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14 页
2017 级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题 2019.11
说明:1.请考生使用黑色签字笔认真书写并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并规范答题的格
式与序号!
2.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一、最佳选择题(48 个,每小题 1 分,共计 48 分)
1.商人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周人提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敬德保民…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新的天命观,构建了一条“民意——有德——天命”的政权
合法性、“革命”合法性的证明逻辑。从商到周天命思想的转变反映了( )
A.国家管理继续强化神权 B.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D.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
2.《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
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
不请天子。”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
A.诸侯争霸危及中央集权 B.周召二公开启古代丞相制度
C.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 D.天子过失冲击国家宗法制度
3.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
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4.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
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
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5.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依靠政治经济特权,“侵夺细民,广占田宅”,建立其规模很
大的庄园,这些在佛寺土地上耕种的农户被称之为“佛图户”。“佛图户”的生产生活
受到佛寺高僧的严格监管,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佛图户”的增加 ( )
A.瓦解了封建统治基础 B.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促进自耕农经济发展 D.减少了政府赋税收入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14 页
6.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
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这反映了隋唐时
期手工业( )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 B.突破了政府管理
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 D.部门间联系减弱
7.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
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
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
A.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8.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至明中期以后发生了科举以来首
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
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反映了当时( )
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
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
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
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
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多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明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进出口商船的登记、纳税、收买舶船带来的货物,
具体的商务则由“官设牙行与民贸易”。隆庆之后,牙行由纯粹的买卖中介成为包销外国进
口商品和本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商业团体。牙行的出现( )
A.反映出传统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松弛 B.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
C.体现了明朝政府对中外贸易的管控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1.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一书中曾对中西商业状况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指出歧视商贾
并非中国独有的传统,明清时期中国富商的社会地位并不低微。另一方面又认为明清时
期的中国与英国代表的西方存在不少明显不同,并对英国商人势力强的原因有如下一些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14 页
文字介绍:“英国数百年来都处于战乱之中……英国要与其他欧洲国家争霸……”。照
此推断,梁氏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商贾势力不及西方的原因可能是( )
A.儒家思想含有明显的抑商倾向 B.禁止商人买卖土地和科考入仕
C.社会相对安定对商人依赖较小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
12.1872 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在险恶环境中与外轮展开了激烈竞争。在华英国太古、
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联成一气,大幅度降低运费想挤垮招商局。李鸿章采取筹借
官款、増拨漕粮及承运官物等措施予以回击,使招商局转亏为盈。结果旗昌公司破产,
太古、怡和等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签订“齐价合同”。据上述材料可知李鸿章创办招商
局主观目的是( )
A.抵制外国航运公司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为洋务派军事工业提供运输和资金辅助
C.创办航运公司推动中国航运事业近代化
D.借助官督商办和政治地位获取巨额财富
13.在甲午战争期间,有人在天津《直报》撰文指出:日本“条约既有所不顾,公法亦有所不遵。
无论议和抑或定约,彼必将多方需索,百般刁难”。可见,该学者在此( )
A.揭露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认为清政府应动员全国力量备战
C.告诫清廷积极抵抗外侮 D.强调应依国际公法限制日本挑衅
14.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
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15.从武昌起义后武汉军政府采用“铁血 18 星旗”和“黄帝纪元”,到中华民国成立后
采用“五色旗、民国纪年”,实现了单一汉族建国(建立汉族共和国)转变为五族建国(建
立多民族共和国)转变。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日本在东北势力受到遏制 B.满汉民族矛盾已解决
C.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 D.中国政治民主化实现
16.1928 年,中共六大明确提出“没收外国资本的企业和银行”,而 1945 年中共七大报
告中又指出“在服从中国法令、有益于中国经济的条件下,外国投资我们是欢迎的。”
这一政策的转变( )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14 页
A.主要是为了适应民族战争的需要 B.说明党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
C.主要基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 D.反映了党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成熟
17.某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
军阀”“保护喇嘛,信教自由”“抗日反蒋,保护回民”“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
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配台了国民大革命运动
C.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转移 D.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8.下面是 1937 年和 1942 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 年 16% 4.4% 7.3%
1942 年 58% 78% 49%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经济危机冲击中国经济 B.工业布局因工业内迁而改变
C.工业结构随战争而调整 D.官僚资本逐步侵蚀民族工业
19.1945 年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决定武装推翻国民党政权 D.指明了抗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
20.下图是我国建国初期 1956 年发行的股
票凭证。这一股票发行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正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酝酿
21.1954 年 12 月,中国外交部指示驻印尼大使黄镇:对东南亚国家积极工作,稳定亚非两洲
的和平中立国家,“我应争取参加亚非会议”,并要求黄镇一旦印尼官方与他谈到亚非会议,
就表示支持并愿意参加。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B.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构建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D.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14 页
22.1963 年底至 1964 年初,周恩来应邀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索马里等非洲
十国,就国际局势、不结盟运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经济援助与合作等事宜进行了近
两个月的交流。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 )
A.促进了“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B.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C.标志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 D.推动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23.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右表
所列为 1949—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
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
题研究论文数量。表中“丁”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4.1984 年 11 月,武汉柴油机厂正式聘请联邦德国退休工程师格里希为厂长,时任武
汉市市长吴官正亲自到会祝贺,外媒评价这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新闻和成功的典范”。
这主要源于( )
A.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C.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D.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25.下表是新时期我国“所有制政策变迁”。据此这一时期我国( )
十四大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
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十五大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
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大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
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A.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已动摇
C.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曲折中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26.有学者认为,以自然法为基础,通过罗马外事裁判官而形成的万民法,是国际私法通
过统一实体法解决法律冲突的早期渊源。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万民法( )
A.立足调节私权关系 B.服务罗马帝国需要
C.淡化司法程序要求 D.凸出自然法的理念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14 页
27.1510—1550 年,跨越大西洋贸易飞速增长,其贸易额增长了 7 倍。这一时期跨大西洋
贸易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B.国家力量的支持
C.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文艺复兴的推动
28..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时用 17 艘大船除运送交换物外,还运去了工匠、农夫和农业工具,
以及各种植物种子和不同动物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 犹如运去了一个小型社会。与
此同时, 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烟草、可可等也传到了欧洲。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瓦解了美洲落后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D.提供了各洲文明双赢的契机
29.1640~1660 年革命期间,尽管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
朝,建立了共和国,但仍有学者认为,与前者相比,从历史的视角来看,1688 年“光荣
革命”的革命性更强。这是因为( )
A.前者的革命措施过于超前且多暴力 B.后者通过不流血的温和方式成功夺权
C.前者的革命影响波及面过窄且短暂 D.后者成功引发了不可逆转的政治转型
30.有史学家认为:英国若无 1624 年的《专利法》,那么“对十八世纪纺织业中资本主
义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那些发明就未必有可能”。这主要是因为《专利法》( )
A.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制度前提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推动了纺织生产的根本变革 D.激发了社会创造的活力
31.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
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
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32.1831 年,英国《人民之声报》发布工人阶级政纲,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工人们
是中间和上层阶级的支持者”;1834 年,英国“全国各业统一工会”宣布“要建立一种
新的秩序,只有社会中真正有用的和有智慧的阶层,才能管理国家事务”。这一变化反
映了( )
A.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B.认识到世界工人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C.英国工人阶级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 D.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英国工人运动
33.下表是根据张新光的《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法国式道路及其现代转型》绘制的法国农
民土地状况和经营模式。据此可知,法国农业的这一状况( )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7 页 共 14 页
780 万土地占有人
1862 年
1~10 公顷 46.5% 不足 1 公顷 38.5%,360 万个农户无力交纳税款
1882 年 80%的农户直接耕种土地经
营面积占全国土地的 60%
12%的农场主采用租佃制经营形式
A.促进了法国政局的稳定 B.长远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C.有助于农业科技的创新 D.客观促进了代议制的完善
34.美国社会枪击案频发,从平民到总统,幼儿到老人,都曾成为枪支暴力的受害者。从
上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即开始要求政府尽快制定枪支管制措施,之后在控枪问题上出台了
多部法案,期间夹杂着总统、国会、民众、社会组织与团体的较量与冲突,但直到 2019
年美国仍有近万人死于涉枪案件。这表明美国( )
A.政治派别阶级本质趋同 B.宪政民主制度发展完善
C.法律注重保护人民权益 D.政体社会治理能力不足
35.1873 年为对付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的资
产阶级自由派担心这个草案会损害言论自由,没有通过。1875 年 5 月发生了刺杀威廉一
世的事件,俾斯麦以此为由提出取缔社会民主党,议会中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再次予以拒
绝。材料说明当时德国( )
A.首相对帝国议会负责 B.工业化发展促进民主增强
C.君主立宪制下宰相没有实权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36.下表是不同史籍对 1917 年俄国历史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俄国( )
阐述 出处
“俄罗斯从来没有经历过 20 世纪的今天所发生的事情。这
是……俄人在 1055 年内用艰苦劳动建立起来的整个国家的崩
溃和无政府状态”
《苏联历史档案选
编》(第 1 卷)
“居民情绪激动,除个别人外,都……认为‘过去更好’的说法越来
越多”
《武装的先知:托洛
茨基(1879~1921)》
原杜马主席罗将柯说:如果德军重建彼得格勒的法律和秩序,
他一定表示欢迎
《苏联历史档案选
编》(第 2 卷)
A.强烈要求与德和解 B.革命群众基础动摇
C.向往德国政体模式 D.急需稳定社会秩序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8 页 共 14 页
37.继十月革命之后,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
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A.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 D.社会主义阵营壮大
38.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国内学术界对“战时共产主义”开始重新进行评价。部分学者
仍然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部分学者则转而认为“战时共产主义”功绩有
限错误严重。这反映了历史认识( )
A.受到时代背景影响 B.由研究者立场决定
C.具有相对主义色彩 D.随着研究不断客观
39.193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允许总统对凡是同意对美国降低关税的国
家降低关税。到 1937 年,美国已和 16 个国家达成了降低关税的协定。美国这一举措( )
A.表明政府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试图通过对外贸易缓解经济危机
C.造成经济危机向世界范围扩大 D.继续坚持原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40.学者刘弘认为美苏冷战在很大程度上孕育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苏关系
之中。学者王玮认为冷战源于美国一直坚持的门户开放原则与苏联从沙皇时代继承来的
势力范围原则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和冲突。对材料中有关冷战原因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冷战源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地缘政治环境的利益之争
B.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了冷战时代的到来
C.苏联沙文主义与美国的扩张是冷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D.美苏冷战孕育于二战前一个较为漫长的历史时期
41. 1945 年 4 月,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认为,苏联同时执行两个政策,一个是“与美、英
合作的政策”,一个是“对邻国扩展苏联控制的政策”。他还认为,战后苏联重建需要
美国,因而美国在重要问题上可以坚持,而不致碰到严重的危险。在此,哈里曼( )
A.强调美苏意识形态的差异较大 B.意在加强美苏之间的合作关系
C.希望美国对苏联进行适度遏制 D.说明美苏关系走向破裂的边缘
42.1946 年,美国颁布的《就业法案》写道,“国会特此宣告:联邦政府的持续的政策
和责任,在于运用一切与其需要和职责相一致的手段……来促进最大量的就业、生产和
购买力”。这一法案( )
A.确认了政府具备干预经济的职能 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
C.美国政府全面主导了经济的发展 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
43.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
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
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9 页 共 14 页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
C.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D.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44.1963 年,有美国政府人士表示:“今天我们追求一种对共产党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我们决心对未来变化的任何可能性敞开大门,对那里出现的能够促进我国利益、服务于
自由世界和有益于中国人民的变化,不会砰然一声把门关闭。”意在呼吁美国( )
A.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B.运用经济手段以遏制中国
C.积极开拓新中国市场 D.在对华政策上保持灵活性
45.1990 年 11 月,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会议上,北约和华约发表联台声明,
宣布两大军事集团“不再互为对手,相互将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并友好相处”,这“成为
欧洲冷战时代结束的象征”。这一声明主要是基于( )
A.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两大集团力量对比失衡 D.欧洲一体化走向深入
46.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
A.③①②④ B.④③②①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47.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
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
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48.美国学者沃勒斯坦曾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 世纪
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了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
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材料表明(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B.经济全球化是科技革命的产物
C.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D.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10 页 共 14 页
第Ⅱ卷(材料题 3 个,共 52 分)
4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明代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
之民便赈钱”…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
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
救助,如采用揭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
救助贫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
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钟富救济本地
的贫民。从 1877 年爆发旱灾,一直持续到 1879 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减
及大江南北……在西方传教士教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
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并在《申报》刊
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技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8 分)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12 分)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11 页 共 14 页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时候,尽管乳制品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但经常食用乳制品还是
会被视为贫困的标志。在许多人眼里,这象征着某些被鄙视的落后部落。直到 19 世纪末
期的欧洲,乳品的饮用还并未普及,还是普遍认为直接饮用乳品是很危险的,尤其对幼
儿来说。因为它们是微生物的温床,有“变质”的缺点。当时的医生甚至指责奶类会散
播麻风病。19 世纪末期,由于对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也间接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
更何况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1871 年,巴斯德灭菌法发展到成熟阶段,
其推广也大大促进了对奶类的消费。一战期间,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
失调问题。1950 年 3 月 23 日,法国政府强制规定,必须销售用蜡封口的瓶装牛奶。从此,
瓶装或纸盒装牛奶的销售日渐普及。
——摘编自邸笑飞《牛奶:被塑造的白色神话》
材料二 19 世纪后期,英、法、俄分别将奶牛带入中国。1923 年,我国最早的牛奶业同
业工会“上海牛奶业同业会”成立。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奶类年产量为 21.7 万吨,
平均每人每年仅为 0.4 公斤。当时的牛奶消费依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沿海的少数几个大
城市。改革开放后,牛奶的消费才开始普及。上世纪 90 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
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 10 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
必备的日常食品。年来,人们的饮食消费习惯逐渐向更高的消费层次转变,与此同时,
高铁、互联网购物等消费方式的普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稳步增长。根据《中国奶
业质量报告》,2015 年,中国人均乳制品折合生鲜乳消费量 36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摘编《搜狐·历史》、《中商情报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到现代人们对牛奶的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原因。
(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的牛奶消费的特点及影响。(10 分)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12 页 共 14 页
5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从 6 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 16 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 1000
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
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 1000
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
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
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7 级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48 个,48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B B D C C D A C C B C C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C D B D B B B D A B C D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B C B D B D A C B A C A D D C
46 47 48
C A A
二、材料题:(49 题 20 分,50 题 20 分,51 题 12 分。共计 52 分)
49. (1)特点:①根据贫困程度分类定级,分类扶持;②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
扶贫相结合;③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④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
民间力量。(8 分)
(2)不同:西方传教士参与社会救济活动;民间社会救济的力度有了很大突破,自成一
体。(4 分)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13 页 共 14 页
原因:随着近代列强侵略加深,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清廷腐朽,政府赈贫力度有限;1877
年至 1879 年发生罕见的大旱灾;李金镛等江南士绅的努力;报刊等近代宣传工具的出现
等。(8 分)
50.(1)变化:从被鄙视、视为贫困的象征到重视并普及推广食用。(2 分)
原因:政府的规范(推动);牛奶加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交通
运输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战的影响。(8 分)
(2)建国时,中国牛奶消费量低,集中于大城市;改革开放后逐步普及;新型消费方式
促进消费增长;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5 分)
影响:有助于身体素质的提升;改善饮食结构;推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增加政府
税收;融入经济全球化。(5 分)
50.论述题:(12 分)2017 级高三期中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