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师大附中 2017 级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钟令彩 审题人:相龙刚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7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
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
纸、修正带和其他笔。
第 I 卷 选择题(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诸侯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
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平衡 B.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交融
C.青铜礼器被赋予宗教色彩 D.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2.唐代三省以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序分工;北宋前期的中枢部门则在其管辖权限内实现了
决策、执行一体化。这一变化
A.避免了决策失误 B.有利于权力制衡
C.削弱了宰相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3.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
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
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世家大族对官员的控制削弱
C.选官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 D.官吏选拔任用注重实际才能
4.公元前 5 世纪晚期,雅典的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法律由立法委员会通过;法律是永久性
的固定规则,而法令则是针对具体情况且有一定时限的措施。陪审法庭通过违法法律诉讼
可否决立法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通过违法法令诉讼可取消公民大会的法令。这反映出当时
的雅典
A.存在权力交叉现象 B.司法权凌驾于立法权之上
C.注重对民主的监督 D.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
5.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他们创建了自然法,自然法源于斯多亚学派关于有一个理性之神统治
宇宙的思想,认为所有的人就其天性而言都能发展出健全的理性,都有资格享有某种基本2
权利,对于这些权利,政府无权违背。据此可知,自然法“最令罗马人骄傲”的是其
A.推动罗马法体系的完整 B.保障了平民的权利
C.规范了政府的立法行为 D.倡导了法治的理念
6.1830 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
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忽视了工人阶级权利
C.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D.壮大了旧贵族的势力
7.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陷后,两江总督何桂清恐战火北延,主动派下属与英、法等
国领事联络,宣布:“粤事应归粤办。上海华夷并无嫌隙,应当照常贸易。”咸丰帝在给
何桂清的上谕中也认为“上海华夷既无嫌隙,自应照旧通商”。这说明当时
A.中央集权被削弱 B.地方官员主动适应国际外交
C.地方自主性增强 D.晚清政府缺乏现代国家观念
8.五四运动后,全国成立了多个马克思主义社团,如新民学会“以俄国事情急待研究”,发
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希望通过考察、研究,借鉴俄国革命经验来改造中国社会,开辟一
个“黄金时代”。这反映了当时
A.俄国革命形势十分危急 B.探索救国道路出现新突破
C.学习俄国革命已成共识 D.共产主义小组已广泛建立
9.1917 年 3 月 2 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以“一号命令”的形式发布了一个法令:规
定全体军人在政治言行上服从苏维埃和士兵委员会的要求,国家杜马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只
有在不违背苏维埃决议的情况下才准予执行。这反映出当时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
A.已与临时政府决裂 B.属于社会主义政权
C.行使中央政府权力 D.已经控制俄国军队
10.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 年)表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项目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备考 全县参议员 91 名,内有候补议员 12 名
对表中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群众基础相同
11.冯友兰在论及抗战精神时指出:“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底时候,
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底时候。……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而不是中国衰亡
的时代。”这充分体现了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B.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C.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D.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2.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断绝与国
民党当局的外交关系,同时又保留台湾领事馆,还在联合国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表决时投弃
权票。该现象3
A.是中英两国利益协调的产物 B.是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重要因素
C.促进了中欧外交关系的缓和 D.完美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 年联合国正式提出
“发展权”的概念;1986 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
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D.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确立
14.下图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
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著短衣者,一人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
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 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D.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15.南宋时期,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
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
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16.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
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
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该材料可证明
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 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 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
17.1777 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 24%,农业占 45%;到 1821 年,工业收入上升到
31%,
农业收入下降至 26%。1851 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 58.7%,农业劳动力占 21.7%。
这说明英国
A.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C.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D.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18.下图为近代中国 1860—1921 年出口贸易变动示意图,该图反映出4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 B.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C.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加深
19.19 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数约 500 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他们接受布
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
庄招牌出卖。这说明
A.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 B.福建农村近代工业占主导
C.通商口岸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D.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深远
20.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
为
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
足
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21.1906 年《大公报》刊载广告“本号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以西式饼之
材料制造中秋月饼,用外国糖浆推凸,食之爽心,观之悦目。”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B.崇洋媚外成为主流
C.饮食风尚发生变化 D.社会习俗完全西化
22.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
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
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此,苏联
A.开展“一五”计划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3.下表为 1948 年、1957 年全国设市城市分布简表。表格信息表明当时中国
时间
东部地区城市数
量及占比
中部地区城市数
量及占比
西部地区城市数
量及占比
1948 年 26 个 44.8% 22 个 37.9% 10 个 17.3%
1957 年 73 个 41.5% 73 个 41.5% 30 个 17%
A.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城市布局 B.经济重心由东向中西部转移
C.开创了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 D.城市化率超越同期其他国家
24.1979 年,被誉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向选民承诺减税、削减政府机构、限制社会福
利、消除通货膨胀,甚至削弱工会权力从而当选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当选表明
A.国家加强干预经济符合时代需要 B.女性议员更受选民的爱戴
C.英国企图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英国深受“滞胀”问题困扰
25.1943 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立总额为 50 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
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怀特计划的提出
A.彰显各国经济联系的紧密 B.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5
C.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D.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第 II 卷 非选择题(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道题,第 26 题 12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2 分,第 29 题
14 分,共 50 分。)
26.(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 明代
地方行政
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
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
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
告地方吏治的得失
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
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
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
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
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
监督宰相为要务
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
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
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
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
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
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
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
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5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7 分)
27.(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
理念。汉朝规定:60 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 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
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
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
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33 年 3 月,即罗斯福总统刚刚上台执政的前几个月,由于大萧条带来的贫
困,退伍军人要求补偿金的大军开始向华盛顿汇集。到了 5 月,就有大约 3000 人住进一座
“帐篷城”,这是罗斯福总统命令军队在华盛顿郊区一处废弃的要塞专门为他们搭建的。在
白宫的安排下,国家新的第一夫人艾莲娜·罗斯福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来到这些退伍军人之6
间,参加他们的歌咏会。一位退伍兵这样说:“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他的妻子。”到
1933 年 6 月,约 2600 名退伍兵接受了罗斯福总统“新政”提供的工作。
——摘编自《向华盛顿进军事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33 年美国民主制度遇到的危机,并简析罗斯福是
如何应对这次危机的。(6 分)
28.(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 15~18 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
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 分)
材料二 英国近代物流业发端于 19 世纪 20 年代。1825 年,有使用价值的铁路在英国
开始出现。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到 1848 年,在英国通车的铁路达到 5 000 英里。1842 年,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的捐税应完全平等。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
废除了《航海条例》,修改了《商船条例》和《轮船条例》,对远洋船舶的航行安全、货物装
载、船主及船员责任等作了具体规定。在 19 世纪下半叶,汽船代替了帆船,航行于内河与
远洋。英国近代物流业产生了。
——摘编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物流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地位的
角度指出物流业的发展对近代英国的影响。(4 分)
29.(14 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富裕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
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
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
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
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7
——(唐)吴兢《贞观政耍》
材料二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
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
“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
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
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
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83 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
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
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 21 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
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 年,
中国农村结束了 2600 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政府实现“乡间富贵”的措施。(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6 分)8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DDCD BDBCA DACCA CADCC CCADC
二、非选择题
26.(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
(2 分)
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1 分)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
系更加完善。(2 分)
(2)特点:“守中治边”,对开疆拓土持谨慎态度;重视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陆疆、海疆
并重,兼理边疆地区经济事务;因俗而治,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民族制度(采
取多种形式管理);一定程度上实行民族自治;维护领土的完整性。(1 点 1 分,
答出 3 点即可)
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开发。(1 点 1 分,答出 4 点即可)
27.(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
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 60 岁
退休的政策。(6 分)
(2)危机:经济危机造成美国广泛的贫困现象,政府面临极大的社会压力,这严重威胁了
美国的民主制度。(2 分)
应对:安抚贫困人民;提供基本救济;举办公共工程,创造就业岗位;建立社会保障
制度。(4 分,1 点 1 分)
28.(1)观点: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2 分)
评析:由美洲流向欧洲的原因: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
的发展。
由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原因: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
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
于支配地位。(6 分)
(2)原因: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交通运输工具创新;政府立法。(任答
3 分,1 点 1 分)
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 分)
29.(1)措施:强调“民本”思想,营造勤俭务实的风气;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
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或推行租庸调制);主张文德治国,推行乡村教化。
(4 分,答任意 2 点得 4 分)
(2)特点:民间自发组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以救亡为主要目的;以改良为主要手段。
(共 4 分,1 点 1 分)
(3)原因:正确的思想指导(用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大力扶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策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方面)。9
(共 6 分,答出 3 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