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题
2019.1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 或 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
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用钢笔或 0.5 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会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一种重要政治活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的“会盟”仍
然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举行的。这说明当时
A.传统宗法分封秩序得到恢复 B.礼乐制度已经全面瓦解
C.“天下共主”的号召力尚存 D.争霸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2.夏商周三代时,姓用以别婚姻,同姓不婚;氏用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
时两者逐渐合而为一。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地域界限的打破 B.贫富差距的缩小 C.等级结构的改变 D.宗族意识的消除
3.汉武帝时期,所设刺史品秩仅 600 石,但因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品秩 2000 石的
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见,刺史制度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导致了尊卑失序
C.削弱了丞相权力 D.造成了封国问题
4.唐代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
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当时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5.宋仁宗嘉佑四年,一度废止茶叶专卖,改行“通商”办法,商人直接向茶农购买茶叶,进行
运销。这表明
A.商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B.商人经商环境有所改善C.民间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D.商业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6.乾隆三十四年,四川总督阿尔泰以“川民不谙纺织,地间种棉,种植失宜,或商贩贱售,至
江楚成布,运川重售”,劝谕乡民,依法芟锄,广招织工,教习川民妇女。得旨嘉奖。这反映
出当时政府
A.设法阻止商品贩运转卖 B.重视传统手工业生产
C.放弃了重本抑末政策 D.促进各地经济平衡发展
7.鸦片战争爆发前,前往广东进行中英谈判的钦差大臣琦善在给义律的照会中说:“(英方)乃
先占据定海,本不能不上干天怒。特缘本大臣……叠奏贵国情词恭顺,方简派本大臣爵阁部
堂来此查办。否则大皇帝抚有万邦,人稠地广,添船添炮,事有何难?”由此可见,琦善 A.
认识到英国船坚炮利 B.依然秉持天朝上国观念
C.缓和了中英之间矛盾 D.熟悉近代国际交往准则
8.下图为近代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示意图。推测该侵华战争为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9.1853 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试图按照古代大同思想来改中国造社会。1859 年,
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仿制火车、轮船,意图效法西方。这反映出
A.革命理论不断发展 B.太平天国走向成熟
C.时代变化影响农民运动 D.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10.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擢发难数。”“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
这说明义和团
A.盲目排外 B.斗争方式单一 C.崇信儒学 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
11.“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
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出五四运动
A.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B.促进了民众的思想启蒙
C.废除了列强的在华特权 D.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12.1912 年,《申报》首次出现“中华民族”一词。到 1919 年底,该词在《申报》共可检索到
30 条,1920~1924 年共 68 条,1925 年为 81 条,1928 年为 183 条,1939 年更达到 372 条。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开始形成 B.报刊成为传播民族主义主要渠道
C.民族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D.外来侵略促使民族意识逐渐高涨
13.某一历史时期,毛泽东提出:“根据山地战与游击战的理由,红军要求位于冀察晋绥四省
交界之四角地区,向着沿平绥路西进及沿平汉路南进之敌作侧面的袭击战,配合正面友军战
略上的行动。”据此判断,该时期中共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是
A.配合国民革命北伐作战 B.开展反“围剿”斗争
C.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14.“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
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上述材料是 20 世纪 50 年代两个国家
签署条约的部分内容,这两个国家是
A.美国、苏联 B.中国、美国 C.中国、苏联 D.美国、英国
15.1953 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小农经济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小农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基于该认识,当时在农村采取的措施是
A.土地改革 B.成立农业合作社 C.包产到户 D.发展乡镇企业
16.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这一变化
A.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
17.公元前 5 世纪的雅典,包括选举任免的官员在内,所有官职均非一人充任,而是以多人,
通常是 10 人担任同一官职。其目的是A.防止出现个人专权 B.体现公民平等原则
C.激发公民竞争意识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18.《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以拘禁债务人,“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
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该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A.注重维护贵族利益 B.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具有人文关怀色彩 D.倾向照顾弱势群体
19.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
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
塌。”在此,托克维尔
A.认为大革命是偶然事件 B.强调大革命是法国社会演进的结果
C.主张革命应该循序渐进 D.批评大革命给法国造成了严重破坏
20.右图是学者对 20 世纪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该事件是
A.苏俄新经济政策 B.美国罗斯福新政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新中国三大改造
21.20 世纪 50 年代,苏共某领导人指出:“有一些‘聪明人’居然把轻工业同重工业对立起
来,硬说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在苏联经济发展的初期才是必要的,现在我们只要加速发展轻
工业就行了。”据此判断,他
A.呼吁改革经济体制 B.依然重视重工业发展
C.注重市场调节作用 D.强调优先发展轻工业
22.二战后,美国逐渐改变重欧轻亚的援助计划,一方面加强对菲律宾经济援助,帮助亲美的
菲律宾政府稳定政局,另一方面帮助菲律宾政府镇压共产党领导的胡克运动。这一政策转变
A.使菲律宾丧失国家独立 B.标志着冷战开始扩展到亚洲
C.体现了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D.确立了美菲平等伙伴关系
23.1943 年,美英分别发表了各自关于战后世界经济秩序重建的方案。1944 年,联合国货币金
融会议最终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这表明
A.英国开始失去世界霸权 B.美国主导战后世界经济体系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裂 D.联合国成为美苏博弈的工具
24.20 世纪后期,西方国家出现“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其根本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B.国有化程度的加深
C.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D.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25.1950 年,国际贸易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为 16.4%,1980 年为 34.4%;世界出口总值
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 8.5%上升到 17.1%。同期,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系数从 7.7%
增加到 26.8%,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出口系数从 4.6%增加到 9.3%。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 B.世界各国间经济差距缩小
C.区域性经济组织大量建立 D.苏联及东欧市场化速度加快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个小题。其中 26 题 18 分,27 题 18 分,29 题 14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比年以来西域大奏朕功(注:指清政府统一新疆全境),国家势当全盛。
——大清高宗纯(乾隆)皇帝实录
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
——乾隆《圣训》卷一〇六
材料二 当代历史学者张宏杰在《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一书中指出:“乾隆时代,民
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
费后,可剩余 11 镑,约合 33~44 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 32 两,而
年支出为 35 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 3 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
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1)材料一、二对乾隆时代的叙述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10 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 世纪中英两国农民生活差距巨大的原因。(8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从 1685 年到 1757 年间,到中国贸易的欧美各国商船有 312 艘,三大海关只留
广州一关后,西方各国来中国的船只仍在增加,从 1758 年到 1838 年的 80 年间,到中国海关
贸易的外国商船共达 5107 艘,其中大多数为西方商船。随着西方来华贸易船只的不断增加,
贸易额也迅速上升。1764 年,欧美诸国对华海上贸易总值为白银 5545847 两,1805 年达
23517102 两,40 年间增长了 3.2 倍。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活动中,西方诸国都表现了偏
重中国物品的倾向,使中国常常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因而西方国家便千方百计地寻求改变
他们对华易的入超地位。——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1873 年主要进、出口货分别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鸦片 棉纺织品 毛织品 其他杂货进口货
39.23 29.10 8.04 23.63
茶叶 丝及丝产品 糖 其他杂货出口货
50.68 40.54 2.34 6.44
(注:在进口杂货中占重要位置的有米、鱼介海产品、煤油和糖,生产工具仅机器一项货值很
小。在出口杂货中占重要位置的有棉花、毛类、草帽缏等数项。)
——整理自姚贤镐《十九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7 世纪下半期到 19 世纪前期清朝对外贸易状况的形成
原因。(8 分)
(2)材料二反映了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经济
结构产生的影响。(10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全体欧洲人都有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和观点,而这些东西同样存在于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欧洲人”国家。欧洲及其分支国家构成了欧洲人和北美人所指称的
“文明世界”或“西方”。其他地区——主要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则被欧洲人说成是
“落后”的。在 1914 年之前的那半个世纪里,欧洲人及其余西方人对他们的文明有着异乎寻
常的意识并感到无比自豪。他们相信,这是历经数个世纪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他们认为自
己就是人类努力的重要领域最先进的一支,因而设想世界各民族都应该敬慕这同样的社会理
想。就此而言,只要谁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采纳它们,谁就是“落后的”;一旦他们尽力采用这
些文明的理想,他们也就会跟着变成为“文明的”了。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
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19.11一、选择题
1.C 2.C 3.A 4.D 5.B 6.B 7.B 8.D 9.C 10.D 1
1.B 12.D 13.C 14.C
15.B 16.D 17.A 18.C 19.B 20.B 21.B 22.C 2
3.B 24.A 25.A
二、非选择题
26.(18分)
(1)不同:材料一把乾隆时代描述成盛世。(2分)材料二则认为乾隆时代充满了饥饿,人
民生活困苦不堪。(2 分)
原因:材料一出自乾隆本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描述,既基于当时边疆巩固、府库充盈的历
史事实,也有对自身统治美化的成分。(4 分)材料二是今人的史学著作,站在史学研究
的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乾隆时代的历史。(2 分)
(2)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农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中国:小农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农
业生产力明显落后于英国;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也恶化了农民的生活;封建剥削严重。
(8分)
27.(18分)
(1)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从美洲掠夺大量金银;中国手工业技艺先进,产品深受西方
国家欢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推行的贸易政策。(8分)
(2)特点:进口产品中工业品占重要地位;鸦片贸易合法化;出口产品以原料为主;(6
分)
影响:冲击传统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促进中国新式工矿业的发展但发展空间
有限。(4分)
28.(14分)
示例一:
观点:近代欧洲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代表。
阐述:近代欧洲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其文明地位的确立,取得了领先世
界的文明成就。通过新航路开辟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
立,实现了政治民主化。通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综上所述,近代欧洲崛起,确立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示例二:
观点: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既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其他文明成果。
阐述:古代欧洲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
响。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罗马法体系,为后世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提供了借鉴。
近代欧洲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加速了其文明的发展:通过开辟新航路和一系
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
放。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实现了政治民主化。通过两次工业革
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同时,欧洲的崛起也不应忽视非欧洲国家的贡献:中国古代
四大发明的西传,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的转型。通过殖民掠夺,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从亚非拉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
综上所述,应该将欧洲崛起纳入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分析,全面、辩证地认识世界文
明的发展。
(若学生答出其他观点,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且阐述论证充分,亦可得分)