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8页,共l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成书的史书《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史书《战国 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
A.政治变动影响社会观念变化 B.宗法等级观念遭到彻底破坏
C.强化君主集权成为时代要求 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
2.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 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这表明孔子
A.维护周礼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B.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C.意在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D.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3.《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教化百姓 C.以德治民 D.民贵君轻
4.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是故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治薄,则国家之治寡。故大人之务,将在众贤而已。”该学派
A.受到各诸侯国的普遍欢迎 B.注重道德教化以维护社会稳定
C.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要求 D.崇尚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生活
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结束了世家大族垄断官位的局面 B.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6.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需要
C.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
7.唐朝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渊规定道教置儒、释之上,为三教之首,确立了崇道政策。其目的是
A.促进儒释道三教合一 B.借助神权巩固统治
C.为道教增添世俗色彩 D.引导人们安于现状
8.中国古代一位哲学家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据此可知,这位哲学家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9.南宋以后,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伦理自觉来追求成圣成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往往舍生取义。毁家纾难。这一现象的出现
A.表明儒学逐渐官方化 B.表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源于理学思想的影响 D.体现民主启蒙意识的萌发
10•明清时期,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中,王夫之提出“理寓欲 中”,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密不可分的.倡导“欲中求理”和“遂民之欢”。这反映出当 时
A.理学统治地位的丧失 B.社会民众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C.儒学世俗化已经完成 D.官方哲学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11.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2.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由此可知,宋元时期
A.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ra科技发展 B.城市经济繁荣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社会变动促成主流文学形式变化
13.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宇,齐有三 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A.文化交流推动百家争鸣 B.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政治局面影响文化整合 D.文宇书写艺术不断发展
14.乾隆帝酷爱书法,他在得到王義之4快雪时嘀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 后,将三帖藏于养心殿西暖丨用内,亲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准确的是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C.琉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D.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15.右图为请中期杰出画家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图》。画面简洁,三五枝竹竿依着瘦石一块神态挺拔潇洒,充满生机,而老竿新篁,墨有浓淡,层次分明。该画作
A.强调个性追求和神韵意趣
B.体现了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突出市民阶屋的文化需求
D.追求自然风景的写实描绘
16.普罗泰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表明他
A.鼓励人们要独立理性思考 B.否定了神的价值和权威
C.反对强求一律的道德标准 D.认同美德即知识的观点
17.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赋的观念。这反映了
A.重视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 B.人类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C.雅典的民主缺乏道德基础 D.希腊城邦注重公民道德
1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动摇了教会的地位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19.薄伽丘说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性的存在,而人性的自然要求,就是物质欲望。”此观点
A.否定了基督教会的专制统治 B.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
C.摧毁了宗教祌学的禁欲主义 D.目的在于深刻揭露教会黑暗腐败
20.马丁 •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一主张
A.打破了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 B.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C,构建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D.推动了人性解放和个人自由
21.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两人都
A.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 D.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22.1520〜1525年是德国历史上小册子印刷发行的黄金时代,诸如“谈话”“对话”“公告”“传单”“对公告的回答”“途中自语”等频频出现于小册子的标题之中,通常这些标题还伴有醒目的图画。这些小册子
A.成为抨击罗马教皇的主导形式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适应了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趋势 D.利于新教思想触及普通民众
23.在欧洲近代早期,一些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被称为“国王的神圣权利”。17,18世纪,启蒙思想的倡导者开始质疑这些观念,认为国王应该为他们统治的人民负责。启蒙思想家提出这一主张的理论依据是
A.天赋人权学说 B.社会契约学说
C.三权分立理论 D.反抗暴政观念
24.1905年,爱因斯坦引人了粒子概念,认为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是由一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后来定名为光子。爱因斯坦的这一成就
A.属于人类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B.否定了经典力学的时空现
C.标志着量子力学体系的建立 D.是对量子假说的成功运用
2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的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反映出
A.城市化进程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B.19世纪科学革命的中心发生转移
C.工业革命推动科学革命深入开展 D.科学进步是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
2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御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人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探讨英国所以强大的原因,对照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这反映出当时
A.近代中国逐渐融人世界 B.有识之士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传统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已经成时代潮流
27.近代西方思想家鼓励各种社会团体结党,互相制衡,以此减少权力的滥用。晚清学者在介绍西方政治理论时却强调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这种差别说明近代中国
A.皇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 B.解决民族危机成为迫切任务
C.各种政治力量更为团结 D.保留君主制度符合时代需要
28.1917年5月,陈独秀说若就‘吾国之恢复帝政,垂辫缠足,罢学校,复科举,一切布旧除新之事’,征诸国民,难保‘不为多数赞成’。”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进行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B.传统文化孕育着巨大价值
C.专制主义已为社会所淘汰 D.追求民主是时代发展潮流
29.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 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对社会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 D.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30. 孙中山说:“大家若是有了想做皇帝的心理,一来同志就要打同志,二来本国人更要打本
国人.全国长年相争相打,人民的祸害便没有止境。外国尝有因宗教而战,自由而战的.但中国几千年来所战的都是皇帝一个问题。”由此可知,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是
A.推翻清朝 B.实现共和 C.联俄联共 D.平均地权
31.辛亥革命“未能深人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造成辛亥革命这一局限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帝国主义极力破坏中国革命
C.革命派未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 D.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32. 1924年,面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孙中山曾表示,“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 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孙中山意在
A.效仿苏俄进行彻底土地革命 B.赋予三民主义以新的内涵
C.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D.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期中33题22分,34题12分,35题18分)
33.(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政治思潮主要承袭了先秦民本主义,它的基本思路、所用的术语等均来自民本主义;同时,它又吸收秦汉以来的异——“非君论”的因素,对君主专制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它还吸收了时代精抻,明末的市民意识、东林党人的议政之风成为其直接的思想资源。除此之外,它还包蕴新的生产力因素和拥有新的阶级基础。但是,尽管它的议论之激烈表明它对君主专制似乎已忍无可忍,其对君权所提出的种种限制措施也表明它似乎已走到近代民主思想的边缘,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纲常”伦理的束缚,在其设计的未来政治蓝图中,保留了君主制度,因此仍然属于民本思想,不过这种业经改良的思想己经属于“新民本思想”。
材料二 然而,“新民本”在许多方面也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似……民本思想认为民众的力量是重要的,而民主则承认民众是最高权力的主人。新民本有承认民众是最高权力的主人的思想,如“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言论。在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思想中,“天赋人权”就是肯定人天生就是平等的。新民本思想提出了“君臣同事论”和“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等主张,都强调君臣和君民间的人格平等。在政治操作层面上,“新民本”也提出了与君主立宪有某种相似的限君措施,如扩大相权以制约君权、学校议政和糾弹行政官员等。不同之处在于,“新民本”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来保证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它保证的只是士大夫
的权利。通过扩大相权和学校议政,把原来集中在皇帝手中的权力扩大到 官僚富民这一层面,没有继续向下扩大到农民、城市、平民。可见,“新民本”具有从民本思 想向近代民主思想过渡的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解构专制一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其实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相似之处和显著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的根源。(12分)
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关注时局,探索新知,不断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需要与思想发展”这一主题。选取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东汉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用作临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剂早1600多年,又开创了中医外科手术的先河。医学家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唐朝建立后 他接受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唐本草》。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到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历经27个寒暑,于1590年完成了 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本书收集药物1518种,其中植物1195种,记录古代医学家和民间药方 11096种,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1590年,荷兰光学家詹森发明了光学显微镜。166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塞片,发现木片上布满了许多蜂窝状;的小格子,他把这些小格子取名为细胞。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菜登发表《植物发生论》一文,认为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结构是细胞,细胞是组成植物的基本生命单位。第二年,施旺把施莱登的观点推广到整个生物界,他用 大量资料证明,动植物有机体的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它们的一切组织都是由细胞发展而来的,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从而打破了动植物的界限。施菜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以后,又经过一大批科学家的努力,才正确阐明了动植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并证明了它们遵循着共同的规律,从而使细胞学说趋于完善。
——节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就突出的原因。(9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与中医发展相比,西方细胞学说确立的过程有何不同,并分析细胞学说确立的影响。(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