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适应性考试(一)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
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
“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
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
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
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
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
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
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
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
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论,作为
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
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
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
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
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
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
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
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
“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
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
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
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在“礼”的发展过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流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
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B. 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形式。“忠”和“恕”
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
C. 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制度,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
应让礼根植于仁,这种轻形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 只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不同文化的冲
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于其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本文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式,广泛引用《论语》中的章节,如《雍也》《卫灵公》《述而》
等。。
B. 本文的道理论证恰到好处,孔子、孟子、董仲舒的精辟见解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了说服
力。
C.本文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仁义礼智信”,彰显了中国古代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底蕴。D.对于“仁义礼智信”,文章先明晰其概念,接着着重分析其含义,最后肯定了它的核心价值
观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
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 “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
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
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 “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
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冬材 周伟
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
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娘说得若
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
毛烧,都 40 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
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小
儿子过。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
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娘相依为命。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
白线绣了字:老街 34 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互相照应着。他们要讨生活,
各顾各的,蛮不容易的。长久,诊所里谁都不说话。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用七号针,很慢很慢。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
子一般,坐不住了。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也许
是想看清楚,他整个脸都贴在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眼睛睁得老大,静静
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要陪我来。他来,又不肯
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
冬材娘先打完点滴。医生拔出针,要她用手摁一会儿。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
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
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
去。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
的危险。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没人住。刚准备走开,听见吱呀一声,虚掩的门缝里探出
脑壳,是冬材。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
上,空空荡荡。冬材出不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嗷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出奇地静。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
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
接冬材走,冬材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等娘回来。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
了,会回来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他们轮流送饭,一人一月,一天两次。
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
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娘在他衣服。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 34 号冬材。
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我想,冬材绣的是:老街 34 号冬材
的娘。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娘
说,老衡真老了。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刪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 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 小说中人物形象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上比不上一般人。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
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使小说情境和情节显得更为真
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D.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 34 号冬材”。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却为
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作了铺垫,使情节高潮显得合乎情理。
5.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最近,11 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 13 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
支付了 3 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 5000 元。许多孩
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
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
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
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
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 5
节课,10 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
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 年 7 月 24 日)
材料二图 1 2018 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图 2 2018 年某市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数量调查表
(摘编自《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状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
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
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
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
为“剧场效应”。
(摘编自《校外教育须警惕“剧场效应”》,光明网 2018 年 1 月 8 日)
材料四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
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
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
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
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
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
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
人格。
(摘编自《减负:“减”的背后应科学地“加”》,《中国教育报》2018 年 7 月 22 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被调查的各年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参加了课外辅导班,说明在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日常
学习生活中,课外辅导是非常受重视的。
B. 从数量上看,大多数被调查学生参加过辅导班,其中,高中生参加两个及以上课外辅导班
的人数将近一半,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比重最高。
C. 调查发现,选择纯文化课程补习的远超过其他类型,几乎撑起了课外辅导的半边天,可见,
来自文化学科方面的压力仍是主要的。
D. 选择证书考级培训、学科竞赛辅导的比例达到了 21.6%,说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也不完全
是为了学习文化,而是为了培养艺术情操、提高身体素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长们把孩子的教育看作是一个堆砌时间与金钱的“烧钱游戏”,而不尊重基本的教育规律,
这样必定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B. 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
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 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这种
“加”包括降低课程难度,有效介入课后活动。
D.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孩子们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
也更需要孩子们自己的争取。
9.假期“补课热”导致的负面影响有哪些?请简要概括说明。(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
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道路渐通,县治遂复。都御史叶盛征广西,以镛从。
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成化元年,擢高州知府。前知府以瑶警,闭城门自护,
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
时贼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
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
坦易无驺从,气大沮。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
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
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
我。”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
而返。公长遣数十骑拥还。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遂焚
其巢,率党数千人来降。
公长既降,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
抚恤甚厚,晓亦降。治绩闻,赐诰命旌异。遭丧,服除,改广西。瑶僮闻镛至,悉远循。旋
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清平部苗阿溪者,桀骜多智,守臣皆纳溪赂,骄不可制。镛至,询
得溪所昵者二人。遂以计擒溪,磔之。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
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孔镛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
渐知亲/镛相率还
B. 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
渐知亲/镛相率还
C. 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
渐知亲镛/相率还
D. 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
渐知亲镛/相率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进士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殿试及第者,进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
花。B. 服除指守丧期满后脱掉孝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其中大功服穿一年,小功服穿六个月。
C. 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明代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时授以诰命。
D. 工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属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交通运输
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孔镛仁厚爱民,治理有方。任县令时,他把粮仓建在水边,方便百姓交税;任知府时,他
大开城门,接纳躲避灾祸的民众;恢复生产,修建道路,赢得百姓爱戴。
B. 孔镛守信有义,以德服人。做太守时,深入盗贼地盘,留宿两晚后安全返回,并信守承诺
送给他们粮食布匹;善待匪首冯晓妻儿,最终感化冯晓率领部下投降。
C. 孔镛有勇有谋,处置果断。贵州苗人阿溪桀骜不驯,又狡猾异常,通过贿赂买通了当地官
员,因此更加气焰嚣张;孔镛到任后,巧用计谋活捉阿溪并处死了他。
D. 孔镛廉洁奉公,忠于职守。他为官清正廉洁,三十多年里一直在边疆地区为官任职,贡献
卓著。后因接触瘴气染病,他提出退休请求但未被批准,最终死于边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诸将妄杀者,镛辄力争,所全活甚众。
(2)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淳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4.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瑟瑟秋风、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
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贼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
观失望的情绪。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
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
的现实主义风格。
15.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耸入云霄,而
“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2)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得以提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
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世界的确不总像童话那样美好,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坎坷,于是身边就会有人整天整天地
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愤恨别人功成名就,哀叹自己 。日复一日地哀叹,年复一年地挣扎,
仿佛这世上一切的悲苦磨难与挫折都落到了自己头上。
可是,真是如此吗?
近一年来,《朗读者》在电视节目中 ,董卿也因她不凡的谈吐赢得人们的阵阵掌声。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受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试问,
如果没有沉心静气的广泛阅读,优雅的谈吐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艰难苦涩的治学经历,坚韧
的品行怎能拥有?如果没有后台对自己能力的精心打磨,舞台聚光灯下怎会出现这样一位 、
气度不凡、光彩照人的才女?( ),像她这样曾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的人,光环与掌声都是她应该得到的。
英格兰有句古谚语:成功的人把拳头握在心里,只待时间到后出击。只有在困境抑或失
意中咬牙坚持, ,方可在残酷的时代中获得历练,破茧成蝶。
终有一日,你会厚积薄发,挣脱厚重的茧壳,羽化成蝶。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碌碌终生 脱颖而出 满腹经纶 藏器待时B. 碌碌无为 脱颖而出 学富五车 相机而动
C. 碌碌无为 遥遥领先 满腹经纶 藏器待时
D. 碌碌终生 遥遥领先 学富五车 相机而动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为众人所知,但她在数次失败后的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B. 气质优雅,才具千钧的董卿为众人所知,但她在失败后的数次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C. 她气质优雅,才具千钧,但她在数次失败后的埋头努力却少有人知。
D. 她气质优雅,才具千钧,但她埋头努力后的数次失败却少有人知。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她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了一切荣耀
B. 一切的荣耀,都是她在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中获得的
C. 一切的荣耀,都是她在积累沉淀中长时间获得的
D. 她长时间在积累沉淀中获得了一切荣耀
20.请修改下面这则通知在格式和内容上的共五处错误。(5 分)
通知
各位家长:
大家好。受大雪冰冻恶劣天气影响,原定于 1 月 17 日(周四)、1 月 18 日(周五)举行
的期末考试推迟,请家长今日 12 时来校接回孩子,并督促孩子在家好好复习。
2019 年 1 月 17 日
育才中学
21.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②语言连贯、准确、生动;
③不少于 100 个字。(6 分)
乡村四月
(南宋)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作文(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无可无不可”“随遇而安”“随便都行”“不求输赢”……这似乎就是某些人追求的
“佛系生活方式”。
最近,互联网上“佛风”劲吹,佛系青年、佛系追星、佛系乘客、佛系学生、佛系购物、
佛系恋爱……一大波“佛系”概念汹涌而来。佛系生活方式,表面上很酷,其实散发着说不
出的“怪味”。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发表你的意见。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 B 2. A 3. C 4. B
5. ①“傻的不见得真傻”指的是冬材,他虽然智力弱,但真心爱他的母亲,如等候母亲
挂点滴,搀母亲回家;不离开老街和老屋,等待母亲回归,还在衣服上模仿绣字。②“正常的
也不见得正常”指的是和冬材形成反差的、着墨不多的人物,如冬材的兄姐,智力正常,但
平常赡养母亲没有尽到做儿女的责任,母亲去世后又不尽心抚养冬材。③看似傻的冬材和智
力正常的兄姐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发人深省。
6. ①“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母亲打点滴,“我”在诊所内陪护,时间
一-长就坐不住;冬材在诊所外打着哆嗦,在寒冷中静静地守护他的母亲。用“我”的表现衬
托冬材。②“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突出冬材死得凄惨悲凉,渲染气氛。③第“今年
冬天又是特别冷”,“我”与母亲在温暖的家里,与老街的冷形成强烈的反差,深化小说的主
旨。
7. D 8. B
9. 负面影响:①家长经济负担增加,不堪重负;②孩子容易滋生厌学情绪;③监管不力,
导致教育秩序被破坏,集体受损。④违背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10. D 11. B 12. D
13. (1)对于胡乱杀戮的各位将领,孔镛总是极力劝阻,所保全存活的人很多。
(2)你们本是善良百姓,做盗贼也是逼迫于挨冻受饿而已。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
奉命做你们的父母官。
参考译文:
孔镛,字韶文,景泰五年考中进士。任都昌知县,分户口为九等来决定劳役,在水边建
立粮仓,便于收赋税,百姓很依赖他。改任连山知县。瑶、僮出没于邻境,县中百姓都逃窜
了。孔镛前往招抚,老百姓被吓跑了。孔镛在民舍里面烧火做饭,留下钱抵偿其价值后才离
开。百姓才渐渐了解亲近了孔镛,相继而回。孔镛慰劳赈恤,使他们恢复常业,道路渐通,
县政于是恢复清明安定。都御使叶盛征讨广西,让孔镛跟随。诸将中有胡乱杀戮的,孔镛总
是极力劝说,保全了很多人的性命。
成化元年,提升为高州知府,前任知府因瑶人的警情,关闭城门自救。对躲避瑶人袭击
的乡民都不接纳,这些人回去都被瑶人杀害。有怀疑百姓暗地里依附贼人,就杀死他们。贼人趁此激起民众愤怒,作为内应,城池于是陷落。孔镛到后,打开城门接纳来者,流亡在外
的百姓逐渐回来。当时贼人的首领冯晓屯居在化州,邓公长屯居在茅峒,屡次招抚而不降。
一天,孔镛单骑只带两人跟从直抵茅峒,邓公长突然听说新太守来了,急忙招呼其党羽穿着
铠甲迎接。孔镛缓缓下马,进到庭院中坐下,邓公长率领他的党羽解甲罗列而拜。孔镛晓谕
他们说:“你们本是善良百姓,迫于挨冻受饿罢了,前任太守打算加兵于你们,我现在奉命
做你们的父母。你们,是我的儿子。信任我,就送我回去,退给你们粮食布帛。不信任我,
就杀了我,大军很快来到,就没有活下来的人了。” 邓公长犹豫,其党羽都为之感悟而流出
眼泪。孔镛说:“我饿了,应该给我饭吃。” 邓公长跪着为他献上酒菜。吃完后孔镛说:“天
要黑了,我应该留下住宿。” 晚上脱下衣服酣睡。贼人相视惊服。住了两晚才回去。邓公长
派几十个骑兵护送孔镛回去。孔镛让这些骑兵留在城外,只与羸弱的士卒进城,取来粮食布
帛,让他们装载而回。邓公长更加感激,率党徒数千人来降。
邓公长已降,只有冯晓凭借险要的地势不服。孔镛挑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达化州。冯
晓仓皇逃跑藏匿,孔镛俘获了他的妻儿而回,孔镛对他们抚恤丰厚,冯晓也投降了。提升为
按察副使,又招降了大盗侯大六、邓辛酉等人,给他们田产,分别到内地为官。治理的政绩
闻于朝廷,皇上赐诰命褒奖。不久巡视贵州。酋人阿溪桀骜多智慧。守御大臣都收受阿溪的
贿赂,骄横不可制服。孔镛到来,询问得知阿溪所亲近的两人。于是用计擒住阿溪,对他处
以磔刑。孔镛居官廉洁。任职三十余年,都在边陲,接触瘴气成病。乞求退休,皇上没有应
准。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在路上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14.BE
15.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
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
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16.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17.C 18.A 19.B20.①格式不当,“通知”二字要居中;②用语冗余,“大家好”多余;③内容欠缺,推迟到
什么时间没有说明;④落款失误,学校与时间换位置;⑤下发时间不当,通知至少提前 3-5
天发通知。
21.四月的江南,山坡上田野里到处都是绿的树、绿的草,原野顿时成了绿色的海洋。远处稻
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造就了另一个银白的世界。天空中飘洒着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
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深情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
22.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