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主要包括两条知识主线:
线索1 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线索2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引导民族资产阶级武装推翻清政府,成立了中华民国,引发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导中国人民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复兴历程。
[考纲要求]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第38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轻巧识记 “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2)代表
人物
代表作
主张(特点)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变法通议》
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严复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3)实践:戊戌变法。
(4)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
(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客观因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主要阵地)、北京大学(主要活动基地)。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3.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影响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局限性。
概念阐释 民主与科学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包括人权平等、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共和政体等。科学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包括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和偶像崇拜等。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
(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4)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5)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1.道器之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是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有点像是包罗万象的统一性,是先天地之生的万物本原,或一切事物永恒规律的代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与“道”相对的是“器”,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体的事物。“重道轻器”的思想长期占上风。要么强调要“以道御器”, 要么强调“道本器末”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即道是根本,其他一切是道的外在表现,器是从属的东西。孔圣人就明确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讲究“安贫乐道”。
2.“体用之争”
“体用之争”最初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到了清末,扩展到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争论,维新派认为“体”应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体用之争有了更新的内涵。
3.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考点一 “跪着造反”——维新变法思潮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
(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康、梁维新思想的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较慢,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
要求:材料中提到的“历史的怪圈”,其实是对康有为等人的误解。对此,你如何理解。
材料 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如下“共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一个近乎规律的“怪圈”:许多曾经激进的思想斗士,后来却“倒退”成为“保守”力量的中坚。在中西文化关系方面,一度鼓吹学习西方的积极分子,甚至完全由西方文化培育出来的饱学之士,后来都在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下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的怪圈”在康有为、严复、辜鸿铭的思想进程中都有鲜明的显现。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据《破解历史的“怪圈”——康有为、严复、辜鸿铭合论》
提示:根据材料强调从对待中西文化态度和学习西方文明的方式作为是否激进或保守的准则,这实际上违背了置于时代背景分析问题的原则。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误解在于,一是以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为标准,认同西方文化是“先进”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二是在社会变革发展的形式上,认为越激进就越正确,温和就是“保守”甚至“倒退”;三是在分析历史人物自身思想的演进过程时,往往简单地要求其与所谓的“时代步伐”同步,一切与“革命”思潮不一致的就认定是落后的、保守的。
(2017·课标全国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审题思路
第一:审题。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第二:论题。依据材料,抓住西方侵略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提炼中心主题。
第三:阐述。论题、阐述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必须结合中国近代史实。
参考答案 论题可以参考如下:
1.近代列强的侵华具有双重性。
2.近代列强侵华带来困难的同时前途也光明。
3.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4.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5.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冲突与交流。
示例一:
论题:西方文明的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阐述:19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也给中国带来近代化的机遇。
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动摇,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文化上,封建思想受到冲击,维新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新文化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启蒙。生活习俗上,近代中国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发生变化,出现简约文明婚礼等。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过程。
总之,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加速了中国由农耕社会向近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型。
示例二:
论题:近代以来东西文明冲突与交流。
阐述:(以下史实任选两点即可)
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以林则徐为首的知识分子,看到西方船坚炮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技术。中国开始了文明的大进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利,清政府受到极大震动,洋务派觉醒,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始了中国经济国有化(近代化)历程。
洋务运动过程中,部分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先进的根本在制度与文化,开始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并经由甲午战争空前惨败的刺激,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也在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仿效西方,建立了共和制的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全面交流,并产生了新文化运动,主张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文化作为改造国民的手段,实现与西方文明全面并轨。
考点二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新文化运动
(1)积极作用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②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③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④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
①没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②思想方法上,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这种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要求: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吗?论证材料观点的合理性。
材料 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
提示:本段材料旨在论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及成因。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材料表明作者并非是全盘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而是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主张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和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是却尊重和崇敬孔子,辩证地看待孔子本人和儒家思想的价值。这种观点可以说客观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对待伟人孔子与儒家思想的态度,是正确的评价。
1.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胡适有一个著名论断: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既然是以孔子思想为正统,那么,孔子思想自然而然也要为专制负责。但胡适在1939年担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主持美国匹兹堡大学孔子纪念堂揭幕典礼时却说:“中国受孔子民主理想及其教育方法之熏陶,故富于民主思想。中国之所以能成为自由主义及民主主义国家者,孔子之学说有以致之也。”
——邢哲夫《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对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
发现问题 胡适从认为孔子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到认为孔子思想具有民主精神并推动中国成为民主自由国家。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命题角度 胡适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变化;胡适思想的时代性;胡适思想的变化与中美关系。
2.陈独秀的政治理想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发现问题 材料体现了陈独秀进行思想启蒙的政治理想。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漫画证史:新文化运动的功绩
注:漫画中的女人孤独地靠在刻有“三从四德”的石柱旁,上方的文字是“靠不住的”。同时漫画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
发现问题 该漫画深刻地揭示了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下,“三从四德”的石柱正摇摇欲坠,这反映了封建正统思想已经被动摇。
命题角度 新文化运动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Ⅰ,29
全国Ⅱ,29
2016
全国Ⅲ,28、29
2015
全国Ⅱ,29
2014
全国Ⅱ,28
1.命题点: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出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留日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内地省份,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正是近代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故A项正确。当时清政府正在进行改革,革命运动并不高涨,B项错误;清政府的留学政策并没有变化,C项错误;当时,日本在华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日学生也多,故D项错误。
2.命题点:近代大众传媒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产品广告与“国之进步”“人民精神”等新思想相联系,取得巨大成功,体现出当时民众对新思想的推崇与追求,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1913年”不符;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
3.命题点:梁启超“诗界革命”体现的民族主义
(2016·课标全国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 C
解析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本题选择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出现,故排除D项。
4.命题点:清末中体西用思想的延续
(2016·课标全国Ⅲ,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 D
解析 “禁止……新名词”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又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择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命题点:维新变法思想传播的阻力
(2015·课标全国Ⅱ,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 C
解析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6.命题点:社会习俗变革对思想解放的推动
(2014·课标全国Ⅱ,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维新派的目的。康有为等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本题选择B项。
1.命题点:魏源对西方文明的新认识
(2017·石家庄三模,28)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在“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以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答案 A
解析 材料“‘西人以动力横绝五洲’之际”反映出民族危机的出现,魏源提出“掌握海权”以实现“制夷”的目标,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魏源的思想还未付诸实践,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魏源个人的思想,无法推断对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影响,故D项错误。
2.命题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特殊原因
(2018·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29)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故A项正确。
3.命题点:晚清传统文化变革的必要性
(2018·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测评,28)清咸丰、同治年间,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而政府官员“掩饰弥缝,苟且偷安”,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中烦琐考证,社会上出现了“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的说法。这一说法表明( )
A.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清朝统治
B.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C.西方思潮冲击传统封建体制
D.传统文化无法应对社会变革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士人群体对待社会变革的态度,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西方列强的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说中国的士人沉迷于故纸堆,不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天下不乱于长发贼而乱于汉学”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故D项正确。
4.命题点:社会发展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2017·黄山二模,30)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B.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
C.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
D.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
答案 B
解析 陈独秀认为,如果没有思想方面的解放与改造,政治要求便只能沦为经济的附庸,这里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而非其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故A项错误;没有思想解放作为前提,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将无从谈起,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在上海的关注度,材料中并没有相应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推翻资本主义专政的信息,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并非是诋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为了获取中国的原料和市场,题目中的“一些民众”并非代表中英贸易,故B项错误;反封建是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题目中并未提到地主阶级,故C项错误。
2.(2017·北京海淀一模,18)张之洞在1898年4月完成的《劝学篇》中主张“中体西用”,日本人福泽谕吉在1880年成书的《劝学篇》中提倡“文明开化”。这两个《劝学篇》的相似之处是( )
A.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
B.为本国维新运动提供指导思想
C.以维护传统为目标,劝勉学问为宗旨
D.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而日本则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故A项错误;我国的“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不是维新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日本的《劝学篇》主张“文明开化”可见不是以维护传统为目标,故C项错误。
3.(2017·临沂一模,8)郭嵩焘出使英法后眼界大开,认为李鸿章积极购买兵器,派学生学习西方利器,“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郭嵩焘这一认识( )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徒能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也”说明郭嵩焘已经认识到中国不仅应该考求西方的技术,还应该考求西方的制度,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故A项正确;郭嵩焘并不是维新派的代表,故B项错误;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郭嵩焘的这种认识加快了留学事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郭嵩焘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体西用思想,而不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故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三中一模,29)王韬《易言跋》:“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郑观应《危言新编》:“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长经也。”这表明二人( )
A.否定在中国进行政治体制变革
B.排斥西方社会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
C.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主张趋同
D.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根本对立
答案 B
解析 王韬与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并不反对政治变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王韬与郑观应都主张维护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思想,说明二人排斥西方近代民权民主思想,故B项正确;地主阶级顽固派反对进行一切变革,而王韬与郑观应主张进行政治体制与经济技术的变革,故C项错误;王韬、郑观应作为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其观点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
5.(2017·潍坊二模,29)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答案 A
解析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A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并为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的是马克思主义,故B、C项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6.(2017·德阳三模,29)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多篇文章,重点围绕“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梁启超发表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批判封建伦理旧道德
B.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C.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
D.为建立民国作思想准备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公德’‘自尊’‘爱国心’‘独立性’‘自由观念’等进行了探讨”可知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国民的公民素养,故C项正确。
7.(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拟,29)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国文’为‘国语’”“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可得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改革,故A项正确;小学的教育语体改革不能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局限于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有限,且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8.(2017·安阳二模,29)据记载,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
B.新三民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C.新文化运动影响日益显现
D.传统封建思想得到了清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任凭他是什么主义,只要有主义,就比没主义好”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尚未成为主流,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出现于1924年国民党一大之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的影响日益显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封建思想,故D项错误。
9.(2017·临沂一模,11)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期刊影响。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
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
答案 C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15年,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是启蒙民众的思想,故D项错误。
10.(2017·德州高三期末,11)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
A.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 C
解析 题干认为,辛亥革命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丝毫没有动摇,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丝毫没有动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C项正确;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11.(2016·洛阳高三期末,10)维新变法时期,谭嗣同提出侧重“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知识分子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由此看来他们都( )
A.倡导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
B.抨击封建道德推动民主革命
C.利用传统思想进行社会改良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D.倡导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谭嗣同主张“冲绝网罗”,抨击“纲常礼教”,新文化运动主张猛烈抨击“纲常礼教”说明都主张进行思想解放运动,以推动社会变革,故A项正确;抨击封建道德主要是为了进行思想解放,并不会推动民主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抨击封建纲常礼教,不是利用传统思想,故C项错误;维新派主张的是君主立宪,不是民主共和,故D项错误。
12.(2018·南宁一模,30)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 C
解析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尽管18世纪读过有关中国的书和报导的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对中国的看法各有不同……然而,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欧洲文明史上,欧洲大地上出现一种对非欧洲文明的“热”是罕见的,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他们对于新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强调民主与科学的重要,致使以西学为主的新文化俨然有取旧文化而代之的趋势,引起一些传统学者的极度关切。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 ——中国香港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历程,评述“传统学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
答案 (1)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原因: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和互补性;欧洲人能够抛弃自己的文化优越感,主动学习中华古代文明;欧洲启蒙运动期间,反对基督教神学体系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要求,促使启蒙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新的出路。
(2)历程:由学习西方“船坚炮利”(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法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评述: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有失偏颇;一些传统学者讲学著述,重新换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的主张形成了对新文化运动的制衡,但是有保守倾向。应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关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上除了继承希腊、罗马的欧洲文明之外还存在一个更古老的、更伟大的中华文明的看法,他们却是完全一致的”可知其原因有中华文明自身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材料一中“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说明中西方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和互补性;材料一中“它冲击了欧洲人自认为理所当然的‘欧洲文化优越感’”说明欧洲人放弃了欧洲文明的优越感,主动学习中华文明;材料一中“欧洲文化名人和启蒙大师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人……他们认为,中华文明是更开明的文明,有不少可学的东西”说明中华文明对于启蒙思想的传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第一小问历程,材料二中“已经超越了晚清学习西人‘船坚炮利’和‘政法制度’的主张,提升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层面”说明其经历了由学习西方“船坚炮利”(先进技术)到学习“政法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第二小问评述,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可知“传统学者”的表现是因为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有失偏颇,根据材料二中“他们以其深厚的旧学造诣,讲学著述,阐释传统文化的要义,展现出足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精神,重新换回对旧文化的信心,也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的制衡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但其对新文化运动的制衡表现出了保守性的一面,因此结合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分析认识。
14.(2017·宜宾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魏,因佛教的传播和译经的需要,早期白话文便已萌芽。到唐代,佛教兴盛,白话译经的传统也得以延续,传世作品、敦煌文书、禅宗语录都已通篇采用白话文。宋以降,人们的口头语和先秦口语为基础的文言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多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下里巴人要说的话。另一方面,话本小说,南曲杂剧、俗词俚语等白话文作品纷纭迭出,迅速占领市井生活的高地。至此,作为汉语书面语之一的古白话文完全成熟。入明后,布衣皇帝朱元璋常以白话下诏,清雍正帝奏批还曾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开篇,白话文的使用已不局限于民间了。此外,《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的流传,这样,古白话文达到高峰。尽管如此,白话文始终没有撼动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据胡适《白话文学史》等整编
材料二 19世纪末,面对“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睁眼看世界”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的中国人发现,文言文在表达新生事物,传达新思想时已力不从心。黄遵宪最先站出来,在纵览西欧语言及其变革大势后,高呼“我手写我口”,……1898年,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文报》创刊,截止1911年,各地白话文报竟达130余种,蔚为壮观。在报人们的努力下,清政府告示开始用白话行文,以便于平民百姓阅读。……进入民国,仍国运维艰,迷失在“欧风美雨”中的知识分子往往会文化自卑。以《新青年》为阵地,以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为代表,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斥文言文为“独夫民贼”;他们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彻底改造中文,欧化的语法逐渐融入汉语肌理,并成为现代白话文不可分割的血肉。……至1920年,教育部训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级,改国文为语文体(白话文)”,白话文至此确立了在教育制度上的地位。——据刘茉琳《论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作》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国古代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至“五四”前后白话文发展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白话文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
答案 (1)历程:萌芽于汉魏;唐代发展;宋代成熟;明清达到高峰。
因素:佛教的传播;宋以后口语与文言文的差异扩大;市民文学的发展;统治者的偏好。
(2)特点:与近代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报刊(大众传媒)起重要推动作用;汉语的“欧化”凸显;最终战胜文言文。
(3)认识:白话文通俗易懂,便于日常交流;白话文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白话文要传承文言文的精华,又要博采众长,切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盲目欧化。
解析 (1)第一小问历程,根据材料从汉魏、唐代、宋代、明清四个阶段进行总结;第二小问因素,仍然根据上述四个阶段从佛教传播、口语与文言文的差异、市民文学发展、统治者的态度等角度概括。(2)主要从白话文出现的背景、内容、发展、结果等方面归纳。(3)可以从白话文的特点、中国白话文发展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回答即可。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