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8 页
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襄州一中 曾都一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题
时间:90 分钟 主命题学校:宜城一中
分值: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2、选择题答案用 2B 铅笔在答题卷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 0.5mm 的黑色
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做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
载:“启与志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由此可见 A.离
事件更近的《战国策》更接近真相 B.历史叙述具有一定主观性 C.历史真相难
以考证 D.作为正史的《史记》更可信
2.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
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 A.
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B.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 C.血缘
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 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
3.《左传·襄公二十年》记载,卫献公赐卫大夫免余 60 邑,免余不肯接受名分外的私邑,
推辞说:“惟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臣弗敢闻。”这说明 A.中央集权春
秋时期初步形成 B.“礼崩乐坏”成为普遍现象 C.等级制度
仍有一定的约束力 D.战国时期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4.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
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5.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
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买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A.民间手工
业成为主导 B.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C.官营手工业严重
衰落 D.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第 2 页 共 8 页
6.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
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
避制”
A.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能够净化官场风气 D.推动了地区间的交流
7.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
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
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由此可见,徐光启
A.弘扬了以农立国的治国传统 B.有力推广了棉花的种植技术
C.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8.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
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
机处的设立
A.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D.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9.1867 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说,此“系条约而非议和”,修约是双方的权利,
“有一勉强,即难更改”,“其有互相争较,不能允从之处,尽可从容辩论,逐细商酌,不
能以一言不合,而递责其违约”。李鸿章的这一认识
A.仍然抱有天朝上国的想法 B.争取了对外交往的平等
C.具有了一定的近代外交观 D.提高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10.《申报》1894 年 8 月 4 日报道:“中国之地虽十倍于日本,中国之人虽数十倍于日本,而
中国不见甚强,日本不见甚弱,何也?以日本之能专心西法,一切政教号令皆一遵夫泰西之所
为,自维新以来,寝寝乎称雄于东海,而泰西诸国亦皆喜其能拜下风也。”这种观点 A.反映
了国人示弱怯战心理 B.揭示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 C.主张学习日
本变法维新 D.为清廷妥协派提供依据
11.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 1928 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
划”、1931 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 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 年的“中国
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1932 年 12 月,中苏恢复外交关系,对此,当时出席国际裁军会议的中国代表顾维均说:
“我国同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出人意料,在日内瓦引起轰动,给人以良好印象。因为时机适
宜……使中国在国联的朋友得到鼓舞。”中苏复交第 3 页 共 8 页
A. 有力地遏制了英美等对华侵略 B.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C.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壮大了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13.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
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政治动机主要是 A.巩固新生的
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
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14.1953 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 5.3%,但当年实际粮
产量仅增长 1.8%,棉花产量则下降 9%;1954 年粮食增长仅 1.6%,棉花再次减产 9%。
这反映出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尚未建立 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势在必行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刻不容缓 D.仿效苏联经济模式成效甚微
15.1980 年,我国正式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2 年 6 月,邓小
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现在,对特区说好话的多了。特区要坚决办下去,不能动摇。现在办得
不错,不存在抹掉不干的问题。这说明经济特区的建设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B.打消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疑虑
C.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动摇 D.推动我国开始全方位对外开放
16.公元前 6 世纪初,雅典形成了捐助制度。该制度规定,每年雅典城邦都要指定一部分富
有公民承担城邦的公共支出,特别是资助戏剧演出、修建战舰。此外,富有公民在战争时期
要承担更多税额。这表明古代雅典
A.形成了高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制 B.贵族集团政治地位上升
C.重视缓和公民财富不平等的矛盾 D.社会阶级对立得到消除
17.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 21 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
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
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这对美国宪法的直接影响是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 C.设立参
众议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D.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
18.法国大革命爆发不到一年,著名政治家米拉波暗地致信国王:“专制政府为加强王权所
做得,远不如大革命短短一年所做得多。”欧洲各国君主也都竭力消除阶层等级差别,用统
一法制取代地方特权,用统一政府取代五花八门的权力机构。倘若遇有阻碍,他们有时甚至
会套用大革命的口号与手段。材料表明
A.大革命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 B.大革命从法国扩散到欧洲各国
C.欧洲各国君主接受大革命思想 D.大革命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19.1871 年 4 月 2 日,巴黎公社颁布了《公职人员薪金法令》,规定公社机关职员的年薪最第 4 页 共 8 页
高为 6000 法郎,而这个薪额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随后,公社决定取消衫市政厅
使用豪华轿式马车,并规定公社为在市政厅办公的公社委员提供的用餐费其家属不但享用。
这些措施利于
A.明确公社委员的责任意识 B.树立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
C.强化公社委员的公仆意识 D.激发公社领导的担当意识
20.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在开办棉纺工厂的同时,继续与手工生产保持密切
的联系,特别是手工织布的报酬急剧下降时,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
愿采纳新技术,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技术的推广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B.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技术革新并没有满足生产的需要 D.传统手工业依然占据了优势地位
21.1927 年,斯大林说:“我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扰我国的建设,
任何情况下他们都能够用我们在技术、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我们,这是毫无疑问的。”为此,
苏联
A.确定加速发展农业的方针 B.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D.大规模引进西方人才技术
22.1939 年,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
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这些措施
反映了美国
A.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B.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C.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 D.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
23.下表为有关国际海洋公约的统计表格,据此可推出
时间 签署国家或国际组织 签署的文件 主要内容
1970 年 智利、秘鲁等拉美 21 国
《拉丁美洲国家关
于海洋法的宣言》
签署国享有 200 海里的领
海权
1972 年 多米尼加等加勒比 15 国 《圣多明各宣言》
领海以外增加 200 海里的
承袭海作为专属经济区
1973 年 非洲统一组织
《关于海洋问题的
宣言》
非洲国家有权建立 200 海
里的专属经济区
1982 年 联合国
《 联 合 国 海 洋 公
约》
签署国享有 12 海里领海
和 200 海里专属经济区
A.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B.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C.新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D.海洋权益开始受到各国重视
24.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第 5 页 共 8 页
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下列说法与亨廷顿
观点一致的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明趋于单调 B.结盟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C.多极化趋势避免了文明间的冲突 D.和谐共生的文明有利于世界的稳定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 到 2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制在法的规范中也体现礼教价值观,“依法断案”也是“合礼裁判”。
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违法而合礼教或不违法而违背礼教的行为,即“法外之情”和“法
外之非”。“八议”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所谓“八议”,是指亲(皇亲
国戚)、故(皇帝的故旧)、贵(上层贵族官僚)、功等八种人的犯罪,司法机关不得自行
处理,要先交大臣“议罪”,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古代的诉讼虽然也收集使用物证人证,
但更重视口供,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根据。在通常情况下,没有认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
这就必然导致刑讯逼供……在中央,秦汉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
内阁等中央行政中枢;在地方,秦以后由郡守、县令等各级地方行政机关掌握。
——摘编自王继尧《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材料二 公元前 449 年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公开了诉讼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
继承等方面规定。到公元前 3 世纪中叶,罗马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
律程序等方面。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法更为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
纷,以自然法观念指导,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在帝国时期,法
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各个领域,规范了行政行为,调节了大量商业纠纷和债务、继
承等个人财产关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
潮。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司法审判制度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二中罗马法思想内容,分析说明罗马法对近代西方影响深远的原因。(9 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认识。(6 分)第 6 页 共 8 页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我国技术引进的演变
历史阶段 技术 来源国
16 世纪 眼镜技术 意大利
17 世纪 机械表 德国
1760 年代——1930 年代 棉纺织、钢铁、船舶、军工 西方各国
1950 年代 钢铁、矿冶、电力、内燃机 苏联及东欧国家
1960 年代 冶金、化纤、化工设备 日本和西欧
1970 年代 轧机、化肥、数据处理、采煤机等 日本、美国、西欧
1980 年代至今 多种技术、多种设备、多种渠道 全方位
——据姜辉《美国出口管制政策与我国技术引进路径演变》
技术引进路径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中历史地形成的。我国历史上技术引进的路径发
生了多次变化,综合表格中多个历史阶段的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第 7 页 共 8 页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27、28、29 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在答
题卡上涂黑。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五代十国是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关卡林立,役
税横加,人民流离失所,生产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人民的迫切愿望,周世宗柴荣
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继位后以盛世先贤为榜样,要做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对国家经济
进行整顿和改革。首先鼓励开垦荒田,把中原无主荒田分配给逃亡人户耕种,优待从辽朝返
回的逃户;减轻租税,取消两税以外的苛捐杂税和一些徭役;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恢复以
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抑制寺院经济,使后周控制的劳动力和土地大量增加。周世宗在
位虽不到六年,但他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赵宋之世”的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
周世宗柴荣。
——摘编自刘铁男、赵辉《周世宗柴荣的经济改革策略考证》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周世宗经济改革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世宗经济改革的影响。(9 分)
28.【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全面负责对
华宣传。为促进美国战争目标和对华政策目标的实现,战争信息署中国分部通过一系列
对华宣传项目,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抗日英雄国度。随着美国对日反攻路线出
现变化,在美国决策者的战略构想中,将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国际大国是美国对华宣传
的重要工作。此外,战争信息署从西方文明优越论视角,把中国看成是一个贫困落后、
亟待用西方制度和技术进行“改造”的典型。……在战争信息署看来,它不但要通过话
语力量给予中国人战斗勇气,促进中美合作,还要改变中国人“陈旧”的思想,为国民
政府的“改革”引入美国的观念和制度,为战后缔造远东和平培养中国人的大国意识和第 8 页 共 8 页
合作理念。应该指出的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国家利益,战争信息署构建的中国形象经过
特殊剪裁,没有完全反映中国现实,它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中的中国形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战争信息署宣传的中国形象及其目的。(9 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战争信息署所宣传的中国形象。(6 分)
29.【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
材料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极力主张“将世界
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标
为民族竞争公理,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但对中
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
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梁启超直言“欧洲人做
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
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
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并预言在未来世界秩序重建中,中
华民族必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
了”,不过他认为“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
——摘编自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9 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变化。(6 分)宜城一中 枣阳一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襄州一中 曾都一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C B D B D A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A B A C D D C A
21 22 23 24
B A B D
25.(1)特点:礼法合一,礼教是指导审判的重要原则;贵族、官员享有司法特权;皇帝掌
握最终司法裁决权;以口供作为定案的主要依据,刑讯逼供;司法从属于行政机关,不具有
独立性。(每点 2 分)
(2)原因:法规成文,内容丰富,体系完备,法律规范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
领域,同时突出法律程序建设,为后世法制建设和法治实践提供经验借鉴;保护物权(私有
制),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适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要求;崇尚理
性、法治,倡行公正、平等的自然法思想超越时代限制,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权和宗
教特权提供了思想武器。(每点 3 分,共 9 分,只答内容或影响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 6
分)
(3)认识:法律制度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法治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政治文明
受到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政治文明往往
各有其特色;政治文明在批判继承中发展进步等。(任答 3 点得 6 分)
26.示例 1:观点:外交环境的变化影响了中国的技术引进渠道。(2 分)
阐述:1950 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苏联外交关系较好。因而,在这一
时期,中国的主要技术来源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960 年代,一方面中苏关系恶化,
另一方面,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日本和西欧逐步尝试减少美国的影响,和中国进行了
经济交流,因此这一时期的技术,来自于日本和西欧。1970 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
的设备和技术也开始进入中国。(8 分) 结论:综上可见,中苏、中美关系,以及西方国家
内部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技术引进的 路径。(2 分)
示例 2:论点:国内需求的变化,影响了中国技术引进的内容。(2 分)阐述:鸦片战争后,外国棉纺织品涌入中国,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因此,鸦片战争之
后不久,在外商的刺激下,中国引进了外国的机器设备发展纺织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吸取战败教训,清政府发动了洋务运动。军事成为重点引进项目,
发展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化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重工业,因此,
这时期的引入的主要技术是重工业技术。(8 分) 结论:综上可见,国外的技术进步和国内
需求的变化,共同影响了中国的技术引进内容。(2 分)
(其它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7.((1)战乱频繁,赋役繁重,民生凋敝;反乱思治、渴望统一成为民心所向;周世宗深
知民间疾苦,立志要有所作为。(每点 2 分)
(2)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
统治秩序;增强了后周的经济实力;为后来北宋的局部统一奠定了基础。(任答 3 点给 9
分)
28.(1)中国形象:一个全民抗战的英雄国度;肩负国际责任的世界大国;正在走向以美国
为模本的“改革”之国。(每点 1 分) 目的:鼓舞中国民众的战斗士气;培育中国的国际
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改 革”。(每点 2 分)
(2)鼓舞了国人的战斗士气,肯定了中国的贡献;体现中美同盟互助关系,为世界反法西
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形象的变化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其实质是为美国国家利益服
务;未能完全反映中国现实,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想象与认知的局限性。(任答 3 点即给 6
分)
29.(1)变化:从醉心科学到否认科学万能;从鼓吹西学到调和中西文化,弘扬民族固有传
统;从鼓吹国家主义到宣扬世界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加深。(每点 2 分,答对 4 点 7
分)
原因:一战引发对科技文明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反思;十月革命的影响。(2 分)
(2)评价: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反思向西方学习的路径,增强民族文化
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定程度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存在阶级局限性,忽视农
民阶级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任答 3 点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