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联考试题(应届)(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安徽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联考试题(应届)(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1 页 共 8 页 ◎ 第 2 页 共 8 页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年级 10 月份月考 应届历史试卷 命题人:张 矛 审题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 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 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此材料旨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建立集体统治 B.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影响 D.分封制不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 2.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 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3.古罗马曾发生过数次平民撤离运动,即平民们以一种和平方式离开罗马前往圣山。 下表为几次撤离运动的统计。由此可见,古代罗马 时间 事件 成果 公元前 494 年 第一次撤 离 根据约法,设立平民保民官,他们有权否决任何官吏 的行为,如果有必要,他们可以停止任何法律的实施 公元前 471 年 第二次撤 离 贵族被迫再次让步,颁布法案:禁止设立不受申诉权 限制的长官,违者人人可得而诛之并不受惩罚 公元前 449 年 第三次撤 离 公布《十二铜表法》,这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巨大胜 利 公元前 342 年 第四次撤 离 立法禁止放债,违者以公犯论 公元前 287 年 第五次撤 离 颁布法案,重申平民决定不必经过元老院的批准,对 全体公民都有法律效力 A.法律渊源广泛 B.司法实践丰富 C.追求法律公平 D.立法权限随意 4.“光荣革命”后,内阁大臣由国王任命并对其负责。后来,国王意识到政务方针必 须得到议会的认可,于是逐渐过渡到在议会多数派别中遴选大臣。到安妮女王时期 (1702~1714 年),大臣们有事先在自己中间协商,协商好了再向女王报告,取得女王 认可。这表明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议会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责任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国王仍旧拥有行政权力 5.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 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 键。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 A.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 B.从殖民地到独立的“邦”,又到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C.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 D.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 6.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颐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 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 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7.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 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 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三色旗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 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A.独立的省份都是武力夺权 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国内对青天白日三色旗的普遍认同 8.俄罗斯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 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 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通过了《和平法令》 9.下表是关于 1954~1955 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可知, 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时间 记录 1954 年 6 月 周恩来访问印度,向尼赫鲁表示:中国赞同正在酝酿中的召开亚非会议 的计划 1954 年 12 月 缅句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双方领导人认为,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非 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 1955 年 1 月 毛泽东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责成周恩来亲自负 责准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方案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 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C.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第 3 页 共 8 页 ◎ 第 4 页 共 8 页 10.中国积极参与的某国际组织在成立宣言中写道:“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 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 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据此判断该组织 是 A.上海合作组织 B.亚太经贸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世界贸易组织 11.1947 年,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在演说中强调:“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 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 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这说明 A.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B.美国强大得益于欧洲统一市场形成 C.西欧联合有利于美国的冷战政策 D.欧洲一体化对世界政治格局影响大 12.19 世纪 70 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 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 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A.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13.读图据此可推知 A.布币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基因 B.布币演进折射出中国政局趋于统一 C.国家分裂与动荡导致了币形混乱 D.布币的名称由来与其制作材料有关 14.明末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田制》中认为以田赋为主的传统财税制度存在“积累莫 返之害”的弊端;当代学者秦晖进一步提示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 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对此历史现 象分析正确的是 A.税制改革决定了历代封建王朝兴衰存亡 B.田赋始终是古代朝廷最主要的财税来源 C.“税外杂派”多出自地方官吏贪腐行为 D.小农经济支撑“大国财政”的必然结果 15.唐长孺先生在《读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 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 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据此可知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16.白银作为货币,在中国古代长期都以“两”结算,在《南京条约》中,赔款则以明 中后期开始流入的西班牙“银元”结算。当时使用“银元”结算的重要因素是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居出超地位 B.西班牙长期主导欧亚海上贸易 C.英国工业发展对银元需求旺盛 D.晚清对国际白银市场尚不熟悉 17.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表,关于该表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B.在②阶段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 C.在③阶段美国成为新崛起的世界殖民大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18.1883 年 6 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疾病保险法》,随后社会保障类立法在帝国 议会都获得通过并实施。其适用范围包括全国所有工业人口,具有强迫性质,各种保险 由国家直接筹备和管理,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分级机构来管理,甚至分担部分保险费的 开支。由此创建的国家福利使当时的德国 A.权力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B.社会矛盾得以缓和 C.助长了民族主义的情绪 D.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19.厘金是 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 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20.下图是中国 1872~1911 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结合所学判 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第 5 页 共 8 页 ◎ 第 6 页 共 8 页 21.1952 年中国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承担政府对经济综合管理职能。1998 年更名 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把该部门的主要职责放在管理有关国民经济全局的事务上, 着力制定发展战略。2003 年又将原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和原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 室一同并入,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日益加强 B.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 C.“左”倾思想逐渐得到纠正 D.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22.下表是 1960-1962 年我国施工的基建项目和大中型项目的数量表。 该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A.政府对国民经济作了必要的调整 B.冒进思想产生严重后果 C.思想观念上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D.国民经济形势日趋恶化 23.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 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24.王韬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一文中称:“乡里小民不知法律,子诟其父,妇 谇其姑,甚或骨肉乖离,友朋相诈,诪张为幻,寡廉鲜耻。而新报得据所闻,传语遐迩, 俾其知所愧悔,似亦胜于闾胥之觥挞矣。”据此可知,新式报刊的创办有助于 A.了解时务,力争国权 B.扬善抑恶,教化社会 C.增广见闻,通达民情 D.與论监督,吏治清明 二、非选择题:共 3 题,共计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采取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也并非弱国特有的现象。如英国长期保 留传统的经济藩篱,据统计,英国在 1796-1845 年中的大多数年份关税率是 30%—35%, 最高的年份达 65%。英国 1846 年废除《谷物法》,取消许多进口货物的关税,推行自由 贸易政策后,欧洲国家响应英国,有保留地开放门户时间并不长。1879 年,俾斯麦发表 演说呼吁加强保护主义。他指出,广开门户使德国全部产业的发展和整体的经济地位蒙 受损失,采取保护主义的一些国家正在繁荣起来。他指的正在繁荣的国家显然主要是美 国,美国建国后不久即推行联邦财长汉密尔顿提出的经济民族主义政策,通过一系列关 税立法扶植制造业和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除了武力扩张、禁运等传统 形式,还出现了外贸国家垄断制、反补贴、反倾销、最惠国待遇、促进企业联合建立卡 特尔等保护手段。 ——摘编自陆灵华《全球化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的嬗变》 材料二 目睹西方列强在中国大肆倾销商品,攫取巨额利润,近代有识之士产生利权意识, 主张挽回利权。其主要策略和手段是振兴商务,鼓吹商战,商战成为中国人经济民族主 义思想之最响亮的口号。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向中国大肆输出资本,划 分势力范围,掠夺中国路权、矿权。与之相应,他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 也逐步向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将主权与利权同时并提而将主权置诸重要地 位。他们曾经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之自强御侮,然而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又一次地出卖 国家利权,不能不令人大失所望。最后,他们总算从西方民主主义思想中找到了民权思 想,并将实现民权视作维护国权所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收回利权运动的发展与流变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九世纪欧美主要国家经济民族主义的主要特 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经济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 积极影响。(10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民族主义的认识。(5 分) 年份 基建项目(个) 大中型项目(个) 1960 82000 多 1815 1961 35000 多 1409 1962 25000 多 1003第 7 页 共 8 页 ◎ 第 8 页 共 8 页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新词统计(部分) ——摘编自郭旭卿《时代变迁对汉语的影响》 语言词汇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反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新生词汇与社会发 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阐述。(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明初,地方机构沿袭元朝行省旧制。洪武九年,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 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 事,“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再申报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 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往往形成被动局面。 宣德八年,朝廷发布设置“巡抚”的谕旨。及至万历年间,“巡抚”总领一省军民 大政,“三司”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已逐步形成。但一般“巡抚”只是管辖一个省,而在 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寇”入侵往往涉及数省,于是明朝加派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 “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但是官方法定规章上仍 以“三司”分治省政为主,“巡抚”和“总督”始终是临时差派,仍被视为京官。清代, 总督、巡抚正式演变成为省级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并且有较为完备的机构建制。 ——摘编自唐进《中国国家机构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督抚制度的内容。(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督抚制度的作用。(6 分)答案第 1 页,总 1 页 参考答案 1.C2.C3.C4.D5.B6.A7.C8.B9.D10.A 11.C12.A13.A14.D15.C16.A17.D18.B19.C20.B 21.B22.A23.C24.B 25.(1)主要特点:随国家实力的变化而调整;重视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保护本国经济手 段多样化。(4 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国 际竞争加剧。(6 分,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 (2)趋势:由侧重于“利”到侧重于“权”(由侧重于经济利益向政治主权方面转变);利 权观念与资产阶级民主观念合流。(6 分,每点 3 分) 影响:发展了民族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有利于西方进步思 想的传播;推动了国内社会变革。(4 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经济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的思 想;经济民族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孪生物;经济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5 分,每点 2 分, 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26.示例: 观点:新生词汇的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政治建设历程 阐述:从材料三个阶段政治性新词的变化,可以看出,从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到文化大 革命民主法治遭到破坏再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恢复发展,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曲折过程。 1949 年到 1965 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当家作主,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 大召开,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代会”“人 民政府”等新词汇是这一时期政治状况的体现;1966 年到 1976 年,“左倾”错误思想泛滥 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爆发,社会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革委会”“红卫兵”“走资 派”等新词是民主法治遭到破坏的体现;1977 年到 1990 年,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 开,社会民主法治逐渐恢复和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 法必究、执法必严”的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1982 年修改了宪法,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的权利。另外,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党 建”“换届”“一国两制”等新词是这一时代特征的体现。 27.(1)内容:巡抚负责一省军民大政;总督同时管理多个省份事务;总督、巡抚属于京官, 由中央临时派遣。(每点 3 分,共 9 分) (2)作用:有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为清代地方行政制度 发展奠定基础。(每点 2 分,共 6 分)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