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2020 学年度高三年级 11 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
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中
华礼乐的建构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促
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作为中
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
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而这正是何以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
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当然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而言,则是先有了礼乐文
明,后有儒家学说。周制是孔子所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
因此,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而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
植根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
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从心性
角度而言,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从实践工夫而言,仁的达成又以
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这从逻辑学上似乎是悖论,
但儒学非古希腊逻格斯意义上的哲学,而是知行合一的工夫之学,所以仁礼互摄和相互成
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并非仅仅满足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爱好,
而是为了通过揭示礼乐文明的精神,重振礼乐文明生机与活力。
依据周孔之教而成的礼乐文明,从文明存在形态上看,首先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礼乐制
度。这些制度成为传统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
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但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
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
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
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这两个方面当然是相互联系和
彼此诠释的,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
礼乐文明重建,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
1、下列关于“礼乐文明”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乐对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方面的基础作用是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的原因。
B.西周礼乐文明催生的儒学源自孔子对礼乐制度的反思及礼乐文明精神内核的总结。
C.礼乐文明根据周孔之教而建立,以制度形式存在,是传统社会礼俗的组成部分。
D.礼乐文明主要通过儒家来阐释,近代以来的儒家却逐渐远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二段用假设、因果等方式进行论证,阐述了儒家思想与礼乐文明的密切关系。
B.文章从心性角度和实践工夫两个维度论述仁与礼作为儒家思想核心,两者互为前提。
C.文章对礼乐文明和儒学先后产生的阐述,证明学习孔子思想是认识礼乐文明的途径。
D.文章分析了近代以来儒家两方面的显著变化,论证礼乐文明重建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周孔两人都对礼乐文明的建立与发扬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所以唐代以前把周孔并称。
B.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地基之上才有生机,礼乐文明催生了儒家学说。
C.儒学作为实践之学,是因为其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之间有着互摄和相互成就的关系。
D.儒家义理哲学化使它远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重建礼乐文明就需要儒家学说复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为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改善人居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2
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
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分步推进的原则,
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本市生活垃级的基本分类为:
(一)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废金属
等废弃物;
(二)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
或者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锅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
(三)湿垃圾,是指易腐性的茶叶、果壳、食物残渣等有机废弃物;
(四)干垃级,是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
市绿化市容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商务、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本市生活垃级的具
体分类目录及投放规范,并向社会公布。未按照规定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城管执法部门按
照《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处理。
(摘编自《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材料二:本研究对杭州居民样本的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注:A:1=从不分类,2=几乎不分类,3=偶尔分类,4=经常分类,5=总是分类;
(摘编自徐林等《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材料三:
公民参与垃圾分类有三个方面。最基础的是居民的自我监督与投入,表现在公民将家
庭产生的各类生活垃圾按照政府和社区的规定,准确分类、投放。公民参与的第二种方式
是参与垃圾回收管理过程,每一户家庭平均一年要参与垃圾回收地点相关工作三次左右,
负责给每家每户投放出来的垃圾袋上蒙网罩,以保持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第三个方面指
公民对他人的监督,具体表现为监督他人正确分类及投放垃圾参加地方居民团体和环保组
织、参加听证会与公民会议等。
日本形成了政府带头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宣传教育体系多样化、常态化的宣传教育工
作,既教育了公民要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也教育公民如何科学分类,同时还形成一个良好
的垃圾分类管理的舆论环境,给公民以压力和动力,内化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日本垃圾分类宣传的多样化体现为:第一,宣传主体多样化。日本垃圾分类宣传工作
主体涵盖了政府、社区、居民团体、企业、家庭、学校和志愿者等。很多垃圾楚烧厂设计
得非常漂亮,学生、游客和附近居民可以到焚烧厂参现旅游。第二,宣传内容多样化。日
本垃圾分类宣传既包括了对正面的垃圾分类处理的教育,也包括对不文明垃圾分类行为的
宣传。第三,宣传方式多样化。日本商品外包装上会印有分类标记及材料成分,牛奶盒上
甚至会提示包装盒处理的正确步骤:要洗净、拆开、晾干、折叠以后再扔等;一些超市也
会设置垃圾桶,详细标上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分类标志,以便消费者分类投放。
此外,责任明晰的垃圾分类管理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惩罚监督是促使公民参与垃极分类
管理的外在压力。实施有效的扶持与激励政策,是促进公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动力。
(捕编自吕维霞等《日本垃圾分类管理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下列关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基本分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家中因老旧损坏而只得被丢弃的窗户、水盆、纸箱都属于可回收物。
B.父母照料婴儿时使用过的厕纸、尿不湿、一次性毛巾都属于干垃圾。
C.用坏或用完的温度计、电池、老鼠药、生理盐水瓶都属于有害垃圾。
D.平时吃东西剩下的香蕉皮、瓜子壳、隔夜饭、甘蔗屑都属于湿垃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统计样本中 32.61%的居民常将废纸(板)分类投放,6.47%的居民从不对其分类,这在所
有统计的废弃物种类中差异最极端。
B.若没有严格的法律监督制度体系与相应的奖惩措施,公民就会失去分类投放垃发的压力
和动力,无论中国、日本,皆是如此。
C.公民参与,是日本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机制的核心之一,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全面的体系,
这点在我国体现得尚不鲜明,值得借鉴。
D.上海政府为促进垃圾分类改善城市卫生出台了相关办法条例,为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提
供了应然层面的具体规定与指导。
6、请结合材料,分析应当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投放工作。(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小题。
家(节选)
巴金3
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药引煎在药罐里,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然而祖父
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
在争闹,在争斗。
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
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一个无知识
的妇人居然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高老太爷小妾)
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见鬼!”觉慧骂着。“你只配干这些事!”
然而另一个花样来了,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
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
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这一次不是“见鬼”,
却是“捉鬼”。
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不
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
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
地板也烧焦了两处。
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
一个人敢出来反对。觉慧虽然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
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
又在预定的时间开演了。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他想他不能屈服,
不能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敲门。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我这里没有
鬼!”
忽然有人在外面猛烈地插着门。他的愤怒被激动起来了:“你们究竟要做什么!”
“慧侄,快开门”,是三叔克明的声音。“你要明白事理,大家都希望着祖父病好,难
道你一个人就不愿意?”
“我不开!”他烦躁地在房里躺着,觉得头脑快要爆裂了。
“三少爷,你不顾到你爷爷的病吗?你这样不孝顺!”
觉慧注意到了一个熟悉的尖锐女音,这是他平日讨厌听的,这时却挟着一种不可抗拒
的力量向他打来。他的愤怒因此增加了。
“三弟,快开门,我有话和你说,”这是觉新的声音。
觉慧痛苦地想着:“你也这样说!自己做了懦夫还不够!”他觉得他的心也快要炸裂
了。“好,我给你们开罢。”这样自语着,门一开,立刻现出了一些带怒的,涨红的脸,责
备的话语要从这脸上爬出来,像蛇要爬出洞那样。愤怒占有着他,热情鼓舞着他。他完全
忘却这些人是他的长辈。他愤怒地轻视地问道:“你们究竟要做什么?”他憎恨的眼光强
烈地在众人的脸上扫。
众人呆着了。克明、觉新这些人无论如何是没有脸说出“捉鬼”两个字来,他们知道
自己究竟还有一点知识,而且他们根本上就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给你爷爷捉鬼。”陈姨太究竟勇敢多了,她挺身出来说。
“捉鬼?你倒见鬼!”觉慧把这句话向她的脸上吐去。“你们不是要捉鬼,你们是把
祖父活活地闹死!”
“你——”克明的脸气得变成了青色。
“三弟。”觉新要来阻止觉慧。
“你还好意思说话,你不害羞吗?”觉慧把眼光定在哥哥的脸上。“你也算读了十几
年书,料不到你竟然没有知识到这样程度!呸,你们会孝顺祖父,笑话!我昨晚亲眼看见
祖父被那巫师骇成了那样子。我一定要看你们怎样谋杀祖父,谁敢进这房里来,我就打他
的嘴巴!”
平时这样的话也许会给他招来一些麻烦,这时反而因了语气太重的缘故,他倒占了上
风了。他站在门口,身子立得非常坚定,面貌异常严肃,眼光十分骄傲。他觉得自己理直
气壮,完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克明第一个羞愧地低了头,他感到一阵剧烈的痛悔。觉新又是气,又是悔,眼泪流在
脸上也不去揩拭。陈姨太平日总是仗着别人的威势,看见克明一走,便好像失了靠山似的,
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了,敷衍般地骂了觉慧几句,就带着满面羞容扭着身子走开了。
陈姨太一走,其余的人也就一哄而散了。虽然娘姨中间有人暗暗发了不满意觉慧的议
论,然而这一次觉慧是大获全胜了,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反复说“一个花样又来了”,凸显出荒诞的迷信闹剧逐层加深,最终将情节推至“捉
鬼”的高潮,同时又表现出觉慧强烈的讽刺和愤怒之情。
B.克明教训觉慧“你要明白事理”,将“迷信”和“事理”画上等号,深刻地揭示出克明
笃信封建迷信的糊涂、麻木、可笑,富于讽刺意味。
C.面对理直气壮的觉慧,陈姨太无力反驳,“敷衍般地”“满面羞容”写出她极力维护自己
这个长辈尊严的困窘,“扭着身子”传神地刻画出“姨太太”的特点。
D.觉慧怒斥觉新是本文最深刻的矛盾冲突,同样接受过新思潮的影响,觉新却怯于反抗,
在守旧的长辈与激进的弟弟之间的夹缝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8.本文结尾为什么说觉慧的胜利是一次“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的“大获全胜”?请结合
原文简要分析。(6 分)
9. 巴金在《初版代序》中说:“封建大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这个信念鼓舞我写出这
部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请结合本文中三代人的表现,分析小说中“家”崩溃的必然性(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4
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士良少修谨,
不妄交游。孝庄末,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
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藩所禽,遂居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
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即归附。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
子,寻进爵琅王牙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
京畿府,专典兵马。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
将军,徙封符垒县侯。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
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郎中。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吏部尚
书。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
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除沧州刺史。孝昭即位,
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
以闻。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
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伐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
举城降。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复入为小司徒,
俄除鄜州史。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
军,以老病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节选自《周书·王士良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
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B.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
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C.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
/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D.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
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字,指古人在成年时,在本名之外另外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字,又称表字。
称别人的字表示某种尊敬。
B. 河右,泛指黄河以东地区,与“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的“河东”所指相
同。
C. 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代有京畿道,宋代有京畿路,如今指北京及周边地
区。
D. 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与之类似的词还有“乞身”“请骸骨”“致仕”
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王士良出身官宦,从小行事谨慎。他的曾祖父曾任武将,祖父为官时举家迁居代郡,
父亲曾任地方行政长官;他少时就行事谨慎,不胡乱结交朋友;
B. 王士良审时度势,劝谏敌军首领。他与纥豆陵步藩交战时被擒,才华受到敌军首领赏
识,被授官赐婚,后来他晓以利害,成功说服敌军首领归附朝廷。
C. 王士良双亲早逝,侍奉继母至孝。继母去世后,他为继母守孝,多次上书谢绝齐文宣
帝的征召,他还因守丧哀伤过度长期卧病在床,皇帝亲白探望他。
D. 王士良忠心事主,行事认真细致。孝昭帝即位后重视选拔人才,王士良受到皇帝的委
派,和同僚到民间为皇帝悉心访求人才,还被派到地方担任长官。
13. 把下列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士良与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2)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月②。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磧西经过此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 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 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15. 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 ”
却可以拿着俸禄,岁有余粮,因而“ ”,喟叹终日。
(2)《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向后主刘禅陈述自己此次北伐的终极目标的句子是:5
“ , ”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中作者用互文的手法描写边疆天气严寒的句子是:
“ , ”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科技是时代的革新力量,每次技术进步都会深刻影响生活,人工智能同样如此。蒸汽
机改良之前,人们只能借助畜力与风帆出行,“诗与远方” 。三次技术革命后,汽
车、火车、飞机等缩短了时空距离,互联网更让世界“零时差”。如今,人工智能 ,
“会飞的汽车”不是幻想,城市智能交通轨道系统也已初具雏形,生活因科技而改变。必
将通过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未来开创更有想象力的工作方式和
生活方式。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我们 。可以说,人工智能本身
的重要使命,就是服务人类迈向美好生活。( )。比如,人工智能在交通、医疗、社会
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就以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方式,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把握好人工
智能的发展机遇,除了技术层面的 ,还在于真正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不
断创造智能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是人们迈向美好生活的“加
速器”。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遥不可及 如日中天 义不容辞 更新换代
B. 鞭长莫及 方兴未艾 义不容辞 推陈出新
C. 遥不可及 方兴未艾 责无旁贷 更新换代
D. 鞭长莫及 如日中天 责无旁贷 推陈出新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未来,人工智能必将通过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开创更有想象力的工
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B. 未来,必将通过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创造更有想象力的工作
和生活。
C. 未来,人工智能通过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必将创造更有想象力的生
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D. 未来,通过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必将开创更有想象力的工作
方式和生活方式。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对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起了改造作用
B. 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而被改造
C. 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被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所改造
D.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改造着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0.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6 分)
示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有“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的雄心壮志。
材料:李大钊 文天祥 邓世昌 远大抱负 赤胆忠心 报国志向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无非一念救苍生 /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21.阅读下列对联,请你选择一副,说出它歌颂的是哪位文人,并为这位文人写一篇颁奖
词。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不得超过 100 字。(5 分)
(1)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2)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3)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间,春水群鸥野老心。
我选择( ),这幅对联歌颂的是( )。
我为他写颁奖词:
22.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作。(60 分)
有这样一则《孩子在为谁而玩》的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
来给了每个孩子 25 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
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 15
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 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
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 5 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 5 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
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你在为谁而玩?”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请联系实际写出白己的感悟与思考。不许抄袭、
套作,不少于 800 字。
2019-2020 学年度 11 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C 【详解】C 项,张冠李戴,礼乐制度是传统社会礼俗的组成部分,不是礼乐文明,原文第五段为
“依据周孔之教而成的礼乐文明,从文明存在形态上看,首先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礼乐制度。这些制度
成为传统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 C。
2、C 【详解】C 项,“证明学习孔子思想是认识礼乐文明的途径”错误。结合“因此,礼乐制度才是
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而数千年的中华历史表明,儒家思想只有植根于礼乐文明的地基之上才能焕6
发出勃勃生机”分析,对礼乐文明和儒学产生的先后阐述,证明了“礼乐制度才是儒学的社会存在之
体”而非“学习孔子思想是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途径”。故选 C。
3、B 【详解】A 项,周孔并称的原因在于是周公建立了礼乐文明体系,孔子发扬了礼乐文明精神,原
文第二段为“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白于天下,
而这正是何以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C 项,前后两个分句之间无因果关系,原文第三段为“仁
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D 项,“重建礼乐文明就需要儒家学说复原”
错误。结合“这两个方面当然是相互联系和彼此诠释的,儒家义理的哲学化其实是儒学在社会层面被
否定和解构之后的必然选择。礼乐文明重建,将注定是一个漫长艰难的历程”分析,“重建礼乐文明
就需要儒家学说复原”的说法绝对,也是不现实的。故选 B。
4、C 材料一指出:有害垃圾是指纳入,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
潜在危害的,且应当专门处置的废镍镉电池、废药品等废弃物。C 项中用坏或用完的生理盐水瓶,首
先其内残余的盐水对人与环境无害,其次瓶无论是玻璃还是塑料所制,都属于可回收物。故 C 项对生
理盐水瓶归类有误)
5、B 压力与动力不光来自政府、政策层面,也来自教育与舆论环境,选项过于片面
6、参考要点:
优化分类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垃圾分类投放指导
构建法律体系,出台具体而有效的配套奖励惩罚措施
注重宣传教育,培养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与能力
强化公民参与,压力与动力并行,培养市民行为习惯
7、 B(克明并非“笃信封建迷信”,他是个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并不相信捉鬼的办法)
8.①“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是”因为觉慧在家庭地位辈分低,对于“捉鬼”的抗议本来没有人听他的②
“大获全胜”是因为觉慧凭借勇气和坚定的立场,最终结束了这场闹剧,没有让他们在自己的屋里捉
鬼,③更通过痛骂揭穿了陈姨太,克明虚伪的“孝顺”和觉新的糊涂懦弱,使他们在自己的勇气与理
智面前感到愧悔
9①第一代人高老太爷奄奄一息,“家”被一个愚昧无知的陈姨太支配摆布,暗示了“家”必定走向衰
亡;②克明、克安、克定三兄弟代表的第二代,打牌、喝酒、顺从于封建迷信,过着放荡、腐朽的生
活,注定无法阻止“家”的崩溃;③以觉慧为代表的第三代,思想进步,敢于挑战封建迷信和宗族秩
序,揭露传统礼教的虚伪,终于冲破“家”的牢笼,终结封建大家庭的制度
【10 题详解】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
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该断句题注意以下几点:“事”为“侍奉”之意,
王世良侍奉继母梁氏,应在“事”前断开,排除 A 项;“再三不许”的主语是文宣帝,且与后文“乃
许之”相照应,因而“再三”前应断开,排除 B 项;“见其毁瘠”的主语是“文宣”,因而在“文宣”
前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D。
【11 题详解】B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
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
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
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 项,“河右,泛指黄河以东地区”错误,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
黄河以西的地区。故选 B。
【12 题详解】D
本题中,D 项,“孝昭帝即位后……还被派到地方担任长官”,张冠李戴,从后文“及武成帝初,……
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可知,王士良出京担任地方官是在武成帝初年。故选 D。
13. (1)王士良同尚书令王高睿、太常卿崔昴分别到地方(搜访人才),只要是有微小善行的人,没有
不让皇帝知晓的。
(2)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此次任职)能够回到故乡,还健在的老人和过去的朋友,远近的人都
以他为荣。
本题中,第一句中,“但”,只要;“一介”常见的意思是“一个”,但在“一介之善者”的语境中意
为“微小”;“闻”使动用法。第二句中,“临”意为“到”“回到”;“耆老”意为“老人”;“耆老
故人犹有存者”为定语后置句。
【翻译】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北魏太
武帝(拓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
(担任了)平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
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
士良)历任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
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王士
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
(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
州车骑府司马。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
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不久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
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不久
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中,转任殿中尚书。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
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
久起用他令他管理政务,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
他才答应诏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
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
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
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
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景宣待兵围困豫州,
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任荆州刺史。又
入京担任小司徒。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乡里年老而
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后来又)加授上大将军。
(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开皇元年(581)
去世,享年 82 岁。
【答案】14. B
试题分析: B 项,“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
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故选 B。
【15 题详解】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7
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
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试题分析:本题考生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还有关键词。如首联“火
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颔联“月”的意
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他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尾联“功名只向
马上取”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
16.曾不事农桑,念此私自愧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7 题详解】C
遥不可及:指非常遥远而不可到达。鞭长莫及:虽然马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
太远而力量达不到。前者强调距离遥远,后者强调人的力量。句意强调达不到,用“遥不可及”。方兴
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比
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从文意看,人工智能还没有达到十分兴盛的地步,用“方兴未艾”。
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指理应接受。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
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句中强调的是“责任”,用“责无旁贷”。更新换代:用新的来代替旧的,
亦指产品升级。推陈出新: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
遗产)。句意是“技术层面”用“更新换代”。故选 C。
【18 题详解】A
题中 B 项,“必将”前缺主语;“创造”和后面的“工作和生活”搭配不当;C 项,“必将”用来表
示不可避免性(或必然性),根据句意应放在“通过”前面同时强调方式和结果的不可避免性;“工作
方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和前面的“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深度应用”照应,所以语序不当。“创
造”和后面的“工作和生活”搭配不当;D 项,介宾短语主语主语的位置,造成主语残缺;“必将”
位置不当,解释同 C 项。故选 A。
【19 题详解】D
题中括号前面的句子主语是人工智能,从逻辑上看排除了 BC,括号后面的例子,说明了人工智能的蓬
勃兴起改造着们的生活方式这一情况,而不是强调它的作用,因而排除 A 项,选 D。
20.【答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的文天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此日漫挥
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有“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的报国志向。“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的李大钊,有“无非一念救苍生”的远大抱负。
21【答案】(1)范仲淹。
【颁奖词示例】他,纵使居庙堂之高,仍心系苍生,先忧后乐;他,纵使处江湖之远,仍情牵朝政,
立志报国;他,纵使身陷泥潭,仍然傲骨铮铮,顶天立地。他就是范仲淹,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一个
为国为民的好男儿。
(2)辛弃疾。
【颁奖词示例】他生于乱世,戎马一生,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爱国赞歌。他文武双全,虽命运坎
坷,却从未忘怀家国天下。《美芹十论》,洞悉纷乱政局。豪放诗词,光耀千古文坛。他就是他,一代
英才辛弃疾!
(3)杜甫。
【颁奖词示例】走过安史之乱,见证李唐的衰败。他,一代诗圣;他的诗,一部史;他的心,一种情。
不在乎官职的卑小,不在乎房屋的狭促。年少不舍为官梦,朝扣富门暮随马。心未冷,梦不灭,家国
天下在心头。
【解析】
(1)上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概括了范仲淹的历史功绩。他不但是勇于改革的政治家,
还是屡建战功的统帅。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边事紧急,范仲淹被召为龙图阁直学士,任陕西经略
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防御西夏。由于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
羌人尊呼为“龙图老子”,西夏称为“小范老子”,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上联所说“甲兵富于胸中”
即指此。下联“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歌颂了他先忧后乐的宽阔博大的胸怀。苏台,即“姑
苏台”,是战国时吴国的王宫所在。这里借指姑苏。范仲淹是姑苏(今江苏苏州)吴县人。俎豆,俎和
豆都是盛豆的器具,这里指祭祀用品。这句说,在“范文正公祠”,纪念他的香火一直不断。忧乐关乎
天下,范仲淹有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
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 “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
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
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 “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
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下联的“美
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
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 1165 年写论文 10 篇,又称《美
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
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
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
达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曾客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又自号“少陵野老”。
颁奖词点明人物的事迹,简要概述,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彰显人物的精神.
22【答案】谁买走了我们的快乐?
有一个故事:一游客被各种欲望所累,弄得身心俱疲。他向寺院的禅师请教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
的欲望。住持微微一笑,把来客带到寺院外的山坡上。只见满山的灌木,有的刚被修剪的整整齐齐,
俨然一处风景;有的正待修剪,显得很杂乱。游客轻声叹息:“自由生长的枝条经常被人为剪掉,太
可惜了!”禅师对客人说:“施主,我只希望你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我们能
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美观。疯长的灌木,经常修剪,才能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这个故事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应该是相通的,有人赞赏题中老人做事讲究策略,他不过用了 45 美分,
就机智地换来了自己的安静,如果他大声呵斥,不光伤害了孩子,而且极有可能适得其反;也有人说这个
老人老谋深算,利用孩子的单纯,利用人性的贪婪,轻易地夺走了孩子的快乐。而这群原本快乐无比的小
孩子,为什么不再快乐呢?如果从来就没有人因为他们快乐而给钱,他们肯定会一直快乐下去,可有了金
钱的诱惑,并且这种诱惑越来越不能满足自己的贪欲时,快乐就消失了。那么,到底是谁买走了天真可爱
的孩子的快乐?不是老人,是孩子的贪欲!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些孩子呢?
滚滚红尘,有太多的诱惑,金钱、权势、感情、荣誉等等,人总是有着贪婪的本性。当衣不蔽体、食
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时候,渴盼着吃饱穿暖,有一间遮风挡雨的房子,可当这一切都满足了的时候,又想8
着穿漂亮、吃珍馐、住豪宅;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时候,企盼爱情,渴望一个温馨的小家,可一切都有
了的时候,又期盼着新的激情。人呀,总是在一个个的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
快乐。
庄子宁愿“曳尾于涂中”,也不愿高居楚国相位;陶渊明宁愿“采菊东篱下”,也不愿为五斗米向乡
里小儿折腰;李白宁愿骑着他 白鹿“访名山”,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他不得开心颜。他们抵
抗了诱惑,远离了尔虞我诈,远离了是是非非,也保持了自己的高洁。他们是一棵棵孤独的树,是一棵棵
孤独地在深夜看守自己心灵月亮的树。古月之下孤独的树,也就有了一种别样的美丽。
无边 欲望淹没了经营者纯洁的品性,埋葬了他们的社会责任与良知,失去了人之本心和初衷。
由此看来,修剪疯长的欲望,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淡泊名利显得尤为重要。无论在过去,当下,还是
将来,害人之心都是不可有的,否则出了事端便不可原谅,必须严惩不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的陶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斗酒十千恣欢谑”的李白,无不抛却俗世欲望
静心领略自然美景。有了那颗无欲无求的明净之心,才能远离凡尘喧嚣,恣意抒写性灵,留下脍炙人
口的诗篇歆享后世千年万代。
世间美丽的风景很多,不可能都一一涉足;世间让人心动的宝贝很多,不可能一一据为己有。佛曰
“放下”,就是要放弃名利心,放弃贪婪的欲望,还人生以纯净,那么,你就是自己的佛。
人生如行驶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舟,舟的承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超载,必然会很累,必然会触礁。
只有卸载掉多余的负荷,才能“轻舟已过万重山”,才能欣赏到沿途更美丽的风景。有人说过这样一句
话:“当一个孩子意识到一粒钻石比一粒石子珍贵时,他就可悲的长大了。”换言之,我们若能保持
一颗纯净的心灵,长大才不可怕,当然也不可悲。我们不怕年龄增长,这是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怕
的是无休止的欲望与日俱增。所以,我们该如寺院得道僧人那样,适时修剪内心欲望,这样的长大亦
是一种成熟、快乐、幸福。给孩子本该享有的幸福时光,让纯真可爱的如花笑颜重现孩子的脸颊、眉
梢、眼角。静下心来,用真情去感受,用灵魂去思考,在时代大潮中,握准欲望之舵,守护心境一角,
收获一片纯净安宁美好的崭新天地。流水心净,泠泠作响;青鸟心净,嘤嘤成韵;你我心净,优哉游
哉。
快乐点吧,自己让自己快乐点吧!除了自己给自己烦恼外,别人是给不了自己烦恼的。抗拒诱惑、放
弃贪婪,让心灵恬淡为一泓波澜不惊的清泉,那么,谁也买不走我们的快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要回答“你在为谁而玩“的
问题,首先要分析这则寓言。寓言中,老人通过很简单的一个心理战术,成功地将孩子们从“为白己
快乐而玩”变成了“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作为美分的操纵者,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最终赶走了嬉
闹的孩子。
“为自己快乐而玩”和“为得到美分而玩”是孩子们前后玩的动机。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
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白己的主人,就如孩子们之前的“为自己快乐而
玩”。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不得其乐,就如之后
“为得到美分而玩”。
内部动机对应内部评价体系,与自我相关联。有着坚定的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往往能够不忘初心,
走自己的路,产生巨大的内驱力,真正激发潜能,释放自己的最大能量,找到自我实现的快乐。就如
《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言“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之不若人也”。
外部动机对应外部评价体系,以外部评价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但是外部评价往往与期望值不对等,
于是我们的内部心理天平就容易失衡,要么因此而心生怨念、痛苦不堪,要么降低期望,退而求其次,
要么被外部标准绑架。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忘记了初 衷,忘记了原始动机,就像上学时,因为各种成
绩奖励而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又因工资、奖金、职位而忘记了工
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但是外部评价体系并非洪水猛兽,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合理、科
学的外部评价也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现状,纠正航向。
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谈的是人生动机问题,可以将说法转换成“你在为谁而活”。写作时可以考
虑两个问题:如何培育并坚守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为独特的自己而活?如何正确看待外在的评价,
使之成为完成自我的助力?
立意:
1. 坚守初心,不忘来路,做自己的主人。2. “内”“外”结合,走向成功人生。
3. 不要被外在的评价捆绑。4.客观理性地看待外在评价,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素材:1、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 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
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 停下的人一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2、是啊,我们都走得太快。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
出发?就如中国一句古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3、有人从《华严经》曾多次被提及的初心一词凝练了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没错!只有不忘
初心,不忘信念,才能到达我们所冀望的终点。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时刻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尤其在此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就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忘了初心。 孔方曾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
经过万般努力踏上仕途,他曾经承诺要当人民的好公仆,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初心。然而,在将要有一
段美好前程的时候,他终究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他接过不义之财的同时,他也就忘记了初心,种
下了罪恶的种子。结果可想,他锒铛入狱。当然,并不是每个政府职员都受不住诱惑,忘记初心,绝
大部分的他们依然不忘初心,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事,最终为官清廉,受人民拥护。
由此可见,始点的相同,终点的不同,不在于外界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在于你是否能做到不忘初心,
不违本意。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的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