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高三阶段性监测
历史试题
2019.10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 I 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周人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德保民…“民之所
欲,天必从之”的新的天命观,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权合法性、“革命”
合法性的证明逻辑。从商到周天命思想的转变反映了
A.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B.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D.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
2.东西方的亲属称谓有根大差异。西方国家的亲属称谓简单、模糊(如 sister 可指姐、妹,
grandmother 可指奶奶、外婆,uncle 可指大伯、叔叔、舅舅、姑父),但汉语亲属称谓复杂、
明晰(如父系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等,母系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中国特色的亲属
称谓体现的传统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3.“万岁”是古代中国皇帝的代称,始于汉武帝,后来礼颂皇帝时,都要用“万岁万岁万万岁”
的敬辞。这反映了统治阶级意在
A.确立君主独尊地位 B.凝聚贵族统治力量
C.强化皇权主义思想 D.突出儒学正统地位
4.明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形式为“内阁票拟——皇帝或皇帝授权太监批红——六部执行”为主,
出现万历皇帝 30 年不上朝但明朝统治仍然延续的“荒诞奇迹”。“荒诞奇迹”的出现反映了
A..明代政治局势的混乱 B.官僚政治的成熟
C.内阁与宦官互相牵制 D.君主专制的强化
5.雅典法庭民主完全彻底,即无论什么指控,无论有否证据,无论伤害大小,只要陪审团投票
认定,罪名即告成立。当时又无现代刑侦手段提供证据,只要通过辩论争取到陪审员同情,
就决定了官司的胜负(如“苏格拉底之死”“美妓弗里娜之活”两人皆被指控“亵渎神灵、腐蚀
青年”,但结果大相径庭)。材料主要说明了
A..妇女比男子更有权 B.雅典民主存在缺陷
C.辩论决定判决结果 D.审判程序不够规范
6.《十二铜表法》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用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相邻田地之间,应
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在他人土地上有通行权的,其道路宽度,直向为八尺,转弯
处为十六尺。”由此可见该法律
A.严重损害公民个人权益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极力保护大土地所有制 D.注意维护贵族利益
7.“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
A.发生“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形成责任内阁制度 D.改革议会选举制度
8.美国社会枪击案频发,从平民到总统,幼儿到老人,都曾成为枪支暴力的受害者。从上世纪
二十年代人们即开始要求政府尽快制定枪支管制措施,之后在控枪问题上出台了多部法案,
期间夹杂着总统、国会、民众、社会组织与团体的较量与冲突,但直到 2019 年美国仍有近万
人死于涉枪案件。这表明美国
A.政治派别阶级本质趋同 B.宪政民主制度发展完善
C.法律注重保护人民权益 D.政体社会治理能力不足
9.1873 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的资产阶
级自由派担心这个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5 年 5 月发生了刺杀威廉一世的事件,
俾斯麦以此为由提出取缔社会民主党,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再次予以拒绝。材料说明当
时德国
A.首相对帝国议会负责 B.工业化发展促进民主增强
C.君主立宪制下宰相没有实权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10.从武昌起义后武汉军政府采用“铁血 18 星旗”和“黄帝纪元”,到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
色旗、民国纪年”,实现了单一汉族建国(建立汉族共和国)转变为五族建国(建立多民族共和国)
转变。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日本在东北势力受到遏制 B.满、汉民族矛盾消失
C.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 D.中国政治民主化实现
11.秋瑾留学日本时,“肤色白皙,眼睛细长,体格稍瘦。上身着黑色和服单衣,下身穿着当时
甚为流行的紫色裤裙。缠足,日本式的束发,莲步蹒跚,每日往来学校,不曾缺欠。”这反映
出秋瑾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主张 B.有兼具中西的文化多元性
C.秉持中国传统教育观念 D.深刻影响了中国时局
12.1917 年 9 月初,列宁相继写了《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马克
思主义和起义》等文章,指出不能教条地把社会主义革命看成是遥远的未来,武装夺取政权
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成熟。这反映了
A.布尔什维克党内这成共识 B.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C.工人武装控制了中心城市 D.农民渴望重新分配土地13.“(20 世纪初)在中国,胡适是实用主义的主将,他不遗余力地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
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善中国。李大钊与在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
形式,进行直接和彻底的政治社会转型。”当时双方的争论
A.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使资本主义政体被知识界否定
C.消除了救亡方式上的分歧 D.表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14.某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
“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
人”等。这些口号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配台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C.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转移 D.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5.1945 年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表
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决定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 D.指明了抗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
16.在 1949 年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
《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
神圣化。这些措施
A.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7.1972 年中美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强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
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说明当时
美国
A.回应了中国政府的关切 B.认同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C.断绝了向台湾出售武器 D.开始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18.1962 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宣称: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
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
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表明法国
A.宣称要与美苏决裂 B.倡议建立欧洲联盟
C.企图称霸欧洲大陆 D.主张欧洲独立自主
19.1990 年 11 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台声明,宣
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欧洲冷战
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A.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D.欧洲一体化走向深入20.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
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21.《唐律疏义》曰:“依令,斛斗秤度等,所司每年量校,印署充用。其有私家自作,致有
不平,而在市执用者,笞五十。”这说明当时
A.民间商业欺诈现象严重 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政府重视监管商业
22.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一书中认为:(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
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一
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
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比较,最能说明的是
A.中英两国传统文化对各自前途的影响力 B.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力
C.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D.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
23.下面为 1913~1920 年国内棉纱消费情况统计图。图中数据的变化
A.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动 B.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某些特点
C.反映出棉纺织业实现了独立自主 D.表明中国棉布出口呈增长趋势
24.1510—1550 年,跨越大西洋贸易飞速增长,其贸易额增长了 7 倍。这一时期跨大西洋贸易
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文艺复兴的推动
25.下表是英国不同领域经济指标所占比重变化表(单位:%)。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国内市场已经饱和 B.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C.民众消费水平下降 D.工业革命尚未完成第 II 卷(共 50 分)
二
题号 一
26 27 28 29
总分
得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其中第 26 题 13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3 分,第 29 题
12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综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此在秦、汉完成之。
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汉中叶以下,适于东
汉完成之。由士族门第而变为科举竞选,三也,此在隋、唐两代完成之,全国政事付之官吏,
而官吏之选拔与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观之法规,为公开的准绳。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
摇,宰相政府首领,所不能动者。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什么是现代国家?近代以来,人们根据源干西方的各种观念,或将建立单一民族
国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联邦制、地方自治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或将建立
普选制议会制、两党制多党制作为现代国家的标志。这些理解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基本上都
是从政体即政治运行方式来认识现代国家的。
——摘自(英)克里斯皮尔森《论现代国家》
材料三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对此需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制,中
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中国的君主集权制度曾经对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形成过
一定的制约,更加重要的是,这种体制有利于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其中的科
举选官制度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为中小地主和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
社会到上层社会的政治通道,特别是科举制度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
定程度上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有
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为治民治吏的一种手段,自己则凌驾于法制之上。正因为如
此,同一个制度体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乱,有天壤之别,反
映出人治的弊端。
——摘编自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演进的特点。(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历程。(4 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的影响”谈谈自己
的看法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台,6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较,五四宪法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向社会主
义类型的国家制度的新的飞跃。1949 年 10 月至 1954 年 9 月,我国中央一级制定的法律法规
只有 48 件,而 1954 年 9 月下半月至 1957 年则达 430 多件。
——摘编自《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研究述评》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 30 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的法治建设取
得了巨大成就。1999 年,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
宪法。2004 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包括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及宪法和
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在立法、执法、司法等
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
的活动准则,在完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
成,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商自 2008 年《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6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北部边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秦始皇首先对新开拓的河南地“徒谪戌以
充之”,又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榆中等地实边垦殖,拜爵一级。移民迁入后,“服习以成,
勿令迁徙”,汉文帝时在边塞建立城邑,给移民提供室屋田嚣、免罪、免赋役、于冬夏衣、廪
食、能自给而止等优惠政策,到武帝时,大规模移民实边,不断加强边防防备,把北部边疆
地区纳入统一国家一体化发展的轨道。——摘编自刘太祥《秦汉北部边防建设》
材料二 ……直至东汉末,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经济停滞在原始状
态,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很不发达,商品经济更不待言。两宋之际,
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
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
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
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均产生于江南地区,充分说明南方
经济发展的水平已占据压倒的优势。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移民的目的及主要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中国人口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7 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
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16 世纪以来,广大居
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
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
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
普及开采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
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
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19 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
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
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
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
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8 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 分)
2019-2020 学年高三阶段性监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19.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2.C 3.C 4.B 5.B 6.B 7.D 8.D 9.B 10.C 11.B 12.B 13.A 14.C 15.D
16.A 17.A 18.D 19.C 20.B 21.D 22.C 23.B 24.B 25.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其中第 26 题 13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3 分,第 29
题 12 分,共 50 分。
26.(1)特点: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以儒学为统治之学;人才选
拔不断公正规范化。(3 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2)历程:北美大陆移民经过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通过独立战争,
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制定 1787 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
建国后,逐渐形成两党制。(4 分)
(3)评分标准:(1)观点明确,对影响可作肯定、否定及既肯定又否定的评价。(2 分)
(2)阐释部分,至少举出 2 例史实,史实要正确,可从材料中摘抄,也可取自所学知识。观
点与材料一致,论从史出。(4 分)
肯定示例:君主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官僚政治冲破贵族血缘世
袭,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儒学治国塑造了仁义、亲民、爱国等民族性
格;科举制度保证了上层官员队伍的知识水平,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传承与发展;重视德治
的独特的法制建设,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否定示例:君主专制强化,造成体制僵化,近代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延缓了中国
向近代文明的转变,使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缺少法治,使专制、人治盛行,不利于社
会进步;理学教条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7.(1)1954 年宪法奠定法制基础;加快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
促进国家工业化进程。(6 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2)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6 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28.(1)目的: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维护国家安全;巩固统一。(3 分)
主要特点:行政手段推动;移向边疆;移民数量庞大。(3 分 )
(2)变化:南方人口超过北方。(1 分)
影响:促进了南方的开发;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盛北衰的局面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6 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29.(1)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美洲作物适应较强,用途广泛;
明清时期人地矛盾尖锐;政府政策的推动。(4 分)
影响: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人口增长;推动了农业
商品化发展;大量荒地开垦,导致生态破坏。(4 分,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
(2)局面: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或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
分)因素: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
展)。(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