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版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第13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模块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____‎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经济政策 整体感知 ‎(1)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古代中国文明的经济基础 ‎(1)古代中国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 ‎(2)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古代中国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1)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 主旨归纳 古代中国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征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第13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考点1 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对应学生用书第104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 ‎1.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 时期 工具 ‎ 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耕 出现并推广 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东汉 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 ‎(1)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概念阐释]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二、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1.集体劳作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特点 ‎①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②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 ‎③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评价 ‎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 ‎②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十分脆弱。‎ ‎[轻巧识记]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在牛犁耕作未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代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中国经济通史》‎ 史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 ‎《齐民要术》‎ ‎—‎ 隋唐 筒车、曲辕犁 ‎—‎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 明清 ‎《农政全书》‎ ‎—‎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信息“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说明牛耕的使用改变了过去的耕作方式,有利于农业耕作效率的提高,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史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涉及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以及农书等多个方面,体现出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耕用牛犁”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提示] 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耕牛的运用,节省了人力。它们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2)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史料二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史论归纳]‎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 ‎(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经不断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素 史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史料二 元民以农为本,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三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2)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河北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其仍然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并且具有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的特点。‎ ‎(3)史料三反映了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从官员动员、改进技术和赈灾减负等方面概括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提示] 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 ‎(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示]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3)根据以上史料,分析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示] 有利因素:政府重视,官员的动员、引导;不利因素:自身具有脆弱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2.影响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8·甘肃重点协作体联考)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B [材料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B项正确。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排除;材料并未反映水利灌溉的情况和土地所有制的情况,C、D两项排除。]‎ ‎2.(2017·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 ‎ ‎【导学号:02990057】‎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D [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不是对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表述,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瓦解到商鞅变法,反映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故D项正确。]‎ ‎3.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 ‎——‎ ‎——‎ 西汉 ‎238‎ ‎54‎ ‎13‎ ‎47‎ ‎——‎ 东汉 ‎467‎ ‎95‎ ‎14‎ ‎138‎ ‎29‎ ‎——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 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 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 A [根据材料中从战国到东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地区发现的铁犁铧增多,说明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故A项正确;铁犁技术普及全国的说法错误,‎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故B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汉代南方农业发展不及北方,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长途贩运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故D项错误。]‎ ‎4.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由此可以看出(  )‎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 A [材料中“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粪药”表明农业生产技术精细,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并不能看出技术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统治者与材料中“宋代陈敷的《农书》中提出”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也会促进土地资源的利用,但“粪药”主要是表明精耕细作,故D项错误。]‎ 考点2 天工物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107页)‎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一、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产量质量: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历史地位: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概况 时期 冶铸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商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商朝 商朝已有织机,‎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秦汉 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魏晋南北朝 ‎ 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隋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元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概念阐释]  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 二、民间手工业 ‎1.生产特点 ‎(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历程 ‎(1)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2)隋唐时期: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 ‎(3)宋元时期:两宋以后民间日常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三、手工业的影响 ‎1.西汉时期 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誉。‎ ‎2.唐朝时期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期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轻巧识记]  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既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王家范 史料二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史料三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吴承明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信息“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可以看出这种手工业属于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宫廷和政府内部产品的需要。‎ ‎(2)由史料二“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反映出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史料三信息“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扩大,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提示] 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最后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根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地位如何?‎ ‎[提示] 特点:主要服务于官府贵族,排斥市场流通,实行工匠服役集中生产,代表最高技术水平。地位:明朝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史论归纳]‎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2017·临沂高三模拟)《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B [材料中呈现的工商业不涉及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商业的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是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题干是指手工业技术传承,没有涉及手工业的地位,故D项错误。]‎ ‎2.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 ‎【导学号:02990058】‎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材料中强调耕织户的分工更细化,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且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3.(2017·衡阳高三联考)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使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产生这种传习方式的原因是(  )‎ A.为避免技术竞争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手工业发展促使专利保护意识增强 C.商品流通领域形成了市场垄断现象 D.政府引导社会力量重视工商业发展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A [根据材料“民间技术的传习也成为顽固的传统。直至当今各地仍有所谓‘祖传秘方’的说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可以避免技术竞争,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故A项正确;古代没有专利技术,故B项错误;这种自 我保护不全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并不是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4.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这说明明代(  )‎ A.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 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 C.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D.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 B [材料“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说明松江棉纺织业繁荣,但不能说明其垄断全国棉纺织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可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出现分离,故B项正确;江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说明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农业并没有衰落,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109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卷别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全国卷Ⅰ ‎2015·小农经济;2015·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2015·经济重心南移;2016·汉代庄园经济;2016·人口问题 ‎——‎ 全国卷Ⅱ ‎2013·宋代“不抑兼并”‎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2015·唐宋经济重心南移;2016·宋代土地政策调整 全国卷Ⅲ ‎2017·唐代后期敦煌的自耕农经济;2017·西汉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16·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全国卷 ‎2012·抑制土地兼并 ‎——‎ 考情分析 本讲知识点在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中,考频最高的为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鲜有考查。从考查方式上看,命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特点。从命题立意上看,凸显核心素养,重视方向引领,以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人口膨胀和压力的问题,更是体现了社会热点。‎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 ‎1.(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战国时期的相关史实分析问题。战国时期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会努力改进耕作技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收益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B项说法错误,排除。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果颠倒,故排除C项。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形式尤其是土地兼并,来不断扩大地产,故排除D项。]‎ ‎2.(2016·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分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得到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 名师点拨 新课标全国卷对农业的考查,偏重于古代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状况,这也是复习备考的核心所在。从命题的角度来看,注重从经济文明演进的角度考查农业发展的影响;注重从农户角色的变化角度考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不管题目选材如何变化,所考查的知识点都在书中,读懂材料,精准迁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立足史料实证——创新情境灵活考 ‎3.(2017·全国卷Ⅲ)《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C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A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D项错误。]‎ ‎4.(2016·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5.(2012·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田宅逾制”说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族,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解土地兼并,故选C项;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排除A项;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排除B项;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仅有经济手段,还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题干中“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就属于政治手段,排除D项。]‎ 名师点拨 新课标全国卷在重视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拓展挖掘教材之外知识,以补充完善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如以农事图为载体(汉画砖石),考查岳麓版、人教版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点——汉代庄园经济,体现了新高考“史料实证”的素养立意的命题趋势。‎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6.(2017·全国卷Ⅲ)‎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A [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C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D项错误。]‎ ‎7.(2015·全国卷Ⅰ)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数据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 名师点拨 表格型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图为载体,借助于具体的数字信息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迁移教材知识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有:①以数字信息材料和表格为载体,要求学生将数字信息转化成为历史知识和文字信息。②表格内不同栏目之间具有比较和归纳的功能,需要学生对此进行加工、提炼。③材料信息呈现方式比较隐蔽,需要在表中挖掘有效信息,抓住关键。‎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8.(2015·全国卷Ⅰ)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B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A、B、D三项。]‎ 名师点拨 历史价值观的引领,或在阅读题干信息的过程中,或在解答试题判断选项的过程中。历史价值观是高考素养立意的重要要求。如第8题反映了对妈祖、临水夫人的信仰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心理,她们是人们对真善美的呼唤和理想愿望的寄托。它来自民间,又被朝廷所认可,其精神不仅对家庭、社会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传统美德。‎ ‎9.(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A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明朝雇工由百年以前“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日益深刻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这一变化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 名师点拨 用工荒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新现象。高考题干材料讲到农村地区雇工的懒惰、骄纵,其背后隐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以及农村的劳资矛盾,这些矛盾属于社会矛盾;高考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考查明末“用工荒”的原因,将社会热点融于历史问题的考查之中,润物细无声,‎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非常巧妙。‎ 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 ‎10.(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从东汉末年开始,受中原地区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中原人民开始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是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C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故排除;土地集中加剧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关联不大,故排除B项。]‎ ‎11.(2013·全国卷Ⅱ)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与宋代有关的政治经济知识及理解“不抑兼并”及其产生的影响。宋初中央集权高度加强,A项的说法不正确;由材料中的“不抑兼并”可知宋代土地兼并缓和的说法错误,C项不正确;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使得租佃经营有较大的发展,大量失去土地的自耕农租种地主的土地,使得自耕小农衰退,也使得流民问题得到缓解,故B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应选D项。]‎ 名师点拨 多年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探求唐宋之际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革,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及论证。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高考的时代特征还体现为对古今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重点关注,很多命题是基于这一学术成果的发展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唯物史观引领高考改革与学术发展的同行。‎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A [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 ‎ ‎【导学号:02990059】‎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 C [曲辕犁是唐朝发明并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曲辕犁虽然出现于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技术可以传播与交流,曲辕犁具有普遍适用性,B项中“只”字太绝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可以看出,使用曲辕犁的方便性,说明传统耕作技术成熟,故C项正确;曲辕犁只是使犁的构造发生改变,并不能改变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 ‎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A [一方面,农民称谓变化的典型标志是从井田制下集体劳动的“众”到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劳动的“户”;另一方面,农民身份的变化导致其称谓的变化,而身份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 ‎4.《国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从中可以推断出(  )‎ A.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 ‎ B.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 C.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垄断 ‎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确立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C [据材料中的“公”“大夫”“士”等可知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A项错误;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是在原始社会末期,B项错误;《国语》记载的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历史,据“工商食官”可知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垄断,C项正确;D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来。]‎ ‎5.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C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等级化等方面的内容。此题容易错选A项,原因在于使用“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丧葬习俗体现了穿戴者身份的等级化,但丝织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层次化、礼制的需要,而不是促进,排除A项;题干材料侧重强调等级而不是奢靡浪费,排除B项;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答案为C项。]‎ ‎(对应学生用书第111页)‎ 还原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情境,‎ 说明历史现象[历史解释]‎ ‎[理论阐释]‎ ‎1.还原情境,说明现象,历史解释的重要方式 ‎(1)情境化高考命题的新趋向 自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历史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想已经被写进考试大纲,成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摆脱过去“依纲靠本”的命题思路,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历史科命题的主要模式。‎ ‎(2)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从表面上看,采用“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实际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2.以历史解释对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思考 ‎(1)历史解释要求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去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解释不仅是解决历史问题,更是要凭借所形成的历史意识,去解释、解决现实的问题。‎ ‎(2)以历史解释分析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利弊得失 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但过度的土地开发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运用点拨]‎ ‎1.古代中国人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2.农耕经济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 ‎3.以历史解释看待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 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11亿亩,清朝又增至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4.(对接高考)(1)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浩大的工程建设、频繁的战争等引发的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人口增长对环境的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压力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初现影踪。‎ ‎(2)工业文明下生态问题的凸显。工业文明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环境破坏与生态恶化。对生态环境的整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针对训练]‎ ‎1.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B [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述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2.右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将它移植到史学领域,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  )‎ A.因农业比重下降,工业化建设侵吞了大量的林地 B.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林地被开垦为耕地 C.因道路、房屋宫室的大规模建设而致使森林减少 D.因人口的增长及对木材消耗的扩大导致森林减少 B [本题从生态史观角度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西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经济一直是主导经济。随着人口的增长,需要不断开垦土地来养活人口,这是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 天添资源网 http://www.ttzyw.com/‎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