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新起点试卷(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北省黄冈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新起点试卷(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年级 9 月新起点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 8 页,22 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 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 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公元前 16 世纪至前 3 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 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 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 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 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 合,终于淡出历史。 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 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 盆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 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 同,融合为一。 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 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磧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 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 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 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 即已肇端,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 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 系统,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 皆难以调和。埃及古代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祇各有职 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 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现念迥异于中东两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被其 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即 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情形, 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一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和,遂 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 要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故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 B.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 C.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 D.融合与分割,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 B.文章选材考究,以两河、埃及古文明对比中国古文明,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 C.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包容调和。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东两大独特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 潜力与可能。B.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 征或表现相通。 C.据文章所述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或许具有更深远的历史 和现实价值。 D.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呼应、 内容完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 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逐 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级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等废 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 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锅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茶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级,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级的具体 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照《城 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庭 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是参 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负责给 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公民对他 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织、参加听 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作, 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的垃圾 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主 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楚烧厂设计得非 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现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本垃圾 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宣传。第 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甚至会提示 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会设置垃圾桶, 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极分类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捕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统计样本中 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有统 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发的压力和动 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这 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供了 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喀布尔人 [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 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他穿着宽大污秽 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 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 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 葡萄干——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 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 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 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 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 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 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闹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 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 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 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 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 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 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 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 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 原来是拉曼,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 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 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两来,送给那 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 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 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 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 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看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 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 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 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照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 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 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 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 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 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 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从塞满零食的小纱丽,到华贵的红绸衣,这变化体现了敏妮的成长, 也使她与拉曼关系的变化顺理成章。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关于“公公”的玩笑三次出现,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8.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6 分) 9.季羡林认为:梵我合一、和谐协调,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文的情节与情感来看,泰戈 尔一方面强调和谐与温暖,一方面淡化了原本激烈的矛盾冲突,只留下淡淡的感伤。请在上 述两方面中选择一种,结合小说加以解释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 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 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初仕郡,孝廉,除郎中。后遭母忧,弃官行丧。太尉李固 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 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悬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 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 卿议遣讨之,又诏下州郡,一切皆得举孝廉、茂才。蕃上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 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严敕三 府①,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之人能班宣法令情在爱惠者, 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后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 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太后临朝,时新遭 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胃惧权官,托病不朝。蕃以书责之曰:“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 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②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诸尚书惶怖, 皆起视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帝乳母赵娆,旦夕在 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 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用理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 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陈善传》) [注]:①三府: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②荼蓼:泛指田野沼泽间的杂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B.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实武谋之C.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D.太后信之/数出诏/命有所封/拜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举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属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B.“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实为贬官;陈蕃因提建议被贬为豫章太守。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陈蕃劝说托病不上朝的大臣要尽职尽责。 D.陈蕃对周璆只称字不称名,是表示对他的尊敬,故“字而不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蕃自有名节,能招徕贤土。郡人周璆不接受本郡前后太守的招命,而陈著能够招徕,正是 因为陈蕃本人自是名节之士。 B.陈蕃识见卓异,颇有方略。他认为地方官史贪赃枉法、虑待百姓是导致山贼危害一方的重要 原因;应该选贤任能,更换地方官吏。 C.陈蕃尽孝尽忠,反而受到杀害。他因母亲去逝,宁愿弃官守丧;虽然多次免官,但他仍然上 疏,最后窦太后还是下令捕杀他。 D.陈蕃少有大志,为人称赞。十五岁时闲处一室而庭院芜秽,他以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回答 父亲好友之间,被认为有澄清天下的志气,受到赞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2)致令赤子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 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 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领联"何处访庭闱”一句采用设问句,暗示这也正是首联“万事非”中的一例。 B.诗中写黄牛峡的景属于虚写,杜甫《登高》的写景也采用了这一手法。 C.诗人在秋天送别友人,但全诗并不见离别的感伤之情,气概整体昂扬。 D.首联用典,用古代的美谈和当令的时局形成对照,点示出当时的时代背景。 1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消遥游》描写鹏鸟迁徙南冥时,从水面奋起而飞,直上九万里高空的两句是“ 、 ”。 (2)《赤壁赋》中“ 、 ”两句描写了苏子与朋友乘坐小舟举酒互劝的场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杯古》中叹惋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已荡然无存的诗句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写了一篇较有系统的美学论文——《乐论》的人。他有句话说得极好: “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 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全面地 表现生活,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表现生活。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 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 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与表现。但“全”和“粹” 是 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似乎就不应“拔萃”。( )然而, 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又 容易走上抽象的 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才能 谓之美,正如荀子所正确 的那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类比相互冲突浪漫主义提出 B.运用相互冲突形式主义指出 B.运用相反相成浪漫主义指出 D.类比相反相成形式主义提出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矛盾之中,很难又全又粹。 B.又全又粹,那就必然陷入矛盾之中了。C.矛盾之中,哪能做到又全又粹呢? D.又全又粹,这不矛盾吗?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B.“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的表现,完成艺术的美。 C.“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美,形成艺术的表现。 D.“虚”和“实”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与艺术的美。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球场上最近诞生了一项黑科技:同一场足球比赛,在不同国家的转播画面中, ①。 这项技术被称作“虚报广告替换”,相当于给播出的比赛画面加上了“实时特效”:技术方面 通过图像边缘识别技术,判断出移动镜头中 ②,然后用不同地区的不同广告图像,替 换赛场内实际展现的广告。他们会考虑球员、裁判等遮挡广告牌的因素,好让这些替换看上 去天衣无缝。这种广告投放方式的优势是 ③。试想,如果在中国的转播镜头中出现了 一段法语广告,观众多半一头雾水;而投放贴近中国市场的汉语广告,则会事半功倍。该技 术对足球乃至整个体育界的商业营销来说,都意义深远。 21、把下面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狭小封闭的岛国,使日本人善于在小范围内行动、在细节上用功。英国也是岛国,但大 陆意识、全球视野极强,扩张为殖民帝国,使英语普及为世界语言。而日本人接触大陆文化 后,将鸟国狭小的自卑,渐渐转化为自信。我们可从民间传说故事中得到印证。如《一寸法 师》中的一寸法师,生来还没手指大,却战胜了巨魔,表现出“小的就是强的”这样一种心 理暗示,《竹取物语》中,比拇指肚还要小的辉夜姬却长成无双美女,体现出“小即是美”的 理念。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重视文明礼节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国尚礼则国 昌,家尚礼则家大”,文明礼节决不是个人的私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可是当前有 些人认为,进退有仪,那是封建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不必在意繁文缛节;还有人认为,太 注重礼节,容易让自己是畏手畏脚,失去自己个性;还有人说。如果生活中注重讲礼节,但 可能外在行为讲礼节,内心并不一定认同,这显得不真实,很虚假。 针对这些,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日常生活中礼节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