,故 D 项
错误。
5.【解析】选 D。材料中制车有着严格的尺寸,采用标准化生产,“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
车)”,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当时制车过程中的行业内部分工,
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制车与市场需求、冶铁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故 B、C 项错误。
6.【解析】选 B。从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
禁不止”中可以看出,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
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 B 项正确。“草市”“墟市”都是在乡村的,
故 A 项排除;C 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 项排除。
7.【解析】选 C。材料大意为管仲认为君主应该视国家财富储备情况储备财物,谷物便宜
就用货币交换粮食、布帛便宜用钱币交换布帛。刘宴认为在粮食匮乏的区域,政府应该从粮
食产区运来粮食,散发到农村。他们共同强调国家应该注重调整市场供给,由此看出 ABD 三
项材料都不能体现。故选 C。
8.【解析】选 C。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
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了上下相背离现象,故 C 项正确。
“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A 项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蔽大洋而
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反映了“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状况,
而不是“海禁”政策瓦解,海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 B 项错误;“海
禁”政策是明王朝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制度,故 D 项错误。
9.【解析】选 D。从材料信息可知,这些观察家认为,世界贸易使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加强,即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故选 D 项。
10.【解析】选 C。从图片信息看,17 世纪荷兰主要城市人口激增,这是因为 17 世纪的荷兰
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海上马车夫”;1700 年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逐步下
降,这是因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故 C 项正确;最早进行
工业革命的国家是英国,故 A 项错误;B、D 两项不符合 1700 年后荷兰的史实,应排除。
11.【解析】选 B。工业革命后广泛推行工厂制,使用 机器生产,对工人的时间要求严格,这
就使得钟表成为了工人的生活必需品,故答案为 B 项。12.【解析】选 B。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德两国迅速开展,美国、德国进入垄断阶段,垄断
程度较高,推动制造业迅速发展,故选 B 项。根据图表可 以看出,1900 年美国、德国制造业
迅速发展,此时美国、德国并没有建立殖民霸权,A 项错误;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 ,不存
在封建因素,C 项错误;欧亚移民涌入现象只符合美国,D 项错误。
13.【解析】选 C。从材料对洋务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工业化过程是与西方工
业化有很大差别的,现实条件和历史背景都有很明显的差距,所以本题选择 C 项。A、B 两
项只是提到了原因中的一点;D 项说法错误,西方的经验有助于推动我们工业化
的进程。
14.【解析】选 B。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20 年和 1933 年的工业总产值中,手工业产值分别
占 83.96%和 66.57%,这说明手工业生产是近代中国工业品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故 B 项正确,
A 项错误。从表格中机器工业产值比重不断增长,而手工业产值比重日渐下降可知 C 项错误;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手工业产值比重大于机器工业产值,故 D 项错误。
15.【解析】选 C。本题以广州报纸对汉口三种女人的报道为背景材料,考查对近现代物质生
活习俗变迁的掌握。A 项描述不全面,材料中还有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故排除;材料未涉
及新文化运动影响的信息,故排除 B 项;材料展示的三种小姐正是体现了社会风俗的多元化
的 特征,C 项正确;材料中还存在缠脚的女人,D 项错误。
16.【解析】选 B。据材料“1926 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相当尖
锐……1927 年底到 1928 年春,发生收购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 1921 年初开始实行
新经济政策,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公有和私有的共存、计划和市场的共存,这些矛盾的发
展,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1929 年,斯大林还是终止了新经济政策,这体现了
新经济政策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从当时俄国的国情出发,
没有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没有
改变社会意识形态,故 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没有加剧国家政权颠覆,斯大林时期终止了新
经济政策,实行斯大林模式,故 D 项错误。
17.【解析】选 B。分析图示信息可知,战后苏联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不断增长不同,苏联经
济发展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其中在 1963 年和 1983 年出现了两次经济的负增长。这两次经济
负增长分别是受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负面影响所致,故选 B 项。A 项所述不符
合史实;C 项不符合题意;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上述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D 项不符合题意。
18.【解析】选 B。结合所学知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30 年至 1940 年间,拖拉机、谷物联
合收割机、玉米摘收机等工业品不断增加,说明美国的工业在不断恢复与发展,这与罗斯福
新政致力于国家工业复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正确选项为 B 项; “以工代赈”是为了解决失
业问题,材料中未体现,因此 A 项错误;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也未体现,因此 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政策主要是减产、休耕轮作,并不会直接带来工业产品的大幅增加,因此 D
项错误。
19.【解析】选 D。本题旨在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45 年,美苏“冷战”尚未开始,A 项错
误;该竞选纲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修补,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B 项错误;
该方案不可能彻底解决社会贫富分化的问题,C 项错误;竞选纲领的内容包含了国有化,增
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措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 项正确。
20.【解析】选 B。依据题干 1951~1957 年我国国防费支出情况表的内容可知, 反映出国家安
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故 B 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以根本
性好转不准确,故 A 项错误;由题干时间“1951~1957 年”可知,处于“一五”计划时 期,结合
所学可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 成就,故 C 项错误;在该时段国际局
势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 D 项错误。
21.【解析】选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仍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
根本变革,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 体现了农村经
营的不断发展,故 B 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农村经济 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退出历史舞台,故 C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仅仅掌握对土地的使用权,
不是所有权,故 D 项错误。
22.【解析】选 C。阅读图片可知,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
重逐渐增长,这反映了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制造业的发展,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故
选 C 项。
23.【解析】选 B。材料反映了我国商品由短缺到充裕的变化,这是由改革开放的持续进行和
深化推动的,B 项正确。供求关系影响产量,但是从根本上讲产量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生
产力水平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得到提高的,排除 A 项。C 项所述与题意不符。中共十四大做
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市场供应的充足,这是政府在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的体现,但是不能说明仍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D 项。
24.【解析】选 B。材料显示了美国依靠出口金融产品、印钞票和“生产”股票、债券赚取利润,
反映了美国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故选 B 项。美元是当今世界唯一的国际货币不符合
史实,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操纵,C 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
关,D 项错误。
25.【解析】选 A。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60 年美国一家独大,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表中其他
国家和区域组织,而 1982 年欧共体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美国,亚太地区国家同美国
的差距在缩小,说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遭到冲击,世界经济格局明显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故 A
项正确;由于两极格局的存在,东西方经济的相互依存程度并不强,故 B 项错误;二战后亚太地区某些国家吸收了科技革命成果,故 C 项错误;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南北差距
在逐渐扩大,故 D 项错误。
26.【解析】选 B。根据“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偷
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看出,作者旨在说明美元进一步强化了国际货币
地位,B 正确;材料强调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A 表述错误;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国际贸易,排除 D。
27.【解析】选 C。根据材料“美国退出亚太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泰国、韩国和加拿大也做过类
似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贸易保护主义现象说明区域化合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一
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
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国际竞争,造成贫富悬殊,南北差距
拉大等一系列问题,故 A 项 错误,C 项正确。B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未体现发展中国家
失信于发达国家,排除 D 项。
28.【解析】选 B。材料中西方学者认为“1989 年是 20 世纪末最具决定性的 一刻。它使得全球
化走进苏联阵营”,表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具有划时代意义,将社会主义国家纳入经济全球
化的轨道,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据此可知两极格局的瓦解推动了经济的全球
化,故选 B 项。A 项说法明显错误,C、D 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29.【解析】选 C。A 项,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世贸组织,没有涉及中外交往平等的信息,排除;
B 项 ,中西差距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由材料中“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以及之
后的“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词语的变化说明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知逐渐理性,
故 C 项正确;D 项,对世界认知范围过大,排除。
30.【解析】选 B。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说明了全球化开始,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大大
推动了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总体体
现了经济全球化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故 B 正确。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最终完成,与 20 世纪中期之后的史实不符,排除 A。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为工业
文明的兴起准备条件,不是对材料的全面反映,排除 C。D 项只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的
信息,不能整体反映材料,排除。
31.【解析】选 B。由题目信息可知楚国把自己的图腾的地位置于中原的图腾之上,说明其已
不“服从”于中央政权(周王朝)的权威,即不认同和周王朝之间的等级关系,B 项符合题意,A、
C、D 三项题目中均未体现。
32.【解析】选 B。33.【解析】选 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
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
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 C 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 D 项错误。
35.【解析】选 C。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
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即中央集权与
地方分权相结合,故 C 项正确。
35.【解析】选 B。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和对百姓的
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 A、C 两项错误;根据前面的
分析可知 B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 D 项错误。
36.【解析】选 C。材料没有提到民主政体的建立条件,故 A 项错误;“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
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可看出人所要的东西已经不局限于自由和平等了,故 B 项错误;“民
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意图说明雅典民
主制度是有弊端的,故 C 项正确;“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
的退化”重点强调民主政体的弊端,故 D 项错误。
37.【解析】选 D。根据题目中“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
人都是平等的”从自然法的角度对奴隶的地位进行评论,蕴含了人文精神,故 D 项正确。
38.【解析】选 A。美国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为了避免唤起不同民族(指移民的本源民族)的
人关于‘国家’的联想”,即淡化民族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故 A 项正确。
39.【解析】选 C。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法国对他国优秀政治成果的借鉴与吸收,故 A 项错误;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明显的议会制共和制政体,并不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故 B 项
错误;材料反映法国总统权力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政治妥协的产物,故 C 项正确;相
比美国,法国议会对总统的监督要严密有力的多,故 D 项错误。
40.【解析】选 D。根据题中“在民主国家……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故 A 错误;“主权在民”的观念题中没有反映,故 B 错误;“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
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得知政治精英并没有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故 C 错误;根据题中“当
代美国”关键信息,得出美国的政体为遵循了“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和
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选 D。
第Ⅱ卷
(材料题 3 个,共 40 分。由于主观题分值较小,1 分/个要点)
41. 【答案】
(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
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4 分)
(2)特点: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
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4 分)
成因: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
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6 分)
42. 【答案】
(1)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并逐步完善,社会稳
定;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扩大;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4 分)
影响: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丰富了经济理论;解放思想,
改变消费观念;导致奢靡成风,贫富差距拉大。(4 分)
(2)变化:出现奢侈消费、消闲消费、超前(透支)消费。(2 分)
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封建礼教受到冲击;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4 分)
43.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
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2 分)
表态:我赞成该观点。(1 分)
论证:如清朝晚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清政府由重农
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思想
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
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
化特征。(8 分)
因此,“晚”的时代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1 分)
答案示例二:观点: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2 分)
表态:我反对该观点。(1 分)
论证:如晚明时期,政治上,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君主专制强化并持续到清代。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思想上,李贽由于其“异端”
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8 分)
因此,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