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第 1页 (共 5 页) 高三历史 第 2页 (共 5 页)
张家口市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三历史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题干中“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
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 B 项;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是在启蒙运动前,且题干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排除 A 项;争霸战争出现在春秋时期,而题干中
的先秦范围还包括夏商西周,当时无争霸,排除 C 项;耕作技术也就是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
在春秋战国时期,且题干未提及,排除 D 项。
2.B 【解析】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是农夫用铁犁牛耕耕作,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劳作状态,故选 B 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田庄经济下的集体劳作,排除 A 项;材料看不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贫困问题,排除 C
项;材料也看不出汉初经济的恢复,排除 D 项。
3.D 【解析】材料唐朝从前期到后期,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地域分布向南方转移,经济重心南移,农业
生产格局发生变化,故选 D 项;材料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出唐朝仍然坚持传统重农政策,排除 A
项;材料北方农田水利工程的减少,不能反映出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排除 B 项;材料体现出唐朝
农业的发展,与中央集权的削弱无关,排除 C 项。
4.C 【解析】根据材料“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官营,而非工商食官,
A 项错误;材料措施无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B 项错误;D 项所述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C 【解析】根据材料“‘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南宋始见‘棉’字……明清时
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表明棉纺织业进步,被大众所接受,可推知民众衣
料发生变化,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棉花种植得到普遍认同,故 A 项错误;棉纺织业的进步,不
能表明丝织业的地位下降,故 B 项错误;材料所述为个例,不能推知普遍结论,故 D 项错误。
6.A 【解析】据材料“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
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从而导致阶级的流动性增强,故选 A 项;依所学,明
中叶以后生产方式有所改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表述时间不相符,排除 B 项;经济重心的
转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D 项所述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7.A 【解析】由材料中要求外商领取政府凭证后才能进行贩卖,否则依法处罚,表明宋朝政府规范外
商贸易行为,故选 A 项;材料只是要求外商领取政府凭证后进行贩卖,没有对外商贩卖进行限制,因
而不能体现政府的抑商政策,排除 B 项;材料中要求外商领取政府凭证后再能进行贩卖,否则按偷税
进行处罚,但不能说明外商偷税成既定事实,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提供关于宋朝财政收入组成的信息,
因而不能得出商税成为宋政府主要收入的结论,排除 D 项。
8.A 【解析】根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可知,明朝
对外实行朝贡贸易,故选 A 项;B 项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C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
9.B 【解析】根据材料“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根深蒂固,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比较缓慢,A、D 两项排除;C 项表述与所学史实不符,排除。
10.C【解析】根据“乡人穷极思变,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线带,以致洋纱倒灌内地,日甚一日”
可知,江苏通州海门一带出现“纺”“织”分离和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的趋势,表明自然经济逐渐走向
了解体,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纺”“织”分离和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的趋势,并非家庭棉织业日
益衰败,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棉织业,并非机器生产的近代棉织业,B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
方是否加剧了棉纱倾销,排除 D。
11. 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的民用工业大都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而后期“华商大
量抛售洋务企业股票,使洋务企业陷入绝境”说明洋务企业由于其特殊的管理方式不利于其长远发
展,故选 D 项;近代社会的政府政策对近代企业有影响但不会起决定作用,排除 A 项;洋务企业分民
用工业和军事工业,而军事工业的特点之一是经费由政府提供,所以不分类别一概说民间资本主导洋
务企业发展方向是不正确的,排除 B 项;洋务企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而且洋务企业改
为“官员督办”的管理模式后发展状况如何材料并没有说明,排除 C 项。
12.D 【解析】从材料可知,甲午战后,“实业”的观念出现并被广泛接受,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清
政府的政策转变有关,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 D 项正确;其余选项并不符合史实,排除。
13.C 【解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指的是产品的质量,材料强调的是实业救国的精神,故 A 项错误;
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是在甲午战后,故 B 项错误;“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
并写进了厂歌”表明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故 C 项正确;材料的内容是重视企业精神,不是为了追求
利润,故 D 项错误。
14.D 【解析】题干中中国资本减去官僚资本即民营资本由 16.39%到 20%以上,结合所学知识,民族
资本主义此时发展快,故选 D 项;产业结构即农轻重比重,未体现,排除 A 项;1894 年后民族工业历
经了初步发展、黄金时期,排除 B 项;近代中国重工业受控于外国,中国重工业发展慢,排除 C 项。
15.A 【解析】“一五”期间,国家根据企业的性质和不同特点进行布局,这主要着眼于当时国民经
济发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A 项正确;有些企业可能布局在经济发达地区,不一定在落后地区,
排除 B 项;1952 年底,新中国的社会生产就已经恢复,排除 C 项;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指不切实际,
造成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这单靠企业布局不一定能避免,排除 D 项。
16.B 【解析】由材料重工业产值大幅缩减,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有所提高可知,从 1960 年至 1962 年
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纠正左倾错误,故选 B 项;“显著增加”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由材料可高三历史 第 3页 (共 5 页) 高三历史 第 4页 (共 5 页)
知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减少了对重工业的投资,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对大跃进的调整和纠正,排除 D
项。
17.C 【解析】结合材料时间可知,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协议为对外开放提
供了借鉴,所以答案为 C 项;A、B 两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8.C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农村开始出现一批个体、私营经济主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当
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有关,所以答案为 C 项;A、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现象体现了农
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但并非完成,B 项表述不准确。
19.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于 1992 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
A 项错误;B 项题目中的“完全”是错误的,故 B 项错误;C 项表述中“全面”是错误的,故 C 项错误;
D 项表述与题目中“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相符,故 D 项正确。
20.D 【解析】允许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势,故 A 项错误;“摘帽”是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故 B 项错误;公有制经济主导作用不是体现在数量上,而是体现在控制力上,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初期……戴上‘红帽子’经营”、“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后,大部分
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故 D 项正确。
21.B 【解析】增强企业活力是 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故 A 项错误;1998—2000 年,
私营企业比重上升,国企比重下降,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故 B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故 C 项错误;从表格的数据可以得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没有动摇,故 D 项错误。
22.C 【解析】铁路、火车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们传入中国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开阔了人
们的眼界,妇女更热衷于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C 项正确;科技进步
并不一定会加速社会阶层的融合,也可能会扩大隔阂;排除 A 项;交通工具的变革也不一定会使女性
地位提高,排除 B 项;单从淞沪铁路及京津铁路不足以说明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排除 D 项。
2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体现了女性的社会地
位有所提高,故选 A 项;根据材料可知 20 世纪 20 年代前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女性可以在
公众场合出现,体现了这些地区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A 项正确;各地风俗趋向一致与事实不符,
排除 B 项; C 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娱乐场所繁荣兴盛”与材料主旨女性可以在公众场合出现,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无关,排除 D 项。
24.A 【解析】新玩法中“支付宝”、“电子红包”属新风尚,“福”“除夕”、“拜年”为旧年俗,故 A
项正确;中国已处于科技强国行列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对经济生活的体现不充分,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25.【解析】第(1)问,历史条件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铁制农具、牛耕、个体经营等角
度考虑。特点可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男耕女织、生产单位家庭化等角度作答。第(2)问,变
化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粮食经营、粮食生产、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等角度作答;历史意义可根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商品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角度作答。
【答案】(1)历史条件: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牛耕的推广;集体经营逐渐被个体经营取代。(6
分)特点:男耕女织;生产单位家庭化。(2 分)
(2)变化:由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经营发展为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减少;商品性生产大发展;土
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1 点 2 分,2 点 3 分)历史意义: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
结构的变化;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 点 2 分,2 点 3 分)
2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信息,从封建行会角度指出相同属性;第二小问,根据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维护同籍或同行业的利益、但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等角度
分析历史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阶级、政治等角度分析背景;第二
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分籍贯和行业、办事机构分工细密且职权明确、组织体制严密
等角度说明其进步之处。
【答案】(1)相同属性:都具有封建行会属性。(2 分)历史影响:有利于维护同籍或同行业的利
益;但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4 分)
(2)背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工商业者力量的壮大;清末新政的推动等。(3
分)进步之处:不分籍贯和行业,有利于整个商业的发展;办事机构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组织
体制严密,拥有联动机制等。(3 分)
2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政权、国民经济、无产阶
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六字方针”的提出等角度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
公私合营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现在私营企业出现的时
间及其本质角度思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就业机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角度分析历史作用。
【答案】(1)历史背景: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日益突出;中央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六字方针”。(4 分)主要措施:通过公私合营完成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 分)
(2)不同:改革开放后的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力量;而建国初期的私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4 分)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丰
富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就业机会,繁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一点 2 分)
28.【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主要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从材料中
提取信息,围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比如“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呈现
明显的‘新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特色”等,然后结合相关知识加以阐述即可,注意写明论题,阐高三历史 第 5页 (共 5 页) 高三历史 第 6页 (共 5 页)
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呈现明显的“新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特色。(2 分)阐述:
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同
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呈现“新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特色。(4 分)
服饰方面,男士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穿上衣下裙或旗袍等;饮食方面,西餐与中餐并行于世;
居住方面,中国传统民居与西式住房并存,并出现中西结合的毗连式房屋;交通方面,传统马车、各
种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近代中国并行应用;婚丧礼俗等习俗风尚也体现了“新
旧并存”“土洋结合”的特色。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西方文明影响下,呈现出明显的“新旧并
存”“土洋结合”的特色。(6 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8 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5 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 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