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历史11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福建省超级全能生2020届高三历史11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超级全能生”2019 年福建省高三年级 11 月联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 8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王的日常行政除了在都城以外还在王畿区广设都宫,在王畿区以外的交通要道沿线及 族群关系复杂的边域地区设置王帐,供周王巡行时驻跸,以举行礼仪活动及处理政事等。对西周的 王巡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成为宗法制的重要辅助 C.是管控地方强化王权的重要手段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在周以前,人们认为天命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周公旦总结商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提出天命不常的 观念,并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孟子继承了周公的思路,其引用《尚书·泰誓》的话说:“天视自 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知孟子() A.认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 B.开启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C.以人民大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需要 3.《墨子》载:“橐(注,鼓风吹火用的器具)以牛皮、炉有两缻,以桥(注,驱动鼓风器的杠杆) 鼓百十。”《越绝书·吴王阖闾内传第四》有“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然后“金铁乃濡,遂以成 剑”的记载。材料表明 () A.中国是最早铸造铁器的国家 B.金属冶炼已经使用鼓风技术 C.水排的使用提高了冶炼水平 D.金属冶炼已经使用煤做燃料 4.秦律《厩苑律》规定:“以四月、七月、正月肤(评比)田牛。卒岁,以正月大课之,最,赐田啬 夫(官员)壶酒束脯,为皂者除一更,赐牛长日三旬;殿者(成绩低劣),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 其以牛田,牛减絜(腰围),治(笞)主者寸十”“假(借用)铁器(铁犁等农具),销撇不胜而毁 者,为用书,勿受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铁犁牛耕技术得到迅速普及 B.政府以法律形式保护新的生产技术 C.小农户个体经营的方式日趋成熟 D.全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生产状况 5.“圣人之性”是天生“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 质”的,生来就“恶”,教化无用,只能用刑罚手段处置他们。“中民之性”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 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教化才能成善。由此说明董仲舒 () A.从教育的角度强调“礼乐教化”B.从统治的角度强调“赏罚分明” C.从人性的角度强调“礼法并用”D.从伦理的角度强调“三纲五常” 6.汉代大土地所有制盛行,如东汉光武帝的外公家樊家,“世善农稼……广开田土三百余顷,陂渠灌 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这说明汉代大土地所有制() A.垄断了资源影响社会稳定 B.易导致地方豪门势力膨胀 C.致使自耕农破产威胁财政 D.适应了家庭再生产的需要 7.唐代典当业称“僦柜”,《资治通鉴》的解释是,“民间以物质钱,异时赎出,于母钱(抵押所得 的钱)外复还子钱(利息)”。白居易有诗,“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由此可知唐代 典当业 () A.催生了高利贷的出现 B.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C.加重了百姓税收负担 D.方便了资金筹措与融通 8.《归田录》记载,“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举 动为其所制。太祖闻而患之,下诏书戒励,使与长吏协和,凡文书,非与长吏同签书者,所在不得承 受施行,自此遂稍稍戢。”这表明通判的设置() A.以上驭下备受当时统治者重视 B.有利于防止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C.有利于加强地方监督杜绝腐败 D.有利于提高效率加强君主专制 9.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 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由此可知该书 法字体() A.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不拘章法,笔画连绵 D.字形宽扁,蚕头燕尾 10.元代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地区,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 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 无险可守。由此可知,这样的行省区划分() A.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 B.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避免不同地区之间利益之争 D.强化地方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11.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围绕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吸收最新 实践成果,而且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这表明《农政全书》() A.渗透了近代科学思想 B.突破了传统科技桎梏 C.引领了农业发展方向 D.革新了农书创作方式 12.明朝废相后,明成祖即开始尝试设置宰相制度的替代物。一方面尝试设置内阁、司礼监、九卿和 科道等新制度,另一方面又通过众多的决策环节和复杂的决策程序把决策权分散于九卿、内阁和司礼 监等部门,而由皇帝总其成。据此可知 ()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4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3 页(共 8 页) A.行政权力上得到有效的制衡 B.六部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C.明朝行政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D.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梭伦改革之后,戏剧成为人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喜剧甚至经常指责和讽刺 政府元首和政府部门。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商品经济发展激发公民意识 B.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C.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 D.城邦制度日益衰落 1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霍兹华斯在谈到罗马法时曾说:“当我们接受罗马法时,已经不再是以罗马法 的方式继续发展。它已经被自然化了,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像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渐 建立起来了。”对罗马法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法精神重新得到确立 B.内容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需求 C.注重形式的传统得以延续 D.法制精神被后世欧美国家继承 15.他们热衷语言、逻辑的表面说服力,他们认为能言善辩是一种技巧,是可以传授的,他们以雅典 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这里的他们 () A.尊崇理性主义 B.坚持德知合一 C.崇尚传统权威 D.强调人的价值 16.1850-1859 年,上海先后出现 16 家与修造船舶有关的外国商号,下表所示为其中部分商号信息。 表中信息反映了() A.外商控制了上海的修造船业 B.英美修造船厂之间竞争激烈 C.洋务运动的兴起受到了阻碍 D.我国修造船业受到严重打击 17.19 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创办实业的热潮,而开设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仅 152 家,且大多企业的 资本在 10 万元以下,这些投资者多出身于买办、官僚,其经营活动有一定的尝试性,一般都尚未舍 弃原有的剥削和经营手段。这说明当时中国() A.未跳出传统的生产方式 B.官僚资本多于民族资本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限 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8.康有为曾说过,阅读了徐继畲《瀛寰志略》后,他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在中举人 后,“从坊间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材料反映了 () A.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B.《瀛寰志略》直接导致维新思想产生 C.“开眼看世界”促进了近代思想解放 D.徐继畲的主张得到维新思想家的认可 19.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曾被当地官府和顽固势力视为异端,1881 年南海知县还下令封闭, 致使陈启沅被迫迁厂于澳门。19 世纪末,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晚清政府这 一变化() A.根本目的是促进商业的发展 B.顺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 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0.下图是美国的一幅漫画《来自东方的忧虑》(1901 年)注:大刀上的文字意为“中国的觉醒”。 该漫画作品() A.反映了中国已经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 B.表明清政府近代化改革成效巨大 C.隐含着中国的反抗对列强统治的冲击 D.体现了列强难以维系在华的统治 21.在 19 世纪后半期,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 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中国人慢慢地试图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 模式。为了“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国内的先进分子们进行的尝试是 () A.“开民智”“讲西学” B.“伸民权”“设议院” C.兴民权,“劳工社会” D.民主建政,“五权宪法” 22.徐中约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 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事实上,两次府院之争、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军阀混战视宪法为儿戏,最终使民国成为一个乱世。府院之争以及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 A.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民主政体 B.中国在政治体制上效仿美法 C.《临时约法》因人设法的局限 D.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机制的局限 23.19 世纪末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到五四运动时期成为最活跃的思想流派之一。许多早期马克思主 义者在思想转变过程中都曾受过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无政府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24.日本官方战史《大本营陆军部》记载:近来,重庆方面和平气势高涨……一向谋求保存和扩大自 己实力的中共军,竟于 8 月 20 日夜,在华北断然发动大反攻。日军《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写道: 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材料中的“大反攻”() A.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B.使国民政府的政策开始转向反共 C.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D.是抗战过程中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52 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 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7 ~ 2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 计分) (一)必考题:共 37 分。 25.(25 分)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犯罪 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而处重为轻者,则从轻法 毋须改判。循“礼之三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十恶”条款的立法,在于 宣示礼敬“天地君亲师”的立法要旨,宣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 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 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27 条,《杂律》篇以 刑罚惩罚民事行为中的违约、欺诈行为。《唐律》由正文、注释、疏议三部分组成,成为中国古代法 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摘编自读《如见古君子》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 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 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 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 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 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 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性相当大。 ——摘编自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律》所体现的法律理念。(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律理念与材料一中体现的法律理念的 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15 分) 26.(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陈家刚《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及其后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就“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 求:“论题”要从材料中提炼,“阐述”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2 分)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 3 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忽必烈恢复的行政机构治愈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战争创伤。宋朝灭亡后,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机构和 全部行政官员,而且还尽一切努力得到了当时任职官员们的个人的效忠。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 度。如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他设立“司农司”“劝农司”等专管 农业的机构,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并令人编辑《农桑辑要》于至元二十三年颁行全 国。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并使它成为财政的基础。忽必烈力图与儒 家保持良好关系。忽必烈赞同用传统的中国方式记载元朝历史的建议,这也使他得到儒士的称赞。 ——摘编自冯琳《忽必烈,蒙古可汗的帝国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忽必烈改革的主要内容。(6 分)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必烈改革的主要作用。(9 分) 28.(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42 年初,太平洋形势危急,罗斯福出于政治考虑,支持盟军在西北非实施军事行 动而非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于英国而言,虽然 1941 年 6 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 划转而进攻苏联,但仍有可能在 1942 年春再次遭到德国的入侵。1942 年中旬中途岛战役 之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形势开始得到好转,但英国在北非的战事恶化到了极点。1942 年 6 月苏德战场上战争激烈,苏联要求盟军迅速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来减轻东部战场 的压力。当时由于船只紧缺,美军滞留在本土,难以在短时间内奔赴欧洲,对英国而言, 不管在欧洲东部战场还是西部战场作战都会造成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牺牲,因此英国坚决 反对开辟第二战场。最终 1942 年 11 月,美军和英军在非洲西北部实施了“体育家”计划, 1942 年始终未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摘编自覃云《1942 年美国和英国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博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42 年未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42 年未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影响。(9 分)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29.(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有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 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 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人对理念的认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 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柏拉图在后期的《对话篇》中对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 他看到了理念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 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 多的辩证法思想。 材料二 柏拉图认为,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 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 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并指出其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柏拉图的国家观念,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原因。(9 分) “超级全能生”2019 年福建省高三年级 11 月联考 历史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 A B B C B D B A B A C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D D B C C D C B C A C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1.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封制。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王巡制度, 早期国家以族邦为基础,王巡是管控地方族邦、强化王权的重要手段,故 C 项正确。由所学 知识可知,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A 项错误。西周 的王巡制度是分封制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不是宗法制,故 B 项错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 接控制的是秦朝建立后的郡县制,故 D 项错误。 2.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时期孟子的思想。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知 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材料强调孟子继承周公思想,指出统治者 应该重视民意,实际上就是指出君主运用权力要符合民意,A 项正确;依据材料“在周以 前……周公旦总结……把人事作为天命的补充”,可以判断西周就有了民本思想,因此孟子开 启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表述有误,排除 B 项;孟子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不可能以民众利益为 根本出发点,排除 C 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孟子思想符合专制集权统治的需要,排除 D 项。 3.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 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分析两则材料可知,其反映的是冶金铁 使用皮橐鼓风技术,它与自然通风相比,大大提高了炉内温度,可冶炼出较高质量的金属, 故 B 项正确。A 项表述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只是叙述了皮橐鼓风 冶铁技术的使用,没有涉及水排提高了冶铁水平,排除 C 项;考古证明我国西汉时期开始使 用煤炭做冶铁燃料,与材料时间背景不符,排除 D 项。 4.B【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主要农耕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考查考生解 读和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等核心素养。依据材料可知,秦政府把耕牛照顾的好坏作为评价官员的一个依据,鼓励民间 使用铁犁等农具,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体现出对新的生产技术的保护,故 B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当时铁犁牛耕技术普及的信息,且铁犁牛耕技术直到汉代才逐渐得到普及,故 A 项错误;小农户个体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 C 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对农业生产技术的保护,不能全面反映当时农村的生活生产状况,故 D 项错误。 5.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考查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获取 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材料中董仲舒提出“性三品”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说,基于对三种人性的分析,他认为可分别通过刑法和教化来对待以维护统治,故 C 项正确。 A,B 项过于片面,均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纲五常”,故 D 项错误。 6.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汉代大土地所有制”知识。考查考生解读和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 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汉代大土地所 有制下,田庄占有土地与山林川泽比较稳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垄断了资源影响社会稳定” 与题干所述不符,故 A 项错误。在汉代大土地所有制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田庄地主,集 体从事农业生产,因而汉代大土地所有制并不适应家庭再生产的需要,故 D 项错误。“致使自 耕农破产威胁财政”与题干无关,故 C 项错误。汉代大土地所有制是由豪强地主控制的,是自 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容易导致其地方势力的膨胀,故 B 项正确。 7.D【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商业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学科素养。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代典当业发展。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唐代 典当业催生高利贷出现这一结论,故 A 项错误。唐代典当业的出现总体上适应了商品经济发 展的需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夸大了其消极方面的社会影响,故 B 项错误。百姓税收负 担是由政府决定的,典当业只是百姓筹钱的渠道,故 C 项错误。唐朝的典当是社会的主要融 资机构,方便了民间的资金筹措与融通,故 D 项正确。 8.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 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与西 汉初期的刺史类似,都有以下驭上、以小制大的特点,故排除 A 项。通判的设立虽然有利于 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顿吏治,但无法杜绝腐败,通判本身贪腐的例子 也比较常见,故排除 C 项。通判的设立虽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从材料“常与知州争权” “太祖闻而患之”可以看出,其常常掣肘知州等地方长官,且宋朝一贯实行“分化事权”的 原则,不利于提高效率,故排除 D 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判的设置有利于防 止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 9.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考查考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能力,考查 考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根据材料“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无意于工”可知该书法 字体为行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 项为行书,B 项为楷书,C 项为草书,D 项为隶书,故答 案为 A 项。 10.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 程度。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材料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实行省界犬牙交错,以北制 南的治国理念,目的是稳定统治、巩固统一,B 项正确;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是不利于地方经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济文化认同感的,A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代这样划分行政区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利益之争而 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管辖,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区划划分与地方职能强弱无直接关联, 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徐光启与《农政全书》。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 考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科学的基本特征 在于实验和理论总结,《农政全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特征,渗透了近代科学思想, 故 A 项正确;《农政全书》仍然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学著作,并未突破传统科技桎 梏,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农政全书》引领了后来中国农业发展方向,排除 C 项;材料没 有体现《农政全书》革新了农书创作方式,故 D 项排除。 12.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宰相制度废除的相关知识。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历 史解释等学科素养。材料反映了明成祖尝试设置宰相制度的替代物,一方面通过内阁等新制 度设计加以尝试,另一方面在办事流程上不断分权,这对于整个行政效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决策权的分散,而不是行政权力的制衡,排除 A 项。“六部”具体 权力有无变化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故 B 项错误。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错误。 13.C【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 掌握程度。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从材料中的“喜剧甚至经常指责和讽刺政府元首 和政府部门”可知,当时的民主政治氛围赋予了公民更多的思想自由,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 是戏剧与民主政治生活的关系,没有体现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A 项错误;人文主义精神指 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和认可,与材料信息无关,B 项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 基础,有利于城邦制度的发展,D 项错误。 14.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罗马法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立法的影响等知识,考查考生的史料 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A 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反映,做排除。罗马法代表的是奴隶主 贵族的利益,无法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B 项错误。C 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材料 中“当我们接受罗马法时,已经不再是以罗马法的方式继续发展。它已经被自然化了,我们 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像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渐建立起来了”等信息说明近代欧美 国家继承了罗马法法制精神并进行创新,形成了符合当时资产阶级利益和时代需求的新的法 律体系,故 D 项正确。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15.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智者学派,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由题干“他们热衷语言、逻 辑的表面说服力”“他们认为能言善辩是一种技巧,是可以传授的”可知,“他们”是智者学 派,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据此可知 D 项正确。尊崇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特点,A 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智者学 派过分强调个人感觉,崇尚个人权威,忽视真理,忽视道德观念,追求功利,B,C 项错误。 16.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近代在华外商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 题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外商控制了上海的修造 船业,因此排除 A 项。材料所列英美两国多家修造船企业,同属一个行业,可以推断出其“竞 争”激烈,故 B 项正确。外商在华修造船舶商号对于洋务运动的兴起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 用,不能一概而论,故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修造船业受到严重打击,排除 D 项。 17.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 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材料表明 19 世纪末,虽然实业救国兴起, 但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并不多,且创办者以守旧势力为主,这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 各种阻力,包括来自自身的阻力,故 C 项正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实业,使用机器生产, 已突破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A 项错误。官僚资本多于民族资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错误。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 18.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都受到了 《瀛寰志略》的影响,因此 C 项正确;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成为近代思想主流在材料中未体现, 故 A 项错误;材料显示康梁思想受到了《瀛寰志略》的影响,但“直接导致”的说法不符合 史实,故 B 项错误;D 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 19.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历史素养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题干反映了 清政府由大力反对民族资本主义到 19 世纪末积极主张兴办民族工业的转变,联系所学知识可 知,19 世纪末清政府为解决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 策,故 D 项正确。清政府政策调整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故 A 项错误;列强资本输出 是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条件之一,故排除 B 项;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 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 项颠倒了先后关系,排除。 20.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依据材料 中时间“1901 年”和漫画中的文字“中国的觉醒”可知,该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中国社会 各界的探索和反抗,如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早期革命活动、改良派的戊戌变法、民间组织 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故该漫画作品表达了中国国内反抗对列强在华统治的威胁和冲击,C 项正确;漫画时间为 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剧,A 项与史实不符, 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均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严重受 挫,故排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 年列强对华侵略加剧,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1.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 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19 世纪 90 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仿 效西方“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故 B 项正确。A 项与题干“在政治领域 仿效西方模式”的要求不符,排除;实现“劳工社会”是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提出的主张;民主建 政,“五权宪法”是孙中山的民主思想,C,D 项错误。 22.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材料表明辛亥革命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较以 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规定实行总统制,其后,《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其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孙中山等人由 支持总统制转而支持内阁制,总统制与内阁制的理论之争,犯了“因人设法”的错误,为府 院之争埋下祸端。第一次府院之争导致张勋复辟,而后发生一系列的军阀混战,故 C 项正确。 A,B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23.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 力和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 国无政府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 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 A 项正确;B 项是五四运动时期思 想活跃的表现,不是原因,故 B 项错误;C,D 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4.C【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相关史实。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 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等素养。依据材料“中共军……在华北断然发动大 反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这次反攻为“百团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沉 重地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显示了中共抗战的决心,也增强了人们对抗战前景的信心,故 C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项正确;粉碎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时间地点不符,故 A 项排除;国民政府政策 转向反共是在 1939 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之后,时间不符,故 B 项排除;百团大战是中 共领导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但不是抗战中最大的胜利,故 D 项排除。 二、材料题 (一)必考题 25.(1)理念:法律原则——慎刑慎杀;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 立法符合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见义勇为或见能必救入律;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 互伤害;提倡诚信理念。(每点 2 分,答对 5 点得 10 分) (2)不同:法律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5 分)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 时期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 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具有人 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答对 3 点得 10 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唐律》体现的法律理念、古罗马法律理念与《唐律》法律理念的对 比。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依据材料“《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 强权之威”“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宣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见知者要施以援手” “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法律 原则——慎刑慎杀;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立法符合传统中国 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见义勇为或见能必救入律;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伤害;提倡诚信 理念。(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 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 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绵羊替罪”“进 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 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等信息并与上一小问中《唐律》的法律理念相对比,即可得 出不同之处。第二小问,可根据所学知识,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不同来分析 造成法律理念不同的原因。政治上,突出中国的专制统治和古罗马的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 突出中国的农业和古罗马的商业;思想文化上,突出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古罗马的宗教思想。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26.示例一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继承的逻辑。(3 分)阐述:1851 年爆发反封建反 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颁布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 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太平天国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在此 后的半个世纪,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对封建王朝 的斗争。半个世纪后辛亥革命爆发,彻底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但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 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思想文化领域瓦解封建思想 和封建意识,遂在思想领域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基础,使人们的思想得 到解放。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革命历程的继承性。(9 分)示 例二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的逻辑。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论题: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与继承共存的逻辑。阐述:言之有理 即可。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标准答案)评分标准: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能辩证认识问题;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12 分)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 较完整,表述清楚。(5~8 分)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 缺乏说服力,表述不清楚。(0~4 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考查考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史料证实、历史解释等素养。本题属于开 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应用所学知 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三个学者对“革命”的论述,根据材料围绕“中国民主革 命的历史逻辑”自拟论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答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 度,可以选择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批判(或创新)的逻辑,利用所学的辛亥革命、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知识加以阐述;也可以选择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体现了继承逻辑的角度,利用太 平天国、辛亥革命的知识论述。 (二)选考题 27.(1)主要内容: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在地方设置行省;重视农业生产;发行并推广纸币; 儒学治国,推行汉法。(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6 分) (2)主要作用:地方上建立行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推行汉法,有利于民族融合和蒙古族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的汉化,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推广纸币,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巩固了元 朝统治。(每点 3 分,答对 3 点得 9 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忽必烈改革。考查考生史料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考查时空观 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1)根据材料“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中央设中书省,开创 我国省制之端”“以劝农成绩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忽必烈发明了‘钞’即纸币。他把 钞票引入流通领域”“忽必烈力图与儒家保持良好关系”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2)关于 “忽必烈改革的作用”可以根据第(1)问忽必烈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忽必烈 改革的时代背景、动机和实际效果等方面组织答案。 28.(1)太平洋战争形势危急,出于政治考虑,使美国更侧重于大西洋的安全,大西洋航线 船只紧缺美军难以在短时间内奔赴欧洲;英国面临再度遭到德国入侵的危机,北非战事的恶 化,欧洲东西战场作战都将给英国造成巨大损失;苏联要求盟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动机除了军 事需求外,还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 6 分) (2)维护了大西洋安全,推动美英盟军于 1942 年在西北非采取军事行动;一定程度上维护 了英国国家利益,保存了英国军事实力;加剧了苏德之间的激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实 力。(每点 3 分,答对 3 点得 9 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考查考生史料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考查时 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1)由材料“太平洋形势危急,罗斯福出于政治考虑, 支持盟军在西北非实施军事行动而非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得出太平洋战争使美国更侧重于 大西洋安全;由材料“当时由于船只紧缺,美军滞留在本土,难以在短时间内奔赴欧洲”得 出大西洋航线船只紧缺,美军难以在短时间内奔赴欧洲;由材料“虽然 1941 年 6 月德国发动 ‘巴巴罗萨’计划转而进攻苏联,但仍有可能在 1942 年春再次遭到德国的入侵”得出英国面 临再度遭到德国入侵的危机;由材料“英国在北非的战事恶化到了极点”得出北非战事的恶 化;由材料“对英国而言,不管在欧洲东部战场还是西部战场作战都会造成反法西斯国家人 民的牺牲”得出欧洲东西战场作战都将造成英国巨大损失;由材料“1942 年 6 月苏德战场上 战争激烈,苏联要求盟军迅速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来减轻东部战场的压力”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得出苏联要求盟国开辟第二战场的动机除了军事需求外,还有浓厚的政治色彩。(2) 由材料“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形势开始得到好转”得出维护了大西洋安全;由材料“美军 和英军在非洲西北部实施了‘体育家’计划”得出推动美英盟军 1942 年在西北非采取军事行 动;由材料“对英国而言,不管在欧洲东部战场还是西部战场作战都会造成反法西斯国家人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6 页(共 8 页)福建高三历史试题卷第 5 页(共 8 页) 民的牺牲”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英国的国家利益,保存了英国的军事实力;由材料“1942 年 6 月苏德战场上战争激烈,苏联要求盟军迅速在欧洲西部开辟第二战场来减轻东部战场的 压力”得出加剧了苏德之间的激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苏联的实力。 29.(1)观念:材料一反映了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论,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界是理念 世界的反映,即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4 分)柏拉图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这带有辩证法的思想。(2 分) (2)观念:治理国家受道德约束;(3 分)不同的人在国家中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3 分) 原因:社会动荡,秩序混乱。(3 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柏拉图的思想。考查考生史料分析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考查时空 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1)第一小问,材料“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 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人对理念的认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 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体现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论,人们感受到的现实世 界是理念世界的反映,体现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第二小问,由材料“看到了理念 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多的辩证法思想” 可以得出,柏拉图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带有辩证法的思想。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可知柏拉图认为不同 的人在国家中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材料“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 家”可知柏拉图认为治理国家应受道德约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生存年 代处于雅典城邦民主政治走向衰落时期,据此回答即可。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