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
之情拜谒礼祭黄帝。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公祭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祭祖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的是血缘宗法关系,
而禅让制是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即把职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
与血缘宗法无关,故 A 项错误;世袭制是指权位一家一姓中传承,形成?家天下?的局面,
材料内容与此不符,故 B 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
制度,时至今日,宗法制虽已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民间大量
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都与宗法制有关,故 C 项正确;分封制是周武王把土地
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的制度,材料内容与
此无关,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2、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
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 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
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面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
A.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B.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C.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D.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布政使一职的设置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
开”说明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下,地方汉族督抚权力增强,中央权力下降。B 项正确;D 项与题意相反;A、C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
响
3、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
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
A. 法律至上原则
B. 人文主义精神
C. 自由公正意识
D. 天赋人权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人文主义是指以人为中心,重视人和人的价值。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
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罗马法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体现了这一精神。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特点
4、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
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
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
A. 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 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C. 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 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答案】C
【解析】本题是考查英国内阁制。议会已经仍然有立法权,不能选 B。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
状态英国民主政治进程的一大进步,而不是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不能选 A。不是为形成
议会中心奠定基础而是为形成以首相为中心奠定基础,不能选 C。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
态的确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议会丧失立法权
【名师点睛】在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者是相反知识组成干扰题
肢,主要考查考生们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的特
定性,对相关的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避免出现好像对而实际上并
不对的现象。5、2018 年 1 月 20 日,特朗普政府因面临无钱可用状态而启动“关门”程序。“无钱可用”
的原因是国会两党恶斗导致政府预算法案搁浅。由此可知,特朗普政府关门的制度根源是( )
A. 总统无权任命政府高官 B. 州政府制订本州法律
C. 三权分立原则的确立 D. 总统需要对国会负责
【答案】C
【解析】美国总统领导下的联邦政府作为行政部门,其预算必须得到立法机构国会的批准。
因此,当国会没有批准政府的预算支出法案时,行政部门就会被迫暂时关闭,这体现了立法
权与行政权的制衡,C 正确;1787 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官,排除 A;州
政府在不违背宪法的情况下有制订地方法律的自主权,但这与政府“关门”无关,排除 B;总
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排除 D。
6、国歌记录了一个国家的历史追求,以下属于德意志帝国国歌的应是( )
A. 统一、权力和自由,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誓言
B. 这就是星条旗,愿它永远飘扬;在这自由国家,勇士的家乡
C. 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掉
D. 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答案】A
【解析】
7、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
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
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
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的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由于不同的人所站立场不同,原因就不一样,BCD 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在 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题干材料描述了中方和日方的观
点,见解完全不同,需要同学的分析材料和总结材料的能力。
8、下列太平天国的诸项活动中,能够反映当时世界历史潮流的是( )
A.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反对没落的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第一次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方案,符合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世界潮流,故 A 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属于反对封建土
地私有制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B 项错误;太平天国中反对外国侵略者不符合材料“发
展资本主义”的信息,故 C 项错误;反对没落的封建统治与题干信息问法不符合,故 D 项错
误。
9、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对侵略势力的打击
D.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斗争
【答案】D
【解析】
10、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下列革命团体直接与武昌起义爆发相关的是
( )
①共进会 ②华兴会 ③中国同盟会 ④文学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11、19 世纪末,义和团面对侵略喊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二十一条”签订后,上海企
业家穆藕初号召勿忘“五九国耻”得到积极响应;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打出了“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的旗号。这一系列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民众共识 B.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形成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
【答案】C
【解析】
12、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
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
确的是( )
A.都最终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13、标语是社会各种变革力量用来宣传自己的重要工具,以下是红军长征中的有代表性标语,
其在当时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
A. 具有史料价值和政治文化内涵
B. 保存了革命的基干力量
C. 宣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D. 启迪民众,参与革命【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三幅图片“只有苏维埃才
能救中国”“保民”“反对帝国主义”中可以看出,这些图片在当时起到了启迪民众,参与革
命的目的,故 D 项正确,B 项比较片面;A 项是对后世的作用,故排除;C 项不符合第三幅图
片。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
14、为促进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合作,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于 2001 年建立的国
际组织是( )
A. 亚太经合组织
B. 不结盟运动
C. 华沙组织
D. 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 2001 年,为促进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政
治和经济合作而建立的,故选 D;亚太经合组织建立于 1989 年,不结盟运动形成于 1961 年,
华沙组织建立于 1955 年,故 ABC 三项的时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所以可排除。
15、“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将要给这个世界定性的与其说是美国的衰落,不
如说是其他国家的崛起。”材料中所说的“后美国时代”的实质是( )
A.美国已趋向全面衰落
B.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C.多极化格局正在形成
D.美国失去了单极霸权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格局。材料中的“其他国家的崛起”,说明世界其他力量的兴起,
这体现了“后美国时代”的多极化特点。A、D 两项叙述错误,美国既没有建立起单极世界霸
权,也没有全面衰落;B 项不能完全反映材料的主题。故答案是 C。
16、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
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
A. 各国税制的改革
B. 土地买卖的加剧C. 铁犁牛耕的推广
D. 井田制度的瓦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农业产以也有很人程度提
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说明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较大转型,这主要
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故 C 项正确;A 是 C 原因的推动,B 和 D 是 C 项导致的因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
17、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
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
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
A. 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 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
C. 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 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唐朝时铸造开元通宝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没有滥发,因而达
不到利用钱币来聚敛财富的目的,故 A 项错误;唐朝时开元通宝用年号钱取代量名钱,钱币
具有了象征意义,并非非常珍贵,故 B 项错误;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
称宝”及“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
为“宝”或“宝货”,故 C 项正确;开元通宝依然为铜钱,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货币的发展?表现
18、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和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追溯其历史渊源应该始于( )
A. 秦汉时期
B. 魏晋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时期,故 A 正确。19、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中提到:“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
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
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这本质上反映了( )
A. 河南冶铁业发达
B.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C. 政府重视手工业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农业和手工业,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
述的是“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即
中原地区的冶铁较发达,这本质上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所以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 项是现
象,不是本质;题干中不能表现政府的态度,排除 C 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末,不是
西汉,排除 D 项。所以答案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20、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这一现
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私营手工业发达 B.官营手工业兴盛
C.雇佣关系出现 D.家庭手工业普及
【答案】C
【解析】
21、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
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 )
A. 发昌机器厂
B. 继昌隆缫丝厂
C. 江南制造总局
D. 轮船招商局
【答案】C
【解析】苏州洋炮局属于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军事工业,C 正确;A 和 B
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 属于洋务运动民用工业。22、1929 年,面对经济危机,美国胡佛政府成立了一个拥有 38 亿美元的“复兴金融公司”,
借贷给银行、工业、铁路企业和农场主,帮助资本家度过难关。同时政府用 5 亿美元收购农
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用于公共工程开支高达 7 亿美元,这说明胡佛政府( )
A. 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C. 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 从根本上克服了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来挽救经济,已不再是自由放任,故 A 项错误;政府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收购农产品、兴办公共工程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这种干预是有
限的,没有对工业采取直接的措施,政府支出数额有限,故 B 项正确;1933 年开始的罗斯福
新政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故 C 项错误;政府有限的干预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
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对经
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23、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农村盛行一些民谣:“春风吹,暖心间,责任制,大包干,
真是一副好灵丹。”“全家一起干,不到天黑不吃饭。”“干一年,吃饱饭,干二年,产量
翻,干三年,搬穷山。”这反映出( )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B.改革符合我国的实际
C.浮夸风继续严重泛滥 D.土地流转有利于致富
【答案】B
【解析】
24、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
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
障”。此处所说的“这个时候”应当是( )
A. 新航路开辟时期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C. 20 世纪 40、50 年代 D. 20 世纪 90 年代初
【答案】D
【解析】
2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23 年中,德国工业产量增长四倍,法国增长三倍,英国增长一
倍。西欧国家迅速实现经济复苏和繁荣的主要原因有①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 ②加快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③主导二战后世界贸易体系 ④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A.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 3 道题,26 题 17 分,27 题 12 分,28 题 21 分,合计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 分)
材料一 1921 年列宁勇敢地承认了政策的失败,他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企图直接过渡到
共产主义,结果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材料二 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灾难,再加上随后而来的干旱、饥荒以及经济的混乱,这一切使
得列宁意识到经济需要稳定下来并且还要刺激生产。
材料三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此时部分自由经济运转的困难开始加剧。
城市的食品和原料供应不足以支撑政府所要开展的工业发展项目。因此斯大林决定放弃之前
的政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
失败后,列宁又采取了什么对策调整经济?(4 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列宁调整经济政策的原因。(9 分)
(3)针对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斯大林时期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体制在工业发展上的突出特点。(4 分)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4 分)
(2)列宁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3 分)战争的破坏;(2 分)自然灾害的影响;(2
分)国内经济的混乱。(4 分)(合计 9 分)
(3)形成了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突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4 分)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列宁“企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一政策失败后,列宁又采取了实施新经济政策。
(2)原因:从材料 “1921 年列宁勇敢地承认了政策的失败,”可知其原因是列宁认识到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从材料 “世界大战和内战的灾难,”可知其原因是战争的破坏;从
材料 “再加上随后而来的干旱、饥荒以及经济的混乱,”可知其原因是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国
内经济的混乱。
(3)经济体制:根据材料“因此斯大林决定放弃之前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
了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突出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大多数人认为 18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存在着如下图所
示的特点。
——摘编自彼得?肯迪《全球性转变——重塑 21 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图 l 所示的特点进行探讨。(说明:从图 1 中提取一个经济发展
的特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18 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出现,机器大工业
取代了工场手工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成为头号世界工业强国。19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新技术广泛应用,诞生一系列新兴工业,资本主义进入垄
断阶段。20 世纪 40 年代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新
兴工业,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每当经济活动指数下降时,新的科学技术能再次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示例二:
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存在波动性。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走
向繁荣。随着市场饱和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活动指数明显下降。但 19 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走向繁荣。但是 20 世纪 20 年代末,
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开始下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指数再次活跃。可见,资本主义经济
在波动中向前发展。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从表中某一个阶段的特点提取出信息,归纳出自己观点,比如可以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科技的作用等等;然后所学知识来论证观点即可。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 分)
材料一 上个世纪中叶,西藏发生了三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第一次是 1951 年,
西藏实现和平解放,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第二次是 1959 年,西藏开始实行民主
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创了西藏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新时代;
第三次是西藏自治区成立。经中央批准,1965 年 9 月 1 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 301 人,其中藏族 226 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
族、怒族等 16 人。
——摘编自陈连开等《中国近现代民族史》
材料二 根据《基本法》第 12 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区,该
法中关于香港自治权的规定极其丰富。《基本法》的条文还有至少 12 项限制性规定,对香港
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设限。
——王立民等《“西法东渐”与近代中国寻求法制自主性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藏自治区建立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藏自治区成立的历史意
义。(13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回归的原因。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族自治区和特别
行政区的相同点。(8 分)
【答案】(1)背景: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4 分)
意义:满足了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
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9 分)
(2)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4 分)
相同点:都享有一定自治权;都要接受中央的领导。(4 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